1.怀化学院教科院,怀化; 2.武陵山片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怀化
社会情绪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有效识别、理解、管理自身及他人情绪,并用这些情绪信息指导自身行为和决策的能力。这一能力对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学业成就及未来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1]。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整体水平、特点及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情绪教育,促进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了解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现状,研究参考儿童社会情绪能力评估量表,从自我意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意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负责任地做出决定的能力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对某县某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某小学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平均得分为4.05,高于理论均值2.5分,标准差为0.56,显示小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在整体层面上发展态势良好,与孟思欣关于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2](如表1所示)。
表 1 小学生社会情绪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motional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社会情绪维度 | 平均值(满分5分) | 标准差 | 分析 |
自我意识 | 4.2 | 0.6 | 小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较好,能够较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 |
自我管理 | 3.8 | 0.8 | 小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在时间管理、情绪调节等方面有待提高 |
社会意识 | 4.3 | 0.5 | 小学生在社会意识方面表现较好,能够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具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
人际关系 | 4.1 | 0.7 | 小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整体表现良好,能够积极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障碍或社交焦虑等问题 |
社会情绪能力总和 | 4.05 | 0.56 | 小学生在社会情感方面整体表现良好,但在自我管理方面仍有待提高。不同社会情感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和家庭应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和培养策略。通过持续关注和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
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中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关键阶段。以下是根据小学生问卷回答中关于自我意识描述性问题的回答数据(自我意识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表 2 自我意识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self-awareness dimension
题目 | 均值(M) | 标准差(SD) | 描述性统计 |
我知道自己哪方面做得好 | 4.25 | 0.78 | 85%的学生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擅长领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 |
我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生气 | 3.90 | 0.85 | 72%的学生能够识别出触发自己生气的情境,对自我情绪有一定的了解和控制 |
我能从他人(如同学、老师、父母)的行为中看出他的想法 | 3.60 | 0.92 | 60%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推测其想法,具备一定的同理心和社交洞察力 |
别人(如同学、老师、父母)不高兴时,我能感受得到 | 4.40 | 0.65 | 90%的学生能够敏感地察觉到他人的不高兴情绪,表现出较强的情感共鸣能力 |
我能理解别人(如同学、老师、父母)做出的选择 | 4.10 | 0.72 | 78%的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显示出良好的换位思考和包容性 |
本研究中85%的学生能清晰认识自身优点,也间接反映了家庭教养中积极反馈的作用[3]。总体而言,小学生自我意识维度的均值(M)均显著高于量表中点3,且大部分均值接近或超过4分。这表明小学生对自我意识相关陈述的认同程度较高,整体自我意识水平良好。
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中的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和自我激励,有意识地控制自身情绪、行为和习惯,以实现目标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社会情绪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的关键能力。以下是根据小学生问卷中关于自我管理描述性问题的回答数据(自我管理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表 3 自我管理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self-management dimension
题目 | 均值(M) | 标准差(SD) | 描述性统计 |
我讲话时希望其他人(如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等)认真听 | 4.15 | 0.75 | 80%的学生表现出在讲话时希望得到他人认真倾听的期望,显示出较强的表达欲和沟通意识 |
我希望能得到别人(如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等)的尊重 | 4.55 | 0.60 | 92%的学生明确表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社交需求 |
我喜欢得到其他人(如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等)的夸奖 | 3.85 | 0.80 | 75%的学生表示喜欢得到他人的夸奖,显示出对正面评价的积极追求和认可需求 |
别人(同学、朋友或其他同龄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能做到 | 3.70 | 0.90 | 65%的学生认为只要努力,自己也能做到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表现出一定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
我相信自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 4.30 | 0.70 | 85%的学生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表示出强烈的信心,显示出高的目标导向、自我激励能力 |
我会从成功的事情中找经验 | 3.95 | 0.82 | 70%的学生表示会从成功的事情中总结经验教训,显示出一定的反思能力和学习策略 |
遇到困难时,我会给自己加油 | 4.20 | 0.76 | 82%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给自己加油打气,显示出较强的自我鼓励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
我认为计划好的事就要坚持到底 | 4.05 | 0.78 | 78%的学生认为计划好的事情应该坚持到底,显示出较强的计划执行力和自律性 |
“希望得到尊重”的高得分(4.55)也印证了亲子互动中尊重需求的重要性[4]。从均值(M)来看,所有陈述的均值均高于量表中点3,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表现出较强能力。特别是在“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均值4.55)、“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均值4.30)以及“遇到困难时给自己加油”(均值4.20)这三个方面,学生的认同程度尤其高,显示出他们在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鼓励方面的积极态度。
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中的社会意识,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能够理解和感知他人情绪、需求和观点,同时关注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的能力。它是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同理心和责任感。以下是根据小学生问卷回答关于社会意识描述性问题的回答数据(社会意识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
表 4 社会意识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Table 4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 the dimension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题目 | 均值(M) | 标准差(SD) | 描述性统计 |
别人(如同学、老师、父母、长辈)不同意我的意见时,我能够理解 | 4.00 | 0.80 | 80%的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他人与自己意见不同的情况,表现出良好的包容性 |
我可以接受不同特点的人 | 4.60 | 0.55 | 92%的学生表示能够接纳并尊重具有不同特点的人,显示出较强的多元文化素养和包容性 |
我会主动和别人(如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等)打招呼 | 3.75 | 0.90 | 75%的学生表示会主动与他人打招呼,显示出良好的社交主动性和礼貌习惯 |
我跟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相处融洽 | 4.40 | 0.60 | 88%的学生表示与家人、朋友、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显示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 |
与家人、朋友、同学吵架后,我愿意先跟他们说话 | 3.80 | 0.85 | 70%的学生表示在发生争执后愿意主动与对方沟通,显示出良好的冲突解决能力和包容性 |
我能通过沟通消除和其他人(如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等)的误会 | 4.10 | 0.75 | 82%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来消除误会,显示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 |
我能够原谅别人(如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等)所犯的错误 | 4.25 | 0.70 | 85%的学生表示能够原谅他人的错误,显示出较强的宽容心和同理心 |
谢诺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学校氛围对儿童社会意识的培养有显著作用,本研究中92%的学生能接纳不同特点的人,体现了积极校园环境的塑造效果[5]。总体来看,小学生的社会意识能力在多个维度上表现良好,尤其在对他人的理解与包容性、人际关系处理和宽容心方面表现突出,但社交主动性和冲突解决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人际关系技能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能够有效建立、维护和发展良好关系的能力。以下是根据小学生问卷中关于人际关系技能描述性问题的回答数据(人际关系技能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
表 5 人际关系技能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Table 5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dimensions
题目 | 均值(M) | 标准差(SD) | 描述性统计 |
我很高兴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 | 4.30 | 0.70 | 85%的学生表示高兴成为班集体的一员,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
我认为班集体的事也是我的事 | 4.15 | 0.75 | 80%的学生认为班集体的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
我看到公共场所(如学校、公园、地铁站、火车站等)的果皮纸屑会捡起来 | 3.95 | 0.82 | 70%的学生在公共场所看到果皮纸屑会主动捡起,显示出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公共卫生习惯 |
在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会扶起来 | 3.70 | 0.90 | 65%的学生表示在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会主动扶起,显示出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
我会认真完成被分配到的任务 | 4.60 | 0.55 | 90%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完成被分配到的任务,显示出较强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
我遇到问题时会积极与同伴讨论 | 3.85 | 0.80 | 75%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积极与同伴讨论,显示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我不会做对班集体不好的事情 | 4.45 | 0.65 | 8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做对班集体不好的事情,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自律性 |
我带头做好人好事 | 3.55 | 1.00 | 55%的学生表示会带头做好人好事,显示出一定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
集体活动时,我的意见能够被大家接受 | 3.65 | 0.95 | 60%的学生在集体活动时认为自己的意见能够被大家接受,显示出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被认同感 |
我喜欢参加社区或城市里的服务活动 | 4.00 | 0.85 | 72%的学生表示喜欢参加社区或城市里的服务活动,显示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 |
85%的学生具有集体归属感,与学校开展的各类集体活动密切相关[6]。小学生人际关系技能的发展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过程。通过培养深厚的集体归属感与责任感、积极的环保与助人行为、高效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自律与尊重他人的品质、初步的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以及多样化的意见表达与被认同感等,小学生将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应继续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不断提升人际关系技能水平。
负责任的决策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选择时,能够基于对自身、他人及环境的全面考虑,做出合理、恰当且有益于长远发展的决定。这一能力不仅涉及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关乎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调节和社会责任感[7]。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负责任决策能力处于逐步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冷静地思考,权衡利弊,做出更为合理的选择。
根据研究结果,从学校、家庭两个方面提出培养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策略,以期促进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提升,为其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校园内广泛布置与社会情绪能力(SEL)相关的提示语和指导标识。例如,在走廊、教室、操场等公共区域,张贴情绪管理标语,如“遇到困难时,深呼吸,冷静思考”;在图书馆入口处,设置“安静阅读,专注思考”的提示,引导学生在不同场景中调节情绪、集中注意力。这些标识不仅可以起到提醒作用,还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将SEL技能融入校园日常活动。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注意力训练游戏,如“一分钟专注练习”,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专注于一个任务,提升专注力;在课间活动时,组织“情绪接力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表达和团队协作。此外,在班级内部设置“问题解决角”,鼓励学生将遇到的困难写在卡片上,通过小组讨论或教师指导,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情绪宣泄室和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可以配备沙盘、情绪宣泄工具(如软体玩具、击打棒),并张贴情绪引导图,帮助学生通过安全的方式释放情绪。心理咨询室则由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咨询师值班,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例如,对于情绪低落的学生,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共情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并提供情绪调节策略,帮助学生恢复情绪平衡。
(1)丰富家校互动形式
学校可以设计与社会情绪能力相关的家庭作业,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例如情绪日记、亲子阅读、家庭角色扮演等[8]。这些活动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9]。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记录每天的情绪变化,分享自身感受,并一起探讨应对策略。
(2)观摩课堂与双向访问
定期举办“教师—家长双向访问”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和课堂,亲身体验学校的社会情绪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可以通过观摩课堂,了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训练。同时,教师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情绪状态,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孩子成长的策略。
(1)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流渠道
利用线上社交平台(如班级群、家委群)和线下面对面交流渠道(如家长会、亲子活动),搭建家长、学校、教师、学生为一体的多主体交流互动平台。例如,通过“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定期发布家庭教育方法和相关法规,帮助家长依法带娃。
(2)家庭教育指导与支持
学校应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分享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例如,家长可以通过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情绪日记),帮助孩子在情绪波动时找到平静。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家长热线,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和家庭可以形成合力,共同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在社会情感能力方面实现更好地发展[10]。
[1] 郝毅,董艳,吴楠.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历程检视和实践展望——基于2008—2023年63篇期刊文献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4(6):82-89.
[2] 孟思欣.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3] 赵玲玲,卢丹凤,葛国宏,等.儿童社会情绪:基于家庭影响视角的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22,11(27):39-42.
[4] 高斌,梁春燕.母亲低头行为对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母子冲突的中介效应[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4(4):133-142.
[5] 谢诺,黄月胜,陈丹,等.学校氛围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学业成绩的中介作用[J].校园心理,2023,21(4):253-257.
[6] 瞿优.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4,698(22):89-91.
[7] 朱玲.指向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养成的寓言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8] 陈丹,黄月胜.累积情境风险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个体保护因子的链式中介作用[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23:251-253.
[9] 杨饶鼎.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情绪能力提升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3.
[10] 张结海.平抑“社会情绪能力”考验政府智慧[J].当代贵州,2014,294(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