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4年10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新质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资源和重要引擎,而高等教育机构是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是高端新质人才的孵化地和聚集地,其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上肩负着重要使命。
现有研究聚焦数据要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角度,探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但鲜有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梳理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间的内在逻辑,以及探讨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及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性力量和战略性资源。此外,高校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产业升级方面,高等教育还能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效应推动技术进步,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构建创新生态系统[1],以此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与现实意义。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2,3],本质上是新型劳动者利用新型劳动资料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构造新的分工和协作体系,创造社会新财富的能力[4]。进一步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三个核心生产要素维度展开分析,三者共同构成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先进生产体系。首先,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智慧引擎。劳动者通过知识溢出和技术应用,驱动劳动资料升级和劳动对象拓展,实现生产力从“人力驱动”向“智力驱动”跃迁。新型劳动者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或简单重复工作,而是具备科技创新能力、高端数字技术和先进设备应用能力、跨学科思维等核心竞争力的新质人才,实现传统劳力的知识密集化、人机协作化、跨界复合化转型。其次,新型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硬件支撑。其以颠覆性技术为支撑,突破传统意义上依赖机器、自然资源等发展生产力的模式,实现了劳动资料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绿色低碳化、融合化变革。主要表现为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核心,实现生产工具的自主决策与精准控制;通过清洁能源技术、循环经济设备推动生产工具从“高能耗”向“可持续”转型,构建“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此外,新型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载体。劳动对象的高端化与数字化特征,直接决定产出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其多元化特征则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新型劳动对象突破传统自然资源和简单加工的限制,呈现出高端化、数字化、多元化和可再生化特征。一方面聚焦高新技术领域的前沿材料、精密构件等满足高端制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和分析数据、构建数据模型等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不断将劳动对象范畴延伸至生物资源、太空资源、数据网络资源等领域[5],实现劳动对象多元化,促进劳动对象迭代升级,拓展人类劳动空间[6]。因此,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转型与跃迁,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7],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先导,致力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催生未来产业[8],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体现在技术的突破性、融合性与引领性上。与传统生产力依靠要素大量投入的数量型扩张模式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颠覆性创新技术与新质人才为根本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既可以对原有技术进行迭代升级,满足市场新需求或创造全新市场需求,又催生全新的生产方式与产业形态,最终实现生产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转化效率的全面提升。借助技术赋能,生产力系统得以实现流程再造与模式创新,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呈指数级增长,有效破解传统生产力“高能耗、低效益”的困局。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则体现在产品服务品质、产业生态效益、社会价值创造的全方位升级;产品生产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为导向,契合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需求;产业生态以低碳技术、循环经济为支撑,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社会价值创造聚焦技术创新对民生福祉的惠及,助力解决公共卫生、教育公平等领域的社会问题。可以说,高质量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转型,且始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进步。上述三个特征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成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能——以高科技突破传统约束,以高效能释放创新活力,以高质量引领发展方向,推动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的根本性转变。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围绕科技创新为内核实现的生产力跃升,其关键既依赖高层次人才供给,又离不开原创性技术突破,而这两方面正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所在。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人才供给、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三个维度的深度耦合上,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9],并助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10]。下文将从培养新质人才、打造创新高地、推动产业升级三方面,具体分析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相关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图 1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框架图
Figure 1 Framework of the inner logic of higher education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传统生产力依赖“人口数量红利”,而新质生产力依赖“人口质量红利”,高等教育搭建起从劳动力数量优势向劳动力质量优势转变的桥梁,助力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具体而言,高等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维度培养新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劳动力基础。其一,设立与新质生产力需求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离不开跨学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支撑。高等教育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培养能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科技人才。同时,针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培养具备“科技+产业”复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其二,塑造与新质生产力技术特征匹配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要求人才具备动态知识更新、跨界整合与创新实践等能力。高等教育通过构建打破学科壁垒的知识能力体系,搭建跨学科知识框架,同时强化实践创新环节,培育人才从技术创意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培育新质人才绿色创新能力,以适应产业变革趋势。其三,构建与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协同的人才供给体系。高等教育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推进区域协同,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形成“培养—输送—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在产教融合方面,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对接,大幅缩减人才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
高等教育通过实施目标精准化、能力复合化、供给协同化策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更通过人才的创新实践反哺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最终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高等教育通过打造创新高地、推动劳动资料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其内在逻辑体现为“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劳动资料升级—产业应用”的全链条驱动。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高校依托科研平台、学科交叉优势及数字技术普及应用等,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催生出更多的优质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实用技术,推动劳动资料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跃升。一方面,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助于攻克劳动资料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底层技术支撑。例如,依托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研究平台,组织科研团队集中攻关,突破技术升级中的卡点堵点问题。另一方面,学科交叉融合突破传统学科技术边界和学术资源壁垒,催生出依托多学科学术合力、促进知识再生产的新型劳动资料创新范式。此外,高校通过普及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数字技术,优化教育要素组合,加速劳动资料从技术原型向规模化应用的转化,助力劳动资料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优化升级。
高等教育不仅直接提升生产工具的技术含量,更通过创新生态的构建,推动产业从“依赖传统设备”向“自主可控的高端设备体系”转型,最终为新质生产力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助力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高校通过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结合产教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与实践应用,推动自身产出的新技术、新成果更好地落地实践;再通过应用效果反馈,促进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与革新,为新质生产力构建产业支撑。具体来看:高校可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依托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实现劳动对象革新的市场化运作,持续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模。同时,高校的人才储备与知识效应,能为劳动对象革新提供持续动能——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创新人才、输出前沿知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劳动对象持续革新注入智力支撑,形成“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培育新对象—新对象催生新产业”的良性循环。
高等教育培养的新质人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输入的创新知识和创新理念转化为原创性新型科研成果,推动劳动对象从“传统要素”向“新质要素”升级革新。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产业的原材料结构与资源利用方式,更借助新型劳动对象的规模化应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物质载体与产业支撑,助力我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在创新生态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1]。高质量教育通过塑造高素质劳动者、优化升级劳动资料、革新拓展劳动对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事实上,遵循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需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可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知识技术创新发展、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等路径,驱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新质人才,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新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可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等举措,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第一,更新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教育理念。高校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据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更新办学理念,依托特色学科专业凝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契合的专业体系;增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制造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专业,大力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新动能。第二,调整学科课程设置,构建“跨学科融合、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围绕产业前沿组建课程体系,打造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兼具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意识且能探索产业前沿技术的复合型新质人才。尤其要善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传统学科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数字技术活力驱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教育评价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充实师资力量,突破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壁垒,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到高校兼职授课或指导实践教学。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需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师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科研成果、教学创新等纳入评价指标;对在新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教融合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能,高等教育应将知识技术创新作为重要任务,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首先,搭建科研平台,丰富科研资源。高校需加大科研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为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及软件资源。其次,组建科研团队,充实科研力量。高校应突破学科专业界限,整合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实现人才、知识和技术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学科专长,提高科研创新效率和质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此外,注重学习交流,汲取科研经验。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以共同攻克全球性科技难题;在合作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提升本校科研水平,同时推动我国新型科技创新技术走向国际、实现应用推广。
只有将新型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真正实现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因此,深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用”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一是打通高校、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间的壁垒,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知识技术创新的场景并非局限于高校这一单一主体和空间,而是需要不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互动协作。可成立由多方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理事会或协调机构,负责政策制定、资源统筹、各方行动协调,明确各方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责和权利,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二是完善“产学研用”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在产学研用合作项目中,需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方式,激发各方合作积极性,既要让企业获得人才、技术、品牌等多方面收益,也要让高校从企业获取资金、实践基地、行业需求信息等支持。三是共建创新中心和实践基地。通过汇聚各方优势资源打造创新中心,协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高校教师、产业人士、科研人员及学生共同参与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的实践课题和项目,发挥产学研用协同效应,促进人才、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强国建设需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引,运用系统性思维和方法统筹推进,实现从单一要素攻关向多要素耦合协同转变[12]。“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质料”劳动对象,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大要素。高等教育以“新”促新、以“质”提质,依托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资料升级优化、劳动对象拓展革新的内在逻辑,从内生动能和外源动力两方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在实施路径上,可通过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聚焦科学技术创新、深化“产学研用”育人模式等举措,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
[1] 仝宣文,陈庆庆,李霞.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25,13(2):94-105.
[2] 蔡继明,高宏.新质生产力参与价值创造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J].经济研究,2024,59(6):15-28.
[3] 刘伟.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经济研究,2024,59(3):4-11.
[4] 孟捷,韩文龙.新质生产力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J].经济研究,2024,59(3):29-33.
[5] 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6] 徐建伟,李子文,韩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思路与政策建议[J].改革,2025(1):40-52.
[7] 刘遵峰,张柏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协同创新: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5(Z1):69-75,84.
[8] 白永秀,闫雪培,王泽润.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于要素构成视角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4(12):21-34.
[9] 方建锋,王克宇,房欲飞.以高等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线索与现实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9):24-33.
[10] 惠文婕,宣小红.超越突破: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关系探赜[J].教育研究,2024,45(12):71-83.
[11] 马银琦,许志通,张天雪.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何以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4(8):23-31.
[12] 李晓虹,张婷婷,王梓宁.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向——基于64个国家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4(9):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