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056865
Current Downloads: 623962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与政策”国际专题教学方式探索与思考——以“南海专题”为例

China and the World in a Changing Landscap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Intern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for “Situation and Policy” — With a Focu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Topic”

Education Study / 2025,7(9): 991-995 / 2025-09-25 look400 look221
  • Authors: 张岩涛
  • Information: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 Key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South China Sea topic; International topics; Pedagogical reform
    形势与政策; 南海专题; 国际专题; 优化改革
  • Abstract: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is a pivo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education, featuring timeliness in theoretical guidance, targeting in problem-solving, and comprehensiveness in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topics form a core component of this course, focusing on China’s commitment to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its new vision for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aking the South China Sea topic as a case study—covering topic selection, lesson prepa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delivery, assessment, and feedback—this paper proposes four reform approaches for international topic pedagogy: First, optimize course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course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econd, adapting to the growing disciplinary diversity of faculty in Schools of Marxism; Thir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urth, pioneering a “1+N” chained teaching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topics.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讲授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贡献。本文以南海专题的选题与备课、设计与讲解、考查与反馈等重要教学实践环节为例,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形势与政策”课国际专题教学方式改革思路:第一,优化课程管理与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品质与教学效果;第二,顺应马院师资学科背景日益多元化的趋势;第三,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第四,尝试探索“1+N”国际专题链式教学思路。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9188
  • Cite: 张岩涛.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与政策”国际专题教学方式探索与思考——以“南海专题”为例[J].教育研讨,2025,7(9):991-995.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具有鲜明的理论武装实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特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形势与政策”课应“开设好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重点讲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贡献。”新时代以来,“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型构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图景,建构起思政课程体系的历史维度,涵养思政教育目标的“大国情怀”,也为“形势与政策”国际专题的开设指明了新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需要以宽广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博大情怀关照人类命运。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我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讲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下的创新实践,是“形势与政策”国际专题不可回避的时代重任。

自2018年以来,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立足于工科院校办学实际,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提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效,切实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打造了“全球视野下的‘战争与和平’系列专题”(下文简称“系列专题”)。“系列专题”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以我国立场为落脚点,通过历史梳理和现实关照,引发学生对“两个大局”下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在教学设计上,“系列专题”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体系化讲解,即以特定专题为主,兼顾其他专题,体现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逻辑和时代背景。本文将以“系列专题”中的南海专题为例,分析“南海争端”专题在“形势与政策”课备课选题、设计讲解以及考查反馈等各环节应该着重考量的因素,并尝试提出“形势与政策”国际专题教学方式优化改革的几种可能。

1 “南海专题”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1 强化当代青年民族认同感

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是助推民族复兴、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1]农耕文明塑造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海洋文明涵养了华夏文明的精神特质,我国古人自先秦时期就建立了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密切关联,通过海上文化交流,儒家文化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因此,从历史角度厘清“南海问题”的来龙去脉,是激发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必由之路。

1.2 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明确南海政策与立场是建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集体会见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接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2]“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我国推动区域合作和全球合作的海上着力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又一理念创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海洋命运共同体”,我国正在积极主动地寻求和平、合作的全球治理之道,创造性地将“海洋”因素纳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全球治理的方式、方法和内涵,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承担起建构海洋秩序、维护国际正义的历史使命。

2 “南海专题”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2.1 启发式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3]相较于其他思政课程,“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兼具实效性和理论性的思政课程,能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理论性”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具有一定的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能力,即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实效性”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要紧扣时政热点,紧跟时代步伐,即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例如,教师课前可以通过向学生分发线上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关注的海洋热点问题。根据问卷结果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海洋文明”等问题展开思考,进而引入南海专题的学习。

2.2 专题链讲解

“形势与政策”课要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坚持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建构“以点带面”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链,让学生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真正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南海专题充分体现了专题链讲解方法在“形势与政策”国际专题中的重要作用。以南海专题为核心,可以涵摄“一带一路”专题等相关内容。在专题学习或实践环节的不同阶段,适当引入其他专题的讲解,如在阐释南海航运价值和战略意义时,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

2.3 案例式讲解

“形势与政策”课聚焦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向学生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以及我国在应对全球新形势、新挑战中战线的智慧和方案。形势的变化发展常以案例呈现,要讲清“形势”,就必须具备“案例式思维”,坚持“用故事讲道理,使教学真正做到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学生”[4]。例如,可适当引入广东渔民世代传承的“更路簿”,向学生生动讲解我国先民早期在南海开展生产经营的历史事实。

2.4 场景式互动

场景式互动教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是一种沉浸式、场景化的互动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课选题的实效性、灵活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其授课方式兼具开放性和多样性。场景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实践路径,能有效引导学生融入课程专题,增强对国家与社会的情感认同。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传统讲授模式与数字化智能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进而提升学生对主流价值的理性认同,以及对时代发展的共情与理解能力。在南海专题教学中,任课教师可利用学校场馆资源等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学生走进学校科技馆、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沉浸式探索前沿海洋技术,了解学校在高端装备、海洋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深化对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认知,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怀。

3 “南海专题”教学实效评估与反思

3.1 从“壮美山海”到“民族复兴”:全景式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本专科生在校期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需实现持续学习“不断线”,其中本科每学期课时不低于8学时,总计2学分。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对课程进行科学调整,确定了“7+1+N”的授课考查学时结构,即7学时左右的课堂讲授、1学时的随堂考查,以及不定时(N)穿插的专题实践、课堂展示和课上互动等环节。

“课堂展示”部分,任课教师将教学班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介绍1个群岛。学生通过慕课学习、“三馆”实践探索、文献资料整理及小组讨论,形成一份南海诸岛“旅游攻略”。各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围绕所负责岛礁的自然地理状况、交通、饮食、景点及其他相关注意事项开展课堂展示,不仅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也使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

“随堂考查”部分,为保障教学、考查的衔接性、知识传授与转化的连贯性,“形势与政策”课考查以随堂考查方式为主。考虑到“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对象数量多、专业杂的特征,南海专题的“随堂考查”注重从学生专业出发,引导其结合本专业或研究方向所学知识,就南海建设、开发及生态资源保护等问题提出建议,让青年学生深刻领会“科技报国”的时代内涵。因此,南海专题“随堂考查”设计了一道论述题,由学生立足本专业所学知识作答,题目如下:“立足本人所学专业或研究方向,请回答:在开发、利用或者管理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方面你能具体做出哪些贡献?”

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当前形势作答,涌现出诸多优秀答卷,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立德树人”的宗旨和目标。例如,机械类专业的C同学在考卷中写道:“在不远的将来,我是否也会进入某个项目研究所,运用所学知识助力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开发利用?像天津大学的‘海燕’一样,‘飞’向深蓝。”;机械类专业的T同学结合所在团队在研的仿生六足折纸机器人项目,介绍了该项目对提升与改善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复杂环境探测、应急救援与监测能力的作用,并对未来机器人的实验测试与实际应用展开畅想;城乡规划专业的Y同学运用所学的建筑构造、城市功能规划等专业知识,就南海诸岛的功能划区、城市形象打造及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了自身见解。

综上,南海专题在讲授和考查环节严格遵循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保障学生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反馈。在考查内容上,严格遵循知识传播和思政教育规律,从提升理工科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将思政课程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双轨共促”“双效共生”。“展示汇报+随堂考查”的一贯制考查方式,能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充分领略我国的“壮美山海”,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推动学生从对“壮美山海”的感性认知向对“民族复兴”的理性认同转变,从身心、言行、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等多个维度,对学生开展全景式爱国主义教育。

3.2 从“水课印象”到“金课期待”:基于反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程存在教学方法陈旧保守、组织形式单一、考查方式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思政课程在学生中逐渐沦为无需费力应付的“水课”。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相较于其他思政课程,还存在学分少、无固定教材、无学科依附等情况,若不加以变通和改革,很难得到学生重视,其理论阐释和政策引导功能也会被削弱。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路径,推动课程内涵式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课程的“水课印象”,打造专题式系列“金课”。

以南海专题为例,授课教师借助教学管理平台,全程关注并回应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做好学情调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逐步完善“调研—反馈—改进”的教学闭环,形成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课堂反馈为突破点的课程改革思路。在南海专题学情调研阶段,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将小学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引入问卷,在学生心中搭建起大中小学知识的历时性关联,从而更全面、有效地获取学情信息;“课堂互动”和“教学反思”相辅相成,是一对双向互动的共时性活动。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展示汇报、辩论、情景剧等形式强化课堂互动效果,在互动和学生反馈中发现不足,并及时改进、总结。结合学生动态评教和静态评教结果来看,“形势与政策”南海专题的课堂正向反馈占比更高,“知识性”“新颖性”“趣味性”成为学生评教的核心关键词。这既直观体现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也构成了“形势与政策”系列专题“升级改造”的“金课期待”。

4 “形势与政策”课国际专题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4.1 优化课程管理与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品质与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组织、安排、考查和反馈,必须优化课程管理与教学方法。一方面,对于“形势与政策”国际专题的组织管理者而言,需具备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提高课程定位,拓展国际视野,以热点问题引领选题方向,以国家政策为课程建设赋能,增强国际专题的政策导向性、理论阐释性和政治引导性,让“金课期待”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统筹规划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对“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而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要具备“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6]。教师的知识视野广度决定授课内容的理论深度,国际视野决定了授课内容的站位高度,历史视野决定了授课内容的历史厚度。任课教师需善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鲜活案例,串联成与当今世界局势相呼应的“故事链”,让学生在生动精彩的故事中深化认知,“既体现真理的力量,也展现教学的魅力”[7]。

4.2 整合多元化学科背景师资,提升教学专业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8]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在质量、数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不同学科师资力量的加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团队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外交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结构,“学科背景多元化成为教师队伍发展新态势”[9]。“形势与政策”国际专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时代性、国际性,需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形势变化,及时回应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因此,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学科背景多元化趋势,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优化改革的时代契机。“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团队的构成,应以“学科多元化”为基本原则,增强“学科叠加”的正面效应,逐步形成课程发展特色。

4.3 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广大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10]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应积极配合“课程思政”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习阶段进行个性化选题、多元化备课,主动回应专业发展与政策导向、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等问题,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应积极吸纳“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与方法,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需积极践行“形势与政策”课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路,思政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身专业或研究专长中探寻“复兴报国”之路,切实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4.4 探索“1+N”国际专题链式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广度与深度

“形势与政策”课固有的时效性、综合性和理论性,决定了其教学思路需兼具专题性、知识性与政策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形势与政策”课国际专题应重点讲授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与新贡献。为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国际专题讲授具备国际高度、理论深度和历史厚度,国际专题教学思路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基本价值理念,侧重讲述我国与他国、与世界的关联,以及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智慧和方略,尝试探索并发展“1+N”专题链式教学思路。即根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和国内外最新形势,在主讲某一专题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相关专题,在讲述世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立足我国视角。首先,要注重专题间的关联,向学生展现一个充满联系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1]世界上不存在孤立事件,任何事件的发生都由某一种或某一类事件引发、推动。其次,聚焦我国与世界的关联,向学生呈现一个自信、开放、包容的国家。最后,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向学生阐释“中国方略”的历史渊源。国际专题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如对外合作办学平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讲清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世界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塑造,让学生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2]通过上述举措,推动“形势与政策”国际专题贯通古今中西、博采文理艺科,实现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3.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3.

[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6.

[4] 董彪.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4(2):69-74.

[5] 习近平.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94.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7] 王维国.新时代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89-95.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9] 任鹏.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把握五个关系[N].学习时报,2024-08-12(3).

[10] 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19-03-27(6).

[1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7.

[12] 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97.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