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宜宾
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明确指出: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大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教师评价激励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和引领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1]。环境工程专业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计划,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新工科建设,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2]。在此背景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是基于新经济、新产业及新科技环境,对工程教育改革作出的战略选择[3]。
实践教学是高校工科检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4]。尤其是高等工科教育,必须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必修环节来抓。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观察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等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融合不够深入、实践教学目标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贯彻新工科理念,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发挥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引导、激励和提升等多重作用[5]。环境工程专业课程需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专业实验实践课程需帮助学生掌握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能力,增强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在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仍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脱钩现象,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仅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应用的要求,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缺乏明确设定。例如,在污水处理厂实习实践中,仅强调学生对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备操作等专业技能的掌握,却未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思政目标;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也存在不深入、不全面的问题。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实践教学为例,教师讲解固废处理技术时,可能仅聚焦技术原理、工艺参数等专业知识,忽略了其中涉及的环保法律法规、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思政元素。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明显薄弱点:未形成系统、全面的创新课程体系,也未建立注重发展性的“工程能力”评价模式,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同时,方案中对跨学科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学生对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环境生态学、微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欠缺,难以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此外,原有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普及型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的开放性不高,导致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造成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方案未能及时跟踪专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与实践训练分离,且缺乏借助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真实、形象的学习体验的设计,最终导致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效率较低。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方面存在缺失,培养目标不明确,配套政策措施未能及时跟进。“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偏低,且高质量“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尤其缺少学科带头人引领中级职称教师向副高级、高级职称转型,进而影响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不完善,相关队伍建设工作多在边学习、边摸索中推进。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考核指标过度侧重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等传统维度,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实践经历、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权重较低。这导致教师在工作中更倾向于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而忽视自身实践技能的提升及与企业的合作。部分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不够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常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推进,缺乏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培训相对薄弱。即便部分“双师型”教师具备实践技能,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有效贯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部分教师对行业前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不够及时,培养内容未能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导致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滞后于实际工作需求。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当前环境工程类实践教学基地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和形式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例如,实践基地多集中在污水处理厂,而针对固体废物处理、垃圾填埋、大气污染治理等方向的专业实践基地数量较少,导致学生实践领域狭窄,无法全面接触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向。其次,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实践基地企业往往缺乏内在动力,将学生实践活动视为任务来完成,对实践教学的参与度不高。例如,许多企业仅为学生提供参观场所,不允许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和污染治理流程。再次,实践教学基地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因工作繁忙,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指导;同时,基地的实践内容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步伐。随着环境工程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污染治理工艺和设备持续涌现,但实践基地仍沿用传统的实践内容,导致学生所学与实际应用脱节。最后,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单一,未形成协同育人机制。这种单一模式一方面无法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师难以保障充足精力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也无暇参与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而企业技术人员以完成生产任务为首要目标,同样无暇参与学校实践基地建设,无法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质量和功能发挥提供有效支撑。加之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保障机制,产教融合往往“形合实不合”。
将思想政治元素巧妙融入实习环节,成为专业课的“点金”之笔,实现专业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灵魂、启迪学生心灵,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让原本枯燥的专业课变得生动鲜活。将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将政治引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培养融为一体。将时政要闻纳入教学工作要点和师生学习计划,融入课堂教学和教辅资料,作为师生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建设思政现场教学基地,每年组织学生沿着历史足迹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一是融合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价值判断情境、设计针对性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人才培养方案与对应实习实训活动的关联,在师生思想碰撞中挖掘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将思想政治课的热点问题贯穿于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可布置与思政元素相关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或假期时间组队思考、探索答案,并结合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思政元素的价值。二是融合教学手段和载体。依托环境工程专业实训实习平台,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例如,结合刘鸿亮院士的先进事迹,向学生介绍他在水资源保护利用领域的成就,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分析其中的思政元素,感悟院士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巨大贡献与高尚情怀,进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三是优化教学设计,明确思政元素主线。按照教学设计主线梳理思政元素,确保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并非要求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小节都必须注入思政元素,而是在恰当的时机开展素质教学、讲述榜样故事、传递理想信念,在需要提升思想高度和认知视角的环节融入思政内容,才能真正发挥育人效果。
我校(宜宾学院)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研究联合实验室科研平台,严格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将思政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工程实践教学。依托教育部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长江水环境研究高校协作组”、科技部“樱花科技交流项目”等交流平台,与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广泛的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在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前,专门设置思政培训教育环节,通过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该实验室科研平台融合教学和科研育人理念,立足长江水环境研究特色,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先后有近百名本、硕、博学生于暑期前往宜宾研究基地开展实地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有10余名教授赴宜宾学院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讲座。在已举办的长江水环境高校协作组学术研讨会中,由同济大学主办、宜宾学院承办的会议共3届,其中在宜宾李庄举办的长江环境论坛,参会人员达250人。宜宾学院承担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聘请同济大学教授及同济校友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共4人。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世界著名环境能源专家马克·列文教授,以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陶文铨院士团队、赵建夫教授等,在宜宾学院成立宜宾诺奖专家联合工作站,共同助力宜宾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绿色发展。
学部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要求融入方案内容,通过调研和论证,确立了“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拥有全球视野、系统思维、协同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专业人才”这一目标。针对该培养目标,新方案中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改革,并通过对2022级、2023级学生实施不同实践教学计划,来评价教学改革效果。学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目标,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战略及环保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联合企业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后,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学部组建多个创新创业社团,每年吸纳200余人加入,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年获奖率较方案优化前提高了近3倍,毕业生就业率达99%。同时,引导企业全面参与课程设计、专业实验、课程实习、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企业参与层次,构建起环境工程专业产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6]。目前,学部环境工程专业已建立包括北控水务、海天水务、丝丽雅集团、海诺尔环保、四川华洁嘉业环保有限公司、宜宾纸业集团、五粮液集团等在内的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并突出污水处理工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形成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方向,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学部新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比大幅提升,明确要求该专业毕业生五年左右需具备环保工程师的专业素质,能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进行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具备针对水、大气、固体废物处理等环境工程问题开展研究、设计、咨询及管理的技术与能力,能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监测与评价、技术开发、项目运营管理等工作。为深化实践应用,学部制定争创一流工作方案,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学校声誉六个方面细化指标,确保实践教学应用落地见效。学校层面同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打造“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位一体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企业课程和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课程改革、实习实践、订单式培养等举措,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此外,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学体系,交叉融合矿业经济学等学科,深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实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推动双语课程改革,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色人才培养路径。
“双师型”教师是指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既拥有过硬理论知识储备,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这类教师了解行业需求,熟悉所授课程与产业的关联,能及时将“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政策法规融入课堂教学[7]。2024年宜宾学院印发《“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和《“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提出认定标准,规范认定程序,建立认定体系,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认定更精准。同年,学部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完善,引进多名具有企业背景,高职称与高学历的“双师型”教师。目前该专业专任教师共23人,其中16人拥有博士学历,9人具备企业相关工作经历。在助推实践教学创新发展过程中,学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定期选派博士、青年教师前往企业、研究院开展研修和访学;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科技咨询及成果转化工作。通过这些举措,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方法和课堂内容持续创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二是从与环境工程专业紧密相关的单位,引进工程经验丰富、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人才担任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还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鼓励“双师型”教师考取相关证书。依据所授专业方向,考取行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明自身在特定技能领域的专业水平,提升专业教学能力;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如高级技术、高级工程师等),体现“双师型”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与此同时,宜宾学院通过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活动和“平实之心”就业观教育宣讲,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实施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服务指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将“专业+就业”的就业课程体系融入专业教育,使就业工作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学校还建立全国首个就业育人综合体,通过搭建“5G云就业”招聘服务平台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打造场景化就业体验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完善支持学生参与赛事、教师科研、产教融合项目的制度机制,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发挥“双师型”教师的就业育人功能,每年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毕业生落实就业;持续开展访企拓岗活动,鼓励“双师型”教师为学生开拓就业岗位;目前已积极建立产教融合基地150余个。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8]。学部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已与北控水务、海天水务、海诺尔环保、四川华洁嘉业环保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类型。同时,依托“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研究联合实验室”,构建突出地方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的有效对接。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此外,学部注重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协作:通过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强化合作责任,提升教学合作深度;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趋势,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鼓励企业通过捐赠、共建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宜宾学院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积极探索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正是其努力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具体体现。通过采取加强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1]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EB/OL].(2018-03-15)[2025-09-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03/t20180329_331767.html.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12)[2025-09-16].https://www.mee.gov.cn/zcwj/gwywj/202201/t20220117_967238.shtml.
[3] 张雁,吕丹桔,张晴晖,等.“新工科”背景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9(6):102-105.
[4] 陈铎,孙曙光,王曦.“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3(4):92-98.
[5] 杨赛,李莹,焦驰宇,等.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院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22):155-159.
[6] 王占华,周兵.环境工程专业产学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6):71-75.
[7] 任旭,黄进,王静,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以成都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内江科技,2024,45(3):59,118.
[8] 罗刚,李芹,赵晓彦,等.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