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77380
Current Downloads: 611045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创意实践教学探究——以“瓜果飘香”为例

Exploration of Primary School Art Creative Practice Teaching Based on Core Literacy — Taking “Fragrant Melons and Fruits” as an Example

Education Study / 2025,7(9): 924-929 / 2025-09-16 look706 look569
  • Authors: 许晓凤¹ 肖春玉² 陶爱华¹
  • Information: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
    2.南昌市红谷滩区红岭学校,南昌
  • Keywords:
    Core competencies;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Creative practice
    核心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 创意实践
  • Abstract: Core literacy is a key ability for students to adapt to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and creative practic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re literacy, can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e practic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art classrooms,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artistic literacy, explore the design and practical path of art creative teaching, and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A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the third grade second volume of the Ganmei edition of art textbooks, “Melon Fragrance” closely follows the core literacy and accurately plans the teaching process, including rich painting elements and creative materials, provid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rt core literacy and culture,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goals in the new era.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而创意实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意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探寻美术创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路径,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实践参考。作为赣美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重要一课,“瓜果飘香”紧扣核心素养精准规划教学流程,包含了丰富的绘画元素与创意素材,为落实美术核心素养与文化融合提供了教育契机,对新时代美育目标的落实发挥着重要作用。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9175
  • Cite: 许晓凤,肖春玉,陶爱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创意实践教学探究——以“瓜果飘香”为例[J].教育研讨,2025,7(9):924-929.

随着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核心素养成为重塑学科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关键因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艺术核心素养概括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1],强调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要求美术教学从自然生活中提取素材,为小学美术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文基于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美术课程标准的全新角度出发,引领学生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观赏·评述”和“综合·探究”四个领域逐步激发学生发现美、探究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五育融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创新思维、文化理解以及艺术表现等多方面能力的重任,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阵地。

1 创意实践与小学美术教育的关联

美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时代“以美育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艺术培养目标的重要阵地。新课标将艺术核心素养概括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创意实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着紧密关联。创新思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诸多挑战的过程,小学美术教育是将各学科、各角度、各领域的知识,以及小学生的各种新奇新颖的思路、想法、巧思、设想等巧妙融合,经过群体的交往互动进而转化为创意实践的关键跳板。

1.1 创意实践的内涵

创意实践的实施,首先,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运用并服务于生活。其次,创意实践是指学生将诸多综合性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创新、升华后,再反过来运用于生活、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是有效引导小学生开展创意实践的关键步骤。三年级的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很强,这是学生创新的源泉,但低学段的孩子普遍缺乏耐心和持久力。学生将内心的独特创意转化为实践并付诸实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缓慢且持续推进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有计划地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一方面有利于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其养成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1.2 创意实践的意义

创意实践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也表现出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学校美术教学中开展创意实践对学生大有裨益,它能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意实践还可以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创新能力的发展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第一,创意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美术创作是一个富有创意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让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生活的世界,并凭借加工、提炼、美化等各种艺术手法将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呈现出来。这一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挣脱固有思维模式的约束。

第二,创意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美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的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绘画技巧和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各种挑战,通过不断尝试并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能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这既是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心智、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其他学科中同样意义重大。

第三,创意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美术创作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创作技能,更关键的是能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审美感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学生通过接触和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在实践的过程中,其审美意识会得到提升,对美的探索欲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第四,创新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与自我认知。美术创意实践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感表达途径,如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述,“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3]。学生凭借美术创作和实践,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感,宣泄情绪,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而学生内心感情的释放及对情感的理解,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有着关键的意义。

除上面提到的内容外,创意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颇有帮助。美术创作的过程会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在美术教学中将这些学科素养融入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构跨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3 创意实践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创意实践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创意实践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意实践活动(如制作手工插画、个人画册、彩色泥塑等),在创作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开展创意实践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整合多学科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增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最后,开展创意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通过交流交往、分工合作,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技能,提高了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将美术创意融入社会实践,在磨砺学生心智的同时,有助于激励他们养成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创意实践的基本特征

为了全面把握核心素养下“创意实践”的基本特征,本研究立足于艺术新课标的培养目标,结合心理学、美学等综合性知识,将创意实践的特征概括为自主性与创造性、个性化与独特性、开放性与多样性、感性体验与情感表达。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表述,希望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1 自主性与创造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环境构造的,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由自身的认知机制构建出来的。小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独立个体,具有鲜活的自主性,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4]创造性是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激发其潜在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每个学生都有创作的潜能,就像一块未经开垦的土地,只要用心培育,鼓励学生突破自我、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在摸索中试误、纠错,积累经验,就能呈现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

2.2 个性化与独特性

小学生的美术创意实践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的特征。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独立个体,其认知和情感发展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天赋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美术教学的创新实践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等,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融合多种绘画元素的技巧和构思方法,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表达自我、展现个性。

2.3 开放性与多样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开放性社会,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密切连接的多元化社会。创意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开放、共享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在与同伴群体的合作中开展创新实践的活动。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它鼓励学生从多种视角出发,突破已有思维的局限,通过自由探索、多学科融合及资源合作共享等形式,为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广阔、开放的空间,进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创作欲望和创意潜能。创意实践教学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养方式,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其核心在于“以变应变”,强调将学生多样化的创意通过多群体互动、多主体参与,结合不同步的思维方式、绘画技巧、创作模式,转化为多样化的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作出具有包容性、启发性、更能反映社会本质的艺术作品。

2.4 感性体验与情感表达

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推动力。”在班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属于复杂、多元的群体活动。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个性特征、心智技能等各有不同,群体交往有利于加强学生群体的语言交流、情感抒发及思维的碰撞与激发。因此,教师尤其要注重在群体教育过程中的感性体验,引导学生自由地抒发情感,感悟创作过程中涌现的情感价值、审美价值及课程蕴含的文化价值。

3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

如何通过创意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本文结合创意实践的现有特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3.1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展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义务教育中艺术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绘画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创新模式,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诉求,尊重其生理、心理、个性及年龄特征。

师: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颜色的水果,我迫不及待想给我的水果画上颜色了,那它是什么颜色呢?让我来看看,它一身绿,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西瓜。

师:请你们帮我看看这个西瓜上是不是缺了点什么呀?

生:条纹。

师:那条纹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1:黑色。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2:深绿色。

师:太棒了,你真是生活的观察者。我们刚才从外面观察到了西瓜的条纹、形状和颜色,还能从什么地方去观察西瓜呢?

生1:从旁边观察。

师:我们吃西瓜时会吃到里面,它的里面有什么不同的颜色吗?

师:红色是它的果肉,对不对?那红色的果肉上还有什么呢?

生3:黑色。

师:黑色的籽。太棒了!

师:我想问问大家,西瓜吃起来怎么样?

生:甜。

师:甜甜的,那它闻起来是什么样的?

生:香香的。

师:我们现在把西瓜的特点写在卡纸的背面,这样一张精美的水果名片就完成了。

在“瓜果飘香”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运用多种方法,如谈话导入、情景启发、活动探索、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反应及师生的互动反馈调整教学活动。通过带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其从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角色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自发的感受、自主的探索、自由的创作,这是学生美术素养养成的基础,也是实施创意实践的关键。

3.2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个人的独特创作

马克思曾说:“有生命的个体人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5]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价值的呈现者。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独立人格与个体差异,尊重教育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师:请大家把你的小果农插到我们的泡沫板上来,我想请同学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我发现这有个带小推车的小果农,这是谁的?那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小伙伴在干嘛?

生:在推车子。

师:看来,你摘了很多的水果,要让小推车来帮忙是不是?好,掌声表扬。

师:你的小果农在哪里?在后面。那小果农在干嘛?

生1:在浇水。

师:在给果树浇水,你是怎么摆出这个动作的?

生1:我用扭扭棒把它的膝盖弯曲,然后再把它的身体弯曲,手里拿着一个水壶。

师:我喜欢你的回答,条理清晰,掌声表扬。

师:还有谁想介绍?来请你来。你的小人在树上,他在干嘛呀?

生2:在睡觉。

师:丰收的果园不仅有香甜的水果,还让人感觉到非常惬意,在那美美睡一觉是不是很有趣?同学们,老师觉得你们的作品都特别棒,动作活灵活现,表情生动,场景也是趣味十足。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过程,还是教师的“教与启”与学生的“学和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作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语言和精神层面的激励,引导学生遵从自己的兴趣以及内心的感受、领悟来进行创作,鼓励学生脱离统一答案和评价标准的框架,不限制学生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创造出富有自己独特个性和特殊风格的作品。“教师应在鼓励学生进行日常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为美术创作积累更多的素材。”[6]在“瓜果飘香”一课中,教师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围绕“小果农”的形象创作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自由交流和思想碰撞中相互启发、相互包容、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创作。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定期举办班级小型作品展等,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欲望,让他们在教师的评价和同伴的认可中强化自我创作的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3.3 创建开放性的教学空间,结合多样性的教学主体开展创意活动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教育将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使美术教学面临着实践主题的多选择性、实践空间的开放性、实践主体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将美术教学理念、多学科知识及科学的价值观念融合为一个开放、多元的教学空间,还要结合鲜活多样的教学主体个性开展创意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的艺术素养也要更加的多元、开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说过:“要协调多元教育主体,统筹多样的教育内容,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艺术活动、科学教育、社会实践等提供全方位保障。”因此,拥有独特的审美素养、超凡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启迪与开发尤为重要。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瓜果飘香第二课——“水果送亲人”。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果的颜色和形状,有一些同学制作了水果名片,还有一些小朋友把这些水果制作成了一张张精美的贺卡。你们看,苹果贺卡上面的祝福是?

生:平平安安。

师:火龙果贺卡上的祝福是?

生:红红火火。

师:为什么苹果上的祝福是平平安安呢?

生:因为苹果代表的意思就是平平安安。

师:你从谐音上发现了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读起来很相似,发现了水果的美好祝福。那火龙果为什么是红红火火呢?

生:它是红色的。

师:噢,你从颜色上有所发现,发现了火龙果的颜色红红的。还能从哪些方面有所发现呢?

生:因为火龙果和红红火火都有一个火字。

师:太厉害了!你从字上有所发现。除看到颜色外,有没有同学能从形状上面有所发现呢?

生:它长得像火。

师:火龙果的外形长得像一个小火焰,是不是?我们可以说,人们是根据水果的谐音,还有颜色和外形,去发现水果背后的美好寓意。

可以发现,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各种天马行空的幻想和想法总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瓜果飘香”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学生思维的不同之处,因地制宜地加以引导,打开了学生活动创作的大门。但是,开放不是无主题的开放,多样化的选择也要做到虽多却集中。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围绕创作主题展开,避免虽做到样样兼顾,实则却脱离主题、华而不实。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活动,例如拓印、手工、拼贴等,营造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实践实现在乐中学、在做中发现。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上,还要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好习惯和良好的人生态度。《标准》中特别指出艺术课程教学要以实践为主,力求让学生将艺术知识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师:一种水果有多种寓意,只要我们多方面去思考,就能发现它不同的寓意。最近小橙子告诉我,他的农场爷爷要过六十大寿了,他想送一个果篮给爷爷,想问问大家他的果篮里面放哪些水果好呀?

生1:苹果、橙子、香蕉。

师:你放了这么多,寓意是什么呢?

生1:让爷爷更健康。

师:让爷爷更健康,补充很多很多种的维生素。来请你说。

生2:桃子、梨、西瓜。

师:现在请所有同学把你挑好的水果放到左上角,想一想你送什么祝福,送给谁。想好了就可以把你的小手举起来了,请你来说。

生1:送给我的妈妈。祝妈妈平平安安。

师:太好了,你的祝福非常温暖。那请你来说。

生2:我要送给妈妈火龙果。祝妈妈生活红红火火。

师:好。还有没有人想说?

生:橙子,送爸爸,祝爸爸心想事成。

师:你们送的祝福像春风一样温暖,老师也感受到了祝福中的关心与关爱。

3.4 增强学生主体的感性体验,重视在创意实践中升华情感

“根据‘指导发现’原则,如果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得到示范、辅导和提供支架等帮助,那么其学习效果会更好。”[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正确示范,重视学生主体的主观体验,善于引导他们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还要通过制作水果画片的形式,引导其在自我创作和实践中升华对家人的情感。“学校艺术教育要挖掘能够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内涵的艺术作品,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艺术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浓厚的家国情怀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青年一代的心中。”[8]在课堂中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心灵上得到启发,启迪并升华家国情怀,使世界观、人生观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

4 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而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原来的注重“画得像”向“画得巧”转变,更加强调创意和创造的过程。创意实践不仅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途径。创意实践的本质是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并产生新颖成果的过程。通过创意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绘画技巧将头脑中的形象转化为活灵活现的现实作品,还学会了从审美的视角观察生活、观察世界,用创新的思维和新颖的描绘解决问题,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文化传承使命。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将教材中的色彩、纹理、空间等教育元素,转化为提升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教育载体时,实际上也为孩子打开了探索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满怀热情和无限创意在绘画的海洋里自由探索、尽情挖掘,感受绘画之乐、艺术之美。这是新时代美术课堂亟待传承的艺术素养,也是小学美术教师应履行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方峥,郑沛雨.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5(4):134-139.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

[4] 朱寒慧.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美术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4(1).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6] 杨颖慧.基于创意实践能力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探究[J].美术设计,2025(1):211-213.

[7] 梅耶.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M].盛群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8] 何茜,余雁君.新时代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时代使命与价值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3(2):136-141.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