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演讲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在大学教育中,演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传统的演讲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在实际演讲中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学习兴趣,成为当前大学演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演讲课程中的应用,以期为演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真实、有意义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主动建构知识的环境和机会。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小组合作和互动正好契合这一理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教学法将传统的教学过程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1]。
(1)以任务为主线: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些任务通常与现实生活或专业领域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注重实践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实践应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
(4)强调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通常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这有助于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演讲能力。
在大学演讲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原则。大学演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包括内容组织、语言表达、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2]。因此,任务设计应围绕这些目标,遵循真实性、挑战性、趣味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任务类型包括个人演讲任务、小组辩论任务、模拟演讲比赛等。例如,个人演讲任务可以设计为“我的梦想”主题演讲,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3分钟演讲;小组辩论任务可以设计为“网络语言对汉语发展的影响”正反方辩论,培养学生的快速思维和应变能力;模拟演讲比赛可以模拟真实演讲比赛场景,提高学生的综合演讲能力。
任务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任务导入、任务准备、任务执行和任务评价四个阶段。在任务导入阶段,教师需要明确任务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兴趣;任务准备阶段,学生需要收集资料、撰写演讲稿、进行排练等。任务执行阶段,学生进行实际演讲或辩论;任务评价阶段,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
在大学演讲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任务设计:教师根据演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包括演讲主题的选择、演讲稿的撰写、演讲技巧的运用等方面。任务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布置:教师将设计好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说明任务的要求和完成时间。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
(3)任务实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或个人的形式开始实施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心得,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任务展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后,进行任务展示,包括演讲稿的朗读、演讲视频的播放等形式。通过任务展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共同提高演讲能力。
(5)任务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演讲稿的质量、演讲技巧的运用、任务完成的时间等方面。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演讲课程中的应用,以下提供一个具体案例。
某大学二年级的演讲课程,学生人数为30人,分为5个小组,每组6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任务设计:教师设计了以下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话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演讲稿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演讲要求表达自然、自信、有感染力。同时,教师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
任务布置: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说明了任务的要求和完成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后收集资料和撰写演讲稿,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小组讨论和演讲练习。
任务实施:学生在课后进行了充分的资料收集和演讲稿撰写。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进行了小组讨论,对演讲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了演讲技巧方面的建议。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讲练习,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观摩和评价。通过反复练习和观摩,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
任务展示: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了演讲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作为观众进行观摩和评价。演讲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对学生的演讲表现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任务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演讲稿的质量、演讲技巧的运用、任务完成的时间等方面。同时,教师指出了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例如,有些学生在演讲时表现得不够自信,需要加强练习;有些学生在演讲稿的撰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评价,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演讲稿的撰写方法和演讲技巧,还培养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观摩和评价其他小组的演讲表现,学生也从中汲取了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的演讲表现提供了有益参考。此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3]。在大学演讲课程中,这些任务通常与演讲技巧、演讲稿撰写、演讲主题选择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演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例如,在撰写演讲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演讲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这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挑战。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在大学演讲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竞争机制的设计,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演讲能力。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大学演讲课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撰写演讲稿、进行演讲练习等。这些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交流心得、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演讲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大学演讲课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演讲主题、设计演讲形式、制作演讲辅助材料等,这些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任务设计的难度:在大学演讲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任务设计的难度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程要求,设计难度适当的任务。
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是影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演讲课程不感兴趣或缺乏自信,导致参与度不高,这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教学资源的限制:在大学演讲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学资源的限制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部分任务可能需要特定的场地、设备或材料来支持实施。然而,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难以满足这些需求,这会影响任务的完成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合理设计任务:为了应对任务设计的难度挑战,教师需要合理设计任务。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程要求,设计难度适当的任务。同时,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任务难度和内容,以确保可行性和有效性。
提高学生参与度: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机制、组织小组讨论或竞赛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证实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演讲课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然而,其成功实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以及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同时,可以开展长期跟踪研究,评估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大学演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其实践和推广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出色演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1] 张明华,李静怡.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3):78-85.
[2] 王立新,陈思远.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生演讲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8):45-49.
[3] 刘芳芳,赵明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公共演讲课程中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5):112-118.
[4] 孙文静,郑雅文.大学演讲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评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43(2):67-73.
[5] 林晓峰,黄志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的应用策略[J].高教探索,2023,44(1):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