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武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2]
劳动教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但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3]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小学阶段的劳动课程应该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4]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学理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依托。当前的“生活·实践”教育,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为理论基础,以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为理论渊源,以学校“生活·实践”教育行为为探索过程和方式,大力弘扬和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探索生活为源、实践为径的育人方式的一种教育变革。
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这是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材料,要求学生能围绕劳动这个话题谈清楚三个问题:第一,劳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二,劳动与学习的关系;第三,劳动与科技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几乎包含了人们对于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理解的核心命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劳动素养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5]劳动素养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成长的必备能力。
劳动素养作为一个多维度概念,应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以深入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为内核。它涵盖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及劳动观念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和体现学生在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精神与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状况。[6]学校需要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不断学习提升生活技能、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以及注重学生在劳动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尤其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国高科技成果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更加注重新质生产力发展,这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如何让中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深刻理解科技与劳动的逻辑关系,成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课题。
基于上述关于劳动素养内涵的分析和思考,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基础教育劳动课程应着力构建新时代劳动素养的维度框架,提出劳动素养的四大评价指标——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观念。
劳动能力指学生胜任劳动任务的综合能力,包括劳动知识技能和劳动实践能力等,是劳动素养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劳动能力也在逐步形成和提升。
基础性:中小学生的劳动能力主要体现在完成一些基础、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上,如打扫卫生、整理书桌、参与简单的园艺活动、帮厨活动等。这些劳动任务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
发展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参与一些更为复杂的劳动活动,如参与社区服务、创造性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对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促进了他们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劳动态度指学生对待劳动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积极的劳动态度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的乐趣。中小学生的劳动态度往往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特点。
积极性:学生对劳动持有积极的态度,乐于参与各种劳动活动,认为劳动是一种乐趣和挑战。这种积极的态度有助于他们形成勤奋、努力、自律等良好的品质。
消极性:对劳动持有消极态度的学生往往认为劳动是枯燥无味的,或者担心劳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休息。这种消极的态度可能会阻碍他们劳动素养的提升。
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为他们树立良好的劳动榜样,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并引导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习惯是学生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稳定行为模式,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中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具有可塑性和易变性的特点,他们正处于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对其未来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可塑性:中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尚未完全定型,具有较强可塑性。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劳动规范和要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如定期整理房间、保持个人卫生等。
易变性:中小学生的劳动习惯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家庭和学校需要持续关注他们的劳动习惯,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和反馈,帮助其巩固并强化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观念是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涵盖劳动价值观等内容。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正处于形成和塑造阶段,具有初步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初步性: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往往处于萌芽状态,他们可能仅简单认为劳动是为了获取收益或完成任务。这种初步的劳动观念需要家庭和学校进一步引导和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发展性:随着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丰富,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也在不断发展。他们开始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劳动不仅关乎个人生存和发展,更与社会进步紧密相关。这种具有发展性的劳动观念将,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产生积极影响。
为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家庭和学校需要注重劳动教育的渗透和融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劳动故事分享、学习劳动模范榜样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上述四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完整框架。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校园特色和育人理念,设计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内容,但必须将新时代劳动素养维度框架与国家课程中规定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分别从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分析以及学生劳动素养的差异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中小学生劳动能力水平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对劳动的认知不足、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因过度依赖书本知识,忽视劳动技能的培养,导致在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中表现欠佳。此外,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也是造成学生劳动能力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
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部分学生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出懒惰、依赖等不良习惯。同时,一些学生对劳动持消极态度,认为劳动与自身无关、与升学考试无关,不愿参与劳动活动。这种观念与态度,与学校“未来世界引领者”的育人理念极不匹配,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未能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进而影响学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达成。因此,学校亟待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劳动态度和习惯。
劳动素养指学生在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观念等方面具备的良好修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素养,强调以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观念为核心,形成能够适应时代特点及需求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综合素质。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劳动价值观培育。唯有完成劳动价值观教育这一任务,劳动才能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7]
基于当前学生劳动素养的优势与不足,学校可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体系化开发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及劳动观念四个维度的表现,重点开设与劳动能力掌握、劳动习惯养成及劳动态度、劳动观念提升相关的课程。
劳动课程究竟应该如何设置?《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但问题在于:劳动教育在教育价值上的重要性,并不等同于其在教育形态(尤其是课程形态)上的绝对独立性。[1]因此,劳动教育应通过学科渗透、五育融合的方式开展,如此更符合“生活实践”的教育理念,也能让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更强。
华中师大一附中始终坚持“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的办学理念,以“创世界一流中学”为办学目标,秉持“塑造强健身心,涵养卓越品格,培养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观。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探索中,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启对劳动教育课程研究,至今已持续33年。华中师大一附中劳动教育探索历程如图1所示。
图 1 华中师大一附中劳动教育探索历程
Figure 1 The exploration journey of labor education at the NO.1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华中师大一附中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至2002年),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首创素质学分制改革试验,制定“五四零”课改方案,提出“以人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为中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教育改革理念,探索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设计及实践研究,开创劳动教育课程与各学科、德育、体育、美育贯通交叉的“立交桥式课程体系”;第二阶段(2002年至2014年),21世纪初,学校投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研究,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促进学生多元优质发展,开创性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的课程改革理念,大力发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课程;第三阶段(2014年至2024年),近十年,学校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结构。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逐步形成劳动素养与德智体美素养并举、劳动技术与生涯规划贯通、面向真实世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如今“建未来学校,办智慧教育,育创新人才”的领航教育发展模式。
2024年,学校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3+5E”德育课程体系。学校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树立“大德育”观念,开创性打造以“卓越培养”计划为核心的“3+5E”德育课程体系。其中,隶属于“敢为人先”卓越品格培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整体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既充分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又相对独立地构建起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劳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将学生的劳动教育与学校的育人理念、育人过程联结融通、相互渗透,同时结合学科课程的育人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各类主题活动、“光谷课程”“院士讲坛”、社团课程、实践课程等的作用,着力培养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学生。
在尊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华中师大一附中始终坚持全员育人的先进理念,将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纳入劳动课程教师行列,形成由22位专职教师和33位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其组织架构充分融合“全员育人”教育理念,致力于激发各部门劳动教育活力。在纵向上,学校建立以校长引领、副校长主管,学工处、图书馆、食堂、宿管、后勤等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层组管理机制;在横向上,建立以年级组、教研组主导实施的级部管理模式。这种层组管理与级部管理相互交融的组织架构,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制定素养为本的劳动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主要涵盖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四个方面。这些目标强调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劳动观念,掌握必要劳动技能,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和态度。通过参与多样化劳动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目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和社会参与奠定坚实基础。
其一,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意味着个体在从事某项工作或劳动任务时,需了解并学习完成该任务所需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及相关知识。例如,程序员需精通编程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厨师需掌握烹饪技巧、食材搭配和调味方法等;通用技能层面则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相关专业知识方面,需了解并熟悉所从事行业或领域的行业动态、技术进展、政策法规等内容。
其二,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对个人成长、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质均有重要影响。这里的劳动态度应包括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明确劳动目标、合理规划时间、注重细节和质量、保持专注和耐心等方面。在设定清晰具体的劳动目标后,需学会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完成,并制定劳动时间表,这有助于培养规律的劳动习惯,让学生能自觉劳动、习惯劳动、爱好劳动。
其三,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是提升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劳动精神应包括:树立敬业乐业的劳动精神、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团队协作和分享精神、传承劳动文化等内容,让学生能学会诚实劳动、坚韧劳动、创新劳动。
其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认识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尊重并保护劳动者权益、关注劳动环境改善。通过这些努力,逐步形成平等劳动、规范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积极健康劳动观念,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实践”劳动教育须崇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力求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中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创新劳动形态。劳动课程的架构由生产劳动实践、校园劳动服务、传统工艺与生活技术及生涯职业规划四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从生活的多个领域开设多门课程。
基于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学校需树立多元发展、尊重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的教育思想。实施“生活·实践”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针对初一年级、高一年级,可以采取开设劳动课的方式,将劳动课程分为生产劳动实践、校园劳动服务、传统工艺与非遗文化及职业生涯规划四个模块,各模块开设15门左右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分属四个模块中的任意四门课程学习;对于其他年级,则采取综合实践活动和志愿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及志愿团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
华中师大一附中劳动课程如图2所示,按不同模块开设多门课程。其中,生产劳动实践模块结合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及生态现实,引导学生深入生产劳动现场,认识生产劳动对于创造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校园劳动服务模块融合校园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多个场所及工作人员,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优良习惯;传统工艺与非遗文化模块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工艺为目的,鼓励学生参与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与传承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分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理解职业、厘清自我价值观,最终实现自主人生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中的生涯体验活动教育课程,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以体认职业角色、获得直接经验、增强社会认知、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一种劳动教育课程。[8]
图 2 华中师大一附中劳动教育课程
Figure 2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the NO.1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劳动教育每一门课程的开设,均基于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制定个性化课程方案,其课程架构的落脚点始终放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和养成学生劳动习惯上,终极追求是培养真正适应未来、引领未来的创新拔尖人才。
开展劳动课程评价是学校构建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引导学校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劳动课程学分设置由两部分组成:必修课5学分,课外活动5学分。对于开设必修劳动课程的初一年级、高一年级学生而言,完整参与整个学期四个模块的劳动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后,即可获得1个学分。学分规定保障了学生参与劳动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但仅依靠学分限制是尚显不足,因此学校还采取“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新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整体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华中师大一附中针对四个模块自主研发《劳动实践素质单》,用以记录学生劳动学习的过程资料与结果资料,通过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劳动课程学习状况展开综合评价并撰写劳动评语。
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的劳动教育课程探索,丰富并完善了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命题。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劳动教育这一命题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清推进劳动教育的思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求劳动教育的新突破。[9]着眼于劳动素质的可塑性,构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借此指导、规范新时期教育变革,走向素养导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新华社,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 王泉泉.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7-42.
[7] 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8] 王秀玲.中小学实践课程育人[J].课程,2019(3).
[9]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