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苏州
在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深度推进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正面临学业竞争、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的叠加冲击,其心理健康状态持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数据更直观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与紧迫性。从长期趋势来看,针对2010至2020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突出的心理困扰;更值得警惕的是,近10年间,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及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呈现显著上升态势[1],这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在长期发展中不断累积。而最新研究数据进一步印证了问题的严峻性——2023年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团队发布的2022年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即“心理健康蓝皮书”)明确指出,成年人中青年群体面临较高抑郁风险,其中18至24岁年龄段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远超其他年龄组[2]。该年龄段与我国大学生群体年龄高度重合,直接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进入需重点干预的关键阶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强调,需加强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与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强化关键群体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干预,同时通过多元形式、平台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3]。在此要求与现实背景下,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预防心理问题恶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高质量心理健康科普资源以需求为导向。研究表明,只有做好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才能让师生家长明确自身心理健康需求及社会心理服务内容,知悉问题类型与求助途径[4]。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精准把握其需求期待并融入科普全流程,可帮助大学生明晰自身心理需求、贴近日常生活,实现科普方与接收方的双向互动,进而提升科普传播实效。基于此,深入探究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科普内容的真实需求、明确其核心主题与内容偏好,既能为开发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与吸引力的科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助力大学生通过科普清晰认知自身心理状况、掌握有效求助路径,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与心理问题有效应对。
遵循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本研究开展质性研究,质性数据主要来源于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核心问题设置为:“从你自身角度而言,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的科普,你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或主题)有哪些?”研究借助NVivo11.0软件,基于三级编码技术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了概念化提取。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收集了778名本科生的有效数据样本,样本构成具体如下:(1)年级分布覆盖大学四个年级,其中大一195人(占比25.06%)、大二150人(占比19.28%)、大三225人(占比28.92%)、大四208人(占比26.74%);(2)性别构成方面,男性403人(占比51.80%)、女性375人(占比48.20%)。
首先,开展“开放式编码”,即对质性资料进行概括提炼以形成初始概念。这一过程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为后续理论构建和结论形成奠定基础。经分析,获得15个初始概念,涉及759个参考点(如表1所示)。其中,“人际互动技巧”“情绪认知管理”“情感管理疏导”“压力应对方法”“心理认知基础”“学习支持指导”“自我认知发展”7个初始概念的参考点数累计占比高达84.15%。依据帕累托法则,可认定这7个初始概念是大学生认知层面中,心理健康科普最核心的主题内容。
表 1 开放式编码及典型参考点
Table 1 Open coding and typical reference points
序号 | 自由节点(初始概念) | 参考点数 | 百分比(%) | 累计百分比(%) | 典型参考点 |
1 | 人际互动技巧 | 185 | 24.37 | 24.37 | 怎样和别人沟通、表达需求,避免摩擦;异性互动的边界;情侣沟通矛盾解决等 |
2 | 情绪认知管理 | 122 | 16.07 | 40.44 | 考试前焦虑的自我识别;考证压力大时,分辨焦虑程度的认知;期末周,察觉自己是疲惫还是烦躁的技巧等 |
3 | 情感管理疏导 | 97 | 12.77 | 53.21 | 如何应对家人过度关心与期望,保持情绪平衡;缓解恋爱焦虑、应对情感波动的管理;负面情绪的自我疏导方法等 |
4 | 压力应对方法 | 75 | 9.88 | 63.09 | 考前碎片化减压小技巧;和家人闹矛盾,平复压力的方式;如何应对就业压力等 |
5 | 心理认知基础 | 72 | 9.48 | 72.57 | 心理健康指什么;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认识心理疾病等 |
6 | 学习支持指导 | 45 | 5.92 | 78.49 | 为什么学习;学不进去时怎么办;推荐好的学习方法等 |
7 | 自我认知发展 | 43 | 5.66 | 84.15 | 不清楚擅长什么,帮助找个人优势;客观看待自我的途径;因小缺点产生自卑时,如何客观分析“真实不足”与“过度在意”的区别等 |
…… | …… | …… | …… | …… | …… |
15 | 心理健康测量 | 1 | 0.13 | 100.00 | 心理状态自评方法 |
合计 | 759 | 100 |
其次,进行“主轴编码”,即对上述15个初始概念进一步概括与归纳。结果共获得“心理健康认知”“人际情感互动”“情绪压力调节”“自我成长支持”“学习生涯规划”“健康维护应对”6个概念范畴(如表2所示)。其中,“人际情感互动”“情绪压力调节”2个概念范畴的参考点数量最多,分别为282个和205个,累计共计487个,占总参考点数量的64.16%。
表 2 三级编码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three-level coding
选择编码(核心范畴) | 主轴编码(概念范畴) | 参考点数 | 百分比 | 开放编码(初始概念) |
认知构建 | 心理健康认知 | 99 | 13.04% | 心理认知基础(72);生命认知教育(22)相关科学概念(5) |
小计 | 99 | 13.04% | ||
核心应用 | 人际情感互动 | 282 | 37.15% | 人际互动技巧(185);情感管理疏导(97); |
情绪压力调节 | 205 | 27.01% | 情绪认知管理(122);压力应对方法(75);积极形态培养(8) | |
自我成长支持 | 55 | 7.24% | 自我认知发展(43);人格特质认知(12) | |
学习生涯规划 | 68 | 8.95% | 学习支持指导(45);生涯发展规划(23) | |
小计 | 610 | 80.37% | ||
实践保障 | 健康维护应对 | 50 | 6.59% | 心理问题应对(32);心理健康保持(17);心理健康测量(1) |
小计 | 50 | 6.59% | ||
合计 | 759 | 100% |
最后,实施“选择编码”,即对上述6个概念范畴再次进行概括与归纳,最终获得“认知构建”“核心应用”“实践保障”3个核心范畴。具体来看,“认知构建”包含“心理健康认知”1个概念范畴;“核心应用”包含“人际情感互动”“情绪压力调节”“自我成长支持”“学习生涯规划”4个概念范畴;“实践保障”包含“健康维护应对”1个概念范畴。其中,“核心应用”所涵盖的参考点数量最多,累计达到610个,占总参考点数量的80.37%。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见,基于大学生视角,其所需的“心理健康科普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展开。
一是认知构建内容。核心在于心理健康认知层面,帮助大学生建立对心理健康的科学认知,明确心理健康并非“永远快乐”,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阐释心理健康不排斥负面情绪,关键在于具备自我调整能力,且心理健康会对日常生活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助力大学生掌握相关基础概念,能够区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最终形成对心理健康的完整认知体系。
二是核心应用内容。主要涵盖人际情感互动、情绪压力调节、自我成长支持、学习生涯规划四个维度:在人际情感互动中,通过适宜的互动技巧处理矛盾、疏导负面情绪,可促进同学关系融洽;面对考试、就业等压力,先清晰识别自身情绪,再运用科学方法应对,有助于逐步培养积极心态,减少焦虑;深入了解自身优势短板和性格特点,能为个人找准方向;依托学习指导提升学习效率、提前规划职业路径,能让大学生活更具目标感。
三是实践保障内容。重点聚焦健康维护应对能力培养:当面临心理问题时,提供具体应对方法以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介绍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使用,帮助大学生及时发现潜在心理困扰,为心理健康筑起防护屏障,实现全方位保障。
从三级编码得出的15个概念及对应参考点分布可知,在大学生认知中,其所需的“心理健康科普”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人际互动技巧”“情绪认知管理”“情感管理疏导”“压力应对方法”“心理认知基础”“学习支持指导”“自我认知发展”7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在“人际互动技巧”方面上,主要需求包括表现为“怎样和别人沟通、表达需求,避免摩擦”“异性互动的边界”“情侣沟通矛盾解决”等;在“情绪认知管理”方面上,主要需求包括表现为“考试前焦虑的自我识别”“考证压力大时,分辨焦虑程度的认知”“期末周,察觉自己是疲惫还是烦躁的技巧”等;在“情感管理疏导”方面上,主要需求包括表现为“如何应对家人过度关心与期望,保持情绪平衡”“缓解恋爱焦虑、应对情感波动的管理”“负面情绪的自我疏导方法”等;在“压力应对方法”方面上,主要需求包括表现为“考前碎片化减压小技巧”“和家人闹矛盾,平复压力的方式”“如何应对就业压力”等;在“心理认知基础”方面上,主要需求包括“心理健康指什么”“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认识心理疾病”等;在“学习支持指导”方面上,主要需求包括“为什么学习”“学不进去时怎么办”“推荐好的学习方法”等;在“自我认知发展”方面上,主要需求包括表现为“不清楚擅长什么,帮助找个人优势”“客观看待自我的途径”“因小缺点产生自卑时,如何客观分析‘真实不足’与‘过度在意’的区别”等。
除上述7个方面内容外,还包括“生涯发展规划”“生命认知教育”“人格特质认知”等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理解心理健康科普内容,可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所需“心理健康科普”内容的具象化认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科普资源的价值,需以“被学生需要、被学生使用、被学生受益”为核心衡量标准,这与健康科普的本质逻辑一致。健康科普是以科普形式向公众传播健康领域的科学知识、方法、思想与精神,从而满足公众健康诉求[5],大学生心理健康科普正是在此基础上,聚焦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正如相关报道所示,唯有精准对接公众实际需求,科普工作才能完成价值转化[6]。通过本研究的质性分析可知,大学生重点关注人际互动技巧、情绪认知管理、压力应对方法等心理健康主题,据此开发科普资源可有效避免内容泛化。例如,针对人际交往问题设计情景化科普互动内容、提供实用沟通技巧指南等,能显著增强科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资源内容需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健康科普内容只有贴近日常生活,才能切实满足受众实际需求、吸引关注,让受众愿意看、能接受[7]。将科普内容与学生的学业、社交等日常场景深度结合,能提升学生对资源的认同感与使用意愿,推动资源从“被需要”走向“被使用”,最终助力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实现“被学生受益”的价值闭环。
从需求前提来看,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公众对健康科普知识的需求持续攀升,在心理健康等领域,更期望获取权威、科学准确的信息以指导日常生活[8]。这一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心理健康科普多停留于理论知识传递,却忽视了学生面对实际心理问题时,对具体可操作方法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通过明确大学生在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具体诉求,正是对公众心理健康需求的精准回应,为后续开发具有实效性科普资源奠定基础——唯有先明确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避免科普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从内容设计来看,健康科普需紧密结合公众生活实际,针对人们关心的健康问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在制定内容时,需充分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注点,从公众视角出发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识和建议[9],这一原则同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科普实现“问题解决导向”的关键。如在情绪管理领域,科普内容不应仅讲解情绪相关理论,而应结合大学生常见的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生活场景,提供“情绪识别三步法”“负面情绪调节小技巧”等可直接应用的方法。这种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提供可操作方案的内容设计,恰好呼应了“提升应用实效性”的要求,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直接运用知识解决自身困扰,最终完成从“知识传递”到“问题解决”的核心转变。
心理健康作为复杂多维的领域,涉及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因此开发系统化、体系化的心理科普资源,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当前健康科普工作的整体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下一步将完善健康科普工作机制,其中特别强调优化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以卫生健康宣传日为重点,组织开展系列化、系统化、常态化科普,推动健康常识融入日常工作生活[10],这一规划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科普资源的开发与落地提供了重要参照。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本研究通过构建包括“心理健康认知构建”“心理健康核心应用”“心理健康实践保障”3个核心范畴,正是对系统化科普的具体实践:这3个核心范畴相互关联、彼此支撑,形成完整的资源框架,既呼应了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系列化、系统化”的科普要求,也解决了心理健康领域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基于此框架开发的系列化课程、工作坊、在线资源,能够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资源供给——如同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推动“健康常识融入日常”的目标,这些系统化资源可让大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将心理健康知识自然融入学业、生活场景,避免科普内容的零散与脱节。同时,可以依托该框架建立协作平台、构建科普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普资源体系。这样的体系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也便于他们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资源学习。此外,系统化、体系化的资源设计,还能提升科普资源的整体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陈雨濛,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年中国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91-1004.
[2] 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5-09-11].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4] 王占仁.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与突破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4(9):38-43.
[5] 孙婷婷,朱慧.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院健康科普的优化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2(1):46-50.
[6] 胡彬.打开儿童健康科普新局面[N].健康报,2025-08-06(05).
[7] 杨柳青.新媒体环境下健身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报业,2019(14):96-97.
[8] 孙茹,曹荟,李晶.健康科普的全媒体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24(12):53-59.
[9] 李陈.移动互联网时代健康科普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优化[J].新闻前哨,2025(6):25-26.
[10] 沈大雷,吕萌萌.丰富健康科普资源供给助推健康知识“进村入巷”[J].健康中国观察,2025(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