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西昌
“语码”(code)是指相对于另外一种符号而言却独立存在的符号系统。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语交际都是建立在“语码”符号基础上的。‘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很大关注[1]。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同一次对话和谈话中专用不同语言的语码(单词、词组、句子或句群等)的现象[2]。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大凉山复心地带,东与美姑县、雷波县接壤,南与金阳县、布拖县、普格县连接,西与西昌市、喜德县相邻,北与越西县相连,辖区面积2702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县辖45个乡镇,262个行政村、3个社区,823个农牧服务社、20个居民小组由彝族、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纳西族、布依族、傈僳族、白族、满族、傣族、土家族、侗族、黎族、羌族、朝鲜族、瑶族、维吾尔族、仡族、摩梭人组成,其中彝族人口占98.53%[3]。
由于这里是彝族聚居县,在昭觉县城里,在平时交流的时候,彝汉双语者居多。县城里的彝族会说一些汉语,当然,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也基本会说彝语。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使用双语者居多。笔者于2019年7月12日—15日和2019年9月15日—19日先后两次展开调查,主要调查的是昭觉县城里的农贸市场、菜市场、步行街、车站等地方。
叫卖语言是社会语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小商小贩为了推销商品而又叫又唱的种特殊的言语形式”[4]。商品叫卖语言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涉及衣、食、住、行以及祭祀等各个方面,可谓是一部民俗文化的交响乐。农贸市场里边主要卖服装、鞋子还有一些杂货。几乎每个摊位里都有录音叫卖,还有少部分门店是口头叫卖。
(1)“处理”
。这里面,对于“处理”这个词语,直接被转换到彝语中了。
(2)拖孩。在这里,本身在汉语普通话里的“拖鞋”一词,被转换成四川方言的“拖孩”,并运用到彝语中。
(3)生意?这里将“生意”二字直接转用。在城市彝族人的交流中,会自然的将汉语的某些词汇转换到彝语当中。
(4)卖彝族披毡:女孩:老板,?
老板:350块,,“变阿型”
。
在这次交流中,女孩把称谓语“老板”一词,直接转换成了汉语,因为在彝族人的言语交际中,习惯将一些固定称谓用语直接转过来。对于“350”这个数学,那个老板直接转换了过来,当然,对于“钱”这种有数字的,少部分城市彝族可能直接用汉语表达,而乡村彝族习惯用彝语表达。对于不会有褶皱,这个,被换成了“变阿型”。
(1)五坡“香料”,塔尔”饺子”
。意思是“买五坡的香料,买塔尔的饺子”“五坡和塔儿”是当地的地名,直接转换这个可以理解,但对于“香料”“饺子”这些词汇,在彝语的固有词汇里没有,所以也没翻译,就转换过来了。
(2)“麻风”“风湿”
,意思是“买治麻风的药,买治风湿的药”这是彝族土药方的推销,像“麻风” “风湿”这样的专业医疗术语,也就直接借用过来了。
(3)“金阳红糖”,。意思是“金阳红糖,一捆10元”。“金阳”是当地的地名,直接用没问题,对于“红糖”一词,也是直接用的。
(4)“尿不湿”
。整句的意思是“来买小孩子的尿不湿”,“尿不湿”一词是直接转换过来的,因为彝族是将不用了的布料弄成小块,给小孩子弄的尿片,以前没有专门的“尿不湿”,所以借用了过来。
(1)来来来,苹果3斤10块了,3斤10块了,。
此叫卖语是汉族水果摊的录音叫卖,老板是汉族,所以说完汉语,又增加了彝语的叫卖,虽然彝语听着没那么地道,但还是能让人听清楚。
(2)西瓜,西瓜
,
。
“买西瓜,买西瓜,便宜卖了”,这是水果类专有名词的直接转换,彝族的固有名词里面没有“西瓜”一词。
皮果,皮果
,香炯
,香炯
,
。
“买苹果,买苹果,买香蕉,买香蕉,便宜卖了。”这句话里面,“皮果”一词是“苹果”,在彝族人叫卖的过程中,存在语音脱落现象。“香蕉”发成了“香炯”,产生了语言变体。
(3)彝族大妈卖桃子:,
!
汉族顾客买桃子:大妈,桃子好不好吃?
彝族大妈:不好吃。
汉族顾客走远。
彝族大妈:自言自语,“好吃”“沙”
。
这里,买桃子的彝族大妈担心桃子被尝后,顾客不买,以不好吃,来拒绝品尝。而还是转换用了汉语的“尝”字,用的是四川方言夹杂彝语的“沙”字,是“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后鼻韵丢失。I这里因交际对象不同转换语码,语用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即根据谈话对象选择语言。
彝族男子:“充电器”?
彝族少女:“充电器”。
“充电器”多少钱?“充电器10块”。“充电器”是新的电子设备,被直接借用了过来。
“卡”,“卡”
,“电信公司”“精准扶贫”
“卡”
,
“交”
,“电话”
“分钟”
,
“流量”
,
,
“身份证”
。
“办卡了,办卡了,由于精准扶贫的原因,电信公司办卡不给钱了,交20块,可以免费打400分钟电话,电话拿到汉族地区去。流量随便用,不给钱,快点拿身份证来办理呀”。在此句话中“卡”“流量”这些属于外来专业术语,就直接借用了。“电信公司”“精准扶贫”这是近几年政府提出。“交”“分钟”这些词是彝族人转换过来用的。“身份证”这是证件类固有汉语名词,直译过来的。
汉族肉贩子:我这肉是城北拿的,没卖完,我拿回家冻起的。
彝族老大爷:,
?
“回锅肉”
。
汉族肉贩子:“问题”,“绞绞”?
彝族老大爷:“肉丝绞”?“肉片”绞?
汉族肉贩子:。
昭觉由于是彝族聚居区,生活在这里的汉族,基本是会说彝语的。
彝族小伙:“五花肉”?
彝族肉贩子:“20块”,“本地猪”,“划得着”。
“五花肉”,钱的金额都转换成了汉语。“划得着就是划得来的意思”。
我:白菜多少钱?
彝族大妈:“开张生意”,“2块钱”。
“开张生意”,钱数都用的是汉语。
买菜女:“小米辣”?
大妈:2块。
买菜女:好的,“微信”
“扫”。
大妈:“扫”。
“微信”“扫”这些词语是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付款方式改变,除了付现这种形式之外,支付宝、微信这些新的付款进入大众及百姓的视野,随处可见的二维码,让彝族老百姓也学会了这些新鲜的网络术语。
我:?
彝族鸡贩子:28块,“杂交”
20块。
钱数用的汉语,“杂交”。当地对用饲料和粮食混合喂养的鸡为杂交鸡,用纯粮食喂养的鸡为土鸡。
语码转换的原因有很多,有为照顾适应对方语言,即为了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对话开始就用对方的语言来搭话;可是,对方也用我方的语言来回应时,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出现语码转换现象[2]。笔者在昭觉县城农贸市场做商品叫卖语言调查后,发现卖主视不同顾客,娴熟地使用彝语、四川话或普通话。在有外乡顾客和本地顾客同时在场的情况下,则频繁地转换语码,尽量做到两方面兼顾,拉近彼此距离,以便顺利进行交易。有趣的是,有些通晓彝语的外地顾客,为了便宜地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也会灵活地使用彝语与卖主讨价还价。显然,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人们往往随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合适的语码。语码转换可建立、促进或改变人际交往效果。
凡是在多民族和多语言接触的语言环境里,双语和多语使用者的口语中经常出现语码转换现象。在凉山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团结共存的多个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由于外在的差异与内在的不同,在自己的民族内部实现民族认同,各民族之间由于成功地实现语码转换,进而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和谐共存,这种民族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是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昌盛的保证。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凉山彝汉语言接触研究》(项目编号:YZWH1929)的阶段性成果。
[1] 高一虹.我国语码转换研究的现状与特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2] 张兴权.接触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90.
[3] 昭觉概况[EB/OL].http://www.zhaojue.gov.cn/zjzj_5770/zjgk_5771/.
[4] 陈章太.叫卖语言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