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94332
Current Downloads: 273756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凉山昭觉彝汉双语者商品买卖中的语码转换与词语借用探究

Code Switching in Commodity Trading of Yi Chinese Bilinguals in Zhaojue of Liangshan

Linguistics / 2020,2(3): 165-172 / 2020-09-07 look2960 look825
  • Authors: 取比尔莲
  • Information: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西昌
  • Keywords:
    Zhaojue; Yi Chinese bilingual; Commodity trading; Code-switching; Borrowing words
    昭觉; 彝汉双语者; 商品买卖; 语码转换; 词语借用
  • Abstract: Code switch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language contact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alternative use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or language variants in the same communication seg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mmodity sales, code swit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to obtain economic benefits. Liangshan Zhaojue’s Yi Chinese bilinguals not only have the code conversion of national language according to Chinese, but also the code conversion of Chinese according to national language, and the borrowing of some foreign words. Compared with other speech communities, they hav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指在同一 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两种、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在商品销售过程中,语码转 换是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言语沟通手段。凉山昭觉彝汉双语者在商品买卖 中,既有民族语言根据汉语进行的语码转换,亦有汉语根据民族语言进行的语 码转换,还有些外来词语的借用,与其他言语社区相比,有突出的特点。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203016
  • Cite: 取比尔莲.凉山昭觉彝汉双语者商品买卖中的语码转换与词语借用探究[J].语言学,2020,2(3):165-172.

“语码”(code)是指相对于另外一种符号而言却独立存在的符号系统。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语交际都是建立在“语码”符号基础上的。‘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很大关注[1]。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同一次对话和谈话中专用不同语言的语码(单词、词组、句子或句群等)的现象[2]

1 昭觉概况及商品叫卖调查点情况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大凉山复心地带,东与美姑县、雷波县接壤,南与金阳县、布拖县、普格县连接,西与西昌市、喜德县相邻,北与越西县相连,辖区面积2702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县辖45个乡镇,262个行政村、3个社区,823个农牧服务社、20个居民小组由彝族、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纳西族、布依族、傈僳族、白族、满族、傣族、土家族、侗族、黎族、羌族、朝鲜族、瑶族、维吾尔族、仡族、摩梭人组成,其中彝族人口占98.53%[3]

由于这里是彝族聚居县,在昭觉县城里,在平时交流的时候,彝汉双语者居多。县城里的彝族会说一些汉语,当然,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也基本会说彝语。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使用双语者居多。笔者于2019年7月12日—15日和2019年9月15日—19日先后两次展开调查,主要调查的是昭觉县城里的农贸市场、菜市场、步行街、车站等地方。

2 昭觉县农贸市场一带叫卖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叫卖语言是社会语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小商小贩为了推销商品而又叫又唱的种特殊的言语形式”[4]。商品叫卖语言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涉及衣、食、住、行以及祭祀等各个方面,可谓是一部民俗文化的交响乐。农贸市场里边主要卖服装、鞋子还有一些杂货。几乎每个摊位里都有录音叫卖,还有少部分门店是口头叫卖。

2.1 服装类叫卖中的语码转换

(1)“处理”。这里面,对于“处理”这个词语,直接被转换到彝语中了。

(2)拖孩。在这里,本身在汉语普通话里的“拖鞋”一词,被转换成四川方言的“拖孩”,并运用到彝语中。

(3)生意?这里将“生意”二字直接转用。在城市彝族人的交流中,会自然的将汉语的某些词汇转换到彝语当中。

(4)卖彝族披毡:女孩:老板,?

老板:350块,,“变阿型”

在这次交流中,女孩把称谓语“老板”一词,直接转换成了汉语,因为在彝族人的言语交际中,习惯将一些固定称谓用语直接转过来。对于“350”这个数学,那个老板直接转换了过来,当然,对于“钱”这种有数字的,少部分城市彝族可能直接用汉语表达,而乡村彝族习惯用彝语表达。对于不会有褶皱,这个,被换成了“变阿型”。

2.2 杂货类叫卖语码转换

(1)五坡“香料”,塔尔”饺子”。意思是“买五坡的香料,买塔尔的饺子”“五坡和塔儿”是当地的地名,直接转换这个可以理解,但对于“香料”“饺子”这些词汇,在彝语的固有词汇里没有,所以也没翻译,就转换过来了。

(2)“麻风”“风湿”,意思是“买治麻风的药,买治风湿的药”这是彝族土药方的推销,像“麻风” “风湿”这样的专业医疗术语,也就直接借用过来了。

(3)“金阳红糖”,。意思是“金阳红糖,一捆10元”。“金阳”是当地的地名,直接用没问题,对于“红糖”一词,也是直接用的。

(4)“尿不湿”。整句的意思是“来买小孩子的尿不湿”,“尿不湿”一词是直接转换过来的,因为彝族是将不用了的布料弄成小块,给小孩子弄的尿片,以前没有专门的“尿不湿”,所以借用了过来。

2.3 水果类叫卖

(1)来来来,苹果3斤10块了,3斤10块了,

此叫卖语是汉族水果摊的录音叫卖,老板是汉族,所以说完汉语,又增加了彝语的叫卖,虽然彝语听着没那么地道,但还是能让人听清楚。

(2)西瓜,西瓜

“买西瓜,买西瓜,便宜卖了”,这是水果类专有名词的直接转换,彝族的固有名词里面没有“西瓜”一词。

皮果,皮果,香炯,香炯

“买苹果,买苹果,买香蕉,买香蕉,便宜卖了。”这句话里面,“皮果”一词是“苹果”,在彝族人叫卖的过程中,存在语音脱落现象。“香蕉”发成了“香炯”,产生了语言变体。

(3)彝族大妈卖桃子:!

汉族顾客买桃子:大妈,桃子好不好吃?

彝族大妈:不好吃。

汉族顾客走远。

彝族大妈:自言自语,“好吃”“沙”

这里,买桃子的彝族大妈担心桃子被尝后,顾客不买,以不好吃,来拒绝品尝。而还是转换用了汉语的“尝”字,用的是四川方言夹杂彝语的“沙”字,是“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后鼻韵丢失。I这里因交际对象不同转换语码,语用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即根据谈话对象选择语言。

3 昭觉县昭觉宾馆附近手机营业厅叫卖中的词语借用现象

3.1 电信卖手机的门口,彝族男子与卖手机彝族少女的对话

彝族男子:“充电器”?

彝族少女:“充电器”

“充电器”多少钱?“充电器10块”。“充电器”是新的电子设备,被直接借用了过来。

3.2 电信卖手机门口的录音叫卖

“卡”,“卡”,“电信公司”“精准扶贫”“卡”
“交”,“电话”“分钟”“流量”“身份证”

“办卡了,办卡了,由于精准扶贫的原因,电信公司办卡不给钱了,交20块,可以免费打400分钟电话,电话拿到汉族地区去。流量随便用,不给钱,快点拿身份证来办理呀”。在此句话中“卡”“流量”这些属于外来专业术语,就直接借用了。“电信公司”“精准扶贫”这是近几年政府提出。“交”“分钟”这些词是彝族人转换过来用的。“身份证”这是证件类固有汉语名词,直译过来的。

4 昭觉县菜市场叫卖中的语码转换与词语借用现象

4.1 汉族肉贩子和彝族老大爷

汉族肉贩子:我这肉是城北拿的,没卖完,我拿回家冻起的。

彝族老大爷:“回锅肉”

汉族肉贩子:“问题”,“绞绞”?

彝族老大爷:“肉丝绞”?“肉片”绞?

汉族肉贩子:

昭觉由于是彝族聚居区,生活在这里的汉族,基本是会说彝语的。

4.2 彝族小伙和彝族肉贩子

彝族小伙:“五花肉”?

彝族肉贩子:“20块”,“本地猪”,“划得着”。

“五花肉”,钱的金额都转换成了汉语。“划得着就是划得来的意思”。

4.3 菜摊

我:白菜多少钱?

彝族大妈:“开张生意”,“2块钱”。

“开张生意”,钱数都用的是汉语。

4.4 调料摊

买菜女:“小米辣”?

大妈:2块。

买菜女:好的,“微信”“扫”。

大妈:“扫”。

“微信”“扫”这些词语是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付款方式改变,除了付现这种形式之外,支付宝、微信这些新的付款进入大众及百姓的视野,随处可见的二维码,让彝族老百姓也学会了这些新鲜的网络术语。

4.5 卖鸡摊

我:

彝族鸡贩子:28块,“杂交”20块。

钱数用的汉语,“杂交”。当地对用饲料和粮食混合喂养的鸡为杂交鸡,用纯粮食喂养的鸡为土鸡。

语码转换的原因有很多,有为照顾适应对方语言,即为了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对话开始就用对方的语言来搭话;可是,对方也用我方的语言来回应时,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出现语码转换现象[2]。笔者在昭觉县城农贸市场做商品叫卖语言调查后,发现卖主视不同顾客,娴熟地使用彝语、四川话或普通话。在有外乡顾客和本地顾客同时在场的情况下,则频繁地转换语码,尽量做到两方面兼顾,拉近彼此距离,以便顺利进行交易。有趣的是,有些通晓彝语的外地顾客,为了便宜地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也会灵活地使用彝语与卖主讨价还价。显然,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人们往往随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合适的语码。语码转换可建立、促进或改变人际交往效果。

凡是在多民族和多语言接触的语言环境里,双语和多语使用者的口语中经常出现语码转换现象。在凉山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团结共存的多个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由于外在的差异与内在的不同,在自己的民族内部实现民族认同,各民族之间由于成功地实现语码转换,进而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和谐共存,这种民族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是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昌盛的保证。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凉山彝汉语言接触研究》(项目编号:YZWH19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我国语码转换研究的现状与特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2] 张兴权.接触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90.

[3] 昭觉概况[EB/OL].http://www.zhaojue.gov.cn/zjzj_5770/zjgk_5771/.

[4] 陈章太.叫卖语言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104-111.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