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94349
Current Downloads: 273756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外宣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ng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taking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 as an Example

Linguistics / 2021,3(1): 261-273 / 2021-03-17 look9672 look1296
  • Authors: 熊欣 谢欣怡
  • Information: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柳州
  • Keywords: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Chinese culture-specific term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文化词; 归化; 异化
  • Abstract: As two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cultures in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have served as one heatedly discussed topic.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acting as the symbol of a country’s policies, regime, attitudes and direc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direct access to China’s regime, policies and future action.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 are pepper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culture-specific words. The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specific term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For Chinese culture specific terms, domestication assists reader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is also beneficial to retai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inseparabl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ranslators should use them flexibly so as to successfully publiciz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过程中有效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翻译策略,一直以来都是翻 译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丛书中的讲话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方向的象征,对中国的政策方针和未来规划都给予了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示。丛书英译版中包含大量中国特定文化词的翻译。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对其中中国特定文化词的英译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进行深入评析,并提出一些译文商榷意见。中国特定文化词的英译过程中,归化有助于受众充分理解原文,异化有利于保留中国的文化和语言特征,过于归化或异化,将两者截然割裂开来的翻译策略都是不可取的。译者必须灵活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301011
  • Cite: 熊欣,谢欣怡.外宣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J].语言学,2021,3(1):261-273. https://doi.org/10.35534/lin.0301011 


1 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也不容小觑。同时,中国也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然而,国际社会上总有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蓬勃发展对世界来说是一种威胁。一些与中国真实形象严重不符的言论正在抹黑中国。这些虚假的谣言对于中国“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来说极为不利,因此,如何摆脱这些偏见,重塑中国真实面目,改善中国国际形象迫在眉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丛书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编辑并发表的。2020年新发表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成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新进展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最新发展。中国的外宣材料在中国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的道路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对外宣传自身理念与文化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版的发表更是为中国的外宣道路扫清了不少障碍。据调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译版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备受追捧。如今第一卷英译版在国外的发行量已达4百万本,涵盖了80多个国家与地区[1]。经过一系列的对外交流活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全球范围内的发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热烈反响,在国际社区上大获赞誉,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成功典范,有效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空间[2]。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思想理念和观点,内容丰富全面,时效性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译版为例,基于归化异化理论,分析中国外宣材料英译的策略,以期寻求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规律。

2 归化与异化策略

归化与异化由劳伦斯·韦努蒂在其1995年发表的著作《译者的隐身——翻译史论》(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在韦努蒂看来,归化策略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是一种本土化的翻译策略,其为了降低译文对目的语受众产生的陌生感,译文通常采用自然且通顺的翻译风格;而异化策略则是以原语文化为导向,在翻译时为了保留“异国情调”,通常保留原语的形式、结构和内容,尤其是原语的文化特征,给受众一种仿佛在阅读原文的错觉。如果将这两种翻译策略作比较,则会发现遵循归化策略的译文更加平实易懂,而使用异化策略的译文则是为了将原语的本土文化引入目的语中。鲁迅曾说在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做出决定:要么适应目的语要么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味。对于这种翻译策略的争议在翻译界内似乎从未停歇。争论的焦点无非是翻译是否应该偏向于原文和作者抑或是迎合目的语受众呢?也就是说,究竟应该采取异化还是归化?但是韦努蒂早在2008年时便明确表明:归化和异化并不是对立的两种翻译策略,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甚至相互重合。归化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互补的整体。异化中有归化,而归化也包含异化,可谓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的这种包含关系并不是指各占一半,而是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呈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具体且动态的整体关系。

对于政治外宣材料翻译应该充分考虑其翻译原则。回顾以往二十年与外宣翻译和政治文件翻译相关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粗略得出了五大关注点:(1)政治忠诚高于一切;(2)传递原文内容和政治内涵很重要;(3)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必须考虑目的语受众的接受度;(4)还应考虑到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形式和风格;(5)译文的本质应该符合目的语文化和表达习惯。总体上说,由于政治外宣材料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独特形式,归化异化都应考虑全面。当需要原原本本呈现政治信息时,我们应该采取异化的策略,反之亦然。当要满足政治忠诚的原则时,一般来说要采用异化策略。此外,还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因为政治术语属于政治文本,重要的是要传达政治概念和信息。如果完全采用意译,那么中国特色政治术语将无法体现,而中国特色也随之被削弱。至于要达到意义对等的原则,应主要采用归化的策略,并运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因为在政治忠诚的基础上,原文的意思也应尽可能对等地传递到目的语当中。

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因为涉及到中国的方方面面,例如生态、人民、扶贫、文化、工业、军事和经济等等,包含的内容极具中国特色,用词方面也无一不体现中国风格。因此,在进行对外翻译时,要求译本做到灵活运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做到“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以及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实现既忠实于原文,又能让受众欣然接受的理想翻译状态,真实生动地再现“中国魂”,娓娓道出“中国梦”。

3 中国特定文化词

3.1 特定文化词的定义

特定文化词指的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特色等的特定的表达、俗语或是典故[3]。尽管人类由于文化相似性在许多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认知,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差异性,恰恰相反,在众多问题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认知截然不同。这种各异的认知便是文化特定。而翻译这类术语时需要译员倍加小心,应全方位地考虑到可能导致不恰当翻译的种种因素[4]。

3.2 中国特定文化词的定义

中国特定文化词表达的是中国的文化,反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且深刻体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进步与变革。这些词结构灵活,内涵丰富,典型代表有:政治方面的“两会”“人大代表”“走出去,引进来”和“攻坚脱贫”等;经济方面的“盗版”“洗钱”“经济软着陆”以及“宏观调控”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守岁”“庙会”“戏剧脸谱”“二人转”等;体育方面的“太极”“气功”“踩高跷”与“功夫”等;教育方面的“高考”“大学城”、“高分低能”以及“填鸭式教学”等;中医药方面的“拔罐”“针灸”“推拿”和“切脉”等;更有日常生活人们常用的词汇,如“农民工”“四合院”“油条豆浆”和“阴历阳历”等方方面面,数不胜数。但是对于这些中国特定文化词汇,如何在准确翻译的前提下传达出中国文化是当前所有译者最应思量的问题。

3.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中国特定文化词

总的来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中国特定文化词主要可分成三类:文化负载词、数字缩略词和四字成语。

首先是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文化内涵词,这类词具有某一语言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的深刻烙印,是表示某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或词组。这类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是空白的。例如:甩锅、制度自信、新发展理念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等。

数字缩略词是中国外宣资料上不可忽视的一笔,通常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策,短小精悍的语言形式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思,这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也随处可见。例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三权、四风、两不愁三保障等等。

最后一类便是四字成语。四字成语是经过长期使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通常以精辟简洁的四字形式呈现出来。由于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发表重要讲话时经常引经据典,因此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也有不少四字成语的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症下药;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等。

4 归化与异化的具体应用分析

尽管归化和异化都有利有弊,但翻译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但是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并添加一些翻译方法如:寻找英文对应词;翻译原语意思而不是翻译特定词;对文化特定词进行解释说明,那么众多翻译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4.1 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因其浅显易懂、通顺流畅的风格,有助于提高目的语文本的可读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尤金·奈达则是归化翻译的忠实倡导者之一。而外宣翻译的目的总的来说是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将中国在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展现出来,以及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和政策制度等推广出去。因此,翻译外宣材料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译文对于目的语受众来说应该是明白易懂的,所以要以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受众为中心选取翻译策略,那便是归化策略。下面来看几个实例。

例1原文:更明确的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译文:To be very specific,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eans a change from seeking growth to seeking better growth.

例2原文: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译文:In the past, we worked to provide for people’s basic needs; now we are striving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例1根据语境,是习主席在2017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上谈到我国应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有没有”与“好不好”问题,准确地说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其中“有没有”指的是经济发展的数量问题;“好不好”指的是质量和效益问题。译文并不是简单地对照翻译成“change from yes or no to good or bad”,而是将此用通俗英语翻译出核心意思——经济增长的实质,从而使得受众能够了解到原文的真实意境。而例2是总书记谈到的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的问题。这句话中的“有没有”指的是中国之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无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好不好”指的是如今中国面临的挑战——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若直接采取字面翻译,也会让受众不知所云。因此译文巧妙地处理为people’s basic needs和quality of life,翻译出原语的意思,符合目的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增加了可读性,并且让受众对我国如今的社会主要矛盾一目了然。另外,笔者将两个例子同时比较,发现了虽然同是习主席发表的讲话,采用了“有没有”和“好不好”的相同的表达方式,但出于不同的语境之下,所蕴含的意思大相径庭。原语受众自然一目了然,但外宣翻译时,若直译或不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导致目的语受众晕头转向,一头雾水。

例3原文: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译文:We adopt targeted measures for different villages, households and individuals according to their specific conditions, so that we can address the root causes of poverty.

例3是习主席在2018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发表的一句话,是关于中国的扶贫政策与落实情况的讲话。这句话的表达采用了大量的四字成语: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和靶向治疗,其中“对症下药”和“靶向治疗”给国外受众的第一印象是与医药相关而不是政治术语,而“精准滴灌”更是一个农业术语,与扶贫又有何关联?因此译者在此应该考虑到习总书记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攻坚脱贫政策的精准实施比喻为医生治病救人时的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所以要是单纯直译不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度则会导致外宣效果一落千丈。但此处将译文处理得与医药和农业毫不相干,而是采用了归化策略,翻译出习总书记原本想要表达的内涵意思: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到贫困的根源,制定不同的扶贫策略,最终根除贫困。因此这样的译文才不会误导受众,从而消除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受众更容易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例4原文:必须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

译文:We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he poor, help them access education and build aspirations.

这句话中“扶志”指的是扶信心、扶思想、扶观念;而“扶智”则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要是翻成 connect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ambition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improvement,那么外国受众并不明白为什么脱贫要和“野心”(ambition)联系起来,因此这里不能单纯地去寻找对应词而罔顾原语中的政治背景。另外用connect来表达“联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connect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①bring together or into contact so that a real or notional link is established; ②think of as being linked or related,从中可以看出connect的意思更多的是偏向将实物联系起来,即使是非物质之间的联系,也是人为地认为有关联。但是扶贫与扶智和扶志之间的关联是潜在的,要是扶智和扶志无法完成,自然无法达到扶贫的结果,因此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容小觑,如果翻译成connect显得之间的关系是人为强硬施加的。但是译文把它翻译成help sb. access sth.,外国受众就一目了然,首先这个短语是目的语中非常地道的表达,原语在目的语中找到了对应词,实现了最理想的状态。其次,受众通过这个短语能够理解到:原来扶贫的根本要从教育和思想抓起,扶贫就是要让贫困人口获得教育,建立信心。不仅把现存的政治问题呈现出来,而且让受众知道中国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了解到中国的做法,真正做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译文才是最理想的译文。

例5原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译文:People’s support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例6原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译文:I will fully commit to the people and never fail them. I am ready to put aside my own interests and devote my all to China’s development.

例5原文中的“民心”是一个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例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指的便是要想领导国家和实现社会繁荣,就必须取得人民的支持和信赖。而译文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并没有直接翻译成“people’s heart”,将原文隐含的意思直接外显出来。因为原文中的“心”并不是指人体器官心脏(heart),要是直接翻译成heart必定落得贻笑大方的场面。因此,译文将其真正意思翻译出来,消除不同文化之间可能产生的误会,让受众明白“民心”在中国文化中其实是“人民的支持”的意思。同样,例6原文中“无我”内涵意思是想表明自身献身于国家,奉献人民,不在乎个人利益,因此将其翻译为“fully commit to the people”和“put aside interests”都是采用了归化的策略,将其含义翻译出来,让受众明白“无我”的真正含义,而不能按照字面翻译成“without me”这样的南辕北辙的译文。

例7原文:与人民同甘共苦

译文:work vigorously by their side through thick and thin

归化策略中最理想的状态便是找到目的语的对应词。例7中将“同甘共苦”直接翻译为“work through thick and thin”,而“thick and thin”在英文中是一个口语化的表达,英英释义为good times and bad times,因此很巧妙地对应了“甘”和“苦”。

总的来说,归化翻译策略在翻译中国特定文化词时是一个绝妙的方法。采用归化有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让受众更充分地了解中国,为更进一步建立和巩固中国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风格并将“异国情调”引入目的语文化中。韦努蒂是拥护异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曾对奈达提倡的归化翻译策略发起挑战。虽说归化策略对外宣翻译来说尤为重要,但是中国一些独一无二的事物通过归化策略无法实现,这便需要异化来“助力”。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国际化,并正朝向全球大融合的方向发展。每一个国家在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时,都希望也能保留自身的文化特征。在对外宣传中国时,我们应该传播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时候就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求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并且将其传播出去。下面是异化策略的几个例子。

例8原文: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

译文:If you follow the old-fashioned logic of winner-takes-all, or beggar-thy-neighbor,
you will shut the door on others and only end up blocking your own way.

例8中的“赢者通吃”“以邻为壑”“封上别人的门,堵上自己的路”是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外交语言,习主席在2017年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此番讲话,为的是呼吁各国共同合作,携手发展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以邻为壑”原本的意思是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但在此处习主席主要是想比喻有些国家只图自己本国的利益,不顾他国安危。此处译文采用了异化策略,译文“winner-takes-all”“beggar-thy-neighbor”等忠实于原文,准确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四字成语的意思,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满足了受众对外来外化的期待,而且让受众对中国的外交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9原文: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译文:Be alert to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and be wary of unrest in times of stability.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是习近平主席针对防范政治风险问题提出的政策方针。在此指导党要有忧患意识、风险意识。 这里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力求贴近原文风格,且不会引起目的语受众的错误理解,译文处理得规范地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而且丰富了译文的政治意义和文化色彩。

例10原文: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

译文: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does not just mean digging pits and planting trees.

其中“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都采用了直接保留中国语言特色的异化策略,译文直接与汉语相对应为“digging pits and planting trees”,并没有翻译出其延伸的意义,而是生动形象地向外国友人表明中国在治理黄河流域水土问题时不走形式主义的决心。

例11原文:要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让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经常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

译文:Party members and officials must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for Political Activities Within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 and have regular political “health checks” through intra-Party activities. We can thereby “sweep off the dust”, keep our souls wholesome, and boost our immune system in the political realm.

“政治体检”指的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等进行检测,“打扫政治灰尘”是指党员干部们应当永葆政治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此,译文中的“political health checks”和“sweep off the dust”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中西语言和文化中的差异性,忠于原文,但仍能生动准确地表达出内涵意思,且给予目的语受众想象的空间。

但笔者在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异化翻译策略时,发现文中有一句话是“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采用异化加直译的手法译为“enhancing our people’s sense of gain, happiness and security”,其中“获得感”译为“sense of gain”。但《朗文》词典中对gain作名词时的定义是:①to get an advantage from a situation, opportunity, ②or event; gain sth. from doing sth.可见gain一词主要强调在某件事当中获益,而且是收获物质上的、具体有形的利益。而习主席在此处是想强调让广大中国人民获益,这种“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因此我们在采用异化的策略时应多加考虑语境和原语的受众,而此处的“获得感”译为“sense of fulfillment”可能更为妥当。

总而言之,基于文化的差异性,要想实现文化等同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以求发展,而异化翻译策略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且有利于保留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使得译文保留“异质性”。而将异化策略运用到中国特定文化词的翻译中,促使受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国,强调了文化的不同,促进了中西方的平等的文化交流。通过异化,带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不仅能够走出国门,也能被很好得保留下来。因此,外宣翻译中采用异化策略切实可行。

4.3 归化与异化策略的整合运用

韦努蒂认为归化和异化并不是两个纯粹二元对立的概念。而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结合运用相当于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意译。这样不仅保留了原语的风格和文化象征,以及翻译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更加有助于译语受众理解原语文本的意思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例12原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

译文:By 2020 we will succeed in delivering for impoverished rural residents the Two Assurances and Three Guarantees (referring to assurances of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and guarantees of access to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ic medical services and safe housing) .

“两不愁、三保障”是一个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缩略词,就算是中国人如果不关心时政也很难对这个词语理解到位。因此在外宣翻译时,译文采取了归化加异化的翻译策略:首先将中国特有文化保留下来,直接异化翻译为“Two Assurances and Three Guarantees”,有效输出了中国文化,引起受众的兴趣;接着采用归化的策略,对数字缩略词进行解释说明,用目的语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原文做出阐释:“两不愁”指的是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指的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进一步加深受众的理解与思考,消除受众心中的疑惑。这样两种策略结合的方式既能保留中国的特色,又能高效地进行外交宣传。

为了提高译语受众的接受度和译文的可读性,方便受众理解,当翻译外宣材料中的数字缩略词时经常会添加注释进行补充说明。运用这种归化与异化结合的翻译策略,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意思,受众从而也能跟准确地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事实上,中国的外宣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数字缩略词,例如“两个维护”,“四个服从”,“四个自信”和“五位一体”等等。对于这类词语,译者可以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以求最佳的翻译效果。由于中西方之间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性,对于中国特定文化术语的翻译,译者应该采取归化异化整合的翻译方式,从而弥补原本只有单一翻译策略形成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中国特定文化词英译,主要采取归化的策略,这有助于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进一步地建立和巩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然而,归化并不是外宣翻译中唯一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既可分开使用也能结合应用。只要紧扣归化与异化的精髓,并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灵活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便能形成一篇好的译文,从而让国外受众对中国形成更加准确全面的理解,以及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管永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海外传播效果初探——以海外馆藏为例[J].对外传播,2015(9):54-56.

[2] 张生祥,张苗群.国家领导人话语在美国的传播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J].外语教学,2018,39(1):91-96.

[3] 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 段思羽.Translating Culture-specific Terms in Talk about Chinese Culture with Foreign Friends:A Frame Semantics Perspectives[D].2015:17.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