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
分析材料选自美国作者Tara Westover(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Educated》,由Random House出版社在 2018年2月20日出版。中文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译者任爱红,由南海出版公司在2019年11月1日出版。本书为美国作家Tara Westover的自传,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童年的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常识的缺乏,视野的限制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但她在后来通过自我教育一步步挣扎着摆脱了这些影响,并最终和原生家庭分开的故事。本书共计四十章,分为三部分。材料选自第一部分,即本书的前十六章。作者在第一部分主要以回忆的方式对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了叙述。
作者本书中大量的运用了动词,心理描写,以及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法使得叙述更加生动。该书包含较多长难句,且英文句式更多地使用被动句式,这在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处好本书中被动语态的翻译,对于准确传达原文语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被动句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类文本,而以自传类文本进行的分析并不多见。因此,在现有的关于被动语态的研究基础上,将围绕本书的语言特点,总结分析被动句的翻译技巧,希望能给译者带来一些启示。
中文与英文的语法结构与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英文在表达上必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从被动语态的使用、文化差异以及上下文语境出发去分析并选择处理被动句时所采取的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下将对于中文与英文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差异进行简要介绍,以便于后续的翻译分析。
汉语具有悠长的历史,因此中文的表达多微言大义,言简意赅。中文是一种偏重意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上更倾向于意合式连贯,通过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达到统一。中文的动词无形态变化或形式标记,因此中文的表达中主语常常隐藏在句子之间。而英文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句法结构严谨,表意明确。但在英文的语言结构当中,一句话中一定存在一个主语否则构不成完整的句子结构,所以在将英文译为中文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如何处理原文中主语的问题。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1]中提道中文中的被动句有多种标志词,除最常见的标志词“被”之外,还有“受”“遭”“挨”“叫”“让”等也可以用来当助词表示被动,或用来当介词引进动作的实施者。中文的被动句式多蕴含消极的含义。如“Dad was giving me time to climb onto the trailer wall but I was pinned.”“爸爸等着我爬上挂车壁,但我被压住了。”这句话中描述的是主人公塔拉在废料场为爸爸干活时遇到了事故的时的一段场景,作者所叙述的这件事件本身就具有消极的含义,所以在进行中文的表达时,译者选择了使用被字句来呈现,当然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被字句的消极含义也在逐渐削弱,我将在下文对于这部分进行着重分析。
英文被动语态的结构一般包括 be 动词以及动词的过去分词,而“by”作为施事的标记词可以参照具体的上下文进行省略或替换,被动语态采用的谓语动词往往有其固定的短语搭配。英文由于语法结构的原因,句子中被动形式所表达的情感含义就相对较弱,甚至大多数被动结构描述的只是客观事实。如“The hill is paved with wild wheat.”“漫山遍野铺满了野生小麦”,这句中的被动结构只是描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刘宓庆[2]认为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征导致中文被动语态的表现手段不同于印欧语,这是从结构上来说明汉语语态与英语语态的基本差异。除此之外,两种语言之间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是形合和意合,中文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中文的意合体现在语言本身不需要太多的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来强调句法关系,英语的形合则与之相反,英文需要完整的句子结构。这也导致了英汉被动语态的句式结构之间的变化。中文的被动还分为显性被动和隐性被动,我们可以通过是否有被动结构的标志词来判断。译者对本书中出现的被动语态的翻译采取了以下三种技巧,即分别译为汉语的主动句、被动句、和无主句,对于以上三种翻译技巧将在下一部分分别进行探讨。
参考被动语态翻译方法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材料的文体特点将翻译方法归结为三大类,分别是:译成主动句、被动句、无主句。材料中共出现被动语态 153处,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对各部分翻译实例进行了数字统计,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翻译实例占比数据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samples
被动语态翻译方法类型 |
翻译实例数量 |
总体占比 |
译为主动句 |
101 |
66.0% |
译为被动句 |
50 |
32.6% |
译为无主句 |
2 |
1.30% |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的被动语态翻译方法覆盖了三种类型,但是各种方法使用的频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译为主动句,使用最少的是译为无主句,由此可初步看出中英两种语言对于被动语态的使用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翻译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而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语态转换。
英文中的被动句除了表示受到外界影响的因素之外,大部分句子只是陈述客观因素和事实,所以充当句子主语的很有可能是无生命的事物,若此时在译为中文的过程中保留英文结构进行处理,使用“被”等标记词会让整个译文显得很生硬。这种情况下可以保留原文的主语不变,用主动的句式结构来表达被动含义,这样一来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读者也能很好地辨认行为的接受者。在英文的被动结构译为汉语的主动结构中的实例中分为五种情况,分别是:原主语仍为主语、原主语译为宾语、增加主语、换主语以及省略主语。我将针对五个部分分别进行案例解析。
(1)由于中英文的表达差异,英语倾向于使用客观视角以物做主语,而中文则倾向于使用主观视角以人为主语。大多英文被动句的主语可能是无生命的事物,如果按照英文的结构使用“被”字句结构进行处理,既会显得译文很生硬又会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动作的发出者身上,而往往大部分时候读者并不需要去注意这个动作的发出者,甚至可以直接忽略。原句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仍作主语,只是谓语部分由被动转译为主动形式,虽然在形式上是主动句,但表达的则为被动意义。这种情况下可以保留原文的主语不变[3]。
例1:Dad didn’t believe that women should work, but I suppose he thought it was all right for Mother to be paid for midwifing, because it undermined the Government. Also, we needed the money.
译文:爸爸认为女人不应该工作,但我想他觉得母亲做助产士收费没有错,因为这损害了政府的利益,况且我们需要钱。
分析:原文出现的短语是“be paid for”而这一动作的接受者是“mother”。而整个动作的发起者是需要助产的人们,这里并不确定指某一个人,读者也并不关心这个动作的发起者是谁,所以这里不用表明动作的发起者。这一句如果按照原文结构来翻译可以是“母亲被xx支付了费用”,首先“被”字句在中文表达中带有消极的含义,而这里要表达的是母亲通过做助产士赚钱这一事件,所以“被”字并不适合此处的语境。其次当句子中出现“被”字时读者会下意识的去寻找这个动作的发出者,但实际上此处这个动作的发出着是谁并不重要,或者说这个动作的发出者隐含在句子当中,即便不需要翻译出来读者也能读懂其中的逻辑关系。最后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如果按照原文结构翻译不适用于当前语境的可以跳出原文结构,将英文中的被动译为中文中的主动以增加文章的流畅度。
例2:By the time they were released Mother had stopped trembling.
译文:等到他们出院时母亲才不再战战兢兢。
分析:原文中出现的短语是“be released”,而这一动作的接受者是“they”,结合上下文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就是“By the time they were released from hospital”,中文直译成“当他们从医院被放走的时候”显得十分拗口,如果一个没读过文章只看到这句话的人会认为他们是犯了错误而被扣押在医院,但结合上下语境就知道这里是指孕妇产后出院的情节。这句话只是在叙述一个客观事实,在英文的表达中并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而在中文中其实有相对应的表达即“出院”,这一词简明扼要的叙述清了前后情节,也不会给读者造成语义上的混淆。英文善用被动结构,而中文则相反,这是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所以当英文中的被动句式仅 用于述客观事实的时候,可以采取将“被动”变“主动”的翻译技巧。
例3:Near Albuquerque, the Walmart warehouse was backed up and couldn’t unload us for two days.
译文:在阿尔伯克基附近,沃尔玛仓库拥堵,要等上两天才能轮到我们卸货。
分析:原句中出现的短语是“was backed up”,而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是“the Walmart”,“back up”在剑桥字典中的释义是“If traffic backs up, the vehicles have to wait in a long line because there are too many of them”,说明当时的沃尔玛由于卸货车辆过多而造成了拥堵。按照原文的结构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情况是“沃尔玛仓库被堵住了”,如果用“被”字结构的话,那么读者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造成拥堵的事件上,而这里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重点,甚至可以忽略。所以将英文中的被动结构处理为中文的主动形式“沃尔玛仓库拥堵”,这样为下文阐释了原因,也使得整个语篇的逻辑更加简洁顺畅。
(2)第二种情况是英语句式结构中以物做主语的句子比较多,在描述主体与客体的时候往往以客体作为主语;而在中文的句式当中,往往是以人为主语的句子较多,有时甚至会省略主语,并且中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往往从人的视角入手,被动句相对较少。所以当英文以被动句式描述客观事实的时候,在中译时也可以保留原文的主语不变,采用主动结构进行处理。
例4:I knew I’d been born near the end of September.
译文:我知道我是在九月底出生的。
分析:原文中出现的短语是“be born”,而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是“I”。如果我们将这句话按照原文的被动结构翻译为“我在九月底的时候被生下来了”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翻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本书的受众是中国人,应确保原文语义在中文语境下的通顺性,所以这里译者跳出英文的结构框架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I was born”是一个既定的客观事实,所以这里只需要进行句法层面的转换,将原文的“被动”变“主动”。
原文中的主语在有些场合需要翻译成汉语的宾语,英文中由“by”指明动作的发出者,在中译时能将其转变为中文的主语,这样有利于更加清晰地交代事件的发出者与动作的接收者,使得整个句子的逻辑更加清晰。
例5:Eventually, Mother was hired by a woman who had several small children.
译文:终于,一个有好几个小孩的女人雇母亲去接生。
分析:原句中出现的短语是“was hired by”,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是“mother”,而实施者是“a woman who had several children”。如果按照英文结构进行直译就是“妈妈被一个有好几个小孩的女人雇去接生。”这样的表达过于冗长容易造成读者在阅读时的混乱。译者采取了转译的方法将原文中的主语跟宾语进行位置调换,这样使得动作的接受者与发出者关系更加清晰。
连淑能指出若原文难以确定施事者,汉语还可以采用泛指性词语作为译文的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4]原文作者可能无法指明行为动作的施事者,或者施事者不言而喻,但是在译文中需要增加泛指性的词作为主语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例如“我们”“人们”“有人”和“大家”等等,由此能够增强句子的逻辑性。
例6:I was told later that the farmer whose tractor we’d hit rushed from his house.
译文:后来有人告诉我,我们撞上了一个农民的拖拉机。
分析:英文原文中并没有指明这个动作的的实施者,并且这个动作的实施者是谁在这个语境当中并不重要。在中译的过程中为了保持中文句式平衡,译者进行了增译,增加了泛指性代词“有人”作为译文的主语补全了句子结构。
例7:An emergency cesarean was performed.
译文:医院紧急实施了剖腹产手术。
分析:此处英文原文也无法确定这个动作的的实施者,但如果此处若处理为为无主语句则不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所以译者在此处增加了泛指性词语“医院(的医生)”此处医生是句子中隐含的信息,中国人在看到这样的表达的时候能够理解此处的含义,这也显示了中文意合的特点。而增加的泛指性主语使整个句子更加连贯,译者在这里进行了转译处理,将原文中的主语“an emergency cesarean”做了译文的宾语,使得整个句子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
在上文也提到过,英文在表达时习惯以物做主语,中文则相反。相关问题不再赘述。所以在中译的过程中,有时可以通过替换主语,以这个发出这个动作的人替换这个动作本身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
例8:His expression was folded, impassive.
译文:他面无表情。
分析:原文中出现的短语是“was folded”,而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是“his expression”。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英汉语态的差异。英语倾向于使用客观视角以物做主语,而中文则倾向于使用主观视角以人为主语。因此,在英语中以物做主语的句子非常多,而中文则往往以人作为句子的出发点。如果我们按照原文的结构进行翻译那就是“他的表情被(他)隐藏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个动作的实施者其实还是人,而“表情”则是这个动作的接受方。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中文善用人做主语,所以在中译的过程中,译者采取了转译的方法将主语的“物”替换成“人”,在减少翻译痕迹的同时,也增强了译文在目的语当中的可读性。
中文中被动句的应用广泛程度不如英文,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突出动作的接受者,在中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被动结构达到这一目的。另外,如果英文的被动语态本身带有消极含义,也可以考虑采取保留被动结构得做法。因为语言事件是语言的基础材料之一。被动语态的句子,不论多长、多复杂,都是以被动语态表达的这一个事件为核心的。句子的其它部分应以被动语态结构的语义为参考点,分析语言,进行认知思维,准确把握修辞功能,实施以被动语态事件为中心的功能等值转换。[5]下面对译为被动句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
(1)为了强调英文中的被动语态或突出行为的接受者,可以在将原文中译时处理为被动句。
例9:In fact, she seemed exhilarated and had begun to tell the story differently, relishing the moment she’d been pulled over by the policeman.
译文:事实上,她似乎很是兴奋,开始以不同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她很喜欢回忆被警察拦下的那一刻。
分析:他原文中出现的短语是“been pulled over by”,这个动作的实施者分别是接受者是“policeman”和“she”。这整个句子在原文中是做“moment”定语,强调这个时刻的特殊性。这个句子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的被动结构,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此处上下文衔接的一致,另一方面这里添加“被”来体现被动含义,突出这个动作的接受者,同时起了一个强调的作用。
(2)英文的被动语态若包含贬义或否定的含义,在翻译时可以将其处理为汉语的被动句。
例10:Mary taught nursing at the school, which Dad said was just about as brainwashed as a person could get, to be working for the Medical Establishment and the Government both.
译文:爸爸说过,同时为医疗机构和政府工作,这是被洗脑最严重的了。
分析:原文中的短语为“was brainwashed”,这个动作的接受者为“a person”。牛津词典对于“brainwash”一词的释义是“pressurize (someone) into adopting radically different beliefs by using systematic and often forcible means”即“把思想强行灌输给某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文中塔拉的父亲是一个患有躁郁症的人,极度地不信任政府与相关机构,认为为政府或医疗机构工作的人都是“被洗脑的人”,这里面的“被”字具有强烈的否定意味和消极色彩。这里保留原文的被动结构,采用“被”字句来呈现能够很好的保留原文中否定和消极含义。
被动句包括结构被动句与意义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在中文中更加常见,除了使用“被”来凸显语态以外,中文中还有许多表示被动的标志词如“受”“为”“让”以及“为……所”等等。当文中大量出现被动句,在中译的过程中又不得不将其处理为被动句时,为了避免句式单调,可以替换为其他标志词引导的被动句。以下四个案例译者分别选取了不同的标志词。
例11:I’d never seen anyone yell at my father like that, and I was astonished by, then afraid of, the change it wrought in his features.
译文:我从没见过有谁这样对爸爸大喊大叫,我为他脸上的变化感到吃惊和害怕。(为……)
例12:The ACT was composed of four sections: math, English, science and reading.
译文:大学入学考试由四部分组成:数学、英语、科学和阅读。(由……)
例13:Midwifery was not illegal in the state of Idaho, but it had not yet been sanctioned.
译文:助产在爱达荷州并不违法,但尚未得到批准。(得到)
例14:She used to say that we were kept at home so we could get a better education than other kids.
译文:她曾说把我们留在家里,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比其他孩子更好的教育。(让……)
在上述提到的意义被动当中除了可能出现相关的标志词之外,也有可能出现隐含被动的情况,中文作为意合式语言,善于把句子的逻辑关系隐藏在句子内,不会将内在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需要读者去寻找,这就是隐含被动[6],也是中文作为意合式语言的特点之一。比如刘宓庆[2]将汉语的被动句分为显性被动句和隐性被动句,人们很难在隐性被动句中找到被动标记词,往往得联系上下文根据句法关系进行判断。
例15:Dad thought he was ready to work and told him to climb onto the pallet, and Shawn, who never liked being told what to do, started screaming at Dad about everything—the equipment, the granary designs, his pay.
译文:爸爸以为他准备好继续工作了,便让他爬上托盘,而从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的肖恩开始针对周围的一切朝爸爸尖叫——从设备,到仓库设计,再到他的工资。(隐含被动)
分析:原文出现的短语是“being told”,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是“Shawn”。“who never liked being told what to do”是作“Shawn”定语,描述这个人的性格。相比较于英文的结构式被动,中文更倾向于使用意义式被动,即将这个被动的含义隐藏在句中。如果讲这句话译为结构式被动则是“从不喜欢被别人指手画脚的肖恩”,这样的表达虽然不会影响文章理解,但是如果增加“被”字,读者的注意力会放在这个动作的实施者上,造成重点倾斜。如果将其处理为主动形式则是“肖恩不喜欢别人对他指手画脚”,如果这样处理的话首先改变了“who never liked ……”这句话的修饰结构。如果处理为主动结构那么原文的将定语在中文中就变成了表语,严重影响了与下文衔接的连贯性。所以译者采取了省译的翻译方法,省略“被”字将其处理为隐含被动。
英文讲求句式结构的完整,英文有固定的结构如主语+谓语+宾语或者主语+系动词+表语,缺少其中任意一个部分都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句式结构。“汉语中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汉语中句子可以没有主语,就是无主句”[7]中文作为意合式语言,通常会省略主语,虽然省略了部分句子结构却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有时英文为了句子结构的完整会用“it”作为形式主语构成完整的结构,但有时这些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中译的过程中可以直接省略。
例16:In the afternoons, Richard could nearly always be found in the dark basement, wedged in the crawl space between the couch and the wall, an encyclopedia propped open in front of him.
译文:每天下午,在黑暗的地下室里几乎总能找到理查德,他蜷缩在沙发和墙壁之间的狭小空间内,面前摆着一本百科全书。
分析:原句中出现的短语是“be found”,而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是“Richard”。这一句如果在中译时处理为被动句就是“理查德总是会被发现待在黑暗的地下室里”,但这个“被”字在这个语境当中所体现的消极的含义是英文原文中不存在的。所以应将这里处理为主动句式,译者采用了转译的技巧将原文中的主语“理查德”放在宾语的位置上,使得中文的句子更加顺畅。并且“found”这个动作的实施者没有确定的人,这里对主语进行省略处理也并不会对文章含义的表达产生任何的歧义。
例17:After they’d been cleaned, my brother Tyler chose one and set it on a sheet of black plastic, which he folded over the rifle, sealing it with yards of silvery duct tape.
译文:擦洗完毕后,我的哥哥泰勒选了一支枪,把它放在一张黑色塑料布上,然后卷起来用几码长的银色布基胶带密封起来。
分析:原句中出现的短语是“been cleaned”,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是“they”即指爸爸带回来的枪。如果按照原文的被动结构翻译为“这些枪被擦拭完毕后”则会留下明显的翻译痕迹,如果在中译的过程中变为主动结构,就需要补充一个动作的实施者,译为“他们将枪擦洗完毕后”,那么这个增译的主语会与下一句的主语重复,过于冗余。英语原文中并没有强调被动语态,也没有强调这个动作的实施者,所以在处理的时候可以直接忽略主语,既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也可以使得文章简洁清爽。
由于中英文的表达差异,被动句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译者要充分的理解原文然后根据语境再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本文介绍了《Educated》第一部分当中译者任爱红对被动句采取的三种翻译技巧。前文已做过相关统计,其中译成中文主动句的实例占总数的66.0%,占比最多。在翻译被动句时,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中英被动句的差异,由于中文时一种意合式语言,习惯用主动句来表示被动含义。所以要结合文章的语境对被动语态进行合适的处理。有时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语义的完整表达甚至可以省略被动句标志词等等。在上文统计中译成中文被动句的实例占总数的32.6%,这一数字也表明,虽然“被”字结构在中文中带有消极含义,但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使用。当我们为了强调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或强调这个人或事件本身时我们可以采取保留被动句式的方法。同时除了“被”字句,我们还可以采取“由”“得到”“为……所”等其他标志词代替“被”字,以丰富文章句式,使文章的用词不会过于单调乏味。除采取以上两种翻译技巧以外,在中译的过程中还可以省略句子主语进行翻译,这一部分的实例占比最少,为1.3%。原文的一些句子无法确定动作具体的实施者,而由于中文意合的特点,句子可以没有主语,这种情况下译为中文的无主句可以避免句子的偏重点,同时也能避免歧义。
总的来说,英文中出现的被动语态形式各式各样,译者不能公式化处理,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从被动语句的使用、文化差异以及上下文语境出发去分析并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及技巧。在符合中文表达的同时,尽量保留原文内容。
[1]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宓庆.新编中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外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
[3] 孙庆双.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J].教学与管理,2008(12):85-86.
[4]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杨红.被动语态的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3):57-59+23.
[6] 何其莘,仲伟合,许钧.英汉比较与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59-167.
[7] 司显柱,曾剑平.英译汉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