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85995
Current Downloads: 273434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看《哈利·波特》专有名词翻译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Harry Potter

Linguistics / 2021,3(2): 379- 388 / 2021-05-14 look5728 look1231
  • Authors: 刘静雯
  • Information: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
  • Keyword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Harry Potter; Proper nouns
    归化; 异化; 哈利·波特; 专有名词
  • Abstract: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e series of Harry Potter novels have been welcomed by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in which the author has created a wonderful magical world. The novel is fairly long and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proper nouns, including the names and the spells. These proper nouns all have specific meanings. Some come from English, some from Latin, and some are new words created by the author herself. This paper will study on the names and spells of proper nouns in Harry Po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alyzing the Chinese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作者在文中创造了一个奇妙的魔法世界。小说篇幅较长,其中包含大量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和魔咒名。这些专有名词都有其特定含义,有些来自英语,有些来自拉丁语,有些则是作者自创的新词。本文以《哈利·波特》中的专有名词,即人名和魔咒名为分析对象,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角度出发,对其人文版中译本进行分析研究。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302020
  • Cite: 刘静雯.从归化与异化角度看《哈利·波特》专有名词翻译[J].语言学,2021,3(2):379- 388.


1 归化与异化

德国著名哲学家施莱马赫尔曾提出:“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走向作者;要么尽可能地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走向读者。”这一翻译思想对后来的翻译理论研究影响颇深。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与异化这对翻译术语。在这之后,归化与异化这两个翻译策略便成为了学界讨论的焦点。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的集合。归化指遵守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需求[1],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加速文化传播。异化则是指保留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证文本内容的完整传达和原汁原味,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推动多种文化共同发展。

2 《哈利·波特》及其译本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于1997—2007年创作的魔幻系列小说,共7部。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展开,描写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7部则是哈利·波特三人组在第二次魔法世界大战中在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截至2013年5月,《哈利·波特》系列已经被翻译成73种语言,共卖出了超过5亿本。英国版由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出版发行,美国引进后做过部分修正由美国学乐出版社(Scholastic)发行,简体中文版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繁体中文版由皇冠出版社发行。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的简体中文版为分析对象,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下,对其中的专有名词进行分析研究。

3 《哈利·波特》专有名词翻译

《哈利·波特》是长篇系列魔幻小说,展现了一个由作者架构起的魔法世界,其中有包括人名和魔咒名在内的数以千计的专有名词,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对其进行翻译,是译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学者王东风认为,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归化和异化必然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继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归化和异化的靶心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力的得失问题。因此,在翻译时针对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2]

专有名词的翻译通常有三大原则,即音译为主、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其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翻译原则是“音译为主”,一般采用“谐音法”,即依据英文发音找出对应的汉字,音译是属于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异化也正是《哈利·波特》中人名翻译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魔咒名则不同于人名,咒语需要脍炙人口且符合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魔咒名的翻译更多的使用归化策略。但两种策略的使用并不是绝对的,本文将对小说中人名和魔咒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全面的举例说明,力求分析研究的完整性。

3.1 人名翻译

《哈利·波特》中的人名有其特殊之处,J.K.罗琳是英国人,大学时学习法语专业,之后自学过拉丁语,所以小说中的很多词语都来自这三种语言。这些名字部分是虚构的,它们由作者精心设计,除了作为人物代号之外,还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暗示着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命运走向。王立国与杨晓波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些名字是由具有一定意义的词构成的。这些名字是作者特意为书中人物起的,其含义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作者文本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为语言的特殊性,源语读者可以理解作者在人名中设计的巧思,但蕴含在其中的信息却很难被其他语言的读者接收到,这就需要译者从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小说中人名的翻译给译者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中文语言体系不同于西方语言体系,中英文在转化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如果强行将人名中的特殊含义全部翻译出来,会增加中文读者的阅读难度和阅读流畅度。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母语为汉语的译者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一是受“忠实”“对等”等概念的约束,二是受汉语句子形态和表达方式的约束,三是受英语语义结构意识和语义能力先天不足的限制。这三者共同影响着汉英翻译的质量。根据符号学理论,人名这一“符号”与它的“指示物”之间是封闭的关系,中间没有普通名词的“意义”一项,因此达到指示目的就行了。姓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符号,是具有相对独立意义和特殊功能的名词。姓名最主要的功能是称呼辨识,意义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引起关注。所以,音译的方法有利于实现人名的识别功能。音译还可以分化和消解姓名文化的冲突信息。考虑到这些,从全书的阅读体验出发,译者在人名翻译时大多选择异化策略,几乎全部采用音译,只对极少数姓名采取了较为灵活的译法,翻译较为保守,中规中矩。虽然可能使得中文读者无法第一时间知晓人物的性格特点,但不会影响大局,随着情节的推进,读者仍然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物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脉络纠葛。

该译本人名翻译较为谨慎,注重形式规范统一。因此,大多是在异化策略下进行的人名翻译,只对极少数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译法,没有单独采用归化的例子,所以在此只讨论归化与异化相结合以及异化策略下的人名翻译。

3.1.1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归化与异化作为一对翻译术语,经常用在译文的对比分析中,但在有些情况下,归化与异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文中部分专有名词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了原文词汇的特点,又将其成功地融入到译入语的表达当中,体现了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完美结合。

例1:“Stop saying the name!” said Ron in a terrified whisper, as if he thought Voldemort could hear them.

译文:“别再说那个名字了!”罗恩惊慌地小声说,仿佛担心伏地魔会听见似的。

《哈利·波特》中最重要的反派Voldemort原名Tom Marvolo Riddle。他的父亲Tom Riddle是不懂魔法的普通人,也就是小说中的麻瓜。Voldemort为了掩饰自己混血儿的身份,也为了让自己的名字更有威慑力,将名字的字母重新拆解组成“I am Lord Voldemort”,Lord Voldemort这个名字也因此响彻了整个魔法世界。Voldemort出自法语“vol de mort”,是英国传说中的邪神,意为“逃过死亡”“偷窃死亡”,代表魔头对永生的追求。J.K.罗琳想要塑造的便是一个渴望永生的恶魔,这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反派角色,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小说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而Voldemort这个名字可以很好地承担这一身份。如果简单的采用音译法将其译成“弗尔德莫特”,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和语言体系的中国读者将难以理解其内在含义,无法产生共鸣,而且五个字的人名也不容易记住。译者将其译成“伏地魔”是非常恰当的,这一译法有其特殊之处,伏地魔是音意相结合的产物,是省略原文音节的特殊音译,并未完全脱离音节,是归化和异化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属于两者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译者灵活处理的能力。

例2:“Sirius Black!” she shrieked, pointing at him.

译文:“小天狼星布莱克”她指着他,尖声叫道。

另一个重要人物Sirius Black出身于老牌的魔法贵族,Black家族喜欢用星座名作为家庭成员的名字,Sirius正是天狼星的意思,而且是仅次于太阳光亮的一颗星,也暗示了他的地位。Sirius Black精通变形术,喜欢变成一只黑色的大狗,在形象上也与天狼星相呼应。因此,译者在这里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根据其含义译为小天狼星·布莱克,这正体现了译者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灵活性。在这里要提到一点,之所以在天狼星前面加上“小”是因为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人们称他为“Young Sirius Black”(小天狼星的太爷同样名为天狼星,为了与之有所区别)。实际上,在第三部中“young”一词已经没有了,但是读者都已存在思维定势,所以译者没有再作改动,在后面的几部中还是将这一称呼保留了下来。

3.1.2 采用异化策略

例3:“Oh, this is Crabbe and this is Goyle, ” said the pale boy carelessly, noticing where Harry was looking. “And my name’s Malfoy,Draco Malfoy.”

译文:“哦,这是克拉布,这是高尔。”面色苍白的男孩发现哈利在看他们,就随随便便地说,“我叫马尔福,德拉科·马尔福。”

Draco Malfoy是小说中一个糅合了多种复杂人性的角色。他是斯莱特林学院的代表人物,性格高傲自大,也是格莱芬多学院哈利三人组的死对头。Draco在拉丁语中有蛇的含义,Draco Malfoy正是来自以蛇为象征的斯莱特林学院,同时他又追随着与蛇有着不可分割地关系的伏地魔。Malfoy则来自于拉丁语中的“maleficus”,有邪恶的含义,在古法语中则是背信弃义的意思,小说中Draco一家曾几次背叛伏地魔,最后又在正派和反派阵营中摇摆不定。西方读者在看到Draco Malfoy这个名字时,就应该对其人物形象有了大概的预设。在翻译成中文时,是否也体现出作者的这一设计,是译者需要考虑的。但为了小说的整体效果,也为了降低翻译难度和阅读难度,译者不得不有所取舍。因此,译者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同大多数文学作品的人名翻译一样,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为德拉科·马尔福。

例4:Even worse than Peeves, if that was possible, was the caretaker, Argus Filch.

译文:如果还有什么比皮皮鬼更糟糕的,那就要数管理员阿格斯·费尔奇了。

Argus Filch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看门人,有着很鲜明的性格特点,从例句就可以看出他是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人。Filch平日里孤僻邋遢,身边只有一只猫陪伴。他厌恶很多事情,并且管理严苛,喜欢没收东西或体罚学生,因此很多学生都对他避之不及。Argus是希腊神话中守护者百眼巨人的名字,正符合他看门人的身份。Filch在英语中有“偷盗”之意,这与他神出鬼没、不讨学生喜欢的形象不谋而合。译者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样采用音译法,将Argus Filch译作阿格斯·费尔奇,这样翻译虽然存在些许缺憾,但已经是思考定夺后的最佳结果。

3.2 魔咒名翻译

《哈利·波特》中有大量的魔咒名称,它们长短不一,各不相同,这些魔咒是魔法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魔咒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说的整体观感,原文中的魔咒结合了不同语言的构词法,叶子南老师在谈及翻译文学作品时曾说“悟到深时句自工”,译者不仅需要了解每个魔咒背后的文化背景、神话传说以及语言源头,还要将其用中文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于魔咒名的翻译来说,一味遵从某一种翻译策略,会导致原文意思的缺失,提高读者的阅读难度。译者在翻译时应尽可能的兼顾音译与意译方法,结合归化与异化策略,灵活处理。如何将其翻译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非常考验译者的翻译功力,归化与异化的不同之处也就在这里体现了出来。

在小说中,魔咒出现的场景包括课堂教学、日常使用以及持杖战斗,译者对魔咒中译的处理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与人名翻译不同的是,魔咒翻译更多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成中文时大多译为三到五个汉字。其中,译为四个汉字的较多,且多数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四字格有三大优点:从内容上讲,言简意赅;从形式上讲,整齐匀称;从语音上讲,顺口悦耳”[4],因此很适合魔咒翻译。三个汉字或五个汉字的则采用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多于五个汉字的魔咒翻译都有着特殊的使用场景或表现目的,几乎都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在文中数量极少。原文中的咒语很多都来自拉丁语,在此基础上略有改动,对于同一语言体系下的西方读者和熟悉拉丁语的人来说,不难理解其含义。但对于另一语言体系下的中文读者来说是颇有难度的,这就需要译者在中间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3.2.1 采用归化策略

例5:He summoned the happiest thought he could, concentrated with all his might on the thought of getting out of the maze and celebrating with Ron and Hermione, raised his wand, and cried, “Expecto Patronum!”

译文:他竭力去想最愉快的事情,拼命集中精力想象着走出迷宫、同罗恩和赫敏一起庆祝的情景,一边举起魔杖喊道:“呼神护卫!”

书中的大部分魔咒都来自拉丁语,作者认为巫师世界会沿用这种几乎已经消亡的语言。Expecto Patronum是用来召唤自己的守护神,以对抗摄魂怪(一种可以吸食人类灵魂和快乐,给人带来负能量的神秘生物)的魔咒。其中expecto源自拉丁语,意为“等待,期望”,patronum也是拉丁语,意为“守护者,保护者”。所以Expecto Patronum合起来字面意为“期望守护者”,直译就是“召唤守卫”。小说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patronus”,它们通常是动物的形态,通体银色,需要巫师用强大积极的情绪和美好快乐的回忆才能召唤出来。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巧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借用四字格的工整结构,将其译为“呼神护卫”,既完整地表达了这一魔咒的含义,又朗朗上口,是非常不错的翻译。

例6:Moody raised his wand again, pointed it at the spider, and muttered, “Crucio!”

译文:穆迪又举起魔杖,指着蜘蛛,轻轻地说:“钻心剜骨!”

Crucio是三大不可饶恕咒之一,它可以使被施咒者受到挖心刺骨般的痛苦,如果施咒者不主动喊停,这一魔咒的作用会一直持续下去。小说中以伏地魔为首的黑魔法巫师经常用这个魔咒折磨其他正派巫师,很多人因为这个魔咒精神崩溃,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以魔法世界规定凡是对善良的人使用这个咒语的巫师将会受到严惩。Crucio在拉丁语中有“酷刑”之意,但若是翻译成两个汉字,不符合中文咒语的表达习惯,在施咒时也缺少气势。所以译者仍然采用了归化策略和四字格结构,将“Crucio”译为“钻心剜骨”,中文读者从字面上就可以感受到这个魔咒的具体作用及骇人之处。

此外,还有一些魔咒也译作了四字格的结构,比如源自拉丁文“stupefacio”的“Stupefy”,即英文中的“stun”,意为“使昏迷”,中文翻译为“昏昏倒地”。“Expulso”词源为英文“expel”,意思是“驱逐、赶走”,中译为“飞沙走石”。“Silencio”会让被施咒者发不出声音,取自英文中的“silence”。是“安静、寂静”的意思,中文译为“无声无息”。

3.2.2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例7:“Ah, ” said Moody, another slight smile twisting his lopsided mouth. “Yes, the last and worst. Avada Kedavra... the Killing Curse.”

译文:“啊,”穆迪说——他歪斜的嘴又抽动着,露出一丝微笑,“是的,这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厉害的一个咒语。阿瓦达索命咒……死咒。”

Avada Kedavra同属于三大不可饶恕咒,一招致命,被施咒者会瞬间死亡,是最为可怕的“杀戮咒”。作者J.K.罗琳曾在 BBC 纪录片《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中表示,死咒来源于亚拉姆语“adhadda kedhabhra”,意为“让一切消亡”,这句话本来是为了驱散病魔,作者将其设定为杀戮咒。[5]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该词汇也是外来词,所以人文版中对这一魔咒的翻译颇有意思。译者把前面的Avada进行音译,后面的Kedavra进行意译,便组成了人人惧怕的死咒的中文版本“阿瓦达索命”,“阿瓦达”保留了原文的词汇特点,而“索命”又清晰明了的将该魔咒的作用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阿瓦达索命”也符合汉语的音律特点,读起来顺畅上口。

以下几个魔咒同“阿瓦达索命”一样采取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比如“Anapneo”的作用是去除卡在嗓子中的异物,译者将其译作“安咳消”。“Portus”是一个可以把普通物品变成门钥匙的魔咒,中译为“门托斯”,门托斯的“门”字一看便知与门钥匙有关。“Finite Incantatem”是主要的反制咒,用来使其他咒语失效,Finite是拉丁语中结束的复数词,在对一群人下达命令时使用,incantatem是拉丁语incanto的被动式,意为“被迷惑”。将其译作“咒立停”,既与其英文名称有音节上的相似,也将魔咒作用翻译了出来,可谓一举两得。

3.2.3 采用异化策略

例8:“You’re saying it wrong, ” Harry heard Hermione snap. “It’s Wing-gar-dium Levi-o-sa, make the ‘gar’ nice and long.”

译文:“你说错了,”哈利听见赫敏毫不客气地说,“是羽加一迪姆勒维—奥—萨,那个‘加’字要说得又长又清楚。”

悬停咒Wingardium Leviosa的作用是让物体悬空,例句描写的便是悬停咒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的场景。该魔咒既长又拗口难记,而且在使用它的时候不但要念对发音,还要注意正确把握语调和手臂的姿势,所以很多学生一开始学的时候都遇到了困难。在词的结构上,Wingardium混合了英语单词“wing”和拉丁语词汇arduus比较的级形式,arduus意为“急剧的”。Leviosa是拉丁词levo的改编形式,意思是“我举起”。例子中赫敏在教罗恩如何正确使用悬停咒时,不仅把这个咒语很慢地拆分着说,而且格外强调了“gar”的音。

在其他场景中,译者可能需要把过长且难念的魔咒简单化处理,但这次的情况不同,为了符合情节发展,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其直接进行音译。“wing”的意思是“翅膀”,“levi”意为“升起”,所以译者将其译为“羽加迪姆勒维奥萨”。虽然这种高度异化的译法读起来有些拗口,但译者的解读必须是严格以原文思路为基础的,必须符合原文思路的逻辑,必须在译文里与其他部分的内容融成一体。[6]这个魔咒是该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连接上下文的关键之处,因此要尊重原文,不可随意更改。

4 结语

本文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角度出发,对《哈利·波特》的专有名词翻译进行具体分析。人文版中译本的人名及魔咒名翻译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在翻译活动中,两种翻译策略都有其优势和弊端,虽然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主体以及时代背景,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但无论采取哪种翻译策略,都不能脱离文本自身的主题、风格及特点。翻译中不存在绝对的归化或异化,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2]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25.

[3] 王立国,杨晓波.《不可儿戏》中的人名双关及余光中的翻译策略[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79-81.

[4]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蔡筱晴,潘华丽.从归化与异化角度看《哈利·波特》魔咒翻译——以马爱农、马爱新译本为例[J].现代英语,2020(3):38-40.

[6] 蔡立坚.翻译的逻辑性[J].中国翻译,2020,41(2):184-186.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