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日照
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学习一门或几门新的语言也成了一种流行趋势。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交流频繁,近年来韩流的盛行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青年学习韩语的热情。但相较于幼儿,青年、成年人在掌握一门新语言上往往要面临更多困难。对于我国的韩语学习者来说,在发音学习方面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由于接触该门语言的机会较少,即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学习者无法快速适应新的语言体系,很难高效掌握新的发音方式、培养新的语言习惯;二是大部分针对韩语学习者的研究都是以研究韩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为主的第二语言研究。但实际上,对于在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中作为必修科目学习英语的绝大多数韩语学习者来说,韩语已然成为他们学习的第三语言。在第三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虽然相通之处会提高部分学习效率,但中、英文的发音习惯在韩语发音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也很严重。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韩语学习者在学习韩语发音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而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率,本文将以韩语专业的中国大学生为观察对象,经过分析总结,对字母发音、中韩语言迁移、紧音与送气化现象、节奏与语调四方面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原因分析,而后提出相应的学习对策。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韩语学习者韩语发音问题的研究数量较少,虽然涉及的问题类别很多,但都比较片面。关于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以部分方言的发音为例,缺乏将标准汉语与韩语汉字词发音进行对比辨析的研究。关于节奏、语调的研究数量很少。
在字母发音方面:李相玉(2020)就发音偏误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介绍了本人在韩语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指导方法;徐安娜(2016)对汉语和韩语两种语音组成中的辅音、元音和声调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了汉语和韩语语音音素中的异同点;刘丹清(2015)提供了韩语音韵学和发音教育学的理论指导等一系列可循环的教育方案;范柳(2014)针对中国韩语学习者的韩语初声发音偏误提出了一套声学评价标准;江凡(2013)提出韩语初学者学习韩语过程中的几个发音难点,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针对中国韩语学习者的发音错误类别、原因分析、教学方案等,现有的研究均有涉猎,但缺乏通俗易懂的、方便学习者亲自尝试并加以练习的解决办法。
在语言迁徙方面:张文君(2014)将美式英语中的卷舌音[r]与儿化音放在一起进行了对比;钟梅玉(2017)分析韩语学习者作文中的汉字词偏误,找出每类词中母语迁移的影响;石仕婵(2016)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韩语学习者韩语收音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纠偏对策。现有的研究总结了母语(包括第二语言)的迁移影响,找出了学生们经常出现错误的原因,但缺乏具体的解决对策。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地、最大化地利用母语迁徙学好韩语。
在节奏、语调方面:何元元(2009)总结了韩语语调中的内在规律,以供韩语学习者理解和模仿;金憙成(2012)对四位韩语首尔话发音人的陈述句语料(S+O+V)进行了初步分析;王文玲(2010)阐述了如何看韩剧才能提高韩语水平。现有研究能够帮助读者在韩语表达时总结规律、积累经验,但缺乏对于学生易错点的探究与对策,缺少具体的学习关键点。
经观察研究,在韩语40音中,韩语学习者在辅音发音时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紧音和送气音问题,后续将做出具体分析。首先我们主要针对汉语、英语发音习惯对韩语发音学习产生的语言负迁移现象、元音近似音混淆、流音中的ㄹ音与英语[r]音、汉语儿化音混淆三点进行分析。
图1 韩语字母图表
Figure1 Korean alphabet chart[1]
语言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如发音、语义、结构等规则对新的语言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语言迁移既指语间迁移,即不同语言之间的迁移,如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迁移,也指语内迁移,即同一语言内部的迁移,如语言内部的词汇、结构等对写作、阅读等技巧的迁移。母语的语言规则有利于目的语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正迁移,母语的语言规则影响不符合目的语知识学习的迁移叫做负迁移[2]。
成人在进行外语学习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知识,因此经常会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外语。同时由于母语以及本国的文化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学习另外一种语言时,经常会用自己的母语将外语进行系统化,而在表达时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母语对外语进行一番分析之后再用外语进行表达,这无疑就将外语进行了“本土化”[3]。在中国小学至高中阶段,几乎全部的学校都选择英语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语必修课。因此学习者受母语和英语的影响可想而知,因此对于大学才刚刚接受系统教学的韩语学习者来说,这两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必定将是一把双刃剑。
回归到发音方面,这里产生的负迁移现象即为:不自觉依赖已有的经验方式进行发声。例如单元音中的“아”(啊)、“이”(一)以及双元音中的“야”(鸭)、“와”(挖)等。这里就涉及中韩发声、发音方式的区分问题。以韩语元音“ㅏ”和汉语元音[ā]为例,与韩语发声方式相比,汉语中的[ā]听起来共鸣位置更靠上靠前,这是由于发音时舌根会出现轻微向上顶的情况。相反,韩语发声时舌根位置较低,将小舌完全暴露出来,共鸣位置偏下,主要依靠喉咙或者胸腔进行,此时大量气流从口腔排出且力度相对而言更大,因此即使是韩语辅音中的松音,甚至是元音,也总是伴随着气流声发出。举例来说,汉语中的[wū]音与韩语中的“우”发音虽然类似,但发声的方式和位置不同,韩语“우”发音时更加强调气流,相较于汉语中的[wū]音,发声时唇部更加上翘,同时靠气流带动发声。
由上述可知,导致中韩发声区别的一大主要原因是舌根的位置,而另一关键则在于共鸣位置,汉语发音主要靠口、鼻腔的共鸣,而韩语的共鸣位置则偏下,多靠喉咙或者胸腔共鸣。因此对于中国韩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舌根的位置、发声时共鸣的位置有利于学习标准韩语发音,这也是学习过程中需要攻克的基本问题。
除此之外,韩语学习者在遇到未接触过的发音时会不自觉地依赖母语习惯。汉语中存在韵母,韵母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许多字在发音时口部动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如“熬”[aó]),英语字母中大多数字母的读音也是如此(如“O”“L”)。而韩语中存在很多单元音字,发音过程中口型并未发生变化(如“오”)。这是中国韩语学习者面临的一个难点,这也是针对中国学生而言的第二语言负迁移的表现。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ㅔ”/e/和“ㅐ”/æ/音与英文字母“A”/ei/的发音区分中,如在朗读“에서”时“ㅔ”/e/音与“A”/ei/音的混淆。
相比于字母发声中的负迁移,对于绝大部分中国韩语学习者来说,词语中的负迁移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韩语中大量汉字词和英语词汇的使用。韩语学习者在根据单词含义朗读时会不自觉地受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举例来说,占比最重的汉字词,如“存在”“존재”。“存”拼音是cún,声母是c,韵母是un,但在韩语中,“존”除了终声“ㄴ”的收音方式与汉语近似外,初声“ㅈ”、中声“ㅗ”都与汉语的发声方式截然不同。[1]
英文的外来语单词也是如此,从发音角度来说,其产生的负迁移影响完全不亚于汉字词,如“Starbucks”与“스타벅스”“alarm”与“알람”等。
首先是“어”(여)及“오”(요)。这两个音在发音时的口型和发声位置上其实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但由于韩语学习者是第一次接触,在两个音都无法完美消化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混乱的情况。
而后是“왜”“웨”与“외”的读音混淆问题。“외”和“위”曾经都是单元音,现在逐渐变成了双元音。“외”的正统发音是[ø],它是“ㅔ”[e]对应的圆唇音,对于中国韩语学习者来说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大量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发展,“외”“왜”“웨”这三个音逐渐趋同。Hye-Won Choi(2002)的研究发现,年龄在21~79岁之间的210名标准韩语使用者中,只有3.37%的人将“외”发音为单元音/ø/,而且“에”/e/和“애”/æ/在所有年龄段中都倾向于混同。“에”/e/和“애”/æ/的合并现象也可以从Hwang & Moon(2005),Jang & Shin(2006)和Moon(2007)的声学研究中找到。因此,就当前趋势来看,学习者区分“에”/e/和“애”/æ/读音的意义也不大。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学习者在单独发“ㅡ(으)、ㅣ(이)”音时很少会出现混淆的情况,但当“ㅡ(으)”音出现在单词中时,如“즐겁다”,许多同学会因为依赖固有语言习惯而发音成“질겁다”,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朗读时逐个按照字母的发音进行仔细拼读,准确把握单词的标准发音。
韩语辅音中松音有“ㄱ、ㄷ、ㅂ、ㅅ、ㅈ”五个,与之对应的紧音是“ㄲ、ㄸ、ㅃ、ㅆ、ㅉ”。二者发音部分一样,但发紧音时相应的发音部位比发松音时要更紧张更用力。送气音,也叫吐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的塞音或者塞擦音。如汉语中“p、t、k、c、ch、q”六个音就是送气音,其中部分音在韩语发音中是可以借鉴的,如“Pa”与“파”。但由于松音在词首时为弱送气清音情况的出现,韩语学习者会经常混淆松音与送气音。对于中国韩语学习者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勤加练习,紧音是相对好掌握的,但又由于松音在词中会变为浊音,因此紧音与松音的区分也成了一个难点。
此外,对于句子中需要强调的部分,学习者受原来语言习惯的影响往往更加容易忽略送气音原本的发音方法。如在强调三年这个时间段时,学习者读“삼년”时往往会因为想要强调开头的“三”而发音成紧音“쌈년”。
韩语“ㄹ”音、英语[r]音、汉语儿化音三者同为卷舌音,但舌的位置不同发出来的声音也不尽相同(这里“ㄹ”音、[r]音只讨论作为尾音时的发音情况,[r]音以美式发音为例)。
韩语“ㄹ”音有两种,一种是弹舌音,一种是舌边音。前一种一般在初声的位置,后一种一般做收音。发弹舌音时,舌尖要快速在上牙龈处弹动,发舌边音时舌尖会有轻微贴在上牙床齿槽部位的感觉,此时发音时的气流从舌两侧吐出;英语[r]音则是比较深邃的,在发[r]音时舌位要向后收缩,将舌尖卷起向后送,达到喉咙送气轻微受到阻碍的程度;汉语儿化音发音时舌尖一般也不会有意与上颚接触,且卷舌程度介于韩语和英语(美式)之间。
矫正了字母、词语的发音问题,打好基础之后,如何让表达更加自然、地道就成了韩语学习者需要主攻的问题。这就涉及节奏与语调的问题。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节奏无处不在,它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把握好节奏,可以将把我们所思所想更好地外化出来。在韩语习得过程中,许多学习者在朗读过程中会出现无逻辑地只一味注重输出的情况。但事实上,对于句子含义的理解、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的掌握才是把握节奏的关键。
中文句式短小,助词少,一般只通过标点符号进行断句,简洁明了;而韩文中很少运用标点,句子一般较长,助词、句型多且杂。因此句子成分、某些助词、连词、关键词/固定表达就成了划分句子的关键。
许多学习者在朗读陌生单词时会出现语调错误的情况,甚至在多次朗读同一个单词时出现语调不一致的情况。这是没有掌握字母语调的规律以及部分特殊的语言习惯造成的。
除此之外,学习者在朗读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段落时通常会出现语调不自然的情况。语调问题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韩语的语调与韩国的丘陵地势一样,是比较缓和的;而汉语四个声调分明,每个字都有平、升、曲、降的变化,声调鲜明、字音真切。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改变自身分明的语音习惯十分困难,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受汉语声调影响,继而产生音调错误的情况。举例来说,韩语“내일봐요!”中四个字的声调一般无明显的升降,字与字是互相粘连的。而汉语“明天见!”三个字却有着明显的断点,声调分明。
对于中国韩语学习者来说,受发声原理、语序、含义、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汉语发声时越到后面音量越大,声调越高,而韩语发音时,重音通常在前,整个句子的语调是逐渐降低的。因此,关于语调,学习者在朗读过程中也会出现依赖母语习惯的情况,导致字词语调不协调,句子段落语调不自然等问题。
了解问题点后,应开始解决对应的练习与矫正问题。前文提到的汉语、英语对于韩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是韩语学习者常见的混淆点,学习者们多做区分练习即可。下文将着重针对韩语字母的发音,朗读时的节奏、字音语调问题提出具体的学习对策。
首先,确定好发声位置,虽然具体发声位置难以把控,但大致的范围是固定的。如前文提到的,韩语字母发声时舌根位置较低,会将小舌暴露出来,且胸腔多会参与共鸣。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口型。韩语中发音近似的字母有很多,但其实它们的口型是完全不同的。以“어”“오”“에”为例,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오”音的发音难度是最小的,在发声位置正确的前提下,将嘴唇聚拢至圆形,大约能够伸进一根手指的程度。即在发英文字母“o”音时最后一刻的口部形状。看似难以区分的“어”音,其实只需放松唇部,将下巴轻微向下拉动,并将舌后部稍微抬起发声即可;极易与英文/e/混淆的“에”音,也只需在放松唇部的前提下,左右轻微拉动嘴角,并舌尖顶住下齿进行发声。这里还需要注意“어”音和“에”音舌面位置的区别。
在练习字母发音时,可以尝试堵住自己的一只耳朵,听听自己通过肌肉、骨骼传导出来的声音,这也是最接近于外部所接收的自己的真实声音,另一边则主要听录音材料,在发声位置和口型正确的前提下仔细对照自己与韩国人发音的区别,勤加练习与模仿,不断感受自己的发音方式与发音习惯。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已经总结出松音、紧音与送气音的区别,发音的规律是:松音在词首发为清音,轻微送气,在词中发为浊音,接近不送气;紧音绝对不送气,保持紧张;送气音永远强送气,用力发音。
接下来进入练习并掌握发音技巧的阶段,可以伸出一只手,手心朝内,将手放至口部正前方,依次朗读紧音、松音(这里我们主要感受放于词首的松音)与送气音,体会手掌感受到的气流大小。朗读紧音时,掌心感受不到任何气流;朗诵松音时,手掌应仅仅感受到微弱的气流,类似于对着手心哈气的感觉;朗读送气音则是要感受到明显的气流冲击。如果在朗读松音和送气音时在口部前方放置一张纸巾,那么只有在朗读送气音时,纸巾才会被气流冲开。
在练习松音、紧音与送气音的发音时,主要需要体会的便是发音的力度,在掌握好三者各自的发音后可以开始练习在词句之中的运用,锻炼区分三者的灵活性。
节奏问题是相对好解决的。首先进行词义的理解,用母语逻辑进行先一步处理,而后根据韩语中一些有特定含义的助词、连词、关键词、惯用的句式或表达进行断句的确认与修正。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要多注重积累相关的经验。
比较有难度的是语调问题。一般情况下,韩语的语调受语义、强调的影响,变化较多,但有时也可以借鉴中文的声调。在大部分情况下,辅音中的“ㄱ、ㄴ、ㄷ、ㅂ、ㅈ、ㅁ、ㄹ”如果出现在词句开头,语调往往是下抑的,如在读“동생”这个单词时,可以先做出正确的发声口型、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而后先利用中文三声调找到正确的下抑感觉(如“桶”),再结合中文的二声调(如“同”)调整发音(有时也会出现认为发音近似甚至等同于二/三声调的情况,如“반장”“내년”,这部分因人而异,但需要注意语调的下抑感觉,避免出现中文里二声调的上扬感觉);出现在词句中间,往往接近于中文声调的一声,如:“캐나다”。比较特殊的是“ㅅ、ㅎ”音,它与紧音、送气音“ㄲ、ㄸ、ㅃ、ㅆ、ㅉ、ㅋ、ㅌ、ㅍ、ㅊ”一样,不论出现在词句开头还是中间,总是接近于中文声调的一声,如“생각”“호기심”“따스하다”。
不过,每个词句的最后一个字往往接近于中文声调中的四声,在元音辅音中都可以借鉴,如“아이”“갈등”。需要强调的是,中文里朗读四声的字词时往往会加重,在韩语学习中我们只适当借鉴其语调,避免受其发声方式的影响。
整个句子的语调问题较为复杂,但基础点是:(1)朗读时需要通过语调甚至音量来突出叙述的主体,应强调的部分就用升调、重音来读。(2)韩语中主要用语法点的变化来表现说话者想表明的目的、语气。举例来讲,“가다”的四种语尾搭配方式如下,陈述形:“갑니다.”疑问形:“갑니까?”命令形:“가십시오.”共动形:“갑시다.”此时可以通过明显的句型区分来改变对应的语尾语调。
由于韩语发音及语调与汉语有较大差别,存在许多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让中国韩语学习者发好韩语40音并区分开其中类似的发音、如何正确利用语言迁移规律、如何掌握陌生的辅音类别以及地道的节奏和语调,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对策。
字母发音方面,首先确定好发声位置以及发声方式,这样不仅听起来更加自然地道,也有助于对于松、紧、送气音的理解;想要摆脱相近发音之间的混淆,关键还是在于分别把握好每个字母的发音要领,仔细拼读,重中之重则为口型与发音部位;松、紧、送气音的区分方面,灵活运用好具体的练习方法,反复活用,检查发音是否有误,反复更正;语言迁移方面,合理利用母语优势,将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化敌为友,借鉴类似的发音,找到潜在的规律,勤加练习,便可掌握语音语调的大方向。
最后,想要掌握一门语言地道的发音与表达方式,平日的练习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懂得摸清潜在的、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规律,将学习效率最大化,方可事半功倍。希望本文中提到的学习方法能为广大学习者及教学者提供新的思路。
[1]韩国首尔大学语言教育院.《首尔大学韩国语 1 学生用书新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26.
[2]周霞.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73-374.
[3]史晓华.幼儿语言学习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58-59.
[4]范柳.中国韩语学习者韩语初声发音偏误声学评价标准研究[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1):7.
[5]何元元.对韩语语音教育的再认识——韩语语调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9(10):140,143.
[6]江凡.浅谈韩语发音的几个难点及解决方案[J].青年文学家,2013(27):99,101.
[7]金憙成.韩语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研究[J].南开语言学刊,2012(1):31-41,185.
[8]李相玉.浅谈韩语发音教学方案[J].教育现代化,2020,7(2):86-87.
[9]李新炜.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编辑技巧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11(8):257,256.
[10]刘丹青.韩语双唇破裂音的发音教育——以中国学习者为对象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5(27):275.
[11]石仕婵.中国韩语学习者学习韩语收音负迁移实证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6.
[12]王文玲.看韩剧,轻松学韩语[J].考试周刊,2010(47):117-118.
[13]徐安娜.汉韩语音比较分析与对韩汉语语音教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14]张文君.美式英语的卷舌音[r]与汉语中的儿化音对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7):129-130.
[15]钟梅玉.母语迁移对韩语汉字词学习的影响及相关教学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7.
[16]문승재.한국어 단모음의 음성학적 기반연구[J].말소리,2007(62):1-17.
[17]장혜진,신지영.대구 방언 단모음의 세대 간 차이에 대한 음향 음성학적 연구[J].말소리,2006(57):15-30.
[18]최혜원.표준 발음 실태 조사[M].서울:국립국어연구원,2002.
[19]황혜정,문승재.한국인이 발음한 한국어 /에,애/ 와 영어 /ɛ,æ/ 모음[J].말소리,2005(56):29-47.
[20]Ucien Brown,Jaehoon Yeon.The Handbook of Korean Linguistic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15.
[1] 韩语文字一般由初声(辅音)、中声(元音)、终声(辅音,一般称为收音)三部分组成。有的文字只有前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