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708674
Current Downloads: 1433778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研究

A Study on 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of Vetera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0,2(12): 1246-1252 / 2020-12-08 look1333 look984
  • Authors: 廖春菊 程科*
  •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 , 成都
  • Keywords:
    Veterans; Vetera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退伍军人; 复学大学生; 学校归属感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it’s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the Vetera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50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scale, which was translated and revised by Cheung and Hui.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mong the Veteran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gender,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and whether the school had the relevant veterans’ organizations.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mensions of whether they were student cadres (p<0.001), 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of the retired college students who served as student cadr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who did not serve as student cadres. Conclusion: The gender and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of the Veteran College Students do not affect their school sense of belonging. Serving as a student cadre after returning to school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chool sense of belonging, the main reason of no difference in the sense of belonging is the imperfect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veterans. 目的:探讨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状况以及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香港学者 Cheung和 Hui翻译并修订的《学校归属感量表》对 150名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在性别、专业属性、学校是否有相关退伍军人组织上无显著差异;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维度上差异极显著(p<0.001),担任学生干部的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结论: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属性不会影响学校归属感,退伍复学后担任学生干部有助于提高学校归属感,相关退伍军人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是归属感无差异的主要原因。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212094
  • Cite: 廖春菊,程科.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研究[J].中国心理学前沿,2020,2(12):1246-1252. 


1 前言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自2020年起,将义务兵征集由一年一次征兵一次退伍,调整为一年两次征兵两次退伍。征集时间调整改革后,征集新兵总量与往年相比保持稳定,征集的条件、标准、程序和相关政策不变,征集对象仍以大学生为重点[1]。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对于更好为退役军人服务、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具有重要意义[2]。高校作为重要的征兵地点,更应该做好退伍复学工作,让更多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在返校后找到归属感,安心学习,提升自我,顺利完成学业。

由于部队和校园文化背景的差异较大,退役军人从军营走向大学时,能否顺利跨入校门,能否在校园找到归属感,就目前研究来看,国内仍缺乏关注。

笔者于2020年11月19日,以“退伍复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获得75条结果,使用知网可视化分析,预测出2020年发文量为20篇;以“退役复学”为关键词,获得50条结果,使用知网可视化分析,预测出2020年发文量为15篇;以“退伍学生”为关键词,获得36条结果,使用知网可视化分析,预测出2020年发文量为7篇;以“退役学生”为关键词,获得24条结果使用知网可视化分析,预测出2020年发文量为8篇;以“退役复学大学生”为关键词,获得45条结果,使用知网可视化分析,预测出2020年发文量为19篇;以“退伍复学大学生”为关键词,获得57条结果,运用可视化分析得到2020年预计发表文章20篇。而以“大学生士兵”为关键词,获得501条结果。2020年预测发文量为33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术界对这一群体的称谓不统一,主要以“大学生士兵”为主,而大学生士兵更加强调士兵身份,在部队时被称为大学生士兵可行,而退伍复学后,主要身份是学生,因此复学学生更加适合。由于不仅军人可用退役,运动员也可用退役,因此退伍复学学生就比退役复学学生显得更加贴切。从整体发文数量来看基数较少,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发文分布学科来看(以“退伍复学大学生”为关键词),如图1,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军事三个方面。

图1 以“退伍复学大学生”为主题词搜索的文章的发文分布学科比例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rticles searched with “the Veteran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topic

而退伍复学大学生返校后,要在短时间内适应校园生活,由于环境差异性较大,他们重返校园后很难找到校园归属感。以“退伍复学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为关键词在知网中进行检索,未获得数据。可见这是一块亟待探索的领域。已有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自我概念、同伴关系有显著的正相关[3]。因此探究退伍复学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有重要意义。

Goodenow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在学校环境中,个人感到被他人接受、尊重、包容和支持的程度,当学生感觉自己是受欢迎、有价值、被尊重的学校共同体中的成员时,就会产生学校归属感”[4]。国内学者如,包克冰等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对自己的学校认同并投入感情,认为自己作为学校成员并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感情[3]。徐坤英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5],本文采用Goodenow对学校归属感的定义。

以往研究有结果表明女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高于男生[6],也有研究表明性别对归属感没有影响[7];有学者对不同学科间归属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而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归属感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8]。通过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校有相关退伍军人的组织会让他们有归属感。因此本文主要探究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归属感水平,同时探究性别、专业属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学校是否有相关退伍军人组织对退伍复学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退伍复学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15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7.33%。其中男生116人(79.45%),女生30人(20.55%);文科类42人(28.77%),理工类73人(50.00%),其他学科属性31人(21.23%);退伍后担任学生干部43人(29.45%),未担任学生干部103人(70.55%);退伍后学校有相关退伍军人组织的94人(64.38%),没有相关组织的有52人(35.62%)。

2.2 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中国香港学者Cheung和Hui翻译并修订的Goodenow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PSSM)的中文版本[9],共18个项目,包含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和抵制感(Rejection)两个维度。量表采用6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基本不同意),4(基本同意),5(同意),6(完全同意),分数越高表明学校归属感的水平越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的信效度较好,本次测量整体归属感总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6,抵制感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2,归属感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0,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2.3 研究程序

以学校为单位,邀请学校的退伍复学大学生作为工作人员,通过“问卷星”将调查问卷发给本校退伍复学大学生。问卷设置了必答题和非必答题,必答题未完成提交不了问卷,非必答题为自愿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后续研究。研究过程中向研究对象承诺遵守研究伦理。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退伍复学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退伍复学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Table 1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core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Veteran College Students

N

极小值

极大值

M±SD

抵制感维度

146

5

30

13.49±5.63

归属感维度

146

30

78

58.95±12.17

归属感总分

146

49

108

80.45±15.28

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的不同性别、专业,所在学校有无退伍军人组织,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不同人口学变量在学校归属感上的得分进行了差异比较,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学变量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总分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total score of school belonging among the Veteran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人口学变量

抵制感维度

归属感维度

归属感总分

性别

13.36±5.63

58.60±12.31

80.24±15.51

14.00±5.67

60.30±11.74

81.30±14.55

t

-0.55

-0.84

-0.56

有无退伍军人组织

13.06±5.53

59.93±12.40

81.87±15.48

14.27±5.78

57.17±11.67

77.90±14.69

t

-0.88

-0.56

-0.6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10.86±5.00

66.41±11.22

90.55±14.62

14.59±5.53

55.84±11.20

76.24±13.52

t

-3.82***

-5.20***

-5.69***

专业属性

文科类

13.71±5.35

59.76±11.65

81.04±15.24

理工类

13.83±5.69

58.02±12.55

79.19±15.28

其他

12.39±5.89

60.03±12.19

82.64±15.50

F

0.596

0.763

0.596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01。

表2可知,t检验结果显示,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在抵制感维度、归属感维度及归属感总分上差异极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1)。即退伍复学大学生中担任学生干部者在对学校抵制感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未担任者,对学校归属感维度得分和对学校归属感总分则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者。

而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属性以及所在学校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在抵制感维度、归属感维度以及归属感总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所在学校是否有退伍士兵组织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总分及各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4 讨论

不同性别的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在性别上没有差异,这与张大帅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社会发展,教育资源在男女之间变得更加公平,而在部队,所有军人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战场上没有性别之分,就像歌词“一声令下男儿女儿并肩出发”一样,穿上迷彩,无论男兵女兵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军人!因此,退伍复学大学生在思想层面认定男女平等,同时在平等的教育资源下,无论是在学习、参加活动和承担责任义务上也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在专业属性上没有差异。专业不同,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肯定会有所差异,但在学生愿意承担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参加学校活动上,专业属性不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此不影响学生对自己所就读学校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的认同和投入。

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在复学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有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归属感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能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被他人需要和认可促进一个人对团体的认同,因此更容易融入团体从而产生归属感。

退伍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在学校是否有退伍军人相关组织上无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各个学校退役相关组织建设进度不一致,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没有任何与退伍复学大学生有关的组织、学生自发组建的可吸纳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组织、学校牵头组建的与退伍复学大学生有关的组织。而在组织建设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组织架构和职责体系,有相关组织的学校在建设方面也处于发展阶段,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强烈,因此组织粘合度不高,退伍复学大学生对组织活动参与度不够,所以与未参与退伍军人相关组织的归属感差异不大。

5 建议

随着征兵重心偏向大学生群体,大学作为重要的兵员来源地更应该注重大学生退伍后的校园生活,为促进退伍军人融入校园,在熟悉又陌生的校园重新找到归属感,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5.1 部队层面

首先退伍复学大学生所服役的部队应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整理好资料和档案,与退役军人事务部做好对接工作,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当地高校合作,以便退伍复学大学生能轻松的与学校对接,以最快的速度入学;其次服役部队在退伍前做些相应的辅导,做好角色告别工作,除了现有的告别军旗仪式和老兵退伍茶话会,更多的应该在思想上做工作,提前以讲座或者活动的形式,普及可能会遇到的困扰,以及应对方式,让退伍复学大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促进退伍复学大学生积极融入校园环境。

5.2 学校层面

改变各部门办理退伍复学大学生手续各自为政的状况,开放一条绿色通道,做到“最多跑一次”,让退伍复学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欢迎。在复学开始阶段开展“复学第一课”,邀请在他们之前退伍的同学进行分享,梳理复学后可能会遇到的困扰,提出应对方式,鼓励学生弘扬部队“传帮带”精神,在退伍复学大学生内部形成互助团体。为退伍复学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加入国防工作、学生干部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等,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最后结合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的方式,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转变身份,再次融入校园。

5.3 组织层面

加强退伍复学大学生组织的建设,明确规定组织承担的任务,完善组织各部门的职能,定期召开座谈会,收集大家意见,促进各项政策方针的落地,实事求是的解决各项困难。同时加强高校之间交流沟通,相互取长补短,促进资源共享,建立起良好的退伍复学大学生高校联盟,为参军报国的热血青年解决后顾之忧,给退伍复学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

5.4 个人层面

从退伍复学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要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建设,为国防教育出一份力,严格要求自己,退伍不褪色。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客观分析内外因素,调整心态,寻求同伴支持,快速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转变,主动承担工作,展现自我价值,收获归属感,顺利完成学业。

6 结论

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属性不会影响他们的归属感,退伍复学后担任学生干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校归属感。而目前学校是否有相关组织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归属感影响差异不显著,主要原因是组织建设不完善,因此要加强组织建设。

项目基金

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生一般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兵.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2020年起实行一年两次征兵两次退役[EB/OL].(2020-01-17).

https://www.gfbzb.gov.cn/zbbm/gzdt/202001/20200117/1873388932.html.

[2] 王诗敏.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EB/OL].(2018-04-04).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404/c40531-29906592.html.

[3] 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51-54.

[4] Goodenow C.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among adolescents:Scal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3,30(1):79-90.

https://doi.org/10.1002/1520-6807(199301)30:1<79::AID-PITS2310300113>3.0.CO;2-X

[5] 徐坤英,郑涌.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探讨[J].教育探索,2008(1):119-120.

https://doi.org/10.3810/pgm.2008.07.1806

[6] 高娇娇,童娟,毛艳梅,等.医学生入学专业兴趣和学校归属感及教师和教辅设施满意度的调节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4):2684-2688.

[7] 张大帅,常仁珂,王凯.大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心理归属感关系的分析研究[J].戏剧之家,2017(5):226-227.

[8] 李倩.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Cheung H Y,Hui K F S.Mainland immigrant and Hong Kong loc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J].Asia Pacific Educational Review,2003,4(1):67-74.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