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451702
Current Downloads: 1398911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基于家校合作困境的教育探索

Educational Exploration based 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Dilemma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1,3(10): 1229-1234 / 2021-11-02 look1086 look751
  • Authors: 朱强 王梦蕾 赵慧莉
  • Information: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宁
  • Keywords:
    Home-school cooperation; Job design; The family education
    家校合作; 作业设计; 家庭教育
  • Abstract: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parent-school cooperativ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the students’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bridge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rt and labor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is not ideal, however, lead to social and family status of school cooperation with factor is various. The article will make analysis to causes of the status quo, and new situation for the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立德树人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家校合作是学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桥梁,然而实施现状却并不理想,导致社会对家校合作现状不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对造成现状的原因做出分析,并且对家校合作新态势做出展望。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310140
  • Cite: 朱强,王梦蕾,赵慧莉.基于家校合作困境的教育探索[J].中国心理学前沿,2021,3(10):1229-1234.


教育为立人之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国家长久发展的支柱。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家庭、社会、学校的协同作用,我们的教育要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而教育者不仅在于教师,更在于家庭、学校、社会形成的教育网络。

1 问题的提出

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1]作业不应该是随意布置的,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情况以及时间分配的合理程度。宋立华指出,校本教研中应该将作业设计也纳入进去,作业的布置应该是系统性的、基础性的、符合学习规律与学生发展的,强调作业设计要弹性化、个性化,杜绝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无效作业。教育部重视对这件事,源自于家长们对于一些教师将批改作业及其他相关任务强加于学生家长,引发群众不满。作业负担同时引发了激烈讨论,而讨论的话题围绕两点展开:一、教育是家长的责任还是学校的责任;二、教师是有意推卸责任还是无奈之举。在相关会议的召开以及各类相关政策的出台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家长反应此类现象依然存在。除了与此类事件相关政策的干预,家校协同教育理念以及教师教育的客观困难也要引起注意才能将更好的教育带给学生。

2 家校合作的现实缘起

2.1 家校合作理念的树立和发展

在知网搜索以“家校合作”为题的文献,相关研究始于1971年,但截止1997年共计2篇,二十一世纪后有了增加趋势,2013年至今则出现了大幅增加。家校合作不仅是在教学研究方面得到了更多重视,在学校与家长之间同样引起了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应该以何种方式开展,与学校的关联与合作又应该如何进行,只进行了片面化理解。

柴江认为,家校合作是为了避免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使得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自我界定将自己作为中心的现象,并且基于双方自愿自觉的条件下,为了孩子得到发展和良好教育而合作开展的共同行为。[2]但是在实际的家校合作中,忽略合作而强调分工,将分工视作合作,出现了另一种家校分离的现象,即教师将部分非专业性任务完全交由家长执行,并且对这部分任务采取消极态度,同时也使得家长在这部分任务的过度执行导致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关注孩子发展的其他影响因素。家校合作的目的原本是让家庭与学校基于孩子的发展情况获取同步的信息,针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互补,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针对性、发展性的基础。将家校合作浅显的认为是简单任务的分配,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甚至将原有的家校分离的情况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2.2 家校任务分工明确责任

任务分配具体化首先是由于观念的固化,其次是在于对某一具体任务的性质和理解中出现偏差。以作业为例,作业是学校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作业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了解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以及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更好的衔接。作业是一种来自学生的反馈,可以作为教师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进而调整教学进度,掌握知识难点,了解学生的薄弱处,进行针对性教学。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起到了连接前后知识内容,对学生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量表,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同样,作业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也可以反映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但是部分教师由于作业是课后练习,多数情况是学生在家里完成,以“家庭作业”的名字对其定性,交由家长全权负责,认为家长可以通过辅导和批改作业能达到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目的。但是许多家长不具备足够的教育素养,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采取错误的方式,既打击到儿童的自信,也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而且在脱离学校教育之后,许多家长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辅导及批改作业,既为难了家长也没有在儿童发展中取得应有的效果。

2.3 教师任务繁杂又精力不足

教师在家校合作不理想这一现象中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不足,师德建设有待加强,但部分教师反映,这样的行为也属无奈之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要承担教育教学的多重责任。在个人发展方面,教师要提升专业知识能力,要参与职后培训,要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方面,教师要不仅要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儿童成长,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此外,还要完成不少的行政任务与各类会议,这些都成为了许多教师的负担。教师的首要职责在于教书育人,要发挥教师专业性需要学校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以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防止教师懈怠本职工作的倾向发生。

3 家校合作的路径探索

3.1 重视家长的家庭教育履职能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发挥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周期虽然较长,但是家庭教育更是终身的教育,家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为家庭教育在学生脱离学校教育之后也能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基础。[3]家校合作的根本在于同步协调,只有当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教育都朝着共同认定的方向去发展引导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否则,在学校教育对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时候,家庭教育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则会抵消学校教育产生的正向影响,并且使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让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强烈的怀疑与不满,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养教育是父母与教师的共同责任,在知识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更权威专业,但是在道德教育之中,家庭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德教育一方面是通过学校教育设置德育课程,以及教师在知识教育中的渗透,一方面是家庭的熏陶。学生的生活主要集中于学校和家庭之中,在这两个场所之中都会发生一些事件来组成学生的生活,道德是生活的,在生活之中反映着儿童道德的知、情、意、行的全过程,在道德行为上,儿童有着自身的价值判断,在处理同一事件时,家长和教师有良好的沟通,做出一致性的判断与引导,才能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意识。

3.2 中小学校深入指导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必须的,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可动摇的,关键就在于进行家庭教育之时,学校进行传授知识,如何以知识为载体对兼顾学生教与育的双重目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重要原因是教育评价的方式以考试成绩、成绩排名为主,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倍感压力,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个体心理学认为,传授孩子科目知识和事实与着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可以同时兼顾。[4]

中小学校指导知识内容生活化。其关键是儿童学习的科目应该饶有趣味,并且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例如数学几何与建筑,历史、人文与社会当下的热点,语文与表达等。儿童对间接经验的理解与汲取难度较大,我们需要通过直接经验的桥梁将儿童与简介经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听天书”。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而不是空洞乏味的死记硬背,只有产生深刻理解才能进一步灵活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再次加深理解,理解与应用是一个相辅相成且互相加深的过程。首先明白了间接经验的来源与意义,才能找到应用知识的途径。正如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所描述,要将教学内容要与学生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首先要找到知识固着点,奥苏泊尔的理论中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作为固着点,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则更好地起到固着点的作用,直接经验并不是儿童机械的主观感受而是儿童在生活中的探索中形成的自身观念;其次,再找到新知识与固着点的相同点,找到知识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共性”,才能将两者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形成新的认识;[5]再次,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即两者之间的“个性”,将两者加以区分,不混为一谈不模棱两可;最后将知识系统化。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在新旧知识之间搭一座桥,学生的生活是直接经验,能够更加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架构两者之间的桥梁,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述被动构建。

3.3 互联网时代政府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并提供政策支撑

政府是保障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机构,没有家庭教育立法支撑的教育是空洞的、技能型的教育,仅仅经验的堆叠。目前的家庭教育与生活接轨仍有所欠缺,更谈不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胡萨认为,当前家庭价值观在中小学教育中还存在着问题,例如学生已经有相关认知,但有着不信不行的问题。我国政府当前阶段价值观的重点主要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形式化的,而是真正地融入进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政策性保障中小学生权益,立法让中小学生由内而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出实际行动去践行。[6]

家庭教育立法可以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政府立法开始寓生活于教育。生活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迎来了5G时代,这一切的便利都使得我们扩大了生活的范围,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过去一个案件引发了香港港乱,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诱导香港青年甚至教师采取非法措施进行不正当抗议,这次港乱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给少年儿童树立了反面教材,也给我们家庭教育带来了反思。政策性支持应该如何渗透在家庭教育之中,又如何将家庭教育融进儿童的生活?

4 社会各界协同开展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4.1 家校共育学生成长

家校合作不是貌合神离的任务分配,而是相互渗透的合作共赢。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协同发展。通常是说,使家庭、学校、社区充分联系起来,构建全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大的拓展,并且可以让家风朝良性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让参与各方能够做好协调工作,让孩子、家长、教师都可以一起发展,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7]在面对儿童的教育之时,相同的教育理念会在与学生沟通时产生共同的积极作用,但相同的教育理念需要良好的家校沟通作为桥梁,在教师处理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时候要做到有理有据,并且能将事件缘由及通过当前的解决办法达到何种目的向家长做出整体性的描述,达到家长认同其观念及做法,不是简单地将事件单纯的向家长进行通知,接收信息的对方有着较高的教育素养与知识水平还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简单的汇报式交流只会为儿童带来批评,这样的情况会加速儿童厌学的情绪,感到对家庭和学校的不信任,从而向着负面的方向发展。再者,是问题处理的同步性。当儿童在家里和学校发生事情之后,应该立即向对方进行反映并且交流意见,对于儿童的奖惩要即时进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否则会将本该达到的强化效果削弱,延迟处理甚至会让儿童觉得莫名其妙,起到反向作用。

4.2 家长沙龙构建学生沟通桥梁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家校合作的方式多样化,目前常用的以微信家长群为主,许多教师会采取将期末成绩直接上传的不当措施,还有一些时候,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会有意无意采用说教的方式,这些做法会引起部分家长的不满,抵触与教师的沟通,让合作交流变得无效。家长沙龙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以学生为本的家校合作研究现场,旨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围绕学生成长性问题,探索校团主题性家长沙龙、班级主题性家长沙龙、跨年级专题性家长沙龙、个性化家长沙龙,使家长沙龙从问题为导向逐步转向关注家长的真行动。[8]

4.3 社会各界协同开展家庭教育

在儿童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意见的交互与侧重处理。家校合作的基础是家庭和学校要对儿童进行整体的同步的认识,而不是分割式的了解,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儿童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反映着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考试成绩差,在许多无效的家校合作中,教师将成绩发送给家长,家长将其缘由简单归因为儿童学习不够努力,却忽略了他对于学习的态度,与科目教师是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是否不适合教师的教学方式,又或是是自身能力的短板这些方面。儿童的行为背后是他思想的反映,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引导儿童发展的必要环节,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生活态度、家庭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家长则需要了解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对他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双方在此基础上互相渗透,互相了解再进一步思考总结,而不是想当然的任务分配。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政府要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并提供家庭教育政策支撑,中小学校(幼儿园)要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合作工作,家庭要重视道德教育并不断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履职能力,社会各界应协同开展家庭教育并形成教育合力。[9]

参考文献

[1] 熊明川.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8(27):45-48.

[2] 柴江.家校合作的本质属性、困境根源与破解思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2-72.

[3] 傅国亮.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9(3):94-96.

[4] 周天梅.知识内化的心理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2004(7):176-178.

[5] 高晓瑞,李陆军.奥苏泊尔认知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2):113.

[6] 胡萨.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唤醒与激活价值观的“原初意义”——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0,41(8):65-74.

[7] 朱永新.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21,42(1):15-19.

[8] 廖文胜,苏谦.以学生为本的家长沙龙: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13-114+155.

[9] 吕子燕.践行习近平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5):1-3.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