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常州
特殊儿童在狭义上是指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儿童。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受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教班和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1]。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残疾人口中,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而现在,世界范围内社会融合的理念和融合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国内要愈加关注更大量的具有各种“特殊需要”的儿童,还有许多未能明确诊断、没有特定标签的儿童,也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和帮助[2]。
特殊儿童的干预和教育可以通过艺术来实现。艺术可以是人与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富有想象性和极大的包容性。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心理发展不成熟、受教育水平不高,不具有流畅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能受性格、环境等影响会躲避与他人交往、拒绝自我表露,这时就可以借助艺术媒介间接地表达出来。特殊儿童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能够投射在艺术媒介上,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评估和帮助了解特殊儿童的困难和需求,进而实施针对性、计划性的干预手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特殊儿童在狭义上是指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儿童。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生理上的特殊性,身体缺陷如视听障碍、行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导致他们对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会产生厌恶自己的自卑心理,并且害怕他人关注自己的缺陷而受到嘲笑、攻击、孤立,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多虑和敌对。所以特殊儿童的情绪多出现焦虑易怒,负面情感体验强烈,在行为上体现为攻击性强或自闭孤僻,可能患有多动症或自闭症。另一方面,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问题又可能具有反作用,心理问题严重的特殊儿童,还可能出现失眠、躯体化的现象,如头晕、腹痛等,加重其适应不良的情况。所以特殊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能够发展同伴关系,融入学校班级,适应环境,发挥才能。相反,他们因身体缺陷或心理上对集体环境的排斥等,对正常学习生活适应困难,还可能会扰乱秩序、伤害他人。他们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困难,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稳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
特殊儿童出现上述问题后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介入和帮助,可能会使问题愈演愈烈,对特殊儿童本身及其家庭、学校带来消极影响。
特殊儿童的融入是指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级里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普通教育、增进学习的一种方式。
从特殊儿童个人层面上来看,首先,特殊儿童需要获得良好的疏导和教育。特殊学校或家庭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具有局限性,使他们过于关注自身的特殊性,把特殊缺陷放在第一位,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界限,容易自我否认,效能感低,并且对特教老师和家长可能产生依赖,难以发展独立的人格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他们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融入普通学校能够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减少对自身缺陷的过分关注,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多样性世界,发展兴趣爱好,以获得接纳感和效能感,建立稳定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其次,特殊儿童社会能力的良好发展是必要的。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理论,小学儿童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克服自卑感,获得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特殊儿童的能力发展必须受到重视,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能够帮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建立自信,获得自我效能。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儿童的关注点由家庭内部转变为外部世界的一个阶段,特别是关注同龄人。儿童需要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逐步建立人际关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而特殊儿童往往难以与正常儿童建立一个健康友好的友谊,已有研究证明特殊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和友谊质量均低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不乐观[3]。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特殊儿童虽然占比较少,但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进行特别关注。而特殊儿童融入正常学校也是教育系统的正向转变,能够反推学校对特殊儿童融合的配套措施的改进和完善,使特殊儿童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普通教育。近年出现的特殊儿童缺乏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而导致的自杀事件、犯罪事件,对儿童本人及其家庭、学校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这足以证明重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交往中,学会遵守规章制度,养成健康良好的习惯,发展稳定健全的人格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从社会公平和谐的角度来看,特殊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需求和权利应当受到关注,这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不可忽视,他们享有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可以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成为普通班级的一员。即便存在着缺陷,在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后,他们也有希望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在社会大环境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做出一份贡献。
艺术治疗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发展之初,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经典代表的长期心理治疗。随着社会发展,医疗保健的限制,来访者需求多样化等原因,各流派的心理治疗都面临向短期心理治疗转变的压力,即在次数有限的情境下,有效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展开治疗[4]。
在20世纪中叶,注重体验过程的创造性艺术治疗应运而生。艺术治疗于英美两国率先发展为一门心理治疗专业,该疗法以艺术和心理学为基础,融合了教育学、精神病理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思想。艺术治疗主要受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治疗师使用移情、隐喻、象征等手法,将来访者的艺术表达与无意识相联结,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来访者发现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协调、整合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艺术媒介,艺术治疗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沙盘游戏等。其中,荣格是最早将绘画疗法应用于临床分析的精神医生,在他看来,描写、勾画、颜料涂抹等视觉化表达,比传统的语言会谈更能直观反映患者内心的问题,通过建立患者与原型层面的联系,跨越意识与无意识的鸿沟,激发患者的想象和内在潜能。
在我国,艺术治疗起步较晚,相关领域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已有多名研究者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干预,并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果。其中,艺术治疗以其直观性、可操作性、灵活趣味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特殊儿童的干预研究中,这些研究大多都有效促进了特殊儿童心理、行为、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进步。
发达国家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有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干预模式,整体上形成了以医疗服务为中心、以家庭为依托、以康复中心为基础的早期干预模式[5]。功能性干预模式在美国成了矫正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方法,它主要通过评估—计划—再评估的积极行为支持程序起作用[6],对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矫正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发达国家对特殊儿童评估的流程有系统和完善的操作,同时对评估人员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7],由于美国的特殊教育起源较早且发展相对完善,他们已开始使用干预反应模式,避免和减少特殊儿童问题严重化,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
艺术治疗起源于西方,最早由艺术治疗之母Margaret Naumburg于19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了艺术治疗的定义[8]。随着西方特殊教育的飞速发展,艺术治疗逐渐进入特殊教育领域,多名研究者在这方面展开研究,得到了很多具有说服力的数字化结果,并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工具[9]。
西方艺术治疗的理论和实践都趋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在细节方面不断补充和发展,为我国特殊儿童的干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国内学者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主要包括描述总结和实证研究两大类。有不少关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究,运用了复杂系统观分析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基本依据和思路[10],高俊杰等人在考察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现状后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策略[11]。特殊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是目前国内学者较多关注的方面,许多干预方式和治疗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改善特殊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中,音乐治疗、个案工作行为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团体沙盘游戏等方法已证实其成效。
在我国,孟沛欣是将艺术治疗应用于临床实践的第一位博士[12],随后,多名专业研究者在这个领域展开了相关研究。目前,艺术治疗已被应用于多种临床实践干预研究,如身心障碍患者、心理危机干预、适应性发展等,干预对象的年龄从幼儿分布到老年,涉及范围较广。其中,特殊儿童因为不易沟通、孤独封闭等特点,当传统心理治疗干预遇到困难时[13],艺术治疗却十分受其青睐。在我国,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艺术治疗对特殊儿童心理病症的干预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绘画治疗是将绘画作品作为媒介的心理治疗方式,多以主题绘画为主,主题绘画即根据一个给定的主题,进行绘画创作,经典主题绘画有房树人、雨中人等。绘画作品中的意向往往暗含一定的隐喻,其色彩、线条、位置等也能够进行一定的引申,这些都暗示着患者的潜意识和心理状态。治疗师通过对患者作品的解读,与患者的潜意识对话,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绘画治疗中绘画的门槛较低,对患者的美术造诣并没有什么要求,特殊儿童往往只需要画笔和纸,便能够随心所欲地展开艺术创作。
在较为成熟的主题绘画中,相关意向的解读更加清晰,能够帮助治疗师更精准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绘画治疗也会被应用于心理测量和筛选,乐瑶曾对230名学生进行房树人绘画测评和ADHD症状准则筛选,最终选取了7例ADHD倾向儿童进行团体艺术治疗[14]。绘画治疗的测量作用一方面能够帮助治疗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筛选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后续治疗。
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干预。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发展较快,容易出现心理失衡,产生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15]。绘画治疗中,学前儿童精细的手指动作,能够加强其对身体的控制,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沉浸在绘画创作中,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多动等问题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改善。胡斌、孙丽贤等研究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均获得了一定的干预效果[16,17]。
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以言语障碍、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传统的语言性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难以跟自闭症儿童沟通,而绘画疗法中,符号语言能够帮助治疗师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内心世界,有效展开针对性的干预治疗。黄媛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心理干预,有效改善了自闭症儿童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其情感与认知的发展[18]。崔建华和谢小璐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虽然在语言和社交因子中没有获得显著的干预效果,但是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有较为明显的改善[19]。
对智力缺陷儿童的认知干预。智力缺陷儿童因其脑的先天发展不足或后天身体创伤,使其在智力方面滞后于同龄儿童,如智力障碍患者和脑瘫患者。这类患者往往难以进行抽象的思维表达,绘画的直观具体性有利于促进智力缺陷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20],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21],同时能提高其对自身情绪及行为的掌握[22]。
不同于绘画治疗的视觉直观性,音乐治疗是依托于听觉感官的心理治疗方式。治疗师通过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针对特殊儿童进行针对性设计,帮助特殊儿童改善行为问题、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育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法为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这三种音乐教学法也被运用于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中。其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许多原则和理念与音乐治疗的原则和理念相吻合,这一治疗方法被我国学者较多采用。
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孤独症与自闭症同义,临床表现为社会沟通、人际交往方面的持续性缺陷[23]。与绘画治疗相比较,音乐治疗除了对孤独症患者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改善外[24],重点表现在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李华钰和万海峡分别对孤独症进行了言语沟通方面的音乐治疗[25,26],研究结果发现,音乐治疗能够较好地改善孤独症患者的言语障碍,这样的结果也能进一步提高孤独症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脑瘫儿童的干预。绘画治疗主要调动了智力缺陷儿童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对认知方面有很好的干预效果。在音乐治疗中,治疗性乐器演奏有利于儿童精细运动的改善[27],而接受、演奏和再创造式三种音乐治疗方法结合的干预方式有效提高了脑瘫儿童的社交功能[28]。另外,有学者提出,奥尔夫音乐治疗能够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抑郁、焦虑和孤独等情绪方面的改善能产生积极作用[29]。
孤残儿童的问题治疗。孤残儿童指的是失去亲人及自立能力的儿童,他们生理和身体经历的遭遇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目前国内已有研究者提出音乐治疗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关作用机制和干预方案[30,31],但具体的临床干预研究较少。
沙盘游戏基于荣格心理学,而荣格本人深受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影响,他的理论和基于他的理论所发展出来的治疗方法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中国文化的影子。因此沙盘游戏在中国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病症的干预和治疗,对于特殊儿童的干预中,沙盘游戏、绘画治疗和音乐治疗相互补充,在部分上述两个治疗方法较少涉足的领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对自闭症、脑瘫患者的干预。与绘画治疗和音乐治疗类似,在沙盘游戏对自闭症的干预中,对自闭症儿童的不良行为、情绪有明显的改善效果[32,33],在对脑瘫患者的干预中,沙盘疗法帮助脑瘫患儿唤醒自我意识,能够有效推进其心理康复治疗[34,35]。值得一提的是,沙盘游戏还被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课堂融入干预,肖李娟和张兴伟两位研究者对12名课堂扰乱行为的自闭症儿童实施干预,帮助他们表达情绪、控制行为,最终这些儿童的课堂扰乱行为减少,而课堂参与有所改善[36]。这项研究结果对解决特殊儿童的课堂融入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发展性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的干预。沙盘疗法对发展性障碍儿童的干预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对于言语发育迟缓的儿童,沙盘疗法能帮助其更好地融入语言能力的康复训练中,帮助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7,38]。对情绪障碍儿童的干预也主要集中于焦虑性情绪障碍,研究表明,沙盘游戏对焦虑性情绪障碍患儿的干预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以有效改善其负面情绪[39,40]。
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干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同时伴有其他相关心理症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多名研究者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展开了干预研究,对学龄前幼儿到小学儿童均有所涉足。研究发现,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病症,在多动问题、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障碍问题、焦虑问题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41-43],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治疗方式,在我国,许多治疗方式已被较多运用于特殊儿童的干预中,如上文介绍的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和沙盘游戏,而有些艺术治疗形式才刚刚涉足特殊儿童的干预研究,也有很多尚未涉足。
舞蹈治疗。舞蹈治疗是一种“体验式”治疗方式,顾名思义,舞蹈治疗就是以舞蹈或即兴动作的方式帮助患者治疗情感、认知即身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44]。舞蹈治疗又常常伴随音乐治疗,我国学者邬江结合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利用规律将其长期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产生的效果良好,尤其是在特定领域[45]。
心理剧训练治疗。心理剧本身具有宣传积极的生活方式,治愈心理的作用。除此之外,李静在对孤独症患儿为期三个月的心理剧训练中发现,患儿的社交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46]。
文博创作治疗。博物馆是艺术和文化的融合,学者王晓阳创造性地提出使用文物内涵带领孤独症患儿进行艺术创作,让文物成为儿童的表达桥梁,提高儿童的行为认知管理和社会性互动[47]。
综合上述艺术治疗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艺术治疗对不同的病症具有不同的疗效,即使是对于同一病症,也各有其侧重点。因此,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的艺术治疗形式,虽也能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但干预方面总有局限。针对于此,我国学者孟沛欣提出整合性艺术治疗,即在一种治疗方式中引入其他艺术形式,突破材料和患者个人素质的限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2]。上文中邬江结合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便体现了这一理念。
除了艺术治疗对特殊儿童的实证干预领域,艺术治疗对特殊儿童的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有研究者基于Wos数据对国外近十年来艺术治疗的可视化分析[48],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总结了国外研究者在艺术治疗对特殊教育干预中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热点,结合我国国情,在教育环境、研究目标、本土研究及发展取向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同时,艺术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相关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国内艺术治疗的相关人才较为缺乏,对治疗师的培养也不够体系,李桂枝和方仪提出“构建特色艺术治疗课程群”[49,50]的观点,在具体的课程研究领域推进艺术治疗的本土化发展。
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亟待关注,我国学者积极总结西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特殊儿童多方面的干预都卓有成效,但我国开展特殊教育历时较短,引进艺术治疗的干预方式也呈现“模式化”,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艺术治疗起源于国外并渐趋成熟,反观国内,艺术治疗才刚刚起步,其干预过程也往往是简单迁移国外模式,对艺术治疗评估、施测、治疗等缺乏系统的本土化的研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广,地区间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若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可能出现效果不佳、事倍功半的效果,因而在借鉴国外先进特殊儿童教育与艺术治疗体系的过程中,要以扎根本土为基础进行“中国化”。学习借鉴国外从特殊儿童的测量评估开始的系列操作化、专业化的流程,加强与先进发展艺术治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合作,不断吸取经验和心得,根据国内特殊儿童现状和艺术治疗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完善艺术治疗的本土化模型,健全评估与治疗模式,创造性地开发本土化的艺术治疗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艺术治疗的干预效果,才能逐渐发展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特殊儿童艺术治疗评估、教育体系。
一方面,尽管目前确有实证证明艺术治疗干预特殊儿童的有效性,可是艺术治疗的客观性及可靠性仍受到人们的质疑。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其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还不够明确,艺术治疗的测验、诊断、原则及方法尚未成体系。其次,治疗的量化和泛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51]。艺术治疗的干预效果不能仅停留在治疗当中,特殊儿童如何将其泛化到日常实际生活中,这关系到艺术治疗的维稳性,是研究者应当重视的问题,也是研究的新趋势。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艺术治疗对特殊儿童的干预研究中尚存一些局限,如干预对象,我国艺术治疗干预的特殊儿童多为心理障碍儿童,对听力、肢体等残障儿童干预较少,再如艺术治疗的形式,我国应用于干预的艺术治疗形式多以绘画治疗、音乐治疗、游戏为主,其他形式较少。这些局限都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如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其他艺术治疗形式的运用原理及方案等,有效的理论为艺术治疗的成功干预提供了可能性。我国学者应发挥优势,拓宽艺术治疗的研究领域。
在我国广泛运用于特殊儿童干预的几种艺术治疗形式中,这几种艺术治疗的干预对治疗师和特殊儿童的艺术造诣并没有太高的门槛,但是对治疗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却很高。特殊儿童创作的一幅画或一个沙盘作品,其中的意向往往具有多种含义,不能单一地解读,需要结合特殊儿童的病症和个人经历做出最适合的解释,这对治疗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配合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治疗师随机应变,拉回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或者利用好特殊儿童不配合背后的心理因素,将其转化为干预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此,除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及特殊教育理论之外,艺术治疗的治疗师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灵活地为特殊儿童选取合适的艺术治疗形式,关注艺术创作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艺术创作的过程,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对特殊儿童进行专业性的诊断与评估。国内治疗师大多为特殊教育一线教师,他们熟悉特殊儿童的心理,却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理论丰富后,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治疗师的专业素养越高,治疗效果也越好。
总的来说,我国艺术治疗对特殊儿童的干预研究虽相比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仍处于稳步发展中,且取得了一定的干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应创新发展中国本土化艺术治疗,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我国艺术治疗的进一步发展,为保护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而共同努力。
[1] 刘云廷.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9,15.
[2] 杨广学.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J].现代特殊教育,2008(6):1.
[3] 贺荟中,左娟娟.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2):8-11,25.
[4] 张敏,范红霞.当代心理治疗流派之短期治疗方法述评[J].教育导刊,2009(11):45-48.
[5] 贾婵娟.美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2011(1):43-44.
[6] 琚四化.美国特殊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模式的转变[J].现代特殊教育,2011(5):43-44.
[7] 刘明,邓赐平.美英特殊儿童评估现状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9):14-18.
[8] Bardot H.The Modern History of Art Therapy in the United States[J].Art Therapy,2012,29(2):1783-1789.
[9] Schweizer C,Knorth E J,Yperen T A V,et al.Evaluation of ‘Images of Self,’ an art therapy program for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20(116).
[10] 何侃.复杂系统观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28-34.
[11] 高俊杰,陈晓科,李祚山,等.特殊儿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122-1123,1125.
[12] 聂槃.艺术的疗愈性:专访孟沛欣[J].美术观察,2020(8):8-10.
[13] 何海燕.绘画艺术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视界,2018(26):119-120.
[14] 乐瑶.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对ADHD倾向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9):9-10,68.
[15] 顾东英,买合皮热提·买买提,王红梅,等.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7):1516-1519.
[16] 胡斌,胡冰霜,艾松松,等.绘画艺术治疗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治[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602-4603,4608.
[17] 苏丽贤,余强,黄哲兰,等.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绘画艺术治疗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21,42(2):145-147.
[18] 黄媛.自闭症儿童绘画艺术治疗[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86-88.
[19] 崔建华,谢小璐.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绘画治疗干预的实验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4):127-130.
[20] 陈勇,滕雨辰.利用绘画治疗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20(7):61-63.
[21] 郝振君,曹燕瑛.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J].中国特殊教育,2004(5):28-31.
[22] 程品品.绘画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8,40(3):121-124.
[23] 徐锡春,张丽君,柳春霞.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急救与护理对策[J].医疗装备,2017,30(24):148-149.
[24] 张勇,李莎.音乐治疗介入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现状与发展[J].民族音乐,2021(5):29-32.
[25] 李华钰.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效果的个案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3):261-264.
[26] 万海峡.音乐治疗在孤独症儿童语言和情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7):182-183.
[27] 张海涛,邹宏敏.治疗性乐器演奏对脑瘫儿童上肢精细运动干预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10):52-58,64.
[28] 王斐.团体音乐治疗对于脑瘫儿童社交功能的作用[J].中外企业文化,2021(5):108-109.
[29] 李昕昕.奥尔夫音乐治疗运用于学龄前智障儿童情绪障碍干预的若干思考[J].大学,2021(11):115-116.
[30] 黄威,曾果果.团体音乐疗法在孤残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0,15(23):229-230.
[31] 于雪琴.残障儿童音乐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1):1285-1288.
[32] 黄文斐.学龄前自闭症儿童沙盘游戏治疗个案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7(7):59-60.
[33] 刘晓菲,任燕,杨红.心理沙盘游戏疏导轻度自闭症少年愤怒情绪的个案研究[J].校园心理,2021,19(5):461-463.
[34] 王民荣,张培珍.沙盘游戏疗法在脑瘫儿童心理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6):1198-2000.
[35] 田静.沙盘游戏疗法在脑瘫儿童心理康复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0,15(3):61.
[36] 肖李娟,张兴伟.沙盘游戏疗法减少自闭症儿童课堂扰乱行为的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159-161.
[37] 张平英,黄方,王丽,等.沙盘游戏结合康复训练对儿童语言迟缓的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9,23(12):2432-2435.
[38] 范玲燕,李盼,田秋慧.沙盘游戏联合康复护理对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31):5937-5940.
[39] 陈伟,臧迪磊,徐霄,等.沙盘游戏在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1(3):215-216.
[40] 丁建华.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沙盘游戏治疗儿童焦虑障碍的效果分析[J].华夏医学,2021,34(5):144-147.
[41] 赵永鑫,徐淑云,何绘敏.沙盘游戏治疗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B),2017,38(2):84-86.
[42] 孙云斌,吕绍昆,何宗英,等.沙盘游戏疗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干预应用[J].智慧健康,2021,7(12):114-116.
[43] 韦建华.沙盘游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22,35(1):243-246.
[44] 周宇.舞蹈治疗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1):80-84.
[45] 邬江.自闭症学生的音乐治疗与舞蹈动作疗法结合干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1):50-54.
[46] 李静,王丹洋,周海燕,等.心理剧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影响的个案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2):1471-1474.
[47] 王晓阳.基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博物馆教育项目设计探析:以河北博物院孤独症儿童项目为例[J].博物院,2021(1):107-112.
[48] 焦迎娜,苏春景.近十年来国外艺术治疗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基于WoS数据[J].中国特殊教育,2020(1):6,23-31.
[49] 李桂枝.高职特殊教育儿童康复专业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215-219.
[50] 方仪,刘丽英,王辉,等.特殊教育师范“艺术治疗特色课程群”建构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87-91.
[51] 李涛.艺术治疗对发展性障碍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4):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