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曲阜
“观香”又名“看香”“把香”,是一种由专职人员从事的巫术活动。前来“观香”的人被称为“香客”。从事观香职业的人通常被称为“先生”“香头”“师傅”或“观香先生”,在嘉祥县则多被称为“观香先生”。
“观香文化”是中国传统“香文化”的体现。香的用处十分广泛,如祭祀、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祛除异味、驱除蚊蛇、计时等。从“香文化”的性质特点的横向层面看,又包括礼教“香文化”、宗教“香文化”、社交“香文化”和居家“香文化”[1]。由此可见,“观香”文化可以视为宗教“香文化”的一部分。
而“观香”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2]。民间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复杂性、多元性[3]。就嘉祥县来说,其民间呈现出神、祖先神、鬼的三级信仰体系,具有一定的“弥散性”和“互动性”[4]。玉皇大帝位于信仰体系的最上层,统领除祖先神外的各路神仙。祖先神位于信仰体系的第二层,每年寒食节(清明节)、十月一(阴历十月初一,即鬼节)及除夕举行的祭奠祖先活动,体现了民间对于祖先神的敬畏与崇拜[5]。鬼位于信仰体系的最下层,一般会给人带来厄运,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则是敬而远之。“香”可通灵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如“紫”(柴)字指的是“手持燃木的祭礼”。在先夏时期,甚至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学会使用燃烧柴木的方法祭祀地方神灵。威廉·冯特在《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人类心理发展简史》中也曾提到“用火焚烧熏香以达到净化”[6],以及“扔到火里的草药和树脂一般被认为是送给神的祭祀品,在烟雾缭绕中,神会感到快乐,而恩赐于烧香的人”。在《尚书·舜典》也有记载:舜在接受尧禅让的帝位时,在祭祀仪式中燔然生烟,告祭天地,使用的便是香。根据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的记载:“灵香可以达天地之灵”,“凡遇有急祷之事,焚之可以通神明之德,如出行在路,或遇恶人之难,或在江湖遭风浪之险,危急之中,无火所焚,将香置于口内嚼碎向上喷之,以免其厄”[7],这也说明了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香具有通神明、辟众难、保平安的功效。在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即香火代表子孙后代,“断了香火”就是没有了子嗣,即没有人延续自己的香火。“断了香火”在阴间就会备受冷落和欺压[8]。由此可见,“香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观香”文化的本质实则为一种巫术。西方关于巫术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9],如“恐惧说”[10]、“焦虑说”[11]等关于巫术起源的研究,关于巫术仪式的研究[12],关于巫术与宗教的关系研究[13]等。国内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巫术的作用,以及巫术背后的交感思维等。
目前,国内关于“观香”的研究较少,且集中在人类学,民俗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主要有:《侗族的赎魂》[17],主要是对侗族“看香”巫术的描述;《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4],对石家庄梨区的“看香”巫术以及“看香”的仪式要求、民众信仰进行描写;《现代化进程中的苗族宗教活动变迁——以台江县巴拉河村“看香”活动为例》[18],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对巴拉河村(苗族人)的“看香”活动进行描述;《洱海“看香”巫术调查》[8],从“看香”的巫术本质出发,结合当地的本主信仰,对“看香”巫术的作用以及“看香”巫术与本主信仰的关系加以介绍;《“说”和“做”:地方信仰知识的建构方式》[19],通过对民间“看香”的相关传说以及人们的“求助”行为的分析,对民间信仰的建构进行描述。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建立“观香”巫术的理论体系;二是调查“香客”对于“观香”巫术的寻求程度,以及探讨观香前后“香客”对“观香”的态度变化;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解释“观香”巫术作用的心理机制;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讨论“观香”巫术的发展空间及其走向问题。
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资料进行收集,并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最终进行理论建构。
遵循强度抽样的原则,抽取信息密度和强度大的个案[20],具体来说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滚雪球式取样”以及“第三者介绍取样”等抽样方法抽取受访者5名,其中男性1名(香客,年龄75岁),女性4名(2名香客,平均年龄33.5岁;2名观香先生,平均年龄54.5岁)。
(1) 设计访谈提纲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设计两套访谈提纲,分别用于观香先生和香客的访谈。经过反复推敲、筛选,最终访谈提纲内容如表1。
表 1 访谈表
Table 1 Interview Form
观香先生访谈表 |
香客访谈表 |
1.您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 |
1.您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 |
2.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观香职业的? |
2.请谈谈您的观香经历。 |
3.您是怎么学会观香的? |
3.您当时去观香所为谓何事? |
4.一般找您观香的人都是看什么? |
4.您在观香的时候有什么特殊仪式? |
5.观香有什么特殊的时间要求吗? |
5.您认为观香的作用如何? |
6.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观香的大致流程? |
6.请问您如何看待鬼神? |
7.您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香客还愿的情况? |
7.请您讲讲还愿经历? |
(2)预访谈
根据提前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在正式访谈之前对嘉祥县的一些“熟人”进行预访谈,主要的目的在于提前了解观香的大致内容,以便对访谈提纲进行调整和改进。在对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正式访谈[21]。通过对预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在正式访谈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提前做好应对策略。
(3)正式访谈
本研究只有第一位和第三位受访者是现场访谈,其余受访者都是通过电话进行的访谈。两次现场访谈其中一次是在受访者的观香店里进行,另一次是在受访者家中进行。为了保证较高的访谈质量,作者在访谈前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访谈的书籍和文献,提前预约受访者,在访谈时向受访者表明访谈目的,得到受访者的同意后开始录音及拍摄。访谈结束后,根据录音内容和访谈时的具体场景情况(包括受访者的肢体、情绪语言),将访谈录音转录为文本信息。通过反复校正、核实,最终确保文本信息包括录音的全貌。经过初步的整理,形成本研究的原始研究资料:录音资料和文本资料。
本研究参与观察的资料由第一作者进行收集,主要方法是第一作者作为一名香客,就自己的学业、事业、婚姻三个方面向观香先生请教。整个观香过程以录音的方式记录,并在观香仪式结束之后,将录音资料转录成文本资料。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理论建构[22]。其中,对资料的分析包括初步分析和类属分析。初步分析是对原始访谈资料的整理和一级编码,提取原始访谈资料里的意义单元。类属分析是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进行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自下而上的建构理论,就是在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
借用 QSR Nvivo 12.0 plus (简称 N12)质化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类属分析。该软件通过导入中文访谈文本,将无结构的、非数值性的资料进行索引和搜寻以及理论化,进而有助于研究者编码与搜寻以及建立索引、逻辑关系、理论等[23]。
首先,对每一位受访者和访谈问题进行编号,受访者编号分别是W1~W5,访谈问题的编号如下:观香先生访谈问题编号Q1-1~Q1-7,香客的访谈问题编号Q2-1~Q2-7。对受访者和访谈问题进行编号是为了避免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发生混乱,为下一步的资料分析奠定基础[20]。其次,对原始资料认真仔细的阅读,进行先期初始编码,即一级编码。对于观香先生和香客的访谈资料的编码原则是以访谈提纲为准,提取与访谈提纲有关的意义单元,在原始资料中逐句阅读,认真考量,提取反复出现的意义单元,对资料设置码号。而对于参与观察的原始资料,由于观香活动的性质,无法提前设计观察内容,因此,对参与观察的资料进行编码主要是提取其中反复出现的意义单元。
观香先生访谈资料的一级编码中,得到的意义单元为13个,总参照点为59个。香客访谈资料的一级编码中,得到的意义单元为9个,总参照点为35个。参与观察的资料分析得到的意义单元为8个,总参照点为44个。
(1)聚焦编码(二级编码)
指对一级编码中的意义单元进行归类总结,以更加概括的主题对一级编码中的意义单元进行萃取。即将一级编码中意思相同或意义近似的意义单元进行合并(见表2,表3)。
表 2 观香先生访谈资料聚焦(二级)编码表
Table 2 Focus (secondary) coding table of Mr. Guan Xiang's interview data
聚焦(二级)编码 |
初级编码 |
||||
类目 |
示例 |
参考点 |
类目 |
示例 |
参考点 |
观香先生的特点 |
年龄 |
32 |
年龄 |
53岁、56岁 |
2 |
受教育程度 |
受教育程度 |
初中、没上过学 |
2 |
||
从事观香职业的年龄 |
从事观香职业的原因 |
神仙转世、 |
5 |
||
从事观香职业的原因 |
精神疾病痊愈后自己就会了 |
||||
观香技能的获得方式 |
从事观香职业的年龄 |
26岁、记不清了,大概20多岁 |
3 |
||
观香的手段 |
|||||
观香先生的职业经历 |
|||||
观香职业的特点 |
观香的场地 |
18 |
观香的场地 |
家里、自己开店 |
3 |
观香的基本仪式 |
观香的基本仪式 |
磕头、还愿 |
6 |
||
观香的时间要求 |
观香的时间要求 |
初四、十四不点香、十三不点香 |
4 |
||
观香的收费标准 |
观香的收费标准 |
决不多收钱、老神不让多收钱、随心意给多少都行 |
7 |
||
观香的种类 |
疗愈型观香 |
9 |
疗愈型观香 |
小孩吓着、不孕不育、以后的婚姻 |
4 |
观香技能的获得方式 |
没有专门学习过、神仙转世到我身上、跟佛有缘、皈依佛门 |
9 |
|||
观香的手段 |
青山上有栓娃娃的奶奶、有送娃娃的神仙、我摸一摸就好 |
3 |
|||
占卜型观香 |
观香先生的职业经历 |
丈夫跟婆婆不同意(观香)、当时家里人不同意、不观香的那几年经常生病,头疼发烧没断过 |
8 |
||
占卜型观香 |
孩子考学、当官的官运、婚姻 |
5 |
表 3 香客访谈资料聚焦(二级)编码表
Table 3 Focus (secondary) coding table for pilgrim interview data
聚焦(二级)编码 |
初级编码 |
||||
类目 |
示例 |
参考点 |
类目 |
示例 |
参考点 |
香客的个人资料 |
香客年龄 |
9 |
香客年龄 |
47岁、21岁、75岁 |
3 |
香客受教育程度 |
香客受教育程度 |
初中 |
3 |
||
香客观香经历 |
香客观香经历 |
1次、4次 |
3 |
||
观香前 |
观香原因 |
4 |
观香原因 |
运气不好、事业、婚姻、精神不好 |
4 |
观香经过 |
观香仪式 |
9 |
观香仪式 |
点香、磕三个头、还愿 |
4 |
观香先生的话或行为 |
观香先生的话或行为 |
遇到烦心事也不是什么大事儿、要坚持,不要放弃、 |
5 |
||
长虫精缠的、看香头、看手相和面相 |
|||||
观香后 |
观香结果 |
13 |
观香结果 |
运气比以前好了、不管用、比以前疯得更狠了、管用 |
5 |
观香的感受 |
观香的感受 |
人家说的挺准的、当时觉得有点信心了、我知道人家是为了安慰我、 |
4 |
||
香客的鬼神观 |
香客的鬼神观 |
半信半疑、有时候不信也不行 |
4 |
(2)轴心编码(三级编码)
在二级编码的基础上对观香先生访谈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轴心编码。香客访谈资料,以及参与观察的访谈资料在二级编码之后无法再抽取可合并的概念,因此没有进行轴心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的目的是建立适当的范畴,以便于建立范畴之间的联结[25]。通过对参与观察资料进行轴心编码,共得到3个新的节点,由此绘制参与观察资料轴心编码(三级)表(见表4)。
表 4 参与观察资料轴心(三级)编码表
Table 4 Axis (third-level) coding table for participating observation data
轴心(三级)编码 |
聚焦(二级)编码 |
初级编码 |
||||||
类目 |
示例 |
参考点 |
类目 |
示例 |
参考点 |
类目 |
示例 |
参考点 |
观香的目的 |
婚姻、事业 |
1 |
观香的目的 |
婚姻、事业 |
1 |
观香的目的 |
婚姻、事业 |
1 |
观香的过程 |
询问相关信息 |
19 |
观香的方法 |
看香占卜、看手相、面相占卜 |
15 |
看香占卜 |
看你的香、你这个香 |
14 |
观香的方法 |
看手相、面相占卜 |
看你的手,相你的面,老神看了都喜欢,元宝在你手里抓 |
1 |
|||||
观香的仪式 |
询问相关信息 |
年龄、属相 |
2 |
询问相关信息 |
年龄、属相 |
2 |
||
观香的仪式 |
点香、磕头 |
2 |
观香的仪式 |
点香、磕头 |
2 |
|||
观香结果 |
观香先生告诫、 |
24 |
观香结果 |
观香先生告诫、 |
24 |
观先生香告诫 |
安全第一、找对象别找独生子 |
2 |
观香先生建议、 |
观香先生建议、 |
观香先生建议 |
招工作向外走、考完研究生继续往上考 |
4 |
||||
观香先生肯定 |
观香先生肯定 |
观香先生肯定 |
上等香上等卦、你的香没问题、事业香越来越好 |
18 |
本研究采取从资料中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方式,即从原始资料出发,通过归纳分析逐步产生理论[20]。具体经过以下几步:
第一,在三级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核心类属或主题。在三级编码所建立的树状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属之间的关系,发现观香先生访谈资料的二级编码表的三个树状节点分别是围绕“观香先生的特点”“观香仪式的特点”“观香的种类”展开的。
第二,结合香客访谈资料的聚焦编码表和参与观察资料的聚焦编码表,初步建立观香的理论框架。即结合香客对观香的态度以及参与观察的结果总结,从不同香客的关注点的异同出发,进行理论构建。
第三,将初步建立的理论框架再次回归到原始的访谈资料中,进行资料与理论的反复的比较分析,并以原始资料为准,适当调整理论框架。
第四,在理论框架与原始资料的分析比对结束后,提出系统的理论体系(见图1)。促使人们相信通过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帮助自己摆脱焦虑。而疗愈型观香(香客关注眼前问题的解决)的效果会直接关系到香客对于观香巫术的信任程度以及寻求的稳定性程度。另一种情况下,未知的好奇或恐惧使人们对观香巫术产生一种处于理性与非理性信念之间的不稳定的寻求。占卜型观香(香客关注未来的发展情况)中,香客更加注重个人在未来的发展,而对观香巫术的态度会趋于一种偏理性的不稳定寻求。
图1 “观香”前后态度转变图
Figure 1 Attitude change before and after“Guanxiang”
作为观香巫术的“主导”角色,观香先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角色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信念。观香先生有坚定的“职权神授”的信念, 即坚信自己的观香能力是神赋予的,并且坚信“观香”是不可能通过学习来掌握的。人被授予神权的现象被解释为仪式性附身(ritual possession),是一种自发的解除压力的行为,被附身者在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情景中并非病人,透过神煤的附身仪式(文中观香先生所提到的自己生病、精神出问题等)可以减轻社会文化压力,是一种群体的、典型的、正统的自我防御机制(coping mechanism)[26]。他们自称信仰佛教,是与佛有缘之人,是“皈依”之人。观香的场地被称为“佛堂”,观香先生相信香客亦是与佛有缘之人。另外,观香行业有着自己的行业神,即观香先生所说的“老神”,在为香客解决困难的时候,观香先生坚信是受助于“老神”的。
观香仪式简单,香客将诉求告诉观香先生之后,由观香先生为香客点燃香,香客只需对着香磕三个头,观香先生便可根据这柱香告知香客,他们面临的困难由何而生,如何破解。人们相信观香巫术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交感思维有关,即认为一旦接触,就可以交换本质[27]。在观香过程中,人们对着香磕头的行为,赋予了香一种灵性以及与香客之间特有的联结。另外,观香的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人们一般选择在阴历带有六(同“溜”或“留”,寓意一切顺利,或亲人留在身边,不离开)、八(同“发”,寓意发财)、九(同“久”,寓意长长久久)等的时间去观香,而有意避开带有四、十(同“死”,寓意不吉利)等的时间,这与中国民间传统的数字信仰相吻合[28],体现了人们追求吉利,避免厄运的一种心态。
观香的类型可以根据香客的诉求不同,分为疗愈型观香和占卜型观香。疗愈型观香主要是关注解决香客眼前所面临的困难,疗愈型观香针对的大多是一些“虚病”,即民间所说的“吓着”“鬼上身”等。也一些久治不愈的病,就像观香先生提到的一对夫妻一直没有孩子,在医院治疗无果,才向观香先生求助。这一类观香大多涉及“许愿还愿”,即在自己的问题解决、病症好转之后,香客需要“还愿”,以感谢神灵相助。占卜型观香则多针对人们对于未知的焦虑或恐惧,香客大多问自己的运势、事业、婚姻、学业等,观香的内容一般指向未来,因此不涉及“还愿”的内容。
香客对待观香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种:坚信观香的作用、坚决不信观香的作用和对观香作用的半信半疑。香客对于观香的态度与其观香的目的及结果有关。一些患“虚病”的香客对观香深信不疑,他们认为民间的“虚病”是无药可医的怪病,唯有通过神明相助,才可以解决问题。一些香客对观香半信半疑,他们眼下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观香,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更愿意接受积极的暗示,从中得到一定的精神慰藉[29]。对观香作用坚决不信的香客,在经历观香之后,坚决否定观香是有作用的,认为观香是骗人的,根本不相信有鬼神的存在。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作为一名普通香客参与了一场完整的“观香”仪式,就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向观香先生进行请教。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观香先生给出以下建议:在学业方面,观香先生鼓励研究者在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之后,还要继续深造。在事业方面,观香先生预测以后作者会“吃公家饭”。在对于目前的处境和将来的事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一番肯定之后,就婚姻问题观香先生告诫研究者“找对象一定不要找独生子”。就观香先生给出的建议而言,除了在婚姻方面告诫“不要找独生子”外,其余全部是鼓励、肯定、夸赞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积极的暗示。本研究认为观香先生给出的告诫有两种原因,一方面观香先生没有告知为什么“不能找独生子”,是其保持神秘性的一种手段,即除了民间所信仰的“生辰八字”、“属相相克”外,观香先生还能看出其它“玄机”;另一方面,观香先生给自己的话留下解释的余地,即如果有一天研究者真的与“独生子”结婚,并且婚姻出现问题,观香先生便可将原因归咎于研究者与“独生子”结合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巫术仪式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情绪,在人们无法摆脱某种困境或无法左右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就会诉诸假想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30]。焦虑的情绪会使人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观香巫术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从香客的访谈资料分析来看,受访者W4提及“自己当时有一段时间一直运气不好,心理很烦;自己知道观香先生说的那些话是在安慰自己,但就是觉得管用”。观香巫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情感宣泄的功能。
观香巫术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产物,也是在一定的符号系统内约定俗成的,受到集体文化的影响,人们在面对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的时候,难免产生集体的紧张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巫术仪式可以缓解人们的集体焦虑情绪。
控制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受到挫折时,个体会感到焦虑、压抑等,它出现于生命早期,且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31]。人们在一些疾病、灾难面前,由于无力解决或摆脱,因此表现出控制感的丧失,个体在丧失了控制感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32]。在以往的研究中,等人提出了补偿性控制理论,旨在全面探讨人在丧失控制感后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33]。观香巫术体现出人们在知道自己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仍然没有放弃,并转而寻求别的方法,希望自己可以感动命运[34],表现出一种可协商的命运观。可协商命运观作为补偿行控制的一种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化具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一定社会区域或一定文化符号体系内的个体,有着共通的民间俗信。俗信离不开生活,它集中反映了人们生活层面的信仰活动和文化现象[35]。“观香”既是世俗信仰又是民间信仰的载体,在嘉祥县的三层神灵信仰体系中,无论是神仙、祖先还是孤魂野鬼,在人们心目中他们都是神圣、值得敬畏的。受佛教归因思想的影响,民间信奉“善恶终有报”,信奉祖先,更敬畏不知名的孤魂野鬼。人们在进行观香巫术的时候,一般会被告知是哪里出了问题。总的来说,恶因导致恶果,但在一定的程度上这种恶行会得到原谅,但不是所有的过错都可以有办法补救的,一般过错只要真心悔过是可以被原谅、被救赎的,但如果罪大恶极,观香先生也会无能为力,即神不再眷顾,所以观香先生一般会教化人们积德行善,上孝父母,下教子女。因此一定程度上,观香巫术可以起到正面的道德约束功能。
民间信仰的三级分化,一方面体现出不同神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同,另一方面,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现实性导致人们在有求于神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在“观香”巫术中也是如此,“老天爷”掌管的众神管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财神掌管人们的财运,送子观音(即观香先生提到的“拴孩子的奶奶”)掌管人们的生育,行业神管理人们的工作等。祖先神则与整个家族的兴衰、子孙安康等相关。野鬼一般无人祭祀,若有人无故生“虚病”,那可能就是野鬼在作祟。这样一来,来访香客无论是哪一方面出问题,观香先生都可以“对症下药”。
疗愈型观香关注的是香客眼前问题的解决,即面临这一种无法通过自身能力摆脱的困境时,香客对待观香会持有一种非理性的不稳定寻求。香客向观香先生寻求帮助,实际上是想通过神明的力量,帮助自己解决困境,但大部分是在无法可施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这个时候香客对于观香的寻求处于一种非理性的、不稳定的状态。而观香巫术的疗愈效果会直接影响香客对于观香的态度。一般来说疗愈效果好(观香仪式对于消除香客的焦虑起到积极作用)的情况下,香客对于观香的非理性的不稳定寻求会慢慢转变成非理性的稳定寻求。而在观香的疗愈效果不好,或者没有达到香客所期望的疗愈效果时,香客对待观香态度将会朝着理性的可靠信念转变。
占卜型观香主要是针对香客对于自己未知的好奇和恐惧的问题,一般没有时间上的急迫感。观香之前,香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担心自己的未来发展情况,例如一些“看事”的香客,前来询问自己的运势走向,也有一些父母前来询问孩子高考、工作等,这一类香客对于观香的态度,是一种处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不稳定寻求,不会尽信观香先生所言,也并非一点都不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未知的关注点的转移,对于观香的态度,会逐渐转变成为一种理性的不稳定寻求,即更多的关注点会转移到自己身上,相信自己的能动性。
一方面观香巫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因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但本研究并未做到深刻挖掘观香巫术的作用机制。通过反思,得出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由于观香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很多观香先生又深居农村,只有需要观香的人刻意打听才能找到,因此本研究的抽样有难度。另一方面,观香巫术涉及鬼神,民间认为鬼神是不可以随意谈论的,人们也会尽量少提,想要得到真实的原始香客的观香资料比较困难。因此本研究只是在基于访谈问卷所收集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另外,现在的很多观香先生以盈利为目的给人观香,并且有时收取昂贵的费用,导致人们对观香望而却步。随着科技进步、医疗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较之以往,人们更能客观的面对自己所处的困境,并且倾向于采取更加科学的手段进行解决,因此,观香巫术较之以前其存在空间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减。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ZJ001)的资助。
[1] 黄海涛.香文化述略[N].光明日报,2013-11-07(012).
[2] 梅霞林.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93-94.https://doi.org/10.1177/0192512106058636
[3] 温春香.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路径与意义[J].理论与改革,2015,(4):164-166.
[4] 岳永逸.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J].开放时代,2008,(1):101-121.
[5] 李朝旭,韩洋,高伟伟,等.中国传统殡葬习俗的宗教心理疗愈意义[J].宗教心理学,2018:260-288.
[6] 威廉·冯特.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人类心理发展简史 [M].陆丽青,刘瑶,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7] 肖军.中国香文化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9):168-169.https://doi.org/10.1016/j.khinf.2010.09.009
[8] 郭筱磊.洱源“看香”巫术调查[D].西南大学,2014.
[9] 罗宗志.百年来西方人类学巫术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6,85(3):73-79.
[10] 陆丽青.冯特的宗教心理学思想研究.世界宗教,2008:117-128.
https://doi.org/10.18356/cb0b9fe1-en
[11]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 [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 B·马林诺夫斯基.巫术与宗教的作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3]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M].渠东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 米沙·季捷夫.研究巫术和宗教的一种新方法 [M]//史宗.20 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李培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5] 姜璐璐.中国人巫术原型及其典型心理安抚效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16] 张宁.克木人的农耕礼仪与禁忌——兼论交感巫术中的映射律[J].民族研究,1996(6):21-29.
[17] 周昌武.侗族的赎魂[J].民俗研究,1989,(2):52-53.
https://doi.org/10.1080/00049158.1989.10674536
[18] 时小翠,王锦淮.现代化进程中的苗族宗教活动变迁——以台江县巴拉河村“看香”活动为例[J].民族论坛,2012(18):71-74.
https://doi.org/10.1007/978-90-313-8424-2_18
[19] 李向振.“说”和“做”:地方信仰知识的构建方式[J].文化遗产,2015(2):120-128.
[20]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1] 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2] 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 [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3] 刘世闵.Nvivo 10 在学校行政质性研究之运用:以「校长处理学校人情世故之访谈」一案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刊,2013(28):77-120.
[24] 周蕣.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运作及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5] 郭玉霞.质性研究资料分析:Nvivo8 活用宝典[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2009.
[26] Ward C A.Spirit Possession and Mental Health:A Psycho-Athropological[J].Human Relations,1980,33(3):146-163.
https://doi.org/10.1177/001872678003300301
[27] Frazer,Murray.A note on davis and weller's and “negotiated policy or metanonsense?”[J].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7,46(4):388-389.
https://doi.org/10.1111/j.1467-8500.1987.tb02582.x
[28] 巴桑顿珠,拉毛太.藏汉数字起源与数字信仰之探[J].西藏艺术研究,2009(3):52-54.https://doi.org/10.12968/ftse.2009.8.4.40407
[29] 向轼.近三十年我国巫术研究综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6):166-170.
[30] 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31] 吴才智,荣硕,朱芳婷,等.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6):1063-1073.
[32] 白洁,郭永玉,杨沈龙.人在丧失控制感后会如何?——来自补偿性控制理论的揭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5):982-987.
[33] Kay A C,Whitson J A,Gaucher D,et al.Compensatory control achieving order through the mind,our institutions,and the heavens[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5:264-268.
https://doi.org/10.1111/j.1467-8721.2009.01649.x
[34] Gruschow K D,Au E W M,Liao H Y.Culture as lay personal belief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35] 苏彦捷.环境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6] 梁家胜.互为表里的生活与俗信——从宿命观和风水信仰切入[J].民族文化研究,2011,22(3):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