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资阳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需要创新,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育人途径。版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现代民间版画,融合了传统与世界元素,深受人们喜爱。构建和实施小学版画特色校本课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
版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理念。围绕“资源开发—儿童生活—儿童立场”梳理版画教学的发展历程,从资源开发到儿童生活,再到儿童立场,这一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对儿童主体性和教育本质的深入理解。
在早期的版画教学中,资源开发是主要的关注点。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发出适合儿童学习的版画教材和教具。教师们致力于寻找适合的材料和技术,以便让孩子们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创作。例如,利用木板、石板等材料进行雕刻和印刷,探索不同的印制方法和技术。这一阶段的教学更多关注于技术和材料的开发,而较少关注儿童的主体性和兴趣。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版画教学逐渐从单纯的技术和资源开发转向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这一阶段的教学开始注重将版画创作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例如,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手触摸生活,用自己的心感受情感,并将这些体验融入版画创作中。通过这种方式,版画教学不再仅仅是技术的学习,而成为儿童表达自我、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进入现代社会,版画教学进一步发展到以儿童立场为核心的理念。这一阶段的教学强调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儿童在版画创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感受。教师们不再只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者,更是儿童创作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例如,教师会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版画教学不仅培养了儿童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儿童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从资源开发到儿童生活,再到儿童立场,版画教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深化。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对儿童主体性和教育本质的深入理解。在未来的发展中,版画教学将继续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艺术教育体验。
儿童版画教学新视角强调将儿童研究与教学研究结合,以儿童为中心,注重过程和方法,将其作为课程目标。这一视角旨在通过版画学习,赋予儿童研究者、实验者和发现者的身份,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该研究提出了儿童立场下的版画教学应将儿童研究与教学研究合二为一,通过版画学习,鼓励儿童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版画教学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通过研究儿童发现儿童,把儿童放在课堂中央,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在版画学习中赋予儿童研究者、实验者、发现者身份,帮助儿童实现生命的成长。
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正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我们秉持“基于教材、源于生活、促进生长”的理念,对人美版的版画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整合与创编,形成了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版画教学主题(内容)序列。以教材为基础,我们充分研究教材中的版画知识体系,提取核心要点,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同时,源于生活的原则让我们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比如,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人物活动等,将这些元素融入版画创作中,使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在促进生长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主题,让学生逐步提升技能。例如,在初级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简单的纸版画制作,了解基本的制版和印刷技巧。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引入更复杂的木刻版画、铜版画等,让学生挑战更高的难度,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从“儿童立场”出发,以儿童生命成长为中心,构建了“生活理念”“生成理念”“生态理念”下的“三生”版画教学策略。生活理念是指将生活内容作为幼儿生命成长的教育载体,体现了尊重生命、以幼儿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吃、穿、住、行等生活元素为主要内容,让幼儿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感受生活的多彩和社会的互动。生成理念强调教学目标和内容应该是灵活的,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来定制。生成课程不单纯是由教师预设的,而是根据幼儿的生成问题和兴趣来进行调整和补充。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生态理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在这个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让他们学会适应群体生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生活·生成·生态”教学策略体系化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1)适龄性原则。由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征不同,能把握控制的材料也不相同,版画教学要依据不同年龄特征选择安全合适的媒材。如:低年级选用树叶、树皮、果实等自然材料或熟悉的生活材料制作印痕等。
(2)实用性原则。少儿版画注重实践性,应选择取材便捷、易于操作的媒材。一般来讲,质地太软的材料印制难以控制,凹凸浅显的材料所产生的印痕不明显。
(3)多样性原则。实践中我们对不同媒材进行探索,例如在《美丽的花瓶》一课中,可采用剪纸漏印和塑料袋实物拓印的方法分别表现,二者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美感。通过对不同媒材进行实验,版画艺术语言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1)版材。版材是指用于制作印版用的材料。综合版画决定了版材选用的开放性,不同的版材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一是以实物为版材。我们运用生活中易获得、廉价、环保的物品创造肌理进行制版。在《用各种材料来制版》一课中,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用儿童视角去观察、去实验,发现了生活中许多实物拓印的宝贝,如,植物、报纸、包装袋、钥匙、砖、花生壳、纱布等。二是人为创造版材。通过对实物进行加工,再用于版画创作。例如纸板、吹塑纸,废旧牛奶盒等。
(2)纸材。纸材是指用于印刷画面的材料。我们的纸材除了美术一般用纸,也包括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用纸,如旧挂历纸、书报纸、包装纸、毛边纸等,同时,还可运用纱网、布料等材料进行补充。丰富的纸材带给了儿童不同的印刷体验,增强了版画创作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也为作品呈现带来更多可能。
(3)印材。印材是指转印的工具和材料。不同的印刷工具能够表现出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版画作品。在确保画面效果的情况下,将生活中低廉甚至废旧的物品成功转换为版画工具,降低了印材成本,确保了版画课程能够长期普惠开展。如:将勺子替换马莲;将海绵替换拓印包;用废旧笔、竹签等代替刻刀;用鞋油兑墨汁作油墨等。
(1)敢使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学生试错、试对的机会,用实验性的教学唤醒学生好奇心。在实物拓印中,先观察物品上的凹凸纹理,再提供印材,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充分体验制造(创作)产生印痕的过程。
(2)会使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通过试验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或规律,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技能。在实物拓印中,学生自主分析作品,讨论总结印制时的关键因素,形成知识点,加以练习,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
(3)巧使用。由技能到技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学生个体的多元内化,从而达到灵活运用技能为创作服务的目的。
版画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以学科融合的思想构建具有综合性的单元主题式课程内容,是实现版画综合育人的最佳选择。
(1)融合性。儿童自身经验和知识的关联是融合的起点,学科本位知识是课程整合的依据,也是融合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课程融合的方式有:在情境创设时融合、在突破难点时融合、在答疑解惑处融合等。譬如在版画学习中应将“技能学习”有意识地与“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进行融合。
(2)时代性。教育应追寻当代儿童发展的新轨迹、新特点。通过研究儿童文化认识儿童发展现状,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积极因素,构建学生喜爱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以“版”育人新课堂。如,人美版第3册第9课《我们身边的痕迹》与本册第21课《奶奶织的老粗布》整合后,主题确定为《印痕之美——走进生活》,课程从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活意蕴中而生的。
(3)整体性。一是知识链接的整体性,将知识放在其产生或运用的背景中去理解。二是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儿童是全面发展的人,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三是课程价值的整体性,版画作为美育课程,也是德育、智育、劳育课程,是实现五育并举的综合课程,通过课程整合才能让课程教育价值最大化。
(4)关键性。对课程的整合,是对学科融合中“整合点”的筛选、裁定过程。依据知识点的重要程度,融合的深度、整合的必要程度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出课程最主要的结合点,也称为是关键的“共生点”支撑课堂。
一是美术学科内的单元主题课程。版画隶属“综合·探索”领域,和“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为一体。二是跨学科的单元主题课程。美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综合呈现。三是融入社会实践的单元主题课程。版画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相链接。三种课程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我们将小学阶段人美版教材中所有的版画课,通过“整合-应用-优化”,形成了以单元为课程形式的主题式版画教学课程。一是教材整合。对小学阶段人美版教材中的所有版画课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找出可以相互融合和补充的部分。二是应用实践。在整合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实际的创作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类型的版画制作过程,如蜡笔版画、刮画、拓印版画、弹涂孔版画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主题。三是优化提升。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对课程进行不断优化。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简单的拓印版画入手,培养他们对版画的兴趣和基本的动手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难度,引入更复杂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在遵循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经验,相互学习和启发。通过这样的单元主题式版画教学课程,能够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版画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生通过持续地参加版画学习,初步掌握了对印版画、漏印版画、实物拓印、撕刻纸版画、吹塑纸版画等多种版画技能,同一主题下学生作品“生态”表达,“童味”十足,千人千画,幅幅不同,尽显个体生命的鲜活和艺术的个性、多元之美。来自学生生命本源中原发性的美术能力得到释放和表达。版画创作展现了学生对多元信息的统整、运用,培塑了学生勇于创新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水平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传统的“讲解—示范”式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通过版画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更在乎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了解认知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价值。教师学科整合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美术课堂形态从“一课一练”迈向具有综合性的单元主题课程。多维度开发与利用儿童熟悉的、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版画媒材、主题,将课程与各领域、各学科进行最优化统整;教学过程把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和课堂的构建,真实、原创表达,用“童眼、童心”绘“童味、童画”。
学校版画特色初步形成,促进了区域版画教学常态化、高质量开展。学校从“无版画教学”到“有版画教学”,从“有版画教学”到“高质量版画教学”,构建起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课程常态化版画教学,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版画社团、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版画工作坊等多样化的版画学习平台,版画特色初步形成,促进了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特色发展。举行了以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人文自然、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版画作品展览5次,专题讲座6次,示范课、交流展示课8节,同时,引领三项县级子课题开展研究,促进了区域版画教学常态化、高质量开展,促进了县域美育综合改革。
[1]徐韦鑫.“吹塑纸版画”主题式小学美术单元教学实践[J].文理导航(下旬),2024(7):94-96.
[2]王凯丽.以版画助推小学美术创新教学[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23):78-79.
[3]李洋镕.小学美术单元式版画教学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12):84-86.
[4]张春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版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11):180-182.
[5]谭颜.纸版画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D].淮北师范大学,2023.
[6]杨倩玉.艺术教育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版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3(8):172-174.
[7]江佳阳.小学生美术版画教学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2):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