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307483
Current Downloads: 361090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ISSN Print: 2664-6943
ISSN Online: 2664-695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中国学习者日语敬语语用知识习得偏误分析

An Error Analysis of Acquisition of Japanese Honorifics Pragmatic Knowledge in Chinese Learners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 2024,6(4): 1002-1011 / 2024-08-28 look555 look235
  • Authors: 林晓雯
  • Information: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 Keywords:
    Chinese Japanese-language learners; Japanese honorifics; Acquisition of Japanese honorific pragmatic knowledge; Error analysis
    中国日语学习者; 日语敬语; 敬语语用习得; 偏误分析
  •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henomenon of errors and its causes of Japanese honorific pragmatic acquisition in Chinese learners through a test of honorific pragmatic knowledge, a test of honorific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1) The error of not using honorifics when they should be used is obvious; (2) The error of using honorifics when there is no need to use honorifics is obvious; and (3) There is a gap in the judgments between Chinese Japanese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 of Japanese about the usage of honorifics with regard to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of honorifics such as closeness between speakers, solemnity of the occasion, and beneficence of the event.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combining the teaching of linguistic forms and linguistic functions and integrating pragmatic knowledge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grammatical knowledge, and learners are also advised to closely combine the linguistic forms and linguistic functions of honorifics and strengthen output practice. 本研究通过敬语语用知识测试、敬语综合能力测试和深度访谈,分析了中国学习者日语敬语语用习得的偏误现象及其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在应该使用敬语的情况下却不使用的偏误现象较为明显;(2)在没有必要使用敬语的情况下使用敬语的偏误现象较为明显;(3)关于内外亲疏关系、场合郑重程度、事件恩惠程度等敬语情景变量,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母语者对敬语用法的判断上存在一定差距。根据以上结果,建议教师重视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结合起来,并将语用知识融入语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建议学习者将敬语的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紧密结合,加强产出练习。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ss.0604100
  • Cite: 林晓雯.中国学习者日语敬语语用知识习得偏误分析[J].社会科学进展,2024,6(4):1002-1011.


1 引言

日语敬语体系发达、结构完整、内容复杂,不仅体现在人称变换,请求、拜托等交际行为的语言表达上,而是广泛使用于整个日语语言体系中(菊地,1997)。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1990)将日语敬语定义为,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由于社会的、心理的隔阂所产生的,根据话题内容与状况而调整的说话者的语言行为与语言形式(笔者译)。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日语敬语的习得是一大难点(辻村,1989)。其难点不仅体现在敬语语法知识的习得上,还体现在敬语语用知识的习得上,即“在什么情境下应该使用哪个敬语语法”的习得困难(平林、滨,1988;宫冈 等,1999;吴宦熙,2010)。敬语的语用知识,指的是对敬语使用情境的判断,如上下等级关系、内外亲疏关系、使用场景的正式程度,以及事件产生的恩惠关系等(小川、前田,2003;蒲谷,2013)。

已有研究主要针对日语敬语语法,指出了多重敬语叠加使用、尊他语与自谦语的混用、应该使用敬语却不使用等偏误现象。但是,已有研究成果尚不能确定以上偏误现象的原因是敬语语法知识的习得不充分,还是敬语语用知识的习得不充分。例如,尊他语与自谦语混用的情况,是由于不确定某一情境应该使用何种敬语,还是敬语种类判断正确但是语法知识的记忆发生偏差,还是二者兼有,类似此种敬语偏误原因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学习者的日语敬语语用知识测试和敬语综合能力测试,并辅以深度访谈,分析学习者敬语语用习得的偏误现象及其成因,旨在为日语敬语教学提供参考。

2 文献综述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日语敬语习得相关研究现状。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检索,整理了中国知网的中文数据库中日语敬语相关的文献393篇,时间跨度从1979年到2023年。其中,敬语教学、敬语习得相关的文献有114篇,时间跨度从1994年到2023年。如图1所示,敬语教学、习得相关的文献在2008年以前相对较少,2009年至2014年之间每年均有10篇左右的文献发表,2020年以来总体发表篇数减少。如表1所示,使用KHcoder3软件对所收集的文献标题进行量化分析,获取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词有:误用(28)、商务(14)、方法(13)、文化(9)、日剧(6)、动词(5)等。关于敬语偏误的研究备受关注,主要是提出偏误的类型、偏误的原因等。另外,本研究对日本的数据库中的敬语习得相关的文献也做了收集整理,以下对中日研究现状做简要梳理。

图1 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日语敬语习得文献数量统计

Figure 1 Number of Japanese honorific acquisition documents in the Chinese database of CNKI

表1 日语敬语习得文献标题高频词

Table 1 High frequency words of Japanese honorific acquisition document titles

高频词

出现次数

高频词

出现次数

1

日语

116

11

表达

7

2

敬语

110

12

日剧

6

3

教学

55

13

动词

5

4

误用

28

14

学习者

5

5

商务

14

15

现状

5

6

方法

13

16

问题

5

7

使用

11

17

阶段

5

8

文化

9

18

教学法

4

9

学习

8

19

教育

4

10

习得

7

20

对策

4

在中国和日本关于敬语习得的研究中,毋育新(2003)通过实证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习者只把日语敬语当作语言形式中的一般语法项目,缺乏对敬语的语用功能的了解,中国学习者更关注日语敬语的语法知识而非语用知识,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在于语法知识的讲解,而较少关注语用层面的教学(毋育新,2011)。夏玉玲(2006)指出,日本人并不介意初级学习者在敬语中出现语法和语用错误,但如果高级学习者在敬语中出现语用错误,他们可能会质疑其人品。换句话说,缺乏敬语语用能力比缺乏敬语语法能力更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然而,上述研究并没有指出在敬语语用方面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偏误现象,也没有指出哪些敬语语法出现偏误使用。李瑜(2010)指出了日语学习者的敬语偏误类型,包括尊他语和自谦语的混用、敬语的过度使用、应该使用敬语却不使用,以及“已被广泛接受的习惯性误用”。然而,以上偏误现象主要基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并未经过实证分析。陈文敏(2011)以中国学习者为对象,实施了尊他语和自谦语的替换测试。研究结果发现自谦语比尊他语更难,80%以上的偏误是由于不能区分尊他语和自谦语而造成的。徐文辉(2013)通过测试分析了日语敬语的偏误现象,按照敬语的分类进行了整理,最终分为尊他语偏误、一类自谦语和二类自谦语的偏误、礼貌语的偏误和美化语的偏误。高明(2019)举例分析了敬语的偏误,讨论了敬语的过度使用、对敬语功能的误解而造成的偏误和其他形式的偏误。夏俊等(2019)从日语能力考试一级的历年试题中提取了敬语语法项目的问题项,面向在日中国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尊他语动词和自谦语动词的区分和意义把握不明确;(2)尊他语句型和自谦语句型的区分和意义把握不明确;(3)敬语助动词的习得不充分;(4)中、高级语法的习得不充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敬语语法知识的掌握是中国学习者日语敬语习得的一大难点。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日语敬语的语用知识习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然而,就语用层面来说,学习者能否正确判断在某一具体情境中是否使用敬语,是使用动词的尊他语形式还是自谦语形式,能否正确解释不使用敬语的原因,话题中存在第三者时能否正确判断敬语的尊敬对象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探讨。此外,对比分析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敬语使用的研究较少。虽然日语母语者的敬语使用并非百分之百正确,但是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与母语者的敬语使用异同,考察日语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敬语使用特征。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学习者进行敬语语用知识测试和敬语综合能力测试,并辅以深度访谈,分析学习者日语敬语语用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现象及其成因,为日语敬语教学提供参考。

3 测试的设计与实施

3.1 受试者

50名大学日语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测试。受试者的平均日语学习年限为2年零8个月,均无日本留学经历。参加测试时,受试者已学习了基本的日语语法和敬语知识,并全部达到了日语能力测试 N2 水平,可认定为中级水平学习者,是观察敬语习得的合适对象。

3.2 测试内容与形式

测试由两部分组成:(1)敬语语用知识测试;(2)敬语综合能力测试。测试采用问卷形式,根据测试内容的不同,题目的类型也不同。敬语语用知识测试包括三类问题:单选题、自述题和用于判断敬语情境的李克特五段量表。敬语综合能力测试包括改错题和单选题。改错题选自毋育新(2019),选择题选自日语鉴定考试和日语能力考试N2级别,由四位日语母语者对试题进行检查,以确保试题的难度一致和正确性。语用知识测试的李克特五段量表答案由30位日语母语者制定,敬语综合能力测试中的题目答案采用原题的答案,改编题的答案由笔者制定后,经3名日语教育领域的日本教师和1名日语教育领域的中国教师审定后定稿。两份测试均通过问卷星应用程序发布,并在向受试者进行充分解释后开始测试。两个测试分别独立实施,受试者被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每份测试卷。最终收集到了来自中国日语学习者的50份敬语语用知识测试和39份敬语综合能力测试,以及来自30名日语母语者的30份敬语语用知识测试结果。

3.2.1 敬语语用知识测试

敬语语用知识测试考查敬语语用知识习得程度,各选项均无语法错误,共有八道题,其中四题考察尊他语,另外四题考察自谦语。其中,需要使用敬语的情况有6题(尊他语3题、自谦语3题),不使用敬语的情况有2题。试题参考了小川誉子美、前田直子(2003)对敬语情境判断变量的设置方法,设置了四个情境变量:(1)上下等级关系;(2)内外亲疏关系;(3)场合正式程度;(4)事件恩惠程度。通过受试者对情境的判断,考察受试者对每种情境是否应该使用敬语、在各种情况下应该使用尊他语还是自谦语等敬语语用知识的习得程度。例题如图2所示。

敬语语用知识测试主要考察三点:(1)受试者能否正确判断在某一特定情境中是否使用敬语,如果使用,是使用动词的尊他语形式还是自谦语形式,如果不使用,能否正确解释不使用的原因;(2)受试者能否正确判断敬语的尊敬对象;(3)受试者能否在具体情境中评估四个变量:上下等级、内外亲疏、场合正式程度和恩惠关系。

图2 敬语语用知识测试例题

Figure 2 Example questions for the test of honorific pragmatic knowledge

3.2.2 敬语综合能力测试

敬语综合能力测试考察学习者对敬语的掌握程度,由改错题和单选题组成。如图3所示,改错题共25题,其中20题存在错误需要改正,另外5题无需改正,试题均来自毋育新(2019)。选择题选自日语鉴定测试(加藤,2019),共 10 题。

改错题的目的是考察受试者的知识掌握与运用情况,而不局限于选项。选择题有3个选项,包括正确答案、其他错误答案,以及与正确答案相反的敬语形式。例如,如果正解是尊他语,另一项则是自谦语形式;如果正解是自谦语,另一项则是尊他语形式,均无语法错误。目的是从语用知识的层面考察受试者出现偏误的原因,明确在某一情境下该使用的敬语的种类,但是尊他语和自谦语的形式习得出现混乱时,还是不知道在该情境下应该使用尊他语还是自谦语。

图3 敬语综合能力测试

Figure 3 Example questions for the test of honorific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4 敬语语用知识习得的偏误分析

通过敬语语用知识测试和敬语综合能力测试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应该使用尊他语还是自谦语的判断基本正确;(2)应该使用敬语的情况下不使用敬语的偏误现象较为明显;(3)无需使用敬语的情况下使用敬语的偏误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不能区别使用一类自谦语和二类自谦语;(4)无需使用敬语的理由阐述不准确;(5)对情境变量的判断与日语母语者存在一定出入,内外亲疏关系的判断相较于母语者来说容易判断为不亲密,场合郑重程度的判断也相较母语者来说容易判断为不郑重,恩惠程度的判断也相较母语者来说判断为恩惠程度低。

4.1 无需使用敬语时使用敬语

【父の友人からの電話に出て】

父はただいま海外に出張中です。明日には( )予定です。

A.帰国される B.ご帰国する

该题正确率仅42%,即有将近60%的受试者在该情境下选择使用敬语。其中,有50%的受试者判断应该使用自谦语,8%的受试者判断使用尊他语,且尊敬语的使用对象为父亲。

父亲在家庭中确实比孩子的地位高、年龄大,但是,向他人讲述自己父亲的情境下,父亲属于己方人,无需使用尊他语。此外,使用一类自谦语需具备说话人的行为与对方直接相关这一必备条件,而父亲回国这件事情不对父亲的朋友产生直接影响,即使父亲的朋友与说话人之间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也无需使用一类自谦语。再者,二类自谦语只在例如做演讲等为了表达郑重的场合,即使动作与听话人无关也可以使用,但是仅限于“参る”等特定的二类自谦语动词。例如,「私は毎日23時に寝ます」这句话,即使是面对自己的上级,也无需对「寝る」这个词使用自谦语形式。说话人的动作是睡觉,跟听话人没有直接关联,因此无需使用自谦语。而「先生、私がお持ちしましょうか」,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自发地要帮老师拿行李,这个行为就与听话人有直接关联,可以使用自谦语。敬语自谦语是说话主体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份,将己方的行为变成自谦语的形式,以此来抬高敬语对象,向对方表达敬意。50%的受试者在该题中选择自谦语,是一种对自谦语过度使用的偏误现象,也是对自谦语使用条件的不明确,此偏误现象与陈文敏(2011)中发现的结果一致。

结合访谈的结果发现,有受试者提到,即使动作与听话者无关,在想表达郑重的含义时也可以使用自谦语。该观点可能是受试者对一类自谦语和二类自谦语的定义和使用方法的不明确造成的。例如,受试者的大学日语精读课中,教师在讲授敬语知识的时候,很有可能并未对一类自谦语和二类自谦语做区别。

4.2 无需使用敬语的理由

【父の友人からの電話に出て】

父はただいま海外に出張中です。明日には( )予定です。

A.帰国される B.ご帰国する

该题无需使用敬语的理由如上节所述,回国这个动作的主体是父亲,无需使用尊他语,回国这个动作不对听话人产生直接关系,也不用自谦语。武立引(2015)指出,第三者没有直接存在于谈话现场,而是间接出现在说话者双方谈论的话题中时,说话者也要恰当地认识到他与话题人的上下、亲疏关系而使用敬语或不使用敬语。谈话现场构成人员的变化及话题的转换是影响敬语灵活运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该题虽然有42%的受试正确判断无需使用敬语,但是理由阐述不正确或不充分。大部分受试判断父亲是内部家庭成员,是己方人,对待己方人无需使用敬语,而忽视了对父亲的朋友是否应该表示尊敬这一问题。也有受试说是因为父亲的朋友关系足够亲密,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无需对其使用敬语,但没有受试提到动作与听话人是否相关的理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敬语使用规则概念的模糊不清。

4.3 对情景变量的判断

敬语语用知识测试中李克特五级量表的答案由30名日语母语者制定,选取30名母语者答案中选取人数最多的数值为最终答案。通过对比母语者与中国学习者的判断值,发现关于上下等级关系的判断,日语母语者与中国学习者的判断达到完全一致,可以说,说话者、听话者、话题中出现的第三者之间的上下等级关系的判断的习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内外亲疏关系、场合郑重程度、事件恩惠程度的判断上,中国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4.3.1 内外亲疏关系

【陸上部の顧問である体育の先生に質問している】

先生は、今年も秋の市民マラソン大会に( )のですか。

A.出場いたす B.出場なさる

上下等级关系

1

2

3

4

5

内外亲疏关系

1

2

3

4

5

场合正式程度

1

2

3

4

5

事件恩惠程度

1

2

3

4

5

该题关于“内外亲疏关系”数值判断中,日语母语者选择最多的是3,且答案多集中在2、3、4之间,而中国学习者中有36%选择了1,30%选择了2。数值越小表示说话人与尊敬对象之间的关系越疏远,在该题情境中,说话人的尊敬对象为体育老师,同时是社团部门的顾问老师,说明中国学习者认为教师与本人的关系十分不亲密,而在日语母语者的语感里,该情境中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疏远。

以上结果显示,中国学习者在学习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时,有可能是较多接受了“老师是上级,应该使用敬语”的知识灌输,但并没有深入学习使用敬语的程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多么疏远。这一教学现状,有可能是造成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之间敬语使用差异的原因之一。

4.3.2 场合正式程度

【陸上部の顧問である体育の先生に質問している】

先生は、今年も秋の市民マラソン大会に( )のですか。

A.出場いたす B.出場なさる

上下等级关系

1

2

3

4

5

内外亲疏关系

1

2

3

4

5

场合正式程度

1

2

3

4

5

事件恩惠程度

1

2

3

4

5

【サークルの顧問の先生から他の部員へ書類を渡すよう頼まれたことに対して】

はい。必ず( )ます。

A.お渡しいたし B.お渡しなさい

上下等级关系

1

2

3

4

5

内外亲疏关系

1

2

3

4

5

场合正式程度

1

2

3

4

5

事件恩惠程度

1

2

3

4

5

在6题李克特五级量表题关于场合正式程度的判断中,其中4题中国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的判断一致,另外2题不一致,但呈现一定的共性。母语者判断为2的场合,学习者判断为1,母语者判断为3的场合,学习者判断为2,即学习者认为不郑重的场合在母语者看来稍微郑重。

换言之,对“サークルの顧問の先生から他の部員へ書類を渡すよう頼まれたことに対して”和“陸上部の顧問である体育の先生に質問している”这两个情境的正式程度的判断,日本母语者认为更为正式。即日本母语者认为教师和学生谈话的场合带有一定的正式程度,无论是受到老师的拜托,还是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即使设问中没有明确表明具体是什么样的场合,但是绝不是非常轻松的场合,学生和老师不会在特别私下的场合谈话,或是不会有特别私人的话题。而在中国学习者的认知里,学生和教师的私下交往并没有那么正式,这或许与中日两国大学的人际交往原则不同有关。

4.3.3 事件恩惠程度

【入院したクラスメートを見舞いに行くという教師に対して】

伊藤先生、私もいっしょに( )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

A.伺っても B.いらしても

上下等级关系

1

2

3

4

5

内外亲疏关系

1

2

3

4

5

场合正式程度

1

2

3

4

5

事件恩惠程度

1

2

3

4

5

对于该题的事件恩惠程度的判断,日语母语者判断为3,而中国学习者仅判断为1。由此可见,对于征求教师的同意这一情境下,日本人认为恩惠程度更高,中国学习者认为恩惠程度较低。询问老师是否能够一起去医院看望同学,假设老师同意了,那么对说话人产生恩惠,而这个恩惠程度在日本母语者看来程度更高。由此可以推测,关于表示“许可”这一事件的恩惠程度在日本母语者的认知里恩惠程度更高,在中国学习者的认知里恩惠程度较低。

5 敬语语用知识的教学启示

上述偏误现象表明,学习者存在:(1)对于应该使用尊他语还是自谦语的判断基本正确;(2)应该使用敬语的情况下不使用敬语的偏误现象较为明显;(3)无需使用敬语的情况下使用敬语的偏误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不能区别使用一类自谦语和二类自谦语;(4)无需使用敬语的理由阐述不正确;(5)对情境变量的判断与日语母语者存在一定差距,内外亲疏关系的判断相较于母语者来说容易判断为不亲密,场合郑重程度的判断也相较母语者来说容易判断为不郑重,恩惠程度的判断也相较母语者来说判断为恩惠程度低等情况。基于上述可以得出以下教学启示。

首先,敬语语法项目和语用知识的教学应同步进行。不仅要重视敬语语法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将社会文化背景等敬语语用知识有效融入语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敬语教学应具体到实际情境,还要讲解情境中的上下等级关系、内外亲疏关系、会话情境的正式程度和事件的利害关系等情境变量。同时讲解敬语的用法和功能,将语法知识和语用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动态教学,进行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功能教学的有机结合。李锋(2013)提出,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情景实例教学,分析具体的偏误案例,促进学习者对敬语语法规则的理解,强化学习者的敬语意识,提高学习者的人际交往判断能力。

其次,加强敬语综合运用的练习,尤其是语用知识的掌握。日语学习者有必要了解学习敬语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关注敬语在日本社会交际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敬语的语法和语用方面的知识,还有必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当然,语言会发生变化,日语母语者也会使用不规范的敬语语言形式,因此要注意对语言发展的辩证认识。此外,由于语用知识对敬语的掌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中级日语学习者尤其要注意掌握敬语的语用知识,并结合上下等级关系、内外亲疏关系、会话场合的正式程度、事件的恩惠关系等情况,明确敬语的使用条件,以达到灵活熟练地使用敬语的目的。

总之,在日语教学、研究领域中,教师应从敬语语法知识和语用知识的角度对敬语进行有针对性的、可靠的、灵活的教学。而学习者则应特别注意加强产出练习,回顾自己的敬语习得,加强语用知识的习得。

参考文献

[1]菊地康人.敬語[M].東京:講談社,1997.

[2]国立国語研究所.敬語教育の基本問題[M].東京:国立国語研究所,1990.

[3]辻村敏樹.待遇表現(特に敬語)と日本語教育[J].日本語教育,1989(69):1-10.

[4]平林周祐,浜由美子.外国人のための日本語例文シリーズ10・敬語[M].東京:荒竹出版,1988.

[5]宮岡弥生,玉岡賀津雄,浮田三郎.外国人が用いた待遇表現に対する中国地方在住の日本人の評価[J].日本語教育,1999(103):40-48.

[6]吴宦熙.日语敬语习得难点之解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5):129-130.

[7]小川誉子美,前田直子.敬語を中心とした対人関係の表現―待遇表現―[M].東京: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03.

[8]蒲谷宏.待遇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論[M].東京:大修館書店,2013.

[9]毋育新.高等教育機関で学ぶ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に対する待遇表現の指導に関する研究―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を取り入れた授業の確立を目指して[D].千葉:麗澤大学,2003.

[10]毋育新.将礼貌策略理论引入待遇表现教学的实证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111-119.

[11]夏玉玲.浅谈日语语法的难点——敬意的表达[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8):2261-2262.

[12]李瑜.敬语在使用中的常见偏误分析[J].考试周刊,2010(3):115-116.

[13]陳文敏.台湾人中級日本語学習者における尊敬語と謙譲語の学習上の問題点[J].外国语文研究,2011(13):33-50.

[14]徐文辉.日语学习者的敬语误用例解析[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3(23):75-78.

[15]高明.旅游日语课程中的敬语表达误用及教学对策研究[J].学园,2019(1):16-18.

[16]夏俊,松田高史,沙秀程.N1文法部分から見た敬語習得の問題点及びその対策[J].九州共立大学紀要,2019,10(1):33-39.

[17]毋育新.日语敬语教学方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18]加藤淳.日本語検定公式領域別問題集敬語(改定版)[M].東京:東京書籍,2019.

[19]武立引.話者の視点による現代日本語の敬語——敬語の使い分けと表現効果について[J].日本学研究,2015.

[20]李锋・日语敬语表达的误用现象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5):81-84.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