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得益于庞大的人口优势,改革开放后我国迅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向世界工厂的转变,在经济发展、国家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经过七十余年的变迁,曾经推动发展的劳动力红利逐渐转变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自1999年起,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庞大的老年人口对国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社会保障体系和财政压力尤为突出。
1970年,日本老龄化率超过7%,2007年达到21%,成为首个“超老龄化社会”。2015年,老龄化率升至26.7%,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四分之一,目前依赖赤字国债维持体系。[1]
因此,对于我国而言,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问题构成了国家能力建设的重大挑战,也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服务产业。[2]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这一点,并将“老有所养”作为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2]
同时,青年群体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探究其养老观念对于发现和解决当前养老问题、规划未来养老模式、构建完善的养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加剧,新的发展机会也将出现。
所谓养老观念指的是对老人及养老的看法,包括养老责任认知、养老内容认知和养老方式的选择。[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养老观念也在持续地演变更新。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小农经济占据核心地位,因此,以家庭为基石的传统养老模式成了古代养老的主流。这种模式深植于民众之中,形成了我国人民传统的养老理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逐渐完善,政府和社会在养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养老选择。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代际分居成为常态,核心家庭占比从1982年的4.43%显著上升至2020年的31.5%。这种转变使得传统的“四世同堂”格局难以维持,家庭成员数量逐渐减少,家庭结构向核心家庭演变,这推动了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深刻变革。现在,养老理念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养老的主体和责任分配也趋向于多元化。
(1)青年人养老观念多元化且重视个人与社会双重保障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年轻人通过提早储蓄和投保来安排养老生活。与此同时,约一半的人赞成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他们希望未来的养老模式能将社会化养老机构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体现了对个人保障与社会保障的双重需求。
表 1 青年人养老准备方式占比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care preparation methods among young people
养老准备方式 | 比例 | 数据来源 |
提前储蓄 | 87.63% | A 提前储蓄 |
购买养老保险 | 55.15% | C 购买养老保险 |
参与社会养老服务 | 46.39% | D 参与社会养老服务 |
(2)青年人对当前养老制度认知不足且期望改进
尽管大多数青年人关注养老问题,但只有少数人对现有制度有深入了解。约一半的人认为制度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制度改进方面,大多数青年认为养老金发放不足是主要问题,并支持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同时,超过半数的青年希望扩大养老金的覆盖人群,显示出他们对制度优化的期望。
表 2 青年人关于制度问题与改进方向的观点占比
Table 2 The proportion of young people’s views on institutional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improvement
制度问题与改进方向 | 比例 | 数据来源 |
养老金发放不足 | 63.92% | 问题16-A |
提高养老金水平 | 61.86% | 问题18-A |
扩大覆盖人群 | 57.22% | 问题18-B |
(3)青年人倾向于家庭养老与社区活动多元化
多数年轻人偏好在家养老,过半数希望家人照顾,近半数支持请专业护理。同时,超半数年轻人视社区养老为理想补充。在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方面,超六成年轻人认为应通过社区活动增进互动,这反映出年轻人既重视家庭照顾,也期待社区提供支持。
表 3 青年人养老偏好占比
Table 3 Proportion of preferences for elderly care among young people
养老方式偏好 | 比例 | 数据来源 |
居家养老(家人照顾) | 51.55% | A 居家养老 |
居家养老(专业护理) | 48.97% | B 专业护理 |
社区养老 | 54.64% | C 社区养老 |
(4)青年人面临经济压力但仍有养老规划意识
经济压力显著影响青年,超六成感到赡养老人有负担,近半数不打算生育。然而,超半数青年已规划养老,主要依赖个人储蓄。近四成每年愿意投资1~2万元于养老,显示了他们的前瞻性规划。
表 4 青年人对于养老经济规划倾向占比
Table 4 The proportion of young people’s tendencies towards financial planning for elderly care
经济与规划数据 | 比例 | 数据来源 |
赡养老人有压力 | 61.86% | 问题10-A |
无生育意愿 | 45.88% | 问题4-没有 |
已有养老规划 | 52.58% | 问题14-A |
主要依靠个人储蓄 | 45.36% | 问题15-B |
(5)青年人对养老相关行业态度冷漠但期待制度改进
大多数青年人对养老行业兴趣不高,仅36.08%愿意加入,39.69%持观望态度。但57.22%支持扩大养老覆盖人群,61.86%希望提高养老金。55.67%认为应加强监管以防止资金挪用,且对商业养老保险持肯定态度。
表 5 青年人行业态度与制度期待占比
Table 5 The proportion of young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industrie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system
行业态度与制度期待 | 比例 | 数据来源 |
愿意从事养老行业 | 36.08% | 问题11-A |
支持扩大覆盖人群 | 57.22% | 问题18-B |
支持提高养老金水平 | 61.86% | 问题18-A |
支持加强监管 | 55.67% | 问题18-D |
(1)养老金水平有限
乡村老年人的退休金通常较为有限,很难支付他们的日常开销和医疗费用。在城市中,由于物价和生活成本的上升,仅靠退休金难以维持以往的生活水平。农村养老金体系由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构成,但个人账户的资金量通常不足。中小城市及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退休人员,其养老金通常在2000至3000元之间,面对较高的生活和医疗支出显得捉襟见肘。物价上涨速度快于养老金的调整速度,使得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养老财富储备不足
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政府主导的基础养老保障,其覆盖人数超过10亿;企业补充养老保障,主要由企业负责,但目前参与度有限;私人养老保障,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承担主要财政负担,导致体系流通僵化,难以应对未来风险。私人养老保障市场小,认知度和参与度低。社会基础养老保障是养老财富的重要基础,但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养老金收支压力,部分地区面临收支不平衡问题。
(3)报销比例和范围有限
虽然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但报销比例、报销范围等仍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部分老人因担心医疗费用过高而不敢就医一些重大疾病、慢性病的治疗费用较高,超出医保报销范围的部分会给老年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紧密相连,社会科学界长期探讨其原因。马尔萨斯在1798年提出,生育恐惧和晚婚、不婚现象限制了人口增长。然而,布伦塔诺观察到,尽管收入提高,人们生育意愿并未增强,反而出生率下降。他指出,结婚率和已婚夫妇生育孩子数量的减少都影响出生率,但后者影响更大。其研究还发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国家中,富裕家庭的出生率下降更为显著,这与发达国家当前的少子化趋势一致。OECD数据显示,高收入和高教育水平家庭通常生育较少孩子,可能是因为他们更重视职业发展、生活质量和子女教育。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年轻人可选择的商品和服务增多,但这也需要他们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导致他们对生育持谨慎态度。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人们自然控制人口。[4]《社会蓝皮书: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显示,大部分新业态青年月收入低于8000元,且工作时间长,每周平均工作49小时,相当于每周工作6天,每天近9小时。[5]这表明,尽管经济发展,但青年人的收入增长有限,经济压力大,工作压力也大,缺乏时间参与其他活动。
布伦塔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趋向于“少生优育”,即让少数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从事专业工作。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化导致生育理由和意愿改变。在农耕时代,大家庭意味着更强的生产力和经济抗压能力。但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提升不再依赖家庭人口数量,而是依赖人口质量。较富裕家庭能获取更多信息,对社会需求变化更敏感,因此更倾向于提升孩子的潜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丹·布莱克等人在2013年发表论文,探讨了1990年美国非西班牙裔白人已婚妇女的收入与生育率关系。研究发现,高收入家庭的生育率低于低收入家庭,但生育率下降并非仅由收入决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生育子女数量较少,而乡村女性相较于都市女性,通常会有更多孩子。研究指出,高收入人群通常教育水平较高且居住在城市,因此教育和城市居住环境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但工业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对其产生影响。随着低婚率和少子化趋势,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国家预测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4亿,占总人口30%以上,显示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现代家庭趋向小型化,“421家庭”模式在大中城市逐渐普及,表明传统养老方式压力大,且正在逐渐发生改变。[2]
现代教育和城市化推动年轻人关注自我成长和实现个人成就,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照顾观念。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选择照护方式的变化上,也体现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心理需求的关注上。年轻人更倾向于利用社会资源和专业服务来关爱长辈,而不再单纯依赖家庭。此外,没有子女的老人可能缺少家庭慰藉,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社区活动,通过互动来提升精神生活质量。
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2010年青年消费占比从25%~28%增长至2023年的35%~40%,在多个领域的消费,如电子产品、美妆、餐饮和外卖,已超过50%。特别是外卖市场,20~30岁用户在2023年贡献了超过65%的订单。这表明青年已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对经济贡献巨大。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养老金不足以维持老年生活,因此计划通过储蓄来补充。这可能减少青年消费,影响经济活力。尽管2017年后青年储蓄有所减少,但主要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如房租和房贷负担加重,消费主义兴起和收入增长缓慢。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的消费推动了产业发展。但一些青年因担忧养老金不足而增加储蓄,这与日本“就业冰河期一代”的储蓄行为相似。青年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晚婚晚育导致的住房需求下降,都可能对经济产生影响。
在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中国的结婚率从9.9%降至4.8%,降幅超过50%。结婚率下降的原因包括适婚人口减少、经济压力、观念变化、单身经济和代际矛盾[7]等。结婚率下降导致社会少子化,而少子化还与生活压力、教育延长、女性思想解放等因素有关,这将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人口结构失衡不可避免,生育率下降导致劳动力减少。自2010年以来,中国劳动人口已减少4000多万,这将显著影响社会运作效率并冲击社会发展。同时,人口比例失衡和老龄化问题也将出现。
经济问题频发,人口减少缩小了消费市场,影响了包括儿童和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社会福利,特别是退休金制度,面临困境。目前的制度依赖年轻人支付社保金来支持老年人,但生育率下降导致赡养比上升,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加重。这将对退休金的未来持续性构成挑战。
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减少和社会保障开支增加,同时资金来源减少。这使得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负担加重,可能引发财政赤字问题,正如日本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此外,一线城市持续吸引年轻人,但户籍和房价问题加剧了人口集中。与此同时,东北和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遭遇人口外流,公共服务减少,导致农村空心化和土地荒废。乡村振兴正面临人力和资金短缺。日本的“限界集落”现象与我国东北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相似。少子化和城镇化导致一线城市资源过载和三四线城市公共服务减少,正在改变东亚的经济地理格局,加剧城乡差距,威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家庭养老观念和政府角色发生变化,政府在养老方面承担更多责任,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养老规划选择更加多样化。日本的养老体系,由政策、市场和科技共同驱动[8],其经验对我国具有参考价值。国家强调发展多元养老模式,《“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目前,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49个城市,超1.7亿人受益,减轻了失能老人经济负担。[8]日本《介护保险法》实行税收和保险金共担机制,促进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市场推动养老模式多样化,保险公司和房企开发康养地产,日本养老产业展现精细化分层,政府主导的机构和营利性机构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
目前,我国多元化养老模式已建立,但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民营养老机构融资难和资金紧张,养老护理员短缺,[9]以及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不高。尽管如此,政府支持和市场反应积极,随着养老观念的改变,多元化养老模式有望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社会体量无比庞大,任何一项有关社会民生的改革都需要循序渐进。面对养老金空缺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推进养老制度改革,构建精算平衡长效机制。
(1)动态调整退休年龄机制
202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计划用15年时间逐步延迟男女职工退休年龄。此举旨在缓解养老金体系压力。延迟退休可将待遇支付期缩短,减少基金支付压力约30%,缩小抚养比,减少养老金缺口。此外,延迟退休有助于保持劳动力供给。2023年中国16~59岁劳动人口约8.76亿,每年减少约400万,延迟退休可保留更多经验丰富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2)资金开源,打造多层次供给体系
我国三大养老保险支柱中,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第一支柱,在现收现付制下存在供给矛盾。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人社部等部委采取了包括省级养老资金统收统支、加大中央调剂和建立定期调度机制等措施,并研究延迟退休方案。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第一支柱的统筹制度,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其在养老事业中的基础作用。
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近年来规模稳步增长。尽管如此,企业年金的普及率仍然不高,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盈利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而民营中小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后疫情时代,面对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格局,国家应增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通过税收优惠和社会保险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应鼓励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建立年金制度,以扩大覆盖范围和提升福利水平,激发民营经济的潜力。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第三支柱。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专家们强调了优化养老金融政策体系和加快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重要性,以增强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和覆盖范围,解决养老金储备和养老风险保障的不足。
前文已经对我国少子化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论述,经济压力、社会转型和教育水平提升是导致少子化的主要原因。2021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数据显示,64.5%的青年认为经济压力影响生育意愿,53.3%担心职业发展,48.7%关注教育成本。因此,减轻青年经济压力是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关键,而这与就业状况紧密相关。
从目前的社会反响来看,现今的年轻一代在就业方面遭遇诸多难题。匹配岗位稀缺、薪酬微薄、学历竞争激烈、维护权益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
(1)尽快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以下是教育部《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的相关数据。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在目前的青年就业市场中,文科生处在非常弱势的地位。
表 6 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Table 6 Annual report on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chinese college graduates 2023
学历类型 | 应届就业率 | 三年内离职率 | 社保缴纳率 | 学历类型 | 起薪中位数 | 五年后薪资涨幅 | 薪资性别差 | |
理科本科 | 89.3% | 28% | 92% | 理科本科 | 6800元 | 142% | 18% | |
文科本科 | 76.5% | 43% | 81% | 文科本科 | 5200元 | 98% | 23% | |
职业本科 | 94.7% | 19% | 88% | 职业本科 | 5500元 | 120% | 9% |
过去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文科生人数增长了45.7%,但社会对文科生的需求却大幅下降。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导致文科行业被AI取代,教育行业饱和也限制了文科生的就业机会。许多文科生转向公务员考试、编制考试和研究生考试,但这并未有效缓解就业难题。同时,国内文科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节,削弱了文科生的市场竞争力。
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和推动高校改革迫在眉睫。首先,应削减或取消就业率低的文科专业,控制人才过剩,缓解供需矛盾。其次,支持高校开展职业教育,提高专业就业率,同时不增加入学难度。最后,通过学科交叉增强文科专业竞争力,推广如“外语+经济”“人文+数字”等有潜力的专业技能组合,提升文科生的专业能力和市场适应性。
(2)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新型产业建设,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在我国高速发展时期,低、中、高端产业都缺乏大量的人才,社会需求巨大。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展,大学也在持续增加招生人数,向社会各界输送人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经济结构转型的痛苦也逐步显现。
随着经济增速减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引发的就业岗位减少,而大学毕业生数量却大幅上升,导致知识型职位竞争激烈。202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但高端服务业增长缓慢,对人才需求有限。这使得人才市场竞争激烈,高学历人才面临择业下行压力,不得不接受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学历社会背景下,高学历人才取代低学历从业者,导致学历贬值和内卷现象。这种状况不仅浪费了国家对高端人才培养的投入,也不利于青年人才发展。[10]
高端产业人才需求不足与人才下行引发的内卷和学历贬值,本质上是经济结构、教育体系、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产业升级、教育适配、政策引导、区域均衡发展等多维度切入。
为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提供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促进半导体和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发展。同时,推动农业和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及产业链延伸,通过智能化改造创造新岗位,增加人才需求。产业链应向研发、品牌和服务等领域扩展,提升附加值和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教育领域,需调整大学专业布局,降低就业率低的专业数量,增加急需交叉学科,并参考德国“双元制教育”,提升教育与就业对接度;政策上,除了产业扶持,还应优化人才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通过税收、落户和住房优惠吸引人才向中西部流动,缓解东部沿海地区人才压力,同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全国共同进步。
(3)加强法治建设,保障青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共青团中央2021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者担心生育会影响职业发展,76%的职场女性担忧生育影响晋升。调研还显示,34.7%的已婚未育女性和21.3%的生育后女性在职场上遭遇过婚姻生育相关的不利待遇。这表明,除了经济压力,职场压力也是影响青年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保障就业者的生育权益对人口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执行依法治国的根本政策,确保生育权益,需完善法律。提议设立反就业偏见法庭,实行“偏见举证责任倒置”,降低维权费用。加强执法,严惩违法公司,预防生育偏见。政策上,应建立生育成本分担机制,包括奖励生育假期纳入保险基金,根据女职工生育情况和企业规模分担用工成本,政府提供生育补贴和税收减免。企业也应优化工作制度,提供弹性岗位,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家庭。
随着社会老龄化,年轻人开始关注养老问题,但因时间距离较远,难以深入理解当前养老形势和规划。根据上投摩根《2022当代青年养老规划调查图鉴》数据显示,62.8%的年轻人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学习养老知识,但这些平台信息质量不一,导致年轻人可能形成错误观念。[11]尽管90.3%的人认为早做养老准备很重要,但实际采取行动的仅16.6%,可见认知与行动之间有差距。另外,66.8%的人对养老金制度了解不足,这影响了他们制定养老规划的积极性和准确性。[11]
青年人要想制定正确的养老规划应当从多角度入手,全面认识,综合分析。
首先,增强信息筛选和鉴别能力至关重要。青年人应优先考虑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了解国家养老政策,关注税收优惠等政策利好,以优化个人养老规划。对于社交网络消息,需保持理智,避免盲目跟从。
其次,增强养老规划意识,尽早开始规划,结合个人收入和职业规划,考虑多种情况,制定合理灵活的养老计划。
最后,青年人应学习投资理念,通过理财讲座和阅读专业资料提升理财知识。不应仅依赖社保养老金,而应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并通过商业养老保险、储蓄、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多元化投资为老年生活增加保障。
(1)银发经济,护理行业的发展
2022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4.9%。然而,全国仅有32.2万注册养老护理员,存在600万的缺口,尤其是对重度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供给不足15%。养老护理员队伍中,50岁以上人员占比62.3%,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71.8%,且只有34.7%的人持有专业技能证书,这导致了专业服务如压疮护理和认知症照护的供给不足。可见,中国护理市场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国家鼓励青年从事家政护理,教育部等七部门要求高校开设养老专业,国家发改委提出增强家政人员认可度。上海为本科和专科毕业生提供养老机构入职补贴,杭州对获得“失智症照护专员”证书者给予奖励,并将护理员纳入人才落户积分。教育部新增127个老年护理专业点,推动“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江苏、广东试点“3+2”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合作养老企业。
青年人加入家政护理行业,能注入新活力并利用智能科技。例如,北京“长者之家”养老院采用阿里健康的“AI护理助手”,95后护理员使用智能床垫监测老人生命体征,效率提高40%,夜班人力减少30%。2023年,该机构青年员工比例从12%增至35%。尽管家政护理行业面临薪酬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发展保障不足、工作强度大等问题,但对青年劳动者而言,家政护理市场广阔,具有发展潜力,值得考虑。
(2)宠物经济,青年人的精神寄托
2022年,日本宠物市场规模达到约1.7万亿日元。[12]尽管人口减少,但宠物家庭渗透率和单宠消费的提升推动了市场增长。日本宠物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受老龄少子化社会的影响,独居老人和单身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宠物作为情感伴侣的角色更加重要。调查显示,60%的养宠物者将宠物视为家人,并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12]
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宠物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预计超过2700亿日元。[14]宠物食品是消费的核心,占50%,但医疗、用品、服务的增长更快。[14]中国宠物经济正向“精细化、专业化、情感化”发展,从基础喂养扩展到全生命周期服务。随着政策、技术和消费理念的改进,宠物经济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但需应对供应链自主化、行业规范化和伦理责任等挑战[14]。与银发经济不同,宠物经济由年轻人主导,他们利用自身优势推动行业发展,但受限于经济实力,大规模连锁服务和产业链建设仍需努力。
青年人可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分享宠物相关内容积累粉丝,并通过广告、带货等方式变现。关键在于内容差异化、更新频率高、选品精准,以及建立诚信。服务领域包括本地化喂养、代遛服务,节假日上门喂食、清洁、陪玩服务,以及提供价格低于宠物酒店的小规模寄养。合作家政服务平台可扩大顾客群,考取宠物营养师证书可提供定制服务,增强竞争力。
宠物经济的核心是情感价值,成功依赖于精准定位、灵活的发展模式和持续学习。综合来看宠物行业门槛低,发展方向多样,市场庞大,对青年人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的背景下,中国青年群体的养老观念正经历深刻转型,这一转型既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也是对新时代社会挑战的回应。
面对老龄化与少子化的时代命题,青年既是挑战的承受者,亦是破局的关键力量。通过制度优化、产业转型与个人理性规划,代际矛盾可转化为社会创新的动力。银发经济与宠物经济的崛起,不仅为青年提供了“社会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双重机遇,更在重塑一种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养老文化。这一进程中,政策需强化顶层设计,青年需提升风险意识与行动力,共同书写老龄化社会的文明新范式。
[1] 日本总务省.国势调查(中文翻译版)[R].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3.
[2] 曹鑫.青年人与老年人养老观念的共识,差异与融合[J].四川轻化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18-3).
[3] 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4] 吉川洋.人口与日本经济[M].九州出版社,202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蓝皮书:2022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R].2022.
[7] 范金娟.日本智慧化养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可持续发展,2023,13(6):1949-1954.
[8] 刘志华,董晋之.人民网研究院调研报告: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怎么看、怎么办?[EB/OL].(2024-04-29).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429/c244560-40226657.html.
[9] 国家统计局.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EB/OL].(2023-12-01)[2025-03-23].https://www.shujuku.org/china-statistical-yearbook-of-the-tertiary-industry.html.
[10] 上投摩根.2022当代青年养老规划调查图鉴[EB/OL].(2022-09-16)[2025-03-23].
[11] 矢野经济研究所.矢野经济研究所官网[EB/OL].[2025-05-22].https://www.yano.co.jp/.
[12] 一般社団法人ペットフード協会.2024年日本宠物食品市场报告[EB/OL].(2024-10-11)[2025-04-11].https://petfood.or.jp/data-chart/.
[13] 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宠物健康消费白皮书[R/OL].(2023-02-06)[2025-04-11].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2302/41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