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02034
Current Downloads: 386515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ISSN Print: 2664-6943
ISSN Online: 2664-695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

Guided by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 Employment Work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 2025,7(6): 519-523 / 2025-07-07 look100 look67
  • Authors: 余忠舜 朱倩 吴盛祥 陈晓明
  • Information:
    江西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南昌
  • Keyword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College employment;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校就业工作; 高质量就业; 创新与发展; 路径
  •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mission of college employment work is significant yet fraught with challenges. Guided by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is paper identifies several issues: the current college employment faces substantial pressure in terms of total volume (with 12.22 million graduates in 2025, an increase of 430,000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prominent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a surge in demand for emerging industries coexisting with a reduc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y positions), poor alignment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market needs, and slow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paper proposes deepe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optimizing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joint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utilizing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to build intelligent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s, achieving precise information matching and dynamic monitoring, thus providing ideas and pathway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mployment work.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使命重大却挑战重重。本论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剖析发现:当前高校就业面临总量压力大(2025届毕业生达1222万,同比增43万)、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兴产业需求旺与传统产业岗位缩并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适配差、数字化转型慢等问题。为此,提出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等优化人才培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能化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精准匹配与动态监测,为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思路与路径。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ss.0706088
  • Cite: 余忠舜,朱倩,吴盛祥,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进展,2025,7(6):519-523.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的重要输出人才,其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其摆在“六稳”“六保”之首,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高校就业工作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创新与发展路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

1 高校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1)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

据统计,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规模预计将攀升至1222万人左右,同比增加43万人,创历史新高。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岗位人才需求旺盛,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和技能与这些岗位的要求不匹配,导致岗位空缺与毕业生失业现象并存;一些传统行业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招聘需求减少,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却相对较多,造成就业困难。地区之间的就业差异也较为明显,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毕业生,而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劳动力的技能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偏差,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此外,“考研热”“考公热”导致青年就业期望和选择趋同,就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2)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

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前景,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部署不能匹配。“专业—产业—就业—职业”四业不畅通,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实践实训等方面滞后,无法满足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的需求。一些高校过度扩招热门专业学生,导致人才培养趋同,就业竞争压力增大。

(3)就业指导服务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就业指导方式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和讲座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有限,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毕业生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

(4)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较为传统,过于追求稳定的工作和高收入,对中小企业、基层岗位和新兴行业的关注度较低。同时,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职业发展方向缺乏清晰地认识,在就业过程中盲目跟风,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

(5)产教融合方面职业类技能培训缺失与滞后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高校存在教材及实操内容滞后的问题,“学习过时”现象时有发生。相关企业参与度不高,高级资质和水平能力的“产业教师”缺乏,“双师制”在高校内未能均衡开展,培训的切合度和频繁度处于低水平。

(6)数字赋能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和数字化精准就业功能有待完善

高校招生就业处人力资源服务数字信息化水平不高,未能实现“互联网+个人+就业指导与评价+精准岗位匹配推送与培训追踪”的高质量就业工作目标。初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失业监测预警等相关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效能不强,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盲点。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意义

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就业工作的根本立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是核心要义之一,深刻融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脉络之中。就高校就业工作而言,这一理念更是为其锚定了根本方向。

高校就业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毕业生搭建通往社会的坚实桥梁,赋予他们充分的就业机遇,助力其开启良好的职业发展旅程,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彰显着鲜明的时代价值与人文关怀。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核心主体,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步入社会,其就业意愿和职业发展需求理应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高校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学生群体,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职业测评等多元方式,精准把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无论是倾向于投身新兴的互联网行业,还是扎根传统的制造业,抑或是热衷于投身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高校整合各方资源,为毕业生量身定制就业指导方案,从简历制作的技巧传授,到面试时的礼仪规范与问题应对,再到职场适应期的心理疏导,提供全链条、精细化的服务,真正帮助毕业生在就业之路上行稳致远,实现自身价值,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篇章,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2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就业工作承载着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创新发展为就业工作注入新活力。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搭建智能化就业平台。通过对海量就业信息的精准分析,实现求职者与岗位的高效匹配,提高就业效率。另一方面,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更多元化的就业岗位。协调发展注重就业结构的优化。加强区域间就业协调,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缩小城乡、地区间就业差距。同时,促进不同产业间就业协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就业平稳过渡,以及新兴产业与就业的深度融合,保障就业市场均衡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就业工作,推动形成绿色就业导向。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就业增长点,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又为劳动者提供绿色、可持续的就业机会。开放发展拓宽就业视野。加强国际劳务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就业理念和技术,同时推动国内劳动力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就业的国际化水平。共享发展确保就业成果全民共享。让全体劳动者都能从就业发展中受益,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劳动收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真正推动就业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3 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对接就业需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深刻影响着就业领域,就业工作必须精准把握这一关键,满足多元就业需求。

从需求端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就业期待不再局限于“有工作”,更追求“好工作”。不仅要求薪资待遇合理、工作环境舒适,还渴望职业发展空间广阔、工作生活平衡,且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像新兴行业中,年轻人倾向于进入创新氛围浓厚、注重员工成长的企业,以契合自身对职业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从供给端而言,当前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地域上,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就业机会丰富,岗位类型多样,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城市岗位相对匮乏,行业分布不均。产业结构上,传统制造业岗位饱和,转型升级面临人才短缺;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为解决这些矛盾,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布局,平衡区域就业机会;高校与职业院校需优化专业设置,紧密对接新兴产业需求,培养市场急需人才;企业要提升自身吸引力,改善工作条件与薪酬福利,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方协同,实现就业供需的精准对接,推动就业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

2.4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就业工作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系统观念要求高校将就业工作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坚持系统观念,是构建科学高效就业工作体系的核心要义,对于促进就业稳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深远。在顶层设计层面,需从宏观视角出发,统筹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政策,调节就业市场供需关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要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与实践教学,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企业作为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与高校、政府合作,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

在就业工作的流程管理上,要建立从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到求职指导、职业培训,再到就业跟踪与反馈的全链条体系。精准收集各类就业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整合,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与精准推送。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开展个性化求职指导和专业化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在劳动者就业后,持续跟踪其职业发展状况,收集反馈意见,为就业政策调整和就业服务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还要注重就业工作体系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发展。关注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及时调整就业工作策略,确保就业工作体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3 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就业形势动态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助力其顺利融入社会,高校需探索创新与发展路径,从多维度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3.1 优化专业设置,对接市场需求

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市场调研机制,定期深入各类行业、企业,了解其对人才的需求类型、知识技能结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与行业协会、专业调研机构合作,获取权威、全面的数据信息,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动态调整专业,及时淘汰那些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专业,增设新兴、热门专业,并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3.2 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便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与活动。大一阶段,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兴趣、性格和能力,引导其初步探索职业方向;大二、大三期间,开设专业技能提升课程、职场体验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加行业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认知;大四阶段,着重开展求职技巧培训、简历制作指导、面试模拟等服务,助力学生顺利求职。

利用职业测评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建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安排创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其制定创业计划、申请创业资金、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 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专业技能;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则有助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技术,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拓展多元化就业渠道,除了传统的校园招聘、企业宣讲会等方式外,积极开拓线上就业渠道,利用网络招聘平台、社交媒体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加强与地方政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举办各类就业招聘会、人才对接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3.4 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加大对就业信息平台的投入,不断完善其功能。实现招聘信息的实时更新、精准推送,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为其推送符合需求的岗位信息。同时,平台应具备在线简历投递、面试预约、就业指导课程在线学习等功能,方便学生求职。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就业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包括毕业生就业流向、薪资待遇、企业招聘需求等。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为高校就业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根据数据分析发现某一专业毕业生在某一地区的就业比例较高,且企业反馈良好,高校便可进一步加强与该地区企业的合作,拓展就业市场。

3.5 强化就业质量跟踪与反馈,持续改进就业工作

建立就业质量跟踪机制: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长期跟踪,了解其工作满意度、职业晋升情况、薪资增长等。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校友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根据就业质量跟踪与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就业工作策略和措施。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改进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方式,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4 结语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创新与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与发展高校就业工作,是适应新时代要求、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选择。高校应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积极应对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通过构建科学的就业工作体系、创新就业工作方法、强化政策落实与协同合作等措施,加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宣传引导,深化校企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等创新策略,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水平,促进高校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高校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持续优化就业工作模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彤,乔安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开创全市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展新局面[N].石嘴山日报,2024-04-24(1).

[2] 中共昆明市委政法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创新时代昆明政法工作新局面[N].云南法制报,2019-09-30(1).

[3] 向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主体性导向发挥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18(1):80-86.

[4] 王宁.高校就业育人工作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就业,2025(4):64-65.

[5] 吴丹.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N].人民日报,2025-04-09(2).

[6] 陈洁.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和创新[J].产业创新研究,2025(6):190-192.

[7] 孙东晓.新时代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4(9):178-180.

[8] 朱艳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3(18):99-101.

[9] 韩莹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3(8):172-174.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