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警官学院,南京; 2. 江苏太仓市公安局城中派出所,太仓; 3. 江苏常州市新丰派出所,常州
水上技能是公安民警在应对水域突发警情时必备的基本素质。具备优秀的水上技能的民警在处理警情时能够迅速判断情况,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其次,水上技能也是公安民警在防汛抢险工作中的重要保障。在汛期或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水域可能出现洪水、内涝等灾害,公安民警需要参与到抗洪抢险工作中。此时,掌握水上技能能够帮助民警在水中作业,执行抢险任务,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此外,通过水上技能的训练和实战应用,民警能够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实战处置能力,提升整个警组的作战效能。因此,为了应对水域环境中的各种挑战和危险,公安民警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水上技能水平,以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履行职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国内对于警察水上技能提升路径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于警校学生的水上技能提升路径,主要以研究各类赴救技术和现场急救训练为主。凌林、刘文镜在《实践视阈下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名称设置的重新审视》中指出,我国公安院校省部级 36所公安院校中线只有8所院校还在开设水上教学课程,由于培训的安全风险和投入资金的限制,公安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民警无法得到长效且有效的水上技能提升训练,加上大部分学员和民警的游泳基础较差,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提高公安民警游泳基础的需要,因此更不可能将参与培训的人员配置到满足工作需要的水平[1]。
魏毅在《三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公安院校游泳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中指出限制公安院校开展水上教学的三个主要问题:第一,硬件条件不够,缺少资金。第二,教师所带学生过多,场地缺少场地救生员,无法确保单个学生的受训质量,且存在安全隐患。第三,公安院校封闭式管理导致学员缺少课余提升游泳技能的机会[2]。但文中只对现行的三种常用教学模式做了教学效果的横向比对,并未对如何改善这三大类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研究。
刘文镜在《“互联网+”视阈下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改革》中指出,公安院校水上技能培训课大多内容较为单薄,以常规的游泳教学为主,救生教学为辅,缺少水上警务事故处理的专项训练和学习,应当加强对于警察这一特殊职业水上行动的相关法律知识和出警相关案例的演示学习以保障人民群众权益、提高警察执法救生效率、降低处警风险、提升警察素养、提高工作质量,对提升整个水上警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3]。
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是基于水上技能作为警校学生的一项可选择掌握的警体技能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的,并不能很好地针对在职民警的水上技能如何培训提升提出建议,也较为片面单一,未能将水上技能更系统全面地进行研究。因此,根据以上现有研究,本文确定以公安民警在职培训水上技能和解决公安民警水上技能的全面性和现有教学模式的质量效果为重点开展论述探讨。
当前大部分的人民警察水上技能培训以课堂教学和基础游泳技能训练为主,没有根据实际警情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能满足实战需求[3]。其次,在职民警的培训周期过短且频次低,人民警察无法及时巩固更新水上技能。再者,培训考核把关不严,没有完善的训练培训评估体系,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使受训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技能掌握情况,从而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提升。最后,水上技能培训的配套训练奖励机制不完善,这导致部分民警可能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无法激发其主动提升水上技能的内在动力。
当前大部分的培训都以单一的基础游泳技能和切分的技能训练为主,缺少贴近真实环境的实战演练。实战训练相比于单一的水上技能训练更能贴近真实紧张的水上紧急环境,缺少实战训练的民警在遇到真实的水上警情时可能因为紧张高压的真实环境而导致训练不能发挥原有功能甚至造成危险。缺少实战演练的民警可能还会因为自信心不足而在真实的警情中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真实的水上警情往往需要多名警员相互配合完成救援,而缺少实战训练的磨合,警组成员之间可能会存在缺乏默契的问题,而导致降低了救援行动的效率。还有就是以我国36所省属公安院校为例,有场地条件可开设水上教学课程并且实际上已经开设该课程的公安院校只有8所院校[3]。教学场馆的局限性制约着公安民警水上技能的建设与发展。
基层一线的公安民警不重视水上技能培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性质、培训资源、时间安排、意识和认知偏差,以及缺乏实际操作机会等。
首先,从工作性质和日常任务来看,一线公安民警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虽然水上安全也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但在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内陆地区,水上安全事故相对较少,因此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较少涉及水上安全警情,这可能导致他们对水上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次,部分民警可能认为水上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较低,或者认为水上安全事故的应对和处理与他们的主要职责关系不大,因此忽视了水上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再次,缺乏实际操作机会和实践经验也是影响一线公安民警对水上技能培训重视程度的因素。即使参加了培训,如果没有足够的机会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操作和实践,民警很难真正掌握水上安全技能,也无法充分认识到这些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当前公安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民警缺少基础游泳能力,但是由于这种模糊不清的界定,部分地区并没有对水上技能的培训给予充分的重视,导致部分民警处于履行职责的考虑,在自身没水中救生能力,甚至自救能力的没有的情况下去盲目参与救援,从而导致了民警的伤亡,如李燮同志牺牲这一案例。此外,《警察法(修订草案稿)》虽然扩大了责任主体和救助范围,但并未相应地规定公安机关危难救助不作为的法律责任,这导致有责无罚的情况,影响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4]。比如部分地区曾发生在民警面前当事人溺亡而未能得到救援的情况,这对建设公安机关的形象极其不利。另一方面,国内关于警察水域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比较滞后,缺少国家层面的立法以及具有水域执法特色的法规。这给公安机关的水上执法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尤其是在水上救援方面。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溺亡援救责任归谁,消防部门和警方在处理溺亡事件和进行物件打捞时面临不同的职责和限制[5]。
(1)明确培训目标
提高民警对水上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在水上环境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民警掌握基本的水上救生技能,包括游泳、潜水、拖拽救援等。使民警能够熟练运用水上救援装备,如救生衣、救生圈、冲锋舟等。提升民警在水上突发事件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优化培训方式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操训练等多种方式,使民警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操作和体验。
②分层分类培训:根据民警的岗位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分层分类培训,确保培训内容与民警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提高培训效率。
③引入专家指导:邀请水上救援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提高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④整合资源与协作:加强与其他水上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共享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水上救援相关的企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为民警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需要根据当地水域特点和可能遇到的水上警情,制定详细的水上实战演练计划,定期开展水上实战演习。计划应明确演练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演练科目和具体步骤,确保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演练中,应重点加强民警在水上技能操作方面的训练。例如,民警应如何正确使用救生设备、进行紧急救援、操作船艇等技能。水上实战演练不仅是个人技能的训练,更是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锻炼。在演练中,应强调民警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有效沟通,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水上警情。
首先明确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需要让公安民警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强调思想教育对于增强职业责任感、提升工作效能,以及应对复杂水上情况的关键作用。然后加强水上安全意识的普及:针对水上工作的特殊性,开展水上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包括水上事故案例分析、水上救援技能演示等,让民警了解水上工作的风险和挑战,认识到掌握水上技能的重要性。强化技能培训与思想教育结合,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注重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始终。例如,在教授水上技能的同时,强调团队协作、紧急情况下的冷静应对等素质,让民警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提升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1)在法律层面上看,虽然《人民警察法》已经将危难救助纳入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警察危难救助的规定只有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应对危难情形表明释义,根据法律进行列举,完善司法解释和法律条例等。
(2)先进水上装备。先进的水上装备是提升公安民警水上技能的重要保障。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水上装备和技术,如高性能救生艇、无人机侦察系统、水下搜救设备等,提高公安民警在水上救援、侦察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装备的使用和维护培训,确保装备能够充分发挥作用[6]。还应该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开发适用于水上技能训练和实战应用的辅助技术。
(3)物质激励。为参与水上技能培训并表现优秀的民警设立津贴,以物质奖励的形式激励他们更加投入地训练。提供晋升机会:将水上技能培训的参与情况和成果作为晋升的依据之一,让民警看到通过学习和提升技能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精神激励:通过内部媒体、宣传栏等途径,宣传在水上技能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民警的先进事迹,树立榜样,激发其他民警的学习热情。
随着我国水域面积的扩大和水上活动的日益增多,深入研究水上技能的培训并不断提升公安民警的水上技能,对于维护水上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公安民警水上技能的提升研究应对更加注重实战化、科技化和专业化这三个方面。
第一,实战化应当作为提升水上技能的最终目的。公安民警需要在实际的水上环境中进行训练和演练,通过模拟真实的救援、执法场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这要求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加注重实战环境的构建、模拟,为公安民警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训练平台。
第二,科技化是水上技能提升的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被应用于水上救援和安保领域。公安民警需要掌握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救援的效率。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科技在水上技能提升中的应用,并探索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公安民警的水上技能水平。
第三,专业化是水上技能提升的长期目标。公安民警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水上任务,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和技能提升。例如,水上救援需要掌握救生技能、潜水技能等;水上安保需要掌握船舶驾驶技能、安全检查技能等。未来的研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水上任务,制定更为专业、系统的训练方案,帮助公安民警更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技能,提升培训效率,强化技能掌握。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通过实战化、科技化和专业化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公安民警的水上技能水平,为维护水上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凌林,刘文境.实践视阈下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名称设置的重新审视[J].齐齐哈尔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85-188.
[2] 魏毅.三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公安院校游泳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79-82.
[3] 刘文境.“互联网+”视阈下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改革[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6):146-147.
[4] 张雯洁.警察危难救助及相关立法的缺失与完善[D].南京师范大学,2020.
[5] 董学颖.关于公安消防部队宜建立水下救援工作机制的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3(1):49-52.
[6] 龚永寿,沈毅俊,李春旭.无人机精准抛投救生圈方案研究[J].珠江水运,2020(2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