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恒国际体育有限公司,中国香港
在IT界有一句名言:“芯片与软件两者密不可分,没有芯片的软件是孤魂野鬼,没有软件的芯片是行尸走肉。”笔者感觉与我们乒乓球技术和战术的关系非常的贴切,我们经常在教学和训练当中也好,比赛当中也好,都是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是高水平运动员技战术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处理欠佳,改ABS塑料球都三年有余了还是技战术尚未达到较均衡的新时代要求。说明了我们的战术训练落后与滞后于技术训练。为尽快实现技战术两者均衡的目标,笔者一直以来都在不遗余力地推介衔接技术,并对叠加战术和“迂回战术”及高水平运动员三个战术使用上的误区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证和诊断分析,旨在尽快拉近高水平运动员技战术两者之间的差距,以期为提高我国乒乓球战术训练和参赛提供借鉴。
虽然叠加战术是乒乓球进入40+新时代笔者率先在专业和学术界提出来的战术理论,然而实际上在40+时代以前高水平运动员偶尔也会使用上叠加战术,有文献记载最早的叠加战术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第34届世乒赛男单冠军获得者日本的河野满,日本式直拍打法,“其脚下功夫一般,但却屡能在赶打正手后还能侧身,经细心观察后发现,他调正手打反手的套路十分精湛,先是攻一板又快又直的反手直线,逼着对手回接斜线,他在正手等打直线,此刻对方又再次回击斜线,这时他就能从容地大胆回到反手位侧身了”[1]。这是他凭经验连续打了三板两个战术,按现代衔接技术理论其原理就是打直线时的“逢直变斜”衔接规律[5],这种在一分球内两个以上不同的或相同战术连续地使用,笔者称其为叠加战术[2]。说明了理论滞后于实践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也是正常现象,许多战术就如本案例河野满打的调右压左(双边直线)战术就是他的偶然行为或经验层面的套路球被科研人员或教练员发现后再上升为战术理论流传下来的。
从河野满那时打调右压左战术精湛的套路来看,表现在连续正反手位两边调动,具备很强的杀伤力,任何人也耗不起这种沉重打击,此乃叠加战术的威力和特征。
陈梦vs王曼昱
在前面的战术专题系列研究当中,叠加战术被笔者不断地强调其战术威力和重要性,为什么一直没有把它作为专题研究?直至现在才被笔者提到专题研究日程上来。是因为笔者一直想寻找一个能够集压一边,打另一边4个战术(单边直线、双边直线、单边斜线、双边斜线)于一身的一分球视频来做实证分析,其意义在于压一边,打另一边的4个战术涵盖了乒乓球的7条基本线路是乒乓球近台相持使用最多的战术,目前能连续(叠加)使用这4个战术于一身的运动员凤毛麟角,说明它的难度很大,这就是为什么此视频如此难得的原因。而一旦获得这个一分球视频又是选自高水平运动员的实战视频,引用这些一分球视频不仅极具说服力,对笔者提出的观点或理论有很好的实证研究支撑效果,还能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和掌握压一边,打另一边的4个战术。让笔者没想到的是最近在今日头条发现了陈梦vs王曼昱的这个一分球视频,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做实证分析以前,笔者设计制作了双方运动员的对话框,这个对话框能把看到的反映比赛双方运动员实力对抗情况的视频内容从第一板发球开始记录至最后一板;能把双方运动员全方位的所有技、战术都展现在科研人员和教练员面前,方便技、战术分析;能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反映双方运动员的技战术和打法特点,就像解剖一样,一目了然。这样得出来的数据与视频分析法一模一样,其结果是能双向地反映出运动员的真实情况,正确无误,是一分球视频很好的辅助手段。对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分析技战术帮助颇大。现在让我们看视频[3]和双方运动员对话框,具体见表1。
表1 陈梦集压一边,打另一边4个战术于一身打叠加战术视频解剖示意表
Table 1 Chen Meng concentrated on pressing one side, playing the other side with four tactics in one, playing the superimposed tactical video anatomy table
人员 内容 |
王曼昱:1.正手发下旋短球至对方中间偏一点正手位 |
陈 梦:2.正手劈长直线至对方反手位 |
王曼昱:3.反手拉直线 |
陈 梦:4.正手回直线(步法不到位) |
王曼昱:5.反手拉斜线至对方反手位 |
陈 梦:6.迅速回反手位侧身正手拉斜线 |
王曼昱:7.反手拉小斜线至对方中路(被动相持) |
陈 梦:8.反手位侧身正手拉冲直线至对方正手位(6、8板构成“单边直线”战术) |
王曼昱:9.交叉扑右正手打小斜线至对方中路(步法不到位) |
陈 梦:10.正手拉直线至对方中路偏一点反手位(8、10板构成“双边直线”战术) |
王曼昱:11.回中路正手打回对方中路(被动相持) |
陈 梦:12.正手反拉斜线至对方正手位(10、12板构成“单边斜线战术”) |
王曼昱:13.再次交叉扑右打直线(步法不到位,只能打直线) |
陈 梦:14.反手打斜线(12、14板构成“双边斜线“战术”) |
王曼昱:15.鞭长莫及 |
我们看陈梦打王曼昱这个视频很精彩,双方的对战很有神仙打架的味道,笔者按照衔接技术理论的思路来分析陈梦的战术打法,陈梦在前4板被动的情况下,从第6板开始发挥得淋漓尽致、连续不断打了(6、8、10、12、14)5板4个战术(单边直线+双边直线+单边斜线+双边斜线战术),把王曼昱打得晕头转向。如表1中的陈梦第6板回反手位侧身正手打斜线至对方反手位(压左),第8板在反手位侧身正手打直线至对方正手位(调右),这6、8板构成“单边直线”战术,实现压左调右;第10板在正手位又打直线至对方反手位(再压左),这8、10板构成“双边直线”战术,实现调右压左;第12板在正手位反拉小斜线至对方正手位(又再调右),这10、12板构成“单边斜线”战术,实现第二次压左调右;第14板在反手位反手打斜线(又再压左)一击致胜,这12、14板构成“双边斜线”战术,实现第二次调右压左从对方反手位突破。陈梦连续压左调右+调右压左+压左调右+调右压左都是把对方往相反的方向调动,不仅抓住了对方生理解剖结构的影响移动困难的弱点,还把对方两边调动,而这个令对方往相反方向多次移动的调动过程正是叠加战术,杀伤力可见一斑。王曼昱能坚持到四个战术的叠加之后才落败已实属不易。
陈梦使用战术合理,该用反手时就出手,该用正、反手结合时绝不用全正手,打得速度奇快,令王曼昱回防不及。这就再次印证了现代施战术者在近台能用正、反手结合打的战术,就绝不使用全正手打,甚至全反手打更佳的科学性,这叫打得好不如打得巧。因为动作越小连续打叠加战术的速度就越快,快速衔接叠加战术之所以具有威胁性,原因在于:1)快速、连续给对手以高质量的球性刺激,会使对手因来不及反应而增加失误频次;2)缩短了两板球或多板球之间的间隔时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手的技术发挥。可见陈梦在这个一分球里打出了相当高的战术水平。
综上所述,从陈梦vs王曼昱一分球叠加战术使用分析来看,陈梦打出这一连串罕见的战术神球,说明了进入40+时代来回球更多了是使用战术的必然规律,所以40+新时代训练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就是要提高战术能力,而叠加战术是40+时代高水平运动员使用战术的特征;也是40+新时代战术的杀伤力和战术打法先进的标志;更是衡量高水平运动员战术能力的试金石。
何谓迂回战术? 迂回战术在军事上的解释是:为了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对抗,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通过寻找暴露出的间隙,分散敌人,各个歼灭;或者指避开敌人强劲的正面,攻击敌人后方较为薄弱一面的一种战术 。相似的战术有: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等[6]。
结合现代我们的乒乓球实际情况也常能遇到类似的案例,我们可以把这种古代军事战术的迂回思想上升到乒乓球迂回战术的层面。以木子vs背靠镜头者一分球视频[7]为例进行案例实证分析。为表述方便,以下木子为运动员A,背靠镜头者为运动员B。
运动员A vs 运动员B
“调右压左”和“压左打右”战术想必读者都很熟悉也很常见,可是“调右打右”战术和“迂回战术”恐怕就没那么熟悉了吧! “调右打右”战术是“调右压左”的反向思维战术,从战术内涵上看与“迂回战术”都是从策略上避开对方强劲的正面,攻击对方后方较为薄弱一面的一种战术 ,所以我们可视前者也属“迂回战术”范畴。我们现在看视频:
从视频来看,双方从第2板和第3板开始连续多板反手相持于第8板运动员B正手侧身打直线进入高潮,连续三板打出了两个叠加战术(8、10板的单边斜线战术和10、12板的双边斜线战术)。
笔者分析,运动员B第10板可以有两种打法,其一,等正手再打直线就是“调右压左”的“双边直线”战术,是抓对方移动的弱点。由于受到身体解剖结构的影响,前面第8板调右就是对方运动员要向持拍手的同侧移动,这是容易做到的,而如果第10板压左就是对方运动员A的反手位,此时运动员A是向异侧移动即从正手位向反手位移动较难,此乃移动上的弱点。那为什么运动员B第10板不打直线呢?
其二,因为运动员B在运动员A打斜线后已经回反手位有防范的情况下仍然打直线的话,战术效果就会丧失,道理是战术规律发生作用时的条件已不存在,这个条件是压一边,打另一边的空档,也就是说运动员B在正手位第10板只有打斜线才能抓对方的空档,与第8板构成了线路变化规律的调右打右的单边斜线战术,此乃衔接技术意识,同时也是迂回战术。迂回战术出自《孙子兵法》,“在战场上走近直之路,表现为正面作战速战速决,在乒乓球台面为直线短,见效快!直是一种理想的竞争目标模式,所谓迂是指通往胜利的迂回曲折的路径,好比乒乓球台面的斜线,在空间上距离较远,在时间上较长耗费上亦非最少;在战场上,迂表现为侧面迂回;表现为非速战速决,迂虽不是一种理想的竞争目标模式,但在一定条件下,如在战场上遇到强敌,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要想把敌强我弱变成敌弱我强,要想把被动变为主动,就必须在“迂”字上做文章,在“迂”中渡过难关,在“迂”中削弱敌人和壮大自己,去争取最后胜利”[8]。同理,乒乓球有时也必须采取迂回策略,方可达到胜利的目标。虽然直线最短,但在比赛场上,看似最直接、最便捷的线路未必是最“好”、最有效的线路,有时可能恰恰相反。在比赛过程中,常常会遇对方站位中间和反手位挡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想办法绕过去或动脑筋另辟蹊径(不打直线,而打斜线把对方逼出位置差),这就是不走直线走斜线,声东击西在迂回中前进的最好途径,反而运动员B在第10板更长的斜线更有杀伤力,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迂回战术思想。
笔者进一步分析,运动员B第10板能直接得分当然是最理想的,如果运动员A的球还不死的话,也只能第11板扑打直线(步法通常不到位)。那么,运动员B第12板反手衔接再打另一边斜线还是对方的空档,这才是双边斜线战术规律发生作用时的条件(衔接技术意识),事实上运动员B也是凭此球一击制胜。所以,这里显然第10板打“双边直线”战术是不符合战术规律的,只有打迂回战术(单边斜线或调右打右)才符合条件。可见,迂回战术在这里与线路变化规律战术单边斜线(调右打右)的效果和作用是一样的,两者重叠了,是双料战术属线路变化规律范畴。
从以上分析来看,迂回战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是:及时准确地判断对手的敌情,如习惯站位及跑动能力;正确选定迂回的方向和路线;严密地预判下一板对方的回球路线、出其不意地在合适的位置击球,及时果断地处置各种情况。从过程来看,运动员B确实是打了个巧妙的迂回战术,但实际上只有接受过迂回战术训练之人,才能有这种意识去灵活应用。否则运动员不可能会使用,也就是说,目前的高水平运动员还不具备这种迂回战术能力,那运动员B不是已经用迂回战术赢的一分球吗?这看似矛盾的问题实质隐藏着迂回战术和调右打右战术双重的战术效果,读者可以理解为运动员B这一分球实质只有打“调右打右”战术意识,而没有迂回战术意识也就不矛盾了。这是因为迂回战术是笔者的研究思路,通过这个一分球案例也已达到了实证分析可行性的目的,只有把它上升为“迂回战术”的层面再训练运动员后,当她们再遇到这种战术机会,才会有迂回战术的意识打好比赛。
笔者认为进入大球时代(40 mm)和40+新时代高水平运动员不论男、女反手一定要强,甚至比正手强,应改变过去小球时代认为反手强正手弱没出息的传统观念,这种打法也能立足于大球时代和40+新时代的世界乒坛,张继科和奥恰洛夫就是反手强正手弱的典型代表,前者是大满贯,后者也是世界杯男单冠军,我国的超一流主要竞争对手。
顺便说明,对高手而言,所谓“反手强正手弱”或“正手强反手弱”,只是自己与自己比较而言某项技术稍逊一些,但相对别人而言,可能还是强项。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早期张继科招牌式令人生畏的接发球反手拧拉正手台内短下旋球技战术,不知让多少乒坛高手吃尽苦头。
我们来看看2014年德国世界杯冠亚军决赛中的科龙之战,张继科在世界杯冠亚军决赛中一改反手入台大量使用正手位拧拉直线的特长技术,而是反手入台交替使用斜、直线。笔者统计了一下,张继科入台反手拧拉正手位台内短下旋斜线7次,成功率是4次直接得分(第一局使用一次;第3局使用两次,其中一次是在11∶11接发球直接得分;第7局10∶10接发球直接得分),两次失误,一次间接得分。这个成功率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要知道反手在正手位侧身拧斜线难度比拧直线大,它起到了扰乱对方保护自己的特长技术——反手拧拉正手位台内短下旋直线技术的目的。
反观马龙对付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正手位台内短下旋直线技术,有得有失。
得,就是他第三板以侧身正手退一步反拉直线,此招很绝,他与奥恰洛夫对付张继科第三板反手抢先发力冲斜线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威胁性比奥恰洛夫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奥恰洛夫运用的是常规战术,即“逢直变斜”战术。而马龙运用的是反常规战术“同线回接”,道理是张继科入台(正手位)拧直线就是利用对方“逢直变斜”的思维定式快速回反手位衔接下一板的,那么马龙反拉直线就是反张继科的思维定式(让其回反手位扑空)且是正手,杀伤力强大。马龙此招不失为破解反手拧拉正手位台内短下旋直线技术丰富了内容,也因此从张继科手中拿下不少分。
失,就是马龙道高一尺,张继科魔高一丈,张继科抓住马龙向后侧身正手反拉的动作大还原慢的弱点,在关键时刻斜、直线并用来牵制住马龙,常常令马龙措手不及。张继科的这一变化是马龙没有预料到的,也是张继科此次赢球的法宝之一”。[9]
由此可见,马龙对付张继科反手拧拉正手位台内短下旋直线的技战术太过依赖正手,应发挥出他正反手均衡的特点,如果马龙能正、反手并用,即使张继科可以灵活地运用斜、直线来拧拉,马龙也来得及扑救正手位,就不会被张继科牵制,而是反制对方了,比赛结果可能就会相反。本场比赛的胜利体现出张继科非常强悍的反手技术(局部的战术)能力,也反映出马龙依赖正手技术由来已久,这种老习惯延续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
依赖正手盛行于小球时代(正手强反手弱),普遍于大球时代(趋向于两面均衡,正手更加突出),不利于ABS塑料球时代(反手一定要强,甚至比正手还要强也能立足),这是规则不断改变(球越改越大)对技术要求的演变。变得旋转弱了,速度和落点突显了,自然战术要求也高了,靠正手打天下的全正手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杀伤力受限正手的作用大不如前,主要是全正手动作大还原慢,远不如正反手结合来得快,甚至全反手更佳,这样前后板与板或战术与战术之间的衔接就快,符合40+新时代的战术打法,可直接得分也可获得主动后转正手解决战斗。所以依赖正手的时代已成过去式,不符合40+新时代要求,因此是过时了。
有经验的运动员都知道对方站位中间,而自己处在反手位正手侧身是不能去直线球的,否则对方右手持拍的正手或左手持拍的反手打回斜线大角,己方很被动,甚至无法挽救。但是在现实当中仍然有不少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常常犯此低级错误,以下的马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这是2015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一场男单比赛,马龙vs葡萄牙一哥左撇子弗雷塔斯的一分球视频[10]。弗雷塔斯正手发短下旋球至马龙反手位,马龙第2板反手回摆对方反手位,弗雷塔斯第3板侧身正手回摆中路,马龙第4板正手撇小斜线至对方正手位,弗雷塔斯第5板有些被动地交叉扑左挂起高吊,马龙第6板提前退后一步正手反拉斜线大角,弗雷塔斯早有防备第7板正手对拉回头,马龙第8板正手变拉直线,可惜转体不够球偏了一点中路被弗雷塔斯候个正着反手反拉斜线大角至马龙的正手位一击制胜。
马龙本来已经获得主动相持,但得势不得分,显然马龙这个变直线球太过轻率了,犯了过度自信的低级错误,错在对方站位中间,自己在反手位侧身冲直线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对方打回头的斜线角度很大,尤其是左撇子反手的动作小、速度比右手选手的正手都要快,此乃左撇子对付对方是右手的天然优势,马龙是无法挽回的。这在40+时代以前也许凭马龙的杀伤力可以打穿对方,但是现在40+新时代了杀伤力已经受限还蛮干!可见马龙仍然受旧时代习惯势力打法影响太深,太依赖正手,很难改变,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对许昕和波尔都吃过不少的亏。
2020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卡塔尔分站马龙VS许昕一分球视频[10],马龙第六板反手突变斜线至许昕正手位已经取得主动的情况下,第八板打直线还是转体不够偏了一点中路被许昕反手打斜线大角,令马龙鞭长莫及,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老队员技术僵化影响了战术发挥的普遍现象。
笔者进一步分析,马龙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上的正手侧身打直线不到位和另一个战术上的变直线技巧策略欠缺。前者之所以正手侧身打直线不到位,是因为正手连续拉斜线转拉直线的确是有难度,有时为了抢占前后两板的“第一时间”这个战术节奏就会手比脚快(脚未到位)出现转体不够就出手的现象,其实“第一时间”这个战术节奏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打单线或两线很短距离的节奏变化就应该抢占“第一时间”,像斜直线的较大距离的落点变化就没有必要手比脚快抢占“第一时间”,而是做好转体再拉就能面向直线方向,球必然到位直线。具体就是如前一板是侧身后连续拉斜线,此时的站位已面向斜线方向(双脚也是同方向),若转拉直线就要右脚蹬转的同时左脚原地或稍微跨前一小步也转向直线方向,是脚下先蹬转带髋转体,顺手到位,球也必到直线位,这样一个过程。否则是拉不到直线的,顶多就是直线与中路之间的位置,此乃脚未到位的缘故。而后者打斜线变直线要想实现战术意图就必须有技巧,打一板斜线变一板直线如果是小范围就想置对方于死地是不现实的(除非两板之间的距离够远),尤其是改塑料球后的今天,加之高手个个从小练两面摆速几乎都练得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施战术就要有策略,马龙完全可以连续地拉斜线两板以上至多板再突变直线(即使距离近)效果也不错,这是因为压住对方同一位置多板会令对方习惯化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这是“温水煮青蛙”效应。
此外,反手变直线保正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此时的站位离正手位近,可轻松完成正反手结合打调右压左的双边直线战术或调右打右战术。
如果对方是习惯性站中间者,你打直线效果不佳,对方可能正手打回头就会令自己非常的被动,笔者建议引入一个打对方“位置差”的概念,具体就是反手先打小斜线压中路形成中路相持,再打小斜线至对方反手位斜角,这样对方就被逼到反手位,又再打直线(对方正手位)不就抓到了原来站中间者的位置差了吗?这招从对方正手位突破的战术就是通过先打中间一板迂回压反手再打正手位实现的,此乃迂回战术应用的又一案例。
总而言之,对方站位中间,而自己处在反手位侧身正手打直线已被证实为低级错误,也就是说,这种战术打法已经过时了,应避免重复犯错。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冠军陈新华在其乒乓球讲座光盘里讲到:他每接完一板球,都要还原回到球台中间,再等接下一板球。现代网络上对马龙、张继科、牛剑锋等运动员的乒乓球视频讲座也是无论是发完球或打完一板球后,回中间站位,再接下一板。凭借这样的传统理论指导,陈新华、马龙、张继科、牛剑锋等都获得世界冠军[11]。可见这种每接完一板球,都要还原回到球台中间,再等接下一板球的站位成为固定形式在老一辈运动员甚至现代的运动员身上是根深蒂固的。笔者认为站位中间本身并没有错,女线在40+时代以前如李晓霞常以简单的站位中间打三条直线和杀两条小斜线战术打法也创造出大满贯的成绩,应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战术打法,这种站位中间的打法普遍存在于缺乏衔接技术的40+时代以前,而40+新时代以后还是一本通书读到老就不合时宜了。为此,笔者以衔接技术为理论基础,以我国传统乒乓球训练中习惯站位中间与衔接技术打法的灵活站位作一比较分析。
目前,高水平专业运动员接完一板球,都习惯还原到球台中间,再接下一板球。这种站位是没有“衔接技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他/她不知道对方来球方向,所以,此方法容易照顾全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接法。以下是张继科与周雨[12],马龙与波尔[13]一分球比赛视频中展现的: 张继科和马龙都在反手位反手拉直线后,没有保正手位的衔接意识,而是等中间位再追打周雨和波尔的斜线来球。试想这样被动的打法根本没有质量可言,甚至错失良机导致失误,还能继续下去吗?
衔接技术理论的突破在于高速运动的乒乓球搏杀赛场上主动在乒乓球运动线路上堵球代替传统的占中间被动地等球,是前后两板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最佳打法。这理论思想的创新是显而易见的[11]。比如:以上例子中的张继科和马龙如果能按照“衔接技术”来打,在反手位与周雨和波尔正手位形成斜线相持变直线后,周雨和波尔就会习惯性地反手打斜线(这种概率很高),这时张继科和马龙就等在正手位打直线。这是反手变直线保正手,实现了前后两板一气呵成的连贯衔接。为什么他们反手与正手能配合得如此默契呢?道理很简单,张继科和马龙利用周雨和波尔打球的习惯性思维定式“逢直变斜”实现前后两板的衔接。也就是说,张继科和马龙反手打直线是预料到对方反手会回斜线,此乃大概率预判,这一反手技术就是练其衔接技术,而下一板张继科和马龙等在正手位正手打直线,就是打对方的战术,这叫“双边直线”战术,也是“调反压正”战术(周雨和波尔都是左撇子)。可见,张继科和马龙反手与正手前后两板衔接技术与战术融为一体,能主动在最佳击球点击球。同理,假如他们在正手位正手打直线,下一板就应有等反手位的衔接意识,而不是传统的站中间位“ 不知道球儿会从哪儿来”。
运动员在没有衔接技术以前,在比赛时,由于对方来球落点是经常变化的,因而本方跑位就没有一定的规律,也就只能等中路较为保险,这是较落后的站位打法。而掌握了衔接技术以后,对方来球是可以根据本方衔接技术的运用来大概率预判,甚至精准地预判,有利于本方还击下次来球,因而使得跑位是灵活的、有规律可循的,有利于本方还击下次来球,战术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衔接技术对站位不会固定的,是根据前一板来决定下一板的步法和打法,因此是灵活的。
总括而言,以上三种战术打法应用误区都是40+以前旧时代的产物,已经过时。不符合塑料球新时代打法要求,因此应予以摒弃。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是如何获得战术经验的?在笔者看来,传统乒乓球战术训练与技术训练是不同的,后者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14],而前者远未达到技术上的高度。虽然“战术的发源、形成以及发展,都是和军事、谋略的影响密切相关[15]”。几十年来乒乓球的战术从宏观上在谋略学方面有所体现,但微观方面远远做得不够,每一分球的取胜主要靠技术上的基本功对抗,战术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科学训练规律,缺乏战术理论体系。因此,教练员(也是运动员出身)靠继承前辈的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战术不会多,运动员使用战术是建立在经验层面上的。他们开始积累经验的过程一般都是靠技术上的基本功偶然会打出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战术来,这叫被动使用战术,如果不善于总结经验的运动员(大多数)很多时候就会让这些战术机会偷偷溜掉,无法得到重复率,就难以积累战术经验,也就只能沦为基本功对抗了。
那怎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用战术呢?善于总结经验的运动员(极少数)如上面分析过的早期日本世界冠军河野满就是善于总结经验的运动员,当他打出好球时会动脑筋回忆过程并体会争取下次再打出好球来,这样他就有机会通过多次被动使用战术后,慢慢悟出调正手打反手的套路,此乃重复后形成的经验层面上的套路球。后人(教练员)把这个套路球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就有了后来的打双边直线的调右压左战术,所以很多时候运动员靠基本功偶尔打出一两个神球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但要靠这种“偶然行为”多次的重复率来积累战术经验的话,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专业运动员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战术套路都很有限的道理。2008年北京奥运男单金牌获得者马琳在《乒乓世界》中曾分享过他常用的、有效的战术套路,也就4种,一个不灵,换一个,再不行,再换,总有一个战术能打通,然后将4个战术混合使用,对方也就无法摸清他的战术套路。奥运冠军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目前,国家乒乓球队的训练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法 ,即借助于教练员个人经验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指导[16]。”所以他们所掌握的战术经验就各不相同,笔者称此为运动员的“个人战术”,此乃40+时代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只有另辟蹊径研究创建出衔接技术理论开启运动员的战术思维,并经过系统训练后带着战术意识去打比赛,运动员才能从“个人战术”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意义的灵活使用战术的高手。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
叠加战术是40+新时代高水平运动员使用战术的特征,也是40+新时代战术的杀伤力和战术打法先进的标志,更是衡量高水平运动员战术能力的试金石。
以古代军事战术思维结合当代乒乓球竞技运动特点研发出来的迂回战术符合40+新时代逐渐向技战术均衡方向发展的要求、丰富了我国乒乓球竞技运动的战术内涵。
战术打法三个误区被诊断为已经过时,甚至对40+新时代是致命的,因此应予以摒弃。
在叠加战术的运用上要高度重视使用率最高的第一类“压一边,打另一边”的4 种战术(在此基础上可演变出14项不同线路变化之子战术来)[5],并以其为主;第二类(打两角杀中路,可演变出16项子战术来)[5];第三类(打中路杀两角,可演变出2项子战术)[5]为辅。三者关系密切,形成优势互补。
不论是运用叠加战术,还是迂回战术来回球都很多比较复杂,对技术要求颇高,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保持原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战术能力,尽快实现技战术均衡的40+新时代要求刻不容缓。
[1] 李晓东.现代乒乓球制胜之道(下)[J].乒乓世界,2010(2):114-117.
[2] 熊志超,廖锋.培育一棵乒乓幼苗过程中若干训练理念和技战术及心理训练方法的思考[J].中国体育研究,2019,1(1),31-51.
[3] 超然象外.乒乓球战术分析与专题研究系列之105[EB/OL].[2021-02-19].http://bbs.chinat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5700&extra=page%3D1
[4] 超然象外·.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比赛视频战术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系列之51[EB/OL].[2019-05-10].http://bbs.chinat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6806&extra=page%3D1
[5] 熊志超,周资众,许铭华.40+竞技桌球衔接技术对高水平运动员战术发挥的影响.中华体育季刊,2020,34(4):219-225.
[6] 迂回战术.360百科[EB/OL].[2018-04-23].https://baike.so.com/doc/2140585-2264934.html .
[7] 超然象外.看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比赛视频研究战术系列之21[EB/OL].[2019-06-12].http://bbs.chinat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8940&extra=page%3D1
[8] 葛荣晋.“迂直之计”与企业的“迂回”战术——《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谋略(4)[J].石油政工研究,2000(6):31.
[9] Zhang J,Hung C.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equivalent circuit” principle in table tennis[J].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2020,425(2):285-292.
[10] 超然象外.看高水平乒乓球比赛研究战术系列之40[EB/OL].[2020-09-15].http://bbs.chinat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3020&extra=page%3D1
[11] (征文比赛第一名作品)[EB/OL].[2020-09-17].http://bbs.chinat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3020&extra=page%3D1
[12] 超然象外.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一分球比赛动画战术案例分析实证研究[EB/OL].[2017-02-28].http://bbs.chinat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5522&extra=page%3D4
[13] 超然象外.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一分球比赛动画战术案例分析实证研究46[EB/OL].http://bbs.chinat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4699
[14] 苏丕仁.20世纪世界乒坛技术创新分析——兼中外乒乓球技术创新比较[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1(3):95.
[15]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乒乓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7.
[16] 孔令辉,张辉,佘竞妍,等.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训练监控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