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51925
Current Downloads: 171522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模式探索 ——以凌云:华东理工大学健身俱乐部为例

Exploration on Community Service Mode of College Sports Resources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1,3(2): 167-177 / 2021-05-11 look1504 look860
  • Authors: 倪晓鸣 张梓健 张昊源
  •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 resources; Community; Nationwide fitness programs
    高校; 体育资源; 社区; 全民健身
  •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ctivities,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college sports resources to gradually extend to community sports, community sports service, improve the trend of community function.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field survey method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and discusses the combin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sports resources and community needs effective docking, realize the mutual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financi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public welfare, social, comprehensive and autonomy" for the idea. Finally realize the college sports and the community sports common development goal. 本文立足于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 依托高校体育资源优势逐步向社区体育延伸, 服务社区体育, 完善社区功能的趋势。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及专家访谈法, 对高校如何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与社区体育发展相结合进行探索,并提出以下观点:在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需求有效对接时,应以“和谐社区”“全民健身”为宗旨,以“公益性、社会性、综合性、自治性”为理念,通过不同模式,实现人力、财力、物力的相互有效利用,最终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的目的。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302014
  • Cite: 倪晓鸣,张梓健,张昊源.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模式探索——以凌云:华东理工大学健身俱乐部为例[J].中国体育研究,2021,3(2):167-177.


1 前言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与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然而,我国人口众多、时空分布不均、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体育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载体之一,地位日显突出。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体育事业的基础。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坐落在社区之中,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育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校园内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体育人力资源充足。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指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问题”[1]。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大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资源优势,对促进社区体育全面发展,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职能、满足人民基本体育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下,探索学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全民健身的路径和模式,为全民健身供给侧改革提供新思路显得意义重大。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等,搜集国内外相关论文和报道,提高文献的完整性。

(2)实地调研法:实地调研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获取一手资料。

(3)专家访谈法:走访社会体育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负责人,总结高校—社区体育俱乐部当前面对的挑战与机遇,探索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2.2 研究对象

本文以“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主要研究对象。

3 对研究现状的基本评价和分析

3.1 针对学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理论研究

此类研究多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概念、作用及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入手,内容涉及概念界定、资源配置等。如葛文、张芸《试论高校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和地位》[2];张纳新《依托学校体育构建社区体育体系析因》[3];王萍丽、潘前《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4];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5];以及莫小农、林敬松《试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结合》[6]等,上述论文从社会学、体育学等多学科角度剖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作用及地位,阐明其被隔离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各自发展的原因,寻找不足,说明两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曲宗湖、杨文轩在《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一书中,从整个时代、教育的背景来剖析现代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借鉴国外的互动发展体制,对我国学校社会体育的结合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1]。

3.2 针对大学体育资源服务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此类论文针对特定地区的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现状展开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建议。如张琼针对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指出: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目前上海社区体育发展较快,但仍旧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体育设施布局不合理;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社区体育部门组织不力;居民健身指导员不足;管理混乱等[7]。

高凯在《山东省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研究》中指出,从山东省各大城市社区体育及高校体育现状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协同发展的策略,提倡与社会教育、家庭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良性互动[8]。类似论文还有李捷的《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9]。

3.3 大学体育资源服务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肖焕禹、金德强在《构建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体育教育网络体系》一文中提出构建我国体育教育体系的模型: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该“模型”既加强了学校体育的活力,又激发了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效能[10]。杨新生、李明学《发挥学区体育优势促进全民健身发展》一文提出发挥学校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人才的优势,增强学校与社区互通、发挥学校体育优势[11]。曹可强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策略》中提出: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要价格低廉,体现公益,为社区居民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场地服务[12]。陈峰通过《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学校体育的互动研究》得出二者互动可以提高社区体育服务水平,还有助于拓展学校的项目资源的结论,提出了实现社区学校互动的学区体育模式[13]。

3.4 国外相关研究

从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国外很早开始关注社区体育和学校的互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这方面值得借鉴。

早在1927年,美国就有32个州议会通过法律,命令规定“社区居民可以使用学校的建筑设施作为社区中心”。为方便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学校一起制定方案,使学校设施尽最大可能地向本地社区居民开放[14]。日本的学校体育活动有 “必修俱乐部”和“自由俱乐部”两种形式[15]。在日本,学校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还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逐渐形成了一种“共有”的理念,学校在向社区提供设施和指导的同时也逐步成为社区核心。 德国的校内和校外俱乐部划分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学校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俱乐部融为一体,学校体育俱乐部也加入社会体育协会。英国政府于 1982 年出台了“社区使用”计划,尽可能广泛地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16]。该政策要求学生放学或放假后,体育设施必须向社区居民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率。

3.5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目前,国内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理论上有学者对学校体育资源的发展状况等进行论述,对体育资源管理、开发等进行总结。在实践上,研究者也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大胆改革。总体来说,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认识论”层面上,即研究大学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现状,以及对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但试图解答“怎么做”的“方法论”层面的文献普遍缺乏制度层面的深度。

4 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上海市社区体育在组织管理上主要分两个层面,分别是政府管辖体育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协助成立的体育协会和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晨、晚锻炼点;在体制层面上,主要由体育局群体处、区体委群体科、街道办事处、社区体协(居委会体育组)四个层次构成。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有“非经常性体育比赛”和“日常体育锻炼”两种。但正式社区体育组织和居民自发性的社区体育组织间缺乏联系,使日常体育锻炼和社区体育机构组织的竞赛活动相脱节,体育竞赛功能未得到充分显现;主要活动内容以娱乐性、低强度类运动项目为主,球类、拳、操项目居多,此类运动项目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集中在清晨和傍晚。

据李佳燕《上海市体育设施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显示,社区体育用地人均面积大大少于上海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反映出社区健身场地不足的现状;上海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地点主要分布在社区健身苑、点,其次为小区空地、公园广场、公共体育场和社区文体活动中心[17];丁响等《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运行模式的构建》研究显示,上海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的最大来源是政府拨款,其他来源包括赞助费、会费等。虽然经费来源多样化,但经费不足仍是制约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之一[18]。

4.2 上海市高校体育资源现状及场馆开放情况

上海是各类高校云集之地,目前共有高等院校60多所,大部分高校坐落在人口密集的市区繁华地段,与周边社区融为一体。根据《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截至2013年12月31日24时,上海市共有体育场地38505个。其中,教育系统体育场地7245个,占18.8%,高等院校拥有体育场地1494个,占上海市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的20.6%[19]。

陆品军对上海市12所高校体育设施开放情况进行调研之后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无偿开放场馆开放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有偿开放率排在前三的分别是:羽毛球馆、游泳馆、网球馆。有偿开放前三的体育项目深得青年人喜欢,青年人有一定的运动消费理念,并愿意支付适当费用。虽然高校体育设施开放以公益性为前提,但也存在一定盈利,能够缓解设施维修保养上的经济压力。目前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经营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校内体育部门管理经营制、个人承包经营制、集体承包经营制、高校专门机构管理经营制。其中,以校内体育部门经营管理场馆的方式最为普遍,约占66.67%,这是因为体育部门在管理体育场馆方面具有人员、制度、设备等各方面的优势[20]。

4.3 徐汇区凌云街道及华东理工大学体育设施概况

上海市凌云街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一隅,面积3.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万人。社区辖28个居民委员会,属地内包含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该校具备丰富的体育设施,再加上辖区内各类体育场地、健身苑、点等公共体育场所,构成了社区内的主要体育硬件资源。

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是凌云街道内最大的单位。学校拥有专业的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65名。学校共有室内体育场馆5座,占地总面积6870平方米,包括综合体育馆,室内网球馆,体操房,乒乓球馆各一座;室内50米射击场地一片。室外运动场地共35447平方米,其中包括:标准田径场一片;室外标准篮球场地十片;室外网球场地四片;人工草坪足球场两片;露天游泳池一个。该校区拥有的体育场地资源占据凌云社区体育资源总和的半壁江山。

4.4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概况

如表1、2所示,为了确保俱乐部的正常运行,经过前期调研,俱乐部成立之初被赋予四项主要任务。俱乐部的主要人事安排如下:由凌云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俱乐部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担任俱乐部主任。此外,街道和高校双方各出一位财务管理人员担任监事会工作人员。管理办公室则常设一名办事员负责日常运行,专家委员会由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的教授团队和街道文体干部构成。

表 1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结构框架

Table 1 Lingyu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 Structure Framework

俱乐部结构框架

街道授权委托

共享学校体育场地

自有体育场地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站

购买政府和社会服务

华理及各中小学

辖区自由场地

社会体育指导员团队

表 2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机构

Table 2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Community Sports and Fitness Club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俱乐部组织机构

理事会

监事会

管理办公室

专家委员会

负责俱乐部运营决策等指导方针的制定

负责监管俱乐部的
正常运营

负责日常俱乐部的管理

以科学的眼光为俱乐部出谋划策

制度建设方面:专门制定《俱乐部章程》和《年度计划》,确保俱乐部能高效、平稳运行。

治理原则方面,俱乐部奉行以下准则:

(1)共享型:由街道出面统筹,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策划活动、负责俱乐部日常运作,街道属地内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共享型运作机制。

(2)自制式:采取高校托管、社区监督,专业而独立的自制管理形式。

(3)托管性:俱乐部的日常运作主要通过政府斥资购买体育服务的托管性方式,并逐年加大对俱乐部的经费投入和财力保障。

体育场地保障方面:通过凌云:华理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介入,华东理工大学绝大部分室外场地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部分室内体育场馆优惠向社区居民开放。辖区内六所中小学的室内外场地也在晨练时段、双休日及寒暑假向社区居民开放,并由俱乐部统一协调管理。

专家指导方面:俱乐部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0名,体育社团177个,资深教练8名。基本形成了资深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体育社团负责人相结合的体育指导服务模式。

如表3所示,俱乐部的活动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了不同的子项目。“赛事活动”中的“凌云社区运动会”,每逢单数年由辖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队参加,逢双数年则由各个居委会参加。社区运动会以体育游戏为主,适合民众参与。“体质测试”板块利用体育学院的体适能实验室,给居民量身定做“运动处方”。“健康讲座”会聘请康复医学、养生、太极拳等方面的专家,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锻炼水平。“指导站”除了向社区开放之外,还利用法定假日、寒暑假,开设公益性体育培训,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各种专业指导。

表 3 俱乐部活动内容体系

Table 3 Club activity content system

周周有活动 月月有精彩

赛事活动

体质测试

健康讲座

指导站

品牌阵地、品牌赛事、品牌团队、品牌项目

成立徐汇区凌云街道居民体质测试中心

每月一次健康讲座

体育指导员进社区辅导授课

4.5 对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综合评价

2009年凌云社区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以“实体俱乐部”的模式,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相对接,以“和谐社区”“全民健身”为宗旨,以“社会性、公益性、综合性、自治性”为理念,探索出全新的“社区——高校共建”全民健身合作模式,成为上海市首家社区与高校联手打造的实体化体育健身俱乐部,开创了上海市“社区—高校共建实体化俱乐部”的先河,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4.6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策略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1)俱乐部资金来源应趋于多样化,而非仅靠政府拨款。

(2)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俱乐部各类有效信息,实时发布场馆租赁、赛事、讲座预报、培训计划等资讯。

(3)考虑到上海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俱乐部应照顾那些不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中老年人群,使用“黑板”“公告栏”等传统方式发布资讯,以人为本,惠及大众。

(4)俱乐部应积极发动离退休人员,组织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小组,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时产生的“噪音扰民”“破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和制止,构建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

[2] 葛文,张芸.试论高校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和地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7):113-114.

[3] 张纳新.依托学校体育构建社区体育体系析因[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308-310.

[4] 王萍丽,潘前.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5):59-61.

[5] 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109-111.

[6] 莫小农,林敬松.试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结合[J].体育科技,2001,22(1):4-7.

[7] 张琼.上海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8] 高凯.山东省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李捷.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10] 肖焕禹,金德强.构建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体育教育网络体系[J].体育科研,2006(l):77-79.

[11] 杨新生,李明学.发挥学区体育优势促进全民健身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33-34.

[12] 曹可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策略[J].体育学刊,2004(2):27-28.

[13] 陈峰.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学校体育的互动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28):52-55.

[14] 李海,董永顼,闫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启示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8-10.

[15] 李加奎.日本社区体育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2):149-151.

[16] 李海.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启示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8-10.

[17] 李佳燕.上海市体育设施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8] 丁响等.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运行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研,2011,32(4):85-90.

[19] 道客巴巴网.基于体育工程代建制管理视域内资金和采购管理的研究[EB/OL].[2016-12-21].http://tyj.sh.gov.cn/shsportsweb/html/shsports/lpzt_slpb_dt/2015-01-13/Detail_123050.htm.

[20] 陆品军.上海市高校与周边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