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52009
Current Downloads: 171522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地方院校体育专业“校政企合作” 机制创新研究——以S 高校为例

Innov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A Case of S University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1,3(3): 293-302 / 2021-07-20 look1457 look580
  • Authors: 黄思敏 赵明元
  • Information:
    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肇庆
  •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Sports maj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地方高校; 体育专业; 校企合作; 机制
  •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lay a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nnov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of sports professionals.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aking the sports major of a provincial S lo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schoolgovernment-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roducing the important dimension of local government,and taking the innovation of sports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ports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choo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chool-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sports talent training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origi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nd it is the shallow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original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the deep cooperation firstly. Secondly,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chool-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sports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operation can help to achieve a good win-win situation among the three parties. Lastly,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of the school-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sports talent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sports professionals. 为进一步探析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现实问题,对体育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创新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与逻辑分 析的方法,以某省S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为例,基于校政企合作的研究视角,引入地方政府这一重要维度,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探究构建校政企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认为,第一,体育人才培养的校政企合作模式是原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是原有校企浅度合作走向深度合作。第二,体育人才培养的校政企合作模式的动力机制以及运行的耦合机制有助于可以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第三,体育人才培养的校政企合作模式的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303024
  • Cite: 黄思敏,赵明元.地方院校体育专业“校政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S 高校为例[J].中国体育研究,2021,3(3):293-302.


1 前言

校企合作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体育专业为社会服务,以及促进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很好地验证和巩固充实所学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接触课堂以外的实践知识,深入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需求。从而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1],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潜力”[2]。因而,扎实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从事体育项目教学指导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市场推广等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然而,目前的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体育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不仅在人才培养认知上存在差异[3],在内容体系上需要进一步丰富,而且由于教学实施成本过高,以及合作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实施以及教学效果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与逻辑分析的方法,以某省S地方高校体育专业为例,基于校政企合作的研究视角,引入地方政府这一重要维度,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探究以及构建校政企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2 概念与分析框架

2.1 机制

机制(Mechanism)一词曾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主要的理解意涵是指“构造”“关系”与“原理”等。在社会学研究议题中,托马斯·谢林(Tomas C. Schelling)认为机制是指“它可以合理地解释输入(Input)和输出(Outcome)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一组系统性的命题”[4]。根据上述对机制概念的理解,本文具体到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则是各要素通过何种方式连结以及运行的系统框架。

2.2 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是本文展开阐述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创新机制的基本维度。具体而言,首先,本文对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必要性进行分析,即分析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其次,确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参与维度。在各维度的目标取向、资源供给以及需求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的合作结合点。最后,阐述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运行框架。

3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3.1 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强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原生动力不足,尤其是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利益驱动性极强,导致一方面校企合作停留在签订纸面合同层面以及人情关系维系层面,而且导致校企合作稳定性不强。

我们现在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和企业,是靠人脉关系来推动,运行也靠个人感情来维持。一旦维持这种合作关系的人员发生变动,合作就会成为短期行为,或者流于纸面,有的甚至是直接中断。(访谈资料编号T202003B。S学生 T教师 ;202003指访谈时间,A指访谈对象,以下略。)

3.2 政府对校企合作缺少宏观指导

目前校企合作制度是学校与企业双边签订的自发的行为,政府部门缺少协调与干预,引导以及监督等作用。由于缺少制度保护与制度调节,在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上,教育部门,企业的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之间不能充分协调,也不能有效地调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前景。

从政府介入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缺少了一种权威机构指导,尤其是作为指导性以及协调性的功能存在的。这也是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对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访谈资料编号T202003A)

3.3 忽视学生的需求

许多高等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并没有从学生的根本立场出发,而是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开设更多的合作课程,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质的提高和学生的个体发展。毕业后企业不管学生的专业对不对口,首先进行顶岗实习,以此来解决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认识,只注重当前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从根本上参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这就成为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的障碍。

企业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注重短期的经济效应,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的因素去考虑,缺乏长远规划,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没有从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没有看到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长期的人才提供渠道。那么当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往往会牺牲学生的利益。(访谈资料编号T202003D)

3.4 合作内容与模式较为单一

校企合作内容与模式较为单一,且合作深度不够。表现为合作企业模式以顶岗实习为主,订单生产合作基地以及专项特色班等形式。在合作期间企业的操作往往是,而合作企业将流动性较强的岗位预留给学生,学生能力提升较为单一。

合作企业有的时候会注重商业机密以及核心商业的保护,比如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因为他们最终未必会在合作企业本就业,那么在人员流动的过程当中,会担心我们将合作企业的核心的技术或者是商业底线透露给竞争对手,这也是他们最为担心的,所以不会给我们过多接触到核心技术的机会。(访谈资料编号S202007D)

3.5 合作深度不够

学校专业设置与合作企业的脱节问题很多地方高校进行的是规范式教学与企业生产模式不能相统一,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与深度互动。另外,合作企业缺乏较深的开放度。由于合作企业生产需要一定的安全培训等,因此企业对开放程度有一定的安全顾虑,因此也影响了校企合作之间的深度进行。

我们工作意愿和企业的安排岗位有的时候也并不是一致的,也让我们很难完全投入到工作当中。那么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虽然企业希望通过工作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起认真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知识技能的提升,但大多数校企合作,学生是实习为主的,特别是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那么就会导致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出现浅尝辄止的情况,从而也影响后续的校企合作走向深入。(访谈资料编号S202007F)

3.6 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意愿不足

教师基于学科发展以及自身发展进行知识与能力建构,生产实践接触不多,因而导致教师参与意愿以及积极性均不高。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将校企合作想的过于理想化,对解决实际问题缺乏一定的灵活度与经验,从而导致合作搁浅或流于浅层。另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与课程实施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有关。因此,也需要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资源,为双方合作提供智力保障,教师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来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减少实践教学成本。

我过去和企业接触比较少,这次作为合作的对接人员,以及学生实习的领队与指导教师,说实话,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找经验。(访谈资料编号T202003G)

综上所述,发现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当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都聚焦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以对接社会的实际需求。但是,社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公益性需求叠加在职业需求之上,造成职业需求的虚高,导致人才培养泛滥和定位的不准确。第二,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劳动力市场自身吸引力对人才就业的反作用力,缺乏对人才择业求好、求稳和终身发展需求心理的关注。就业、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了人才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人才培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这不利于人才的职业化发展。第三,“校企合作”由于教学和行政管理上的保守思想及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学校和企业之间无法实现深度合作,难以实现人才的对接培养。第四,校企合作也存在着教学内容体系上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合作中断以及疫情影响等多种现实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提出校政企合作创新机制的理论层面构想。

4 校政企合作创新机制的维度与运行模式

4.1 校政企合作创新机制的参与维度

4.1.1 政府部门

地方政府部门是新引入的校企合作参与维度,引入地方政府具有以下必要性。第一,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2015年11月13日,由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地方院校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5]。第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2016年7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持是体育产业迎接重大战略机遇的主要措施[6]。对此,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引导与扶持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是题中之义。

4.1.2 地方高校

体育专业校企合作顺利实施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的支持。第一,体育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和体育企业进行对接;第二,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也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教学经费。因而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容易受到市场因素与教学条件的影响。例如,合作企业合作方式的变更与终止,或合作企业岗位需求量动态变化,以及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支出压力过大等因素,使得体育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经常受到较大影响,使得体育专业实践课程需要临时调整,从而影响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实施以及教学效果。

4.1.3 合作企业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甚了解,随着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学校必须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争取更多的主导权,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同时企业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允许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再生产的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关的解决策略,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4.1.4 体育专业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课程内容以及知识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相对而言,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其课程学习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对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内化作用。对于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现状而言,目前由于体育产业发展蓬勃发展,因而导致快速的发展的实践不能及时进行理论提升。然而,目前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对休闲体育前沿性知识呈现较少,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案例接触较少,从而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出现学习主动性不足的现象。而这都需要通过学生深入到体育产业一线,通过实践学习来提高认知,以及提升体育产业技能。

4.2 校政企新型合作机制的运行模式

4.2.1 确立校政企人才培养共识

关于如何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校、政、企三方责任主体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第一,企业注重人才的市场需求,希望通过将实践内容设在校企合作单位、引企入校为师生培训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第二,政府则注重社会需求,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第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主体,注重学科内涵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的结构性与多元性。因而在课程设置、文化管理、教学、科研、竞赛训练等方面具有具体的要求。针对不同多元责任主体的需求差异,因而需求确立校政企人才培养共识,进一步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入手,寻找三赢的校企合作切入点,从现实情况出发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新机制体制,匹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体育人才培养。

4.2.2 确立校政企合作机制

弥合校政企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差异,应注重多元责任主体的角色意识与担当意识。例如,发挥地方高校人才智库作用,政府发挥纽带作用,企业发挥实践空间作用。政府要加大支持高等院校的改革,使其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去,要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双方应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实行校企合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合理的校政企合作监督机制,保证校政企三方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是强有力的监督,而且比任何评价方式都具客观性,政府部门可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对于不按规定办事的企业予以严厉的批评教育,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来健全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

4.2.3 校政企共同筹措人才培养经费

关于学生外出实践的资金问题,一方面可以积极为避免后期合作中断,应多元化进行办学经费以及建设资金的筹措。除了地方政府部门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校企合作可以将双方资源进行合理整理,将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也可以通过企业派专业导师进驻学校,对企业所需知识技能进行专项培训,或专题讲解,此外,专业导师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或录播形式,全方位展示企业的工作状态与工作场景,从而达到节省资金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去学习专门课程中的内容,企业也可以通过直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企业与学校也可以以适当的奖励形式对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资助,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体育专业实践学习中提高技能。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学生学习大多数要集中在校园内实施,由于学生的课程以及,性质要求学生需要按照固定的时间与课室去完成学习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因时间问题,而被迫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课程,或者是由于课程时间冲突导致无法完成。对此可以通过慕课等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学习,灵活运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这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时也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学科前沿以及高水平教师对前沿的理解推荐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结论如下。第一,体育人才培养的校政企合作模式是原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是原有校企浅度合作走向深度合作。第二,体育人才培养的校政企合作模式的动力机制以及运行的耦合机制有助于可以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第三,体育人才培养的校政企合作模式的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2 建议

本文建议如下,第一,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协调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经费、资源、信息、效益等要素。第二,地方高校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突出体育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体育专业人才理论的培养。第三,企业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划,形成人才培养的良好及有序对接。

参考文献

[1] 王正霞.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3):86-89.

[2] 张翠玲,李金龙.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106-111+116.

[3] 田浩.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实习现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4] Schelling T C.Social mechanisms and social dynamics[M]//PeterHedström and Richard Swed-berg,eds.,Social Mechanisms: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Social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32-44+7.

[5]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EB/OL].(2014-02-26).http://money.163.com/14 /0226 /18 /9M1HRA8G00254TI5.html.

[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6-07-14).http://www.gov.cn/xinwen/2016-07/14/content_5091040.htm.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