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51958
Current Downloads: 171522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创新管理路径探索研究——基于大学生体育社团骨干的调查分析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Status quo and Innovativ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ackbone of College Sports Clubs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2,4(3): 117-132 / 2022-09-27 look1254 look439
  • Authors: 秦海权 贺云飞 刘红
  • Information: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 Keywords:
    New era; Student sports association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新时代; 学生体育社团; 大学体育; 创新管理
  •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management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peration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is mainly “president, general manager and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departments”. The number of officers and management teams is more than 3, and they generally carry out activities 3-5 times a week, and most associations keep less than 30 each time; (2) Most associations have sufficient awareness of development vision / strategic planning, formulat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s, and more than half have also formulated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plans for 3-5 years; (3) Nearly 80% of the associations led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teams, and the vast majority did not establish their own team of exclusive cheer leading teams; (4) In addition to the high proportion of exclusive logo design of the club,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forms such as exclusive team flag, member exclusive number, retirement Memorial certificate and club cultural shirt; (5) publicity of the association is mainly made by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team member’s recommendation and paper publicity. (6) Students’ Sports backbones generally have sufficient sense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ime management, rule awareness and sports technical skill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pressure resistance, classmate friendship and are willing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all aspects; Be able to innovat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r bottlenecks encountered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Be able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ports associations; (7) Open up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sports association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Make good use of the meeting point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associ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intelligent sports project; Tap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cus of sports associations; Bury the seeds of lifelong sports for students in sports associations; Refining the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factors of sports associations is the exploration path of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It also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standardizing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of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采用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现状,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创新管理路径。结果表明:(1)大学学生体育社团运行模式主要以“会长总管,各部门协同”为主,干事管理队伍3人以上居多,普遍每周进行3-5次活动,每次大多数社团保持在30人以下;(2)多数社团发展愿景/战略规划意识足,制定社团发展计划,超过一半还制定了3~5年中长期规 划;(3)近八成社团牵头组建了大学代表队,绝大多数没有建立自己队伍的专属啦啦队;(4)除社团的专属LOGO设计比例高之外,在专属队旗、会员专属编号、退役纪念证书、社团文化衫等物质文化表现形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社团宣传主要是微信公众号、队员定向推荐和纸质宣传几种方式,受场地设置资源及经费等方面因素影响其整体发展;(6)学生体育骨干普遍在组织管理、时间管理、规则意识和运动技术技能、责任感和抗压能力、同学友谊等方面获得感比较足,并愿意继续提升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创新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瓶颈问题;能全面评价体育社团的发展状态;(7)打通体育社团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利用好体育社团建设与校园智慧体育工程建设中的契合点;挖掘体育社团的文化育人着力点;埋下体育社团孕育学生终身体育的种子;提炼体育社团的体教融合因子等是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创新管理探索路径。 并在规范考核评价标准、联动开发学生体育社团课程提出相关建议。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403012
  • Cite: 秦海权,贺云飞,刘红.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创新管理路径探索研究——基于大学生体育社团骨干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研究,2022,4(3):117-132. 


管理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崭新命题,现有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文化特征[1]、体育社团功能[2-4]、管理现状或模式创新[5,6]、区域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5,7,8]、国外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启示[9-11]等方面。由于大学生体育社团具有自愿性、多元性、竞赛性、社会性、相对独立性的特征[4],社团的管理模式或者路径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的新时期,大学体育社团管理在价值引领、贯彻落实中央“教会、勤练、常赛”[12,13]等目标方面有了新的内涵和实现路径。通过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梳理和信息挖掘,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创新管理路径,为相关高校更新体育社团管理制度和有关部门制定大学生社团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创新管理路径为研究对象。主要以体育社团管理骨干、会员人群等为调查(含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办法。

1.2 研究方法

调查法:对北京、上海、西安、南京等地相关高校172名(其中男90人,女82人;管理骨干90人,骨干会员82人)大学生体育社团骨干及会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80份,回收172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100%,问卷信效度检验符合本研究要求),了解其规模、活动组织形式、文化建设现状、管理机制等方面信息。选取其中22位社团骨干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社团组织和运作、活动/赛事策划、运动训练、外联与沟通、场馆申请、财务报销、对外宣传、招新等方面深度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各类日常事务情况。

逻辑分析法:通过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结果,进行逻辑构建与分析,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创新管理路径。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现状

2.1.1 管理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体育社团目前的运行模式主要以“会长总管,各部门协同”为主,占83.72%。在社团日常管理干事队伍方面,调查结果显示,9人及以上的社团占33.14%,6~8人占32.56%,3~5人占31.4%。很少有3人及以下管理队伍。

学生体育社团每周固定的活动/训练次数一半以上为2~3次,超过学校规定1次的次数限制,占64.53%,4~5次的社团占19.19%,6次及6次以上的占8.72%,1次的占7.56%。在社团每次活动/训练平均参加的人
数方面,调查结果显示,11~20人居多,占58.72%,其次是21~30人,
占28.49%。

在学生社团每学期全体会员大会次数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召开2~3次的占48.84%,1次的占29.65%,3~5次的占12.79%,5次及以上的占8.72%。学生体育社团每年策划年会活动的社团约占7成(72.76%),近3成社团不策划社团的年会活动。77.91%的学生体育社团有正式的会员管理办法,22.09%的社团还暂时未建设会员管理办法。

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愿景/战略规划意识足,有86.05%的社团制定了社团发展的愿景/战略规划,只有13.95%没有做社团发展的愿景/战略规划;83.72%的社团制定了每年的社团发展计划,并有超过一半(53.49%)的社团制定了3~5年的中长期规划。

在社团牵头组建大学代表队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79.07%组建了该项目的校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学生体育竞赛,还有20.93%的社团没有组建校队。作为代表队组成部分,校队专属啦啦队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调查结果表明,近9成(88.95%)的社团没有建设代表队专属啦啦队伍。

在社团文化建设方面,社团LOGO、专属队旗、会员专属编号、社团文化衫等是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调查结果显示,93.02%的社团设计了社团专属LOGO;专属队旗方面,59.88%的社团设计了专属队旗,40.12%的社团还没有设计;只有20.93%的社团设计了属于会员个人的专属编号,14.53%的社团给退役队员设计了纪念证书;72.09%的社团设计了统一的会员(春秋季)服装,还有近3成(27.91%)没有社团文化衫。

社团骨干和普通会员的协作是社团实践的基础,骨干的组织管理工作需要会员的辅助,新会员也需要社团骨干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调查结果显示,71.51%的社团给骨干们安排了低年级的辅助会员帮忙,13.37%的社团没有安排;绝大多数社团给新进会员安排了专门的技术指导时间,占96.51%;在社团的运动训练主要形式上,新老搭配占比较高,占74.42%,还有15.7%的社团比较随意,没有刻意安排训练形式,近10%的社团采取老队员一组,新队员单独安排的形式进行训练。

对外宣传对于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对外宣传方式上比较多元,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微信公众号作为社团宣传的平台和媒介占绝对主流位置,占99.42%,其次是队员的定向宣传和推荐,占83.14%,第三位是传统的纸质宣传单,占72.67%。

2.1.2 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主要以校社团联和体育部门进行双头管理为主,但要正常运转,还离不开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协同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1),作为运动项目的主管单位,首先涉及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占97.67%,其次是社团的注册管理部门,校社团联合会,占87.21%,第三是社团会员所属各个学院的协调配合,占46.51%,第四是校学生处的支持,占36.05%,第五是学校财务处在经费报销等方面的支持,
占34.3%。

经费是影响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社团反应发展经费不足,占46.51%;从来源构成上,前二位的是会员会费缴纳、体育部门支持,分别占66.28%和52.91%,学生自筹和企业/社会赞助分别占41.28%和34.3%,随后是社团联的支持,占30.23%。

图1 大学生体育社团经费来源调查结果

Figure 1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funding sources of University sports associations

整体来看,多方面因素限制或者制约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2),处第一档限制其发展的是场地设置资源及经费,均超过50%,其中64.53%的社团反应场馆资源不足,50.58%的社团反应经费不足;处于第二档限制社团发展的因素有宣传效果、指导教师能力、比赛/活动机会等方面不足,分别占37.79%、31.4%和30.23%;处于第三档的因素是学校对社团的政策,占29.07%,学生空闲时间和运动技能不足,分别占25.58%。

图2 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Figure 2 Survey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ports associations

2.2 学生体育骨干普遍获得感强,提升了各项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深入与学生社团骨干的访谈,他们在社团组织和运作、活动/赛事策划、运动训练、外联与沟通、场馆申请、财务报销、对外宣传、招新等方面深度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各类日常事务。

2.2.1 学生体育骨干的社团建设实践提升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体育骨干在日常的社团建设实践中,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对社团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效统筹等方面的能力。例如有同学谈道:

“担任学生体育社团的工作给我带来了管理集体的经验,我学会了如何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如何管理协会。”

“百团大战时,社团招新需要很多物品,我对带物品的成员统筹安排,以及大家来帮忙的时间的安排等等。”

“我是第一次参加百团,结果准备相当不充分,只有几张海报,简单的训练用具和桌椅。但大家都不想放弃百团第一天,于是分成4组,分别去补拿装备,印传单,发传单和守摊位。仅仅用了不到20min,就能和别的社团一样正常招新了。”

“今年八月底的龙舟军训营,我和其他十五位龙舟队员代领四个军营的学生进行龙舟训练,除前期规划要做好,训练时的秩序与质量都是我需要做好的事情,同时要和各队员,各营同学,团委同学做好统一工作,因此薪火杯龙舟赛才能顺利进行。”

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自己在社团的组织管理方面的进步,这种喜悦感和获得感溢于言表。

2.2.2 学生体育骨干的社团建设实践锻炼了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体育骨干除了承担日常管理社团的工作外,要协调自己的学习、课外训练、休闲等校园生活,每天的日程及每周的行程安排就非常具有挑战性。对于这个方面,有同学是这样表述自己的进步的。

“特别是在今年十月份,我们社团每个礼拜都要外出比赛,这时候训练会大量地占用我的学习时间,这个时候一定要多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学习,提高效率,避免落下学习。”

2.2.3 学生体育骨干的社团建设实践促进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访谈结果显示,人际交往及沟通协调的能力提升是体育社团骨干核心综合素质体现的重要指标。社团是一个大家庭,同学均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地域,均具有不同个性,在完成或执行各类社团日常事务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碰撞,不同行为方式之间的协调,因此社团体育骨干在这些日常事务中得到锻炼,人际交往及沟通协调的能力逐步提升。有骨干访谈中这样描述社团活动给他带来的成长经历。

“在我组织一次社团纪念活动中,我总是寻求学姐的意见,最后学姐告诉我,其实我只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好。但是她们需要的不是我害怕捅娄子(犯错误),而是怕我不敢捅娄子(犯错误)。社团的凝聚力和学姐们的关心给予了我很大的归属感以及进步的勇气。”

2.2.4 学生体育骨干的社团建设实践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并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体育骨干和普通会员一样,均要参加各个社团的项目训练活动,要不断了解和学习相应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规则,还要掌握相应运动技能,达到健身锻炼效果或者代表队伍参加比赛的水平。练习过程中,他们往往起示范作用,普遍在出勤率、学习专注度等方面要高于普通会员,或者普通会员由于有这些优异的表现,被会长吸纳为社团骨干。以下是学生骨干在规则意识提升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真实描述。

“组织学院羽毛球比赛,需要写赛程安排,其中有比赛规则介绍,所以上网查阅了羽毛球正规(比)赛规则。”

“一方面游泳更舒服了,另一方面球技慢慢发展。即使一开始进入球队时水平真的很差,也有感觉到跟不上很累,在对比下大家都比我好时的落败感,但是从来没想过放弃这项运动,慢慢地坚持,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偶尔尝试奋力突破自己,慢慢坚持,真的会进步。到现在第四年,很开心能够成为同济水球的元老。”

2.2.5 学生体育骨干的社团建设实践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抗压能力

责任感的获得与抗压能力同步提升是学生体育社团带给骨干的又一收获。访谈结果显示,无论是社长还是负责外联的骨干,他们开始挑起自己身上的那部分责任时,面对学习压力之外的多重任务,压力亦随之增加。受访骨干表示自己最大的进步在于责任意识,开始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做每一件涉及社团的事情都要考虑后果。具体到活动执行之后,从责任意识不足造成活动进程受影响,到反思成长,有受访骨干这么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

“本学期的同济大学足球联赛,由于自己的不及时跟进,导致两队比赛时间更改没有与老师沟通,与其他学院的活动冲突,虽然开赛前一天才发现并解决,但方案不够完美合理。”

而对于各项任务带来的压力,受访骨干又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和应对策略?以下是接受挑战的受访骨干解决的思路。

“经常会有很多的工作堆积,分不出去,只能自己解决,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只能提高工作效率。”

2.2.6 学生体育骨干的社团建设实践收获了并肩作战的深厚友谊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体育骨干都不约而同表示自己社团组织活动过程中收获了不一样的同学情,队友之间的兄弟姐妹情。随着体育社团文化建设过程越来越规范,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制度、精神、行为和物质等文化全方面展示学生体育社团在凝心聚力、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等课程思政效应,越来越多的体育社团参与者因之受益终身。

2.3 学生体育骨干综合能力提升动机足,成长愿望强烈

在谈及还想继续提升自己哪方面能力时,学生骨干根据自己的情况给出了迫切希望在社团组织中提升的各项能力。访谈结果显示,领导力提升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他们普遍希望可以继续提升的综合素质;其次是希望自己能在运动技能方面可以有长足的进步,这样对新队员的指导能力、队内的威望也可以同时提升;时间管理能力也是学生骨干多人次提及需要提升的能力,合理处理好学习、组织管理、训练等方面的矛盾,成为他们利用和管理好自己时间的挑战;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和创新创意水平提升也是学生骨干访谈过程中希望自己能有所进步的地方,尤其是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同时快速提高其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等能力,执行力方面也相应有所提升。

2.4 学生体育骨干遇到的管理瓶颈或难题比较集中,解决办法具有创新意识

访谈结果显示,受访骨干遇到的管理上冲突或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社团普通会员的活动参与热情不高;二是社团活动安排与学业时间有冲突;三是运转经费不足和场地设置资源受限。对于以上几类典型的管理瓶颈和难题,受访骨干给出了自己的创新解决方案,在会员参与度不高方面,要加强社团的制度建设,要采用不同的管理制度让普通会员具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以提升社团凝聚力;活动安排和学业时间冲突问题,要多和指导老师或者体育管理部门沟通交流,提前掌握学期或者年度的社团整体活动计划和会员学业时间限制,将活动方案的执行时间与学业时间错开,多做替代方案或者应急预案;在经费和场馆资源方面,在积极寻求学校体育管理部门支持的前提下,要走出去寻求社会帮助和社区的支持,形成校—社—区联动发展的路子。

2.5 学生体育骨干对社团发展评价有真知灼见

社团发展评价是促进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相比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和社团联的联合管理和传统考核,受访骨干从自己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访谈结果显示,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首先是看社团内部结构是否清晰和完整,及每个学生体育社团是否建立了完整的管理框架,建设了完整规范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的社团制度体系。其次是对体育社团平时的日常活动训练频次、时长、内容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即每个社团日常的运作和组织内容要严格考核。第三是测试社员满意度,加强社团凝聚力,即从普通会员的参与度、满意度等方面来由下至上进行客观评估社团的活力。第四要对体育社团每年参加的大型活动、竞赛进行认定,包括级别,名次等,这是展示每个社团年度训练和练习实际效果的窗口,对分级分类进行汇总和归档,对于具有重大竞技成绩突破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和鼓励。第五是看社团的宣传、创新能力是否优秀,好的社团发展离不开宣传的力量,要根据时代发展,采取传统与现代方式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将社团的年度活动对外展示,增加社团在学校、社会中的影响力。

3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创新管理路径探索

3.1 打通体育社团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

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建设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其领导力、时间管理能力,提高其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抗压能力,还能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均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是其他文化类、专业类课程建设实践过程所无法比拟的。由于学生体育社团的核心内容是围绕运动项目的练习、训练来策划和组织,课程思政的内容无法单独剥离开来传授,只能有机融入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精进运动技术过程中慢慢体会、反思和总结。并通过指导老师的引导,将课程思政的精髓与学生的实际行动相统一,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素养。前述获得感方面调查结果有力佐证了这一点。

3.2 利用好体育社团建设与校园智慧体育工程建设中的契合点

学生体育社团建设过程中需要从管理的角度提升其管理效率,与校园智慧体育工程建设具有不少契合点。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智能签到等技术提升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和服务中的智慧特性。例如实时查询场馆预约系统提交申请;学期中或者期末分析社团成员参与次数、时长等核心指标;社团训练过程中的安全监控、识别与应急启动提示系统反馈。从调查结果看,社团骨干在管理上苦于没有很好的管理工具,不能通过客观数据进行分析并针对性调整管理策略或办法,因此,社团管理与校园智慧体育工程建设的结合具有较大的契合空间。

3.3 挖掘体育社团的文化育人着力点

文化是提升体育社团传承与创新能力的着力点,要注重挖掘以项目为特征的校园体育社团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发展特色。通过宣传的力量将社团文化向全社会传递,比如将舞龙协会的社团文化与中华民族“龙”文化相结合,在宣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至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进行总结和凝练。从物质文化发展方面,社团LOGO、专属队旗、会员专属编号、社团文化衫等等都是典型的体育社团文化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方面,各个体育社团建立时,要将零散的会员管理办法、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社团制度系统建设为《会员章程》,通过不断修订与完善,形成具有传承性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方面,挖掘每个社团涉及的运动项目之美,将运动规则与运动行为艺术相结合,引导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去发现运动之美,体验竞赛中的“输”与“赢”,体验大运动量之后身体的“酸爽”和心理的“流畅”。

3.4 埋下体育社团孕育学生终身体育的种子

大学体育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最后的培育阶段。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国家战略目标,大学体育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2项运动技能。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监督设置社团的日常训练内容、考核评价标准等校园体育政策,有效提升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时效,切实增强了学生体育社团在全校体育课程范围中的作用。体育社团的成员大多对某个运动项目具有特殊的兴趣爱好或者本身具有一定基础和能力,基本对社团活动具有一定忠诚度,几年的规律性体育社团活动参与,能养成积极的运动锻炼习惯,并能影响身边的同学朋友加入该项运动的行列,因此参与体育社团,能帮助大学生埋下终身体育的种子,将该项运动融入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去。

3.5 提炼体育社团的体教融合因子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打造、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高目标,集大中小学校、业余体校、社会体育组织等相关组织机构的合力,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体教融合新格局,打造“教会、勤练、常赛”的青少年体育全方位培训体系。例如建立高校—业余体校联动机制,高校体育社团可以和业余体校通过定期举办友谊赛事、交流活动等形式,既可以发挥业余体校运动项目优势,帮助提高大学体育社团成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赛事活动鼓励业余体校队员,将申请进入心仪的大学作为自己学习、训练的人生目标,提前感受大学校园生活和氛围,提升其训练、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体育总局联动,还可以通过冠军进校园、国家队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提升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感受在体育赛场上为国争光的自豪感和神圣感,同时运动冠军们或者国家队队员也可以通过活动了解大学校园生活,激励他们训练之余也要努力学习,将来可以进大学继续深造,为国家贡献更大的建设力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大学生体育社团运行模式主要以“会长总管,各部门协同”为主,干事管理队伍3人以上居多,普遍每周进行3~5次活动,每次大多数社团保持在30人以下。

(2)多数社团发展愿景/战略规划意识足,制定社团发展计划,超过一半还制定了3~5年中长期规划。

(3)近八成社团牵头组建了大学代表队,绝大多数没有建立自己队伍的专属啦啦队。

(4)除社团的专属LOGO设计比例高之外,在专属队旗、会员专属编号、退役纪念证书、社团文化衫等物质文化表现形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社团宣传主要是微信公众号、队员定向推荐和纸质宣传几种方式,受场地设置资源及经费等方面因素影响其整体发展。

(6)学生体育骨干普遍在组织管理、时间管理、规则意识和运动技术技能、责任感和抗压能力、同学友谊等方面获得感比较足,并愿意继续提升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创新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瓶颈问题;能全面评价体育社团的发展状态。

(7)打通体育社团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利用好体育社团建设与校园智慧体育工程建设中的契合点;挖掘体育社团的文化育人着力点;埋下体育社团孕育学生终身体育的种子;提炼体育社团的体教融合因子等是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创新管理探索路径。

4.2 建议

(1)对于社团发展,要有规范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建议从社团内部结构,社团平时的日常活动训练频次、时长、内容,社团会员满意度,每年参加的大型活动、竞赛进行认定,以及社团的宣传、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社团的整体发展。

(2)高校要发挥校运动委员会的特殊职能,联合学生处社团联、体育部群体中心、各学院团委等部门,联动开发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建设更多具有社会主义显著特征的学生体育社团,为学校达成立德树人的宏远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庆勇,彭国强.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发展特征与优化路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9,35(5):75-78+83.

[2] 马新东,高前进.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27-228.

[3] 张凤民.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6):30-33.

[4] 蔡艺,曾玲玲.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J].体育科技,2021,42(5):97-98+100.

[5] 曲天敏,李巧灵.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11): 68-70.

[6] 朱五一,邓玉,蒋治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构建与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2):124-128.

[7] 陈生琛,张发帮.青海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4):80-83.

[8] 王哲,梁红霞.湖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86-93.

[9] 王鹏.香港高校体育社团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7,24(3):72-75.

[10] 丛晨,崔真与,毕森,等.日本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2):166-170.

[11] 秦海权,姜丽萍,梁同福.美国一流大学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研究:以杜克大学为典型案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5):79-82.

[12]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S].中青联发[2005]5号.

[13]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G].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工作文件汇编(1991—200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