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唐山; 2.全州大学,韩国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坚力量,立德树人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影响久远,往往超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度体制”。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价值引领、意识形态坚定的主要阵地,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场域。当下高校教育各个学科从不同方面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入了高峰期,成为课程改革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体育专业核心课程——武术,在高校课程的思政建设中,也积极开展。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比较直接、具象、追求身体在场的事实世界的实践活动,其精神教育意义世界的形成相对抽象,因此其叙事逻辑、实践路径是发挥最大德育意涵的关键。多年来高校武术课程的实践进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改革发展成效,但仍有症结。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执着于武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进步、武术理论学术见地的提高,武术训练“过程与方法”的获得,然而,通过武术教育帮助学生成长成人,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理解自身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等完整的人的教育却十分欠缺。武术教育仅在“术”的层面,而没有真正上升到“道”的文化层面,理性德育缺失。因此要从武术知识的事实世界出发,思考武术知识层面“是什么”,价值层面“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同时重视知识受众主体青年大学生的个体精神的时代发展,精神引领的行为实践“意味着什么”“怎么做”的价值反思,进而审视武术课程建设过程中思政元素挖掘的内在逻辑的基本理论问题,重塑武术课程思政的叙事路径是直面武术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命题。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世界以人的“生命本体”为理论前提,着眼于揭示人生存的事实世界,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将生命理解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具体的人、具有精神属性的主体的人、具有社会属性的对象的人,致力于探索人存在本质、价值的自我反思和实践,确立生命的意义世界[2]。生命是自然属性、精神属性与社会属性三重统一的,人是此三重属性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结构中的人,也是从事事实世界中实践活动的人,这是意义世界的逻辑前提。现代社会的发展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同时需要建构人与世界的价值关联,生成意义世界。个体需要从事实世界中吸收超越生命限度、充盈人性的精神滋养;事实世界也需要通过意义的桥梁把自己投射到精神世界中,并通过意义世界中的规范引领和强化个体行为[3]。
教育作为提升实践人的价值,促进主体人的再生产,本质不仅在于“授人于技”,而且还在于让受教育者明确“人之为人”的价值,继而培养“有意义的人”[4]。武术课程具有“育体”与“育德”兼顾,“身体”与“精神”双修的协同效应,更是身体践行与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蕴涵着对青年大学生事实世界的认识和意义世界的构建双重属性,承担着青年大学生“身体在场”的实践和精神意义世界的构建。因此,明确武术课程的知识特性、武术技能与意识形态的情感、意志和精神的内在逻辑,从教学运行体系的理念、设计、实践上改变武术课程思政的生硬植入和泛意识形态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意义世界双重属性的深层反思,也是对武术课程“体德共育”的进一步实践的现实回应,从而使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建设真正实现“身体在场”事实世界实践的技术教育到“完整”的人的教育转换。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就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1]。而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首先要明确课程所属学科的特点以及课程知识的特性,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也是系统性、高效建设课程思政体系的关键。知识是教育的材料与载体,课程思政建设更离不开知识内容的梳理。根据梅顿和谢恩对知识维度和类型的阐述[5],武术知识属于实践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的类属。实践性知识与概念(维度)的密度弱,情景(维度)相关性强,需要学习个体自身的情感、思维、意志、认知的分析,并于个体意会后输出。专业性知识概念和情境两个维度相关性均强,知识表现为专业的、客观的概念原理等,但其核心是个体的思维认知方式和精神价值观念。与学习受众个体的实践、经验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体现学习个体的主观性和情境性,具有价值挖掘的张力[5]。青年大学生对武术知识的学习认知维度呈现探究知识“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螺旋式上升推进的认知逻辑理论[5]。“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正是育德的意义世界建构的过程,它需要在基于“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的育智的事实世界基础上建构,二者同频共振。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分析,如何根据这知识的特性,挖掘不同知识类型所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的着力点[5]是开展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武术课程包含理论和技能两大板块的知识结构,青年大学生对其知识的输入、认知、输出过程,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身体在场的实践性,涵盖了从知识学习到个体意会,再到价值认同和行为践行的完整演进过程(如图1)。
图1 武术知识由事实世界到意义世界的输入—输出机制及认知过程
Figure 1 The input-output mechanism and cognitive process of martial arts knowledge from the fact world to the meaning world
因此,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建构,首先应明确武术知识的特性和价值定位;其次应注重武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运动技能与自我知识构建的思政元素,使学习受众个体通过技能的体悟实践以及学习态度、参与情感、文化认知等多维融合,建构自我价值的生命精神状态和精神德性。
武术知识的内涵意义展示着其内在文化价值,滋养着青年大学生个体精神成长过程由武术知识转化为强健体魄、个体智慧与修养美德的内在逻辑,但限于知识的精神价值之量化测评的局限,以及知识本身的教育意涵,在如何挖掘武术课程思政元素资源方面,需要注重知识与价值、情境分离的问题,以促进知识文化性回归[4]。
知识并不是中立的,每个国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6]。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在既有武术课程框架上进行优化改革,在特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价值意蕴和文化基因的全面挖掘。武术知识体现着中国身体康养的思维方式、折射着中国的文化要义、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趋向,是足以媲美西方体育的文化符号,在思政元素资源挖掘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其文化价值,从而达成知识与价值的同频共振,讲中国文化故事,育中国文化传承人。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特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和文化选择性,体现着特定地域和特定文化影响范围内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武术是通过身体实践活动,展现立场和价值定位的知识,因此其学习需要回归不同的情境中,体现其不同于别的体育项目的特色。武术知识具有多重情境价值,从伦理道德审查——武德、身体在场的实践——单练和格斗、内化的自我行为审视——修养,既体现自身的伦理道德,又体现文化场域的规范。因此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应回归武术多重情境价值,从不同具体化、情境化的礼仪、技击(实战)、养生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青年大学生的本体实践,形成精神价值引领的意义世界。
知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统一的承载体。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饱含个人寄托和融进了知识者的热情的个人参与过程”[7]。在知识学习的个人参与过程中,青年大学生的认同表现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为性的特点,其价值观念有易塑性特点,思想道德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思政价值观念的构建基础。受自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权威解读,他们追求自由和个性,表现出自主寻找答案的认识观念,倾向于作另类化、标新式的解读,从各自立场“阐释”出他们眼中的“事实”,以跳出权威对客观事实的“垄断”[8]。因此在武术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从认识武术“是什么”,到激发追求“意味着什么”的价值提升。武术课程思政承载着武术知识元素价值性筛选和文化性实践的需求,蕴涵着课程在新时代应然状态下的设想,从不同视角维度解析武术知识价值的同时,整体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通过身体实践的事实世界的技能学习践行,逐渐走向武术知识元素价值的深度学习,不断内化其文化价值,逐步完成大学生从事实世界到意义世界的建构,遵循立德、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实践措施”[1]。这既是对中国教育重视“德育”基因的传承,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回应。在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明确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话语意识,凸显“培养什么人”的话语站位,其次要明确话语导向,凸显“怎样培养人”的话语实践,最后增强话语的引导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国、报国、强国的精神情怀,凸显“为谁培养人”的使命话语站位[9]。用贯穿始终的“德育”普照青年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形成独特的武术课程思政话语表达,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话语自觉。
新时代课程思政话语自信实际上建立在中国话语自信和学科自信的基础之上,在这种中国话语自信表达的大格局中,要高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明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力争改变专业知识与育人思政的单向同行不相融的现状,进而形成课程思政话语自觉。主要问题是要解析传统武术课程中被遮蔽的思政元素、并深入系统挖掘隐性思政的基因元素,实现思政基因和专业课程话语有机融合,不仅让世界知道武术这个国家名片,还要让世界知道文化中国、为人类康健与和谐文明做贡献的中国。用武术课程自身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方案,实现武术课程思政的独特话语表达和自信。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因此构建课程思政独特的话语表达,就要优化相应的知识话语情境,保证其实效可操作性。从顶层教学设计出发,就要凸显其价值引领,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武术学科知识的特性,术道结合,系统梳理,以术入道、以道驭术,在教学中引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课程对学生的育体、育人的双重价值。让学生切身体悟武术技术、了解不同情景下的武术知识的应用和价值,深度探究武术技能背后的文化价值意蕴,从根本上促进人才培养的维度,构建针对性、立体化、创新性的武术课程思政体系模型,有效提升武术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叙事实践,是在遵循前文阐述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叙事目标基础上,首先,全方位解析并建构符合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武术课程育人逻辑链,使“思政元素——课程知识技能”相融合;其次,注重多维向度的教学专业化设计,使思政润物细无声融入武术课程知识技能的教学设计中;最后,通过知识体认的教学实践过程,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到价值塑造”,使青年学生通过身体在场的技能实践、思维感知的过程,整合思维、情感、价值和行为,内化武术的文化价值,完成意义世界的建构,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实现思政元素在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融化。
根据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在逻辑,从国家、社会、个人三维视角解析建构武术课程思政元素体系(如图2)。国家层面立足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方面,社会层面立足责任担当、侠义精神、尊师重道、文化传承等方面,个人层面立足工匠精神、科学精神、武德修养、顽强拼搏等方面,按照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路,以思政为人才培养点,以专业武术课程知识、技能为主线索,构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层次分明的“思政元素——课程知识技能”相融合的武术课程思政体系。把思政元素融入武术课程知识技能“点”(具体物质元素:技能动作、理论知识主题)中,由不同的基本元素点,串联成武术知识体系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内涵“线”,进而形成知识体系与文化内涵所引导的武术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体系面。以“点—线—面”的逻辑进路,“以点入手、由点促线、以线带面”的具体叙事实践结构,为教学设计和实践提供内生素材,使武术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图2 武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元素解析逻辑链
Figure 2 Analytic logical chain of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artial arts curriculum
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解析,应从武术知识特性出发,兼顾理论和技术两大知识板块,围绕不同的教学主题,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形成稳定的武术知识结构和理论逻辑,构建不同情境特征的叙事认同。如通过身体训练的武术技术直、摆、勾三个拳法,直观学习显性层面的“技”,进而探究它区别于其他世界技击术的“术”,探析武术技法,包含简单实用的技击技法、预设性攻防技法、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的特色技法、艺术表现性或健身养生性技法多个层面的从内核层到外层的不同技法内容[10]。武术技法的习练、掌握、运用的过程正是学生体悟、感知、内化武术技术的过程;武术技法在对抗中的使用是在不同情景中的运用,也是学生实践武术价值的过程,同时在直接的技法对抗中,学会生存自卫技能、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自身勇气、尊重对手、克己自制、体谅弱者的不同精神价值,最终内化为自身行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武术概念的学习,思考其概念界定的逻辑内涵,与世界其他不同国家的格斗术(例如泰国泰拳、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等)的形式逻辑的种属关系,逐步形成用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看待问题,培养其国际视野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等。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思维考量,其各种元素的深化,要从高等教育学大学课程构建理论中,分析总结建设规律,具体哪些方面必须遵循?哪些方面可以有所创新?进行多维向度的教学设计,改革升级专业化教学方案,使教学实践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武术课程思政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课程构建理论以及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科特点考量,进行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实践创新,提高教学系统运行的具体叙事实践性。
(1)教学目标专业化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Bloom)根据学习的认知领域对教学目标设定了六个层次,由低阶思维的认识、理解、应用到高阶思维的分析、评价、创造[11],兼顾不同知识类型的维度,教学目标也应呈现多维性。根据前文表述武术知识类型和专业特点,其教学目标设定更应该系统化。思政元素融入武术专业课程,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以武育人的本体价值、是武即文的发展价值、借武塑魂的精神价值,确保武术育体与育人的协同效应。将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相融合,结合武术知识特性以及教学具体的实践点,分解成不同的能力培养小目标,以具体能力点的提升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例如知识目标从熟悉、理解到掌握、分析;技能目标从掌握、精通到具备指导武术教学和训练的应用,以及在“练中学、学中思”的评价和创造能力;而思政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的不同情景熏陶、感染学生,使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达到思想上的认同、行为上的自我规范以及精神上的逐步内化,完成青年学生意义世界的构建,达到高阶思维中对武术知识的分析、组合,形成知识输入内化后的知识整体,完成对武术知识的创新性应用。
(2)教学内容系统化
武术课程思政内容的系统化建设要立足武术专业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设计以“综合育人”为主线,构建系统的“运动技能(练+打)”“学理知识”“教学实践”三个具体教学结构,实现思政体系内容的思政元素点与武术知识的高度黏合,在武术教学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实践能力点的有效融入和无缝对接,强调“润物无声”。“运动技能(练+打)”“学理知识”“教学实践”的具体教学结构直接提供思政元素的内生素材[12]。这里的内生素材指在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由武术课程与教学实践经验转化和生成的,在具体教学结构上直接融入的、能够为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案例的具体设计提供的思政教育素材。显性层面,通过武术教学实践中“运动技能”的练,健体强身、磨炼意志,培养执着、务实的工匠精神,通过运动技能的打(对抗),意蕴对生命的敬畏、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对安全意识的关注,培养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国防意识[13]。隐性层面,对“学理知识”进行研思启迪,扩大武术涵养民族精神文化的价值。依托身体在场的教学实践平台,拓展知识、技能、能力相关思政元素内涵的广度、深度、温度,实现“外化与行(行动)、内化于心(精神)”的全面育人目标。
(3)教学方法多样化
武术课程内容包含着本学科的学理知识,还囊括具体的运动技能和教学实践。因此教学方法的设置必须多样化,应围绕武术不同内容主题和教学实践,丰富其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嵌入式”“融入式”“渗入式”“引导式”等方法实施教学,打破体育教学方法的单一,实现身体践行与精神鼓舞的双层感染。例如,在具体运动技术教学实践上,单个技法以及组合动作的攻防含义,可以直接在场体验,直观感受其技法的应用;在“借武塑魂”的价值引领上,对学理知识中讲到的武术历史典故、名人故事、武术之乡、武术博物馆等可以进行该场域的寻访参观;对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认识上,通过武术赛事、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践行感知武术在当代社会“至武即文”的发展价值。此外,在理论课程教材上设置二维码链接不同主题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建立“互联网+”、手机通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模式,借助新媒体的短视频影像,构建具有时间意义的、快捷的数字移动屏幕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媒介,诸如抖音、快手、Bilibili、YouTube等,用青年乐于接受的形式讲中国故事,吸引青年学生对武术文化地超阅读,放大全球社会传播效应、传承武术文化价值,深化青年学生对武术事实世界的认知,继而建构文化价值引领精神的意义世界,实现多维度、多手段的育人目标。
(4)教学评测全面化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方案的一个部分,“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14]。因此,评价可以直观的判断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质量,并能反馈、完善教学设计。以往的武术教学评价虽也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是具体的评价内容和实践上,仍显得很单薄,缺乏具体的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的全面评价模式。如太极拳“掤捋挤按”的学习,大部分采取的评价点是技术掌握程度,但技击性的理解与应用,养生价值的理论依据,以及对行拳姿势背后的文化意蕴的理解等,由于评价涉及跨学科交叉,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直接评价工具,但以上内容都是应该评测、检验课程建设标准的内容。武术课程思政融“学科专业素养”与“立德树人铸魂”为一体,在教学评价上不能止于知识、技能传授和知识、技能运用能力培养的评价上,还要着眼于青年学生在价值、文化认同、社会交往等层面的精神素养,构建“立足过程,关注结果,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全面化教学评测模式。同时构建评价策略,明确为什么要评?如何评?怎样评?制定具体的不同层级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形成系统化、全面的评测标准和评测表。
这里教学评测的全面化具有双重主体性。一是对学习主体——青年学生的评价,通过教学活动的评价,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进行达成度分析;二是对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评价,可以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求的达成度,如此生成的评价结果再反馈给教学主体——教师,为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改进教学设计提供再指导。这个过程通过反馈测量的达成分析,完善教学设计,促进教学系统运行的高效实施。
反馈是对以往的检验,多用在工程检验,而教学的反馈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以优化、调控整个教学运行。武术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不断的反馈、优化、调节控制。具体路径(控制器)要从教学实践运行系统的控制、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实践运行系统即武术教学整个实践过程。首先,从武术课程知识特性着手,做好专业化的教学设计,立足专业化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全面化的教学评测,注重武术课程三全育人的内涵,秉承学术逻辑(强调对武术知识本质的探索)与社会逻辑(凸显社会对武术的需求)相结合的理念等方面构建武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接着,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实践,具体从“学、练、赛、用、评”着手,实践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最后,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课程设计和教师再进行双重达成评价,进而教研,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教师和学生两重对象的闭环循环的教学实践控制器,不断修正偏差、逐渐完善武术课程思政的发展建设(见图3)。
图3 武术课程思政实践的教学路径
Figure 3 Teach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 Wushu course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全新教育理念,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高质量建设,必须改变武术课程与思政教育两条线互不交叉的脱离现象。思考当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马克思主义意义世界的双重性,探究武术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本源性关联,精准把控武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什么”“如何挖掘”的内在逻辑,明确武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叙事目标,深入具体的教学运行系统的叙事实践,使武术课程与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个体精神之间建立内在的共生文化。“教育者,非为既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为未来而谋的教育必须深入个体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世界才能长久,才能使青年大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格局,引领未来的行为实践。
有效的教学改革不能仅停留在当下学术界提出的逻辑分析和思维进路层面,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操作,这就要求武术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需要形成具象化的、可操作的、有效的、系统的武术课程思政的内生素材,这是当下学术和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的操作层面的命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97bb09e300111a29000000056426eb6f.
[2] 张懿,夏文斌.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理论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5):45-52.
[3] 雷冰洁.加速社会中青年意义世界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96-101.
[4] 王先亮,车雯.意义世界与体育何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叙事化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7):134-143.
[5] 徐洁,郭文刚.知识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4):37-41.
[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
[7]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8] 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9] 李晓培,胡树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话语表达与当代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00-1104.
[10] 杨建营.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理论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案例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5):79-86.
[11] 章兢.高校专业建设负责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线上)[R].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2023.
[12] 赵富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素材向优质案例转化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2,36(6):78-87.
[13] 郭玉成,丁丽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1:19.
[14] 泰勒.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效用[M]//瞿葆奎,主编.陈玉琨,赵永年,选编.教育学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