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要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体育场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1]。自此,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焦点。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情况来看,社区体育资源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高校体育资源配置则相对完善。高校体育资源在学生放假期间出现大量闲置现象,从资源合理利用视角来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使用率。高校为社区提供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政府和社区则为高校提供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促进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合理配置,是促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2]。从健身需求视角来看,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运动健身意识不断深入,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但体育设施、运动场馆匮乏和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3]。据此,本研究将依据上海市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现状,发挥上海市高校体育资源优势,弥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调动人们健身积极性,这对于提升上海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现阶段,上海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如何在保障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这些场地资源,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调查显示,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包括田径场、足球场、室外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场等场地设施,仅有部分学校专用教学场地不予对外开放。学校附近社区居民可以非常便捷地借助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日常健身锻炼,一方面提升了居民锻炼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校健身设施的使用率。相反,社区体育资源使用率则偏低,较少的健身器材和老化的体育健身设备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多数居民会选择去高校或专业体育健身场所锻炼身体,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利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授课的情况也相对较少,仅偶尔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拓展课程,可见社区体育资源匮乏是目前上海市社区居民开展健身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上海市高校拥有一批十分优质的体育师资,如果将这批人才资源合理运用到指导社区居民体育健身当中可以极大地缓解上海市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和质量过低的问题,有助于推进上海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市各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少数人参与过社区居民的健身指导,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只是考取了相关证件,但没有具体参与过社区健身指导。与此同时,有六成以上的上海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指导社区居民健身持积极态度,但缺乏合适的机会。相反,在校学生接受过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的情况也并不乐观,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接受体育健身指导过程中是通过购买健身私教课来实现,由此可见高校所培养的体育专业人才指导效率普遍过低,受制于经济利益和管理制度的影响。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实现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关键要素。
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均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获取体育健身锻炼信息。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上海市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健身App等渠道来了解体育健身方面的信息。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体育健身锻炼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推广,这有利于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提高体育资源使用率。然而,社区定期举办的体育讲座和宣传栏的宣传内容则一直无人问津,这主要受制于社区宣传栏中的体育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陈旧,社区举办体育讲座的次数和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居民完全不知道社区开设了相关专题讲座。因此,社区体育组织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专业的体育健身知识,并通过体育讲座加深其对体育健身知识的理解。
调查显示,上海市高校用于购买体育器材和场地修建及维护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定量拨款,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情况导致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过度损耗,致使高校体育设施维护方面经费紧张,对高校正常体育教学和日常训练产生深远影响。在与上海市高校体育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除了部分收取一定费用的体育场馆外,社区组织更多地是单纯使用高校体育资源,并没有一定的体育资金投入到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当中,可见政府和社区在对高校资金方面的投入仍存在缺口。因此,社区和政府可以根据高校体育场地开放的情况出台相关文件,给予高校适当的经费支持用以维护和修复老化设施,为高校体育设施资金减压。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来看,国家针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均是一些指导性意见和规划性建议,内容比较宽泛和宏观,没有针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出台较为强制性政策文件。并且,国家在现阶段制定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政策主要以意见、纲要为主,各地方政府和高校并没有很好地落实政策,导致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在对学校周边社区居民开放时实际效率不佳。同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政策多数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但学校体育作为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下属机构,从政策发布主体机构上来看,教育部作为高校的直接领导机构,在制定政策方面更具权威性,能促使政策更好地落地和实施[4]。据此,政府在出台相关体育政策时应注重问题的针对性,考虑高校和社区在落实政策时的执行能力,互相配合与协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支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社区体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应运而生了一批又一批民间体育组织。这些组织是以健身为目的的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草根体育组织,主要定期开展一些小范围的社区体育活动,但这些草根体育组织规范性较差,加之社区干部对社区体育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没有建立规范的社区体育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5]。同时,高校体育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针对高校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和体育课外活动等,并没有专门的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指导人员,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另外,高校和社区也没有针对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而建设相应的组织机构,致使社区体育组织无法与高校衔接。因此导致社区居民缺乏组织与管理,只能以自发的方式去高校进行体育锻炼,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并产生潜在的社会安全风险。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势必会导致大量的社区居民涌入高校参与体育锻炼,高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负担必然加重,维护和修复这些场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国家在这方面给予高校的经费是有限的,学校不会投入过多经费集中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当中,这也是目前许多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不愿对外开放的原因之一[6]。可见,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国家就必须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只有当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时,才能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据此,政府可以从社区体育投入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学校体育场地维护和体育设施的维修和修复,这样高校为社区居民提供场地资源,社区为高校提供资金扶持,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实现了利益的均衡。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社区居民应当积极主动向高校寻求协助。社区应设立规范的社区体育组织作为社区管理的核心,积极了解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提供优质服务。当社区居民健身资源不足时,社区体育组织应当发挥自身作用,主动与当地政府或周边高校联系,争取更多的体育场地、体育人才等资源,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目前上海市各社区尚未全面建立完全规范的社区体育组织,社区居民资源共享意识淡薄。虽然居民都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在资源共享方面还处于被动局面,例如社区在举办活动时可以向当地体育局申请一定的资金和人员支持,但实际情况是很少有社区在举办社区体育活动时向体育局申请专业的体育指导员指导社区居民健身锻炼[7]。可见,上海市社区居民共享意识较弱,有效组织不强。所以,社区部门应做好相关体育知识宣传工作,培养社区居民资源共享意识,成立专门的社区体育组织并与高校和政府部门积极互动,为社区居民谋取福利创造条件。
在教育部和当地政府出台政策后,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方体育局应当颁布一定的财政补贴配套政策,为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为高校师生和社区体育居民提供必要的运动意外伤害险补贴,为促进高校和社区体育联动管理提供相关费用支持。体社区体育组织还可以通过在高校体育场地举办高校社区联动体育赛事,宣传和推广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也让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到高校体育运动中,真正享受高校体育与社区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8]。鉴于此,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政策的落实需要依靠上海市政府、教育部门、社区和高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和协作。
高校和社区应联合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以促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全面展开。上海市各体育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和指导水平。高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指导中去,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体育人才投入到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锻炼指导和管理工作中[9]。同时,我们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资源共享体系,通过政府领导监督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向高校和社区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教育部门监督高校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部门,督促社区成立规范的社区体育组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与此同时,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和社区体育组织需联合成立协调机构,共同制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方案和管理制度,建立起以政府领导的多元主体和权责分明的体育资源共享体系。此外,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将部分高校体育场地租赁给第三方公司,高校场地的维护、体育设备的更新都由公司承担,社区居民健身的保险问题也由公司承担。第三方公司和社区体育组织联合管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政府对第三方公司按运动人次进行资金补贴,这样可以缓解高校教学任务繁重、财政紧缺等所造成的服务效率低下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高校直接向社区居民开放所带来的风险,营造高校、社区、市场多方共赢的全新发展局面。
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开放体育场地设施的高校给予支持,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工作纳入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服务体系中,将高校体育场地的建设纳入政府财政计划中。同时,上海市政府可以妥善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从体育彩票中拨款给积极向社区居民提供体育资源的高校,用于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与此同时,各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时可适当收取一定费用,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按照物价局价格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所收取的费用全部用于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做到专款专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社区层面,社区应积极鼓励、争取、协助区域范围内高校体育资源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方式对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各社区体育组织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高校所提供的体育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场地开放的具体时间等。为尽可能扩大受众,社区可将传统的线下宣传方式与网络媒体、社交软件等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让居民体育资源共享意识深入人心[10]。高校层面,高校应积极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保守落后的体育资源管理思维,勇于破旧立新,加强高校体育资源实现对外共享,实现高校资源价值优化与社会价值功能的有机结合。同时,高校体育管理者以及师生也应深刻认识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提供服务的价值,更新自身体育观念,培育社会服务意识。
上海市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的必然要求。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体育人才资源等方面,上海市各社区体育需要高校体育的协助和融入,在经费、人才培养、实践等方面上海市高校体育则需要社区体育的支持,二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共同进步与发展。同时,上海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人才资源等方面较为匮乏,虽然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程度较高,但社区居民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实际使用率偏低。再者,上海市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主要存在政策落实难、运行机制不健全、资金扶持不足、共享意识薄弱等问题。
首先,上海市政府在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校与社区的联结,既要服务于高校师生又要服务于社区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一定的资源。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给予相应的财政投入,保证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针对部分场馆设立合理的收费标准与场地开放时间。其次,积极培养专业化的体育管理人才,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为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提供基础保障。最后,在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方面,充分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平台、移动设备进行体育信息的传播和分享,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更好地融合发展。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19-09-0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30499.htm.
[2] 仇志熠.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机制的构建[J].体育科技,2017,38(3):115-117.
[3] 金岳凤,王明伟,吴香芝.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3):83-89.
[4] 黄玲.社区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5] 陈杰.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7):200-201.
[6] 杨震,李艳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与优化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91-96,101.
[7] 江典在.新时代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9(5):97-100.
[8] 孙铁环,于永平,张晓义.高等学校体育社会服务职能:发展向度与原则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72-77.
[9] 肖力.城镇化进程中高校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引领力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1):23-26.
[10] 李静.供需视阈下社区体育发展与高校体育资源利用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5):575-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