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53121
Current Downloads: 162105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体验教育中自然研学研究热点及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on the Hotspots and Trends of Nature Research in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4,6(3): 278-294 / 2024-09-29 look435 look565
  • Authors: 余志豪¹ 王金鹏² 李丹² 周全福³ 李小玲⁴ 刘勇⁴
  • Information:
    1.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休闲学院,成都;
    2.成都大学体育学院,成都;
    3.四姑娘山管理局,阿坝藏族自治州;
    4.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成都
  • Keywords:
    Experiential education; Nature research; Visual analysis
    体验教育; 自然研学; 可视化分析
  • Abstrac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adaptability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system ar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effective output of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akes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or be placed in a certain situation in pers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hot spots in the field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earch and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ommitted to predicting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concern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s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activities and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method uses CiteSpace 6.2 software to analyze keyword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hot spot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during 2017-2024, and draw a visualized knowledge graph.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number of research on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2017 to 2024 shows an upward trend.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is relatively scattered and not concentrated, which may limit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Research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hot spots mainly focus on research travel, research tourism,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e field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has a lar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内容体系的适应性与科学性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产出的重要基础。体验教育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或置身于某种情境中的一种教育方式。本研究旨在概括体验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推动自然研学体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同时致力于预测体验教育在中国的研究方向与热点。研究意义在于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启示,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体验教育的发展,实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研究方法采用CiteSpace6.2软件,对2017—2024年期间体验教育的关键词、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验教育在2017—2024年总体的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作者和机构的分布较为零散,这可能会限制研究视角的多样性。研究结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核心素养、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体验教育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603024
  • Cite: 余志豪,王金鹏,李丹,等.体验教育中自然研学研究热点及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中国体育研究,2024,6(3):278-294.


1 引言

体验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以亲身经历为核心。为推动学生实现自主发展,体验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和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体验教育聚焦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致力于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以及技能等多个方面达成和谐发展[1]。此外,体验教育对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及独特需求给予高度关注,通过这种方式助力学生实现特色化发展。目前,国内体验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缺乏对体验教育的内在机制、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难以对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并且,体验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识别体验教育的经典理论及知识聚类,辨析体验教育的起源和演进脉络,探究体验教育的前沿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一个体验教育的理论研究库,为学者剖析体验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开拓新的研究视角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本论文利用CiteSpace分析工具,通过对体验教育研究机构、作者分布、热点主题、聚类等知识图谱进行分析,以期为体验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价值,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启示,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体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依据,借助高级检索功能,将“体验教育、研学教育、自然教育”设定为主题词展开检索。此次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763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为131篇。经过人工仔细筛选,将不相关的文献排除后,最终获得497篇有效文献。

2.2 研究方法

CiteSpace这款应用是由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其建立在Java技术基础之上,是一种能够进行可视化分析的工具。其具备的功能是利用计量手段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从而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主要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等方面,并且能够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预测[2]。本文以CiteSpace 6.2软件为主要工具,对2017—2024年期间的研学体验教育进行分析。文中将出现频率较高的“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等关键词确定为网络节点类型,通过生成共现图谱来进行可视化分析。

3 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3.1 发文量分析

年度发文量可以展示特定时间段内某一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3]。如图1所示对我国研学体验教育2017—2024年的文献数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研学体验教育在社会上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虽然起步初期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但文献数量总增长率较高,此后每年的发文量开始逐年增长。2017年1月,顾明远先生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研讨会上指出:“研学旅行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和教育机构理应开展有组织、有规划的研学旅行活动”[4]。国家文件的发布使得体验教育在2017—2024年成为热点研究话题,在此期间有关研学体验教育的发文量迅速增长。由此可见,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研学体验教育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这为我国研学体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撑。

图 1 体验教育发文量

Figure 1 Publication volume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3.2 作者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对某一领域内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图谱分析,能够从可视化的角度定量评估国内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是否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时,也能够通过考察在该领域内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或机构,发现研究实力较强的个体或组合[5]。

图 2 研究作者知识图谱

Figure 2 Knowledge graph of research authors

3.2.1 作者合作图谱

运用CiteSpace对相关文献的发文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在作者合作知识谱图中,每一个节点都代表着一位作者,节点越大或者对应的字体越大,就意味着该作者的发文数量越多;节点的颜色越是丰富,则表明作者对体验教育的研究时间跨度越大,其研究结果的发表具有显著的连续性。不同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说明作者合作发文量越多,彼此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连线越多,代表某一作者的合作发文者数量越多;连线的颜色越暖,就说明合作的时间越接近。结合图2可知,我国从事体验教育研究的人员相对较少。首先,从个人发文来看,学者殷世东发文量最多,发文数量为3篇。刘博、关维维、张婷、孙莉莉等学者发文数量为2篇。其次,从作者合作发文来看,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团队共有5个,其中合作发文较多的是刘梓煜、刘艳红团队。总体来说,在体验教育研究领域,国内学者虽然存在合作关系,但是合作关系偏弱,大多数都在进行独立研究,主要以个人发表为主,只有少数学者形成了明显的合作关系,这不利于该领域的长远发展。

表 1 发文量前八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top eight in publication volume

排名

姓名

年份

数量(篇)

1

殷世东

2019

3

2

刘梓煜

2020

2

3

刘博

2021

2

4

刘丽雯

2019

2

5

刘晶

2021

2

6

关维维

2019

2

7

张婷

2018

2

8

孙莉莉

2019

2

3.2.2 研究机构合作谱图分析

借助机构合作知识图谱,能够深入剖析核心团体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图谱中,节点对应着研究机构,连线则反映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如图3研究机构合作图谱所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等学院的发文量较多,是体验教育领域主要的研究机构。图3研究机构合作图谱主要呈现以下4个特征:一是各个研究机构在体验教育主题上的合作关系较弱,总体上呈现研究机构多但联系不紧密的特征,未能形成广泛的合作趋势;二是已经形成合作关系的机构多处于同一省市,如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南宁市青秀区政协、南宁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跨区域合作较少,导致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时可能存在较强的地域色彩;三是研究机构多为各地的地理科学学院、旅游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表明体验教育相关研究是旅游学院的重点研究内容;四是近年来涌现出了众多关注体验教育的研究机构或高校,如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等,表明体验教育已经成为各个研究机构或高校当前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总体来讲,研究机构主要以各大高校为主,其中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

表 2 研究机构发文数量

Table 2 Publication quantity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机构

发文量

年份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6

202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5

2021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4

2019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2

202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2022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2

2023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

2020

长沙理工大学

2

2023

图 3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Figure 3 Co-occurrence map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4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浓缩,其出现的频次、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以及突现性等能够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在联系以及重要性程度。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能够直观地发现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热点问题、主题方向以及研究趋势。关键词的频次越高、中心性越大,则表明其重要性越高。同时,关键词的突现度能够反映出某一时间段内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而聚类则可以用于探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6]。

4.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反映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发表的时间点。图4中的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关键词的研究节点,节点选择彩虹色标注方式以更加清晰地呈现目前已发表的文献距今时长。节点颜色越冷,表明距离当前时间越远;颜色越暖,表明距今时间点越近,当前研究热度较高,即圆圈由内向外表明了发文时间由远及近。同时,节点越大,说明在该领域的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多[7]。就本文而言,“研学旅行”是节点最大的关键词,并且分支众多。“研学旅行”的节点大小与中心度高低均居于所有共现词的首位,“研学旅行”节点的颜色变化表明该研究主题时间跨度大,研究热度和持续度较高。除“研学旅行”外,“研学旅游”“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节点大小与中心度高低依次排列。其中“研学旅游”的节点较大,表明发文量较多,并且从节点的颜色来看,外圈呈现暖色,表明最近几年发文量较多,是持续性的研究热点。虽然“体验”“文旅融合”“研学基地”等节点较小,但是从节点的颜色来看,暖色调颜色占比大,表明最近几年以这几个为关键词的文献发表数量较多,是最近几年研究的主要对象。另外,关键词“研学基地”“乡村研学”的节点虽小,但是节点外圈的颜色和内圈的颜色均较暖,说明这几个关键词近年来的发文量激增,是体验教育的热点趋势。

图 4 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ure 4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4.2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在CiteSpace中,选择LLR(Long-Likelihood)算法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对体验教育相关关键词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得到体验教育的研究主题及其类别。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到12个聚类结果,其中,模块Modularity Q值为0.6094,大于0.3,说明该聚类网络结构良好;平均轮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为0.9449,大于0.7,说明聚类效果效率较高,结果可信度极高,可以通过分析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体验教育当前主要研究方向。

图 5 关键词聚类图谱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map

12个结果依次为:#0研学旅行、#1研学旅游、#2乡村振兴、#3研学游、#4文旅融合、#5核心素养、#6中小学、#7体验式、#8研学基地、#9产品设计、#10公益性、#11高一学生、#12主题研究。

关键词聚类图可以考察体验教育相关研究领域内部结构关系,采用较为广泛的LLR方法进行聚类[8],结果如图5所示。观察图5左上角可以发现,模块Modularity Q值为0.6094,大于0.3,说明该聚类网络结构良好;平均轮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为0.9449,大于0.7,说明聚类效果效率较高,结果可信度极高,可以通过分析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体验教育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图5关键词聚类图谱显示,体验教育正在成为核心向研学旅行、研学旅游、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向发散。在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可知,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主要方向如下:

第一,核心素养研究:研学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学对核心素养的作用、研学课程,以及研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上。学者殷世东、汤碧枝等认为,在研学旅行中,通过体验式学习,在学习与旅行的生活共同体中,朋辈群体相依,获得社会文化生活基础,增强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9]。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周维国等从研学的性质、定位与课程理念的角度研究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此外,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研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10]。例如,丁运超学者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及学生的核心素养[11];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周维国等学者则聚焦于研学中的评价体系构建,强调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准确衡量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12]。

第二,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指明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方向和重点[13]。研学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学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乡村资源的在研学中的利用,以及研学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模式等方面。田万顷等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推动乡村经济繁荣的有效途径,而发展研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力[14]。丁运超等从乡村资源角度出发研究研学,强调乡村旅游资源对农村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它既是可开发资源又是特色教育的依托,能实现素质教育实践化和生态化,推进课程改革,是高品质教育,堪称一场教育革命。学者从研学基地、课程开发、产业融合等进行研究,促进研学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15]。

5 研究前沿变迁

5.1 演进规律总结

在研究演进规律探析上,本文利用时间视域图分析总结了2017—2024年间我国体验教育及相关研究热点的演进规律。如图6所示,左侧为体验教育以及相关研究的时间视域图,时间切片为1年。横轴为时间,每条水平线表示在该类聚中心下与其相关的研究热点变化历程。以#1研学旅游为例,在该聚类中心2017—2024年间的研究热点分别为产业融合、发展前景、优化对策、体验经济、体验价值、茶文化。同时,实线上显示出的圆圈或圆点为出现频次较高的研究主题,虚线则表示在某一时间段内该领域内的相关研究内容未能形成聚类。观察图6中每条时间视域线上所呈现的研究热点可以发现,各个聚类中心所显示出的热点出现的时间点大多集中在2020以后,表明最近几年来关于体验教育的研究比较集中,出现了中心度较高的研究热点。

图 6 关键词时间视域图谱

Figure 6 Keyword time horizon map

5.2 突现词探测

关键词突现检测指的是某个关键词变量的词频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从而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所在。通过关键词突显检测,可以回顾不同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11]。由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提取的10个关键词大致以2020年为界分成两个部分。2020年以前主要受关注的研究点包括地理教学、中小学、地理素养、红色旅游、研学游,这些研究点大多为研学体验教育的形式的研究。而2020以后的主要研究点聚焦于实践、产品开发、具身认知、乡村研学、课程设计,关注点更多地转向研学体验教育内容以及带来的自身感受。随着研学体验教育的发展,具身认知、课程设计、乡村研学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021—2024年间具身认知、课程设计等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让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身体上的体验、精神上的满足。并且,由于关键词突现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在未来一到两年,具身认知、乡村研学有望成为日后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未来学者进行研究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16]。

图 7 关键词突现图谱

Figure 7 Keyword burst map

6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6.1 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以体验教育为主题词,基于CNKI数据库检索结果,对我国497篇文献展开可视化分析。通过作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等分析了我国体验教育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发文时间和数量来看,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文献主要集中在2017年以后。2017年前后相关政策密集发布,使得原本“自下而上”的行业自发探索与“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相结合,研学旅行发展进入快车道。

第二,在合作图谱可视化分析中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体验教育的相关研究中涌现出大批学者和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作者合作方面,发文量有一定增长,但主要以个人发表为主,仅少数学者之间形成明显的合作关系。在研究机构方面,各研究机构在体验教育上的合作关系薄弱,跨地域合作较少,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总体上呈现机构数量多但联系不紧密的状态,未能形成广泛的合作态势。

第三,在研究热点方面,核心素养、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已经成为该领域最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并形成了网络结构良好、效率较高的聚类结果。在研究演进规律方面,各个时期研究关键点的变化大多与当时的国家政策导向、经济发展重点研究方向以及经济发展业态变化紧密相关。

第四,在未来研究热点预测方面,从2017年至2024年,研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2021年之前,围绕地理教学、中小学教育以及红色旅游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化,与此同时,实践与课程设计等领域亦备受瞩目。2022年之后,具身认知、课程设计等关键词持续引发学界关注,并且对具身认知等理论以及课程设计等实践层面的探索亦在持续推进。在此阶段,体验教育更加聚焦于乡村研学等新兴研究范畴,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对既有研究方向的探索。由此可见,具身认知、乡村研学、课程设计等正逐渐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体验教育领域的前沿热点研究方向。

6.2 展望

基于利用作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时间视域、关键词突现等分析得知我国体验教育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规律,研学旅行研究热点正在不断拓宽,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现阶段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不断深化。然而,研学旅行在中国起步不久,未来研学旅行研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核心素养。目前研学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内容零散,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讲解为主,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体系也尚未完善,主要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此外,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研学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改进。在课程设计上,制定系统性规划,明确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确保连贯性和完整性,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多样化课程,加强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教学、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师生和生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综合考虑学习过程和结果,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研学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建立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与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从而不断优化和完善研学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第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乃是党的十九大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同时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17]。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田园风光、山水景观、森林湖泊等,这些为体验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场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使得乡村成为开展体验教育的关键场所之一。然而,目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研学课程缺乏特色与合理设计、师资不足、宣传推广力度和方式不佳、管理不规范及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解决办法包括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挖掘特色课程内容并进行科学设计、加大宣传创新力度、规范管理及提高服务意识,以推动乡村振兴与研学结合健康发展。

第三,文旅融合。文化与旅游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有利于通过不同形式的载体呈现历史文化资源、讲述历史故事,借助旅游的推广和传播,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文化创意的融入,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旅融合丰富了体验教育内容,使得各种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等得以更好地展现与传承,这些文化资源为体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目前文旅融合与研学存在缺乏深度融合、课程设计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以及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文旅与研学简单组合,未充分挖掘教育价值和体现特色魅力;课程缺乏针对性、个性化及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专业复合型人才稀缺影响发展;同时安全保障方面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杨智榕.体验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1):157-158.

[2] 王晓珺,喻晓玲.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研学旅游可视化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23,36(1):179-183.

[3] 黄子闻,吴东梵,何亚琼.2017—2023年我国研学旅行评价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教育观察,2024,13(14):35-39.

[4] 顾明远.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教育家,2018(21):1-2.

[5] 高自敞,刘旭玲,邓兰.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热点及演进可视化分析[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20,42(4):72-81.

[6] 王涛,严利强.我国烹饪教育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4):1-6.

[7] 段佳文.我国跨境电商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北方经贸,2024(1):61-65.

[8] 宋佳欣.基于CiteSpace的员工绩效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商业,2019(4):63-65.

[9] 殷世东,汤碧枝.研学旅行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55-161.

[10]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5):4-7.

[11] 丁运超.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3):18-20.

[12] 周维国,段玉山,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J].地理教学,2019(8):4-7.

[13] 李玉双,邓彬.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湖湘论坛,2018,31(6):159-165.

[14] 田万顷.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研学旅行发展路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1):137-139.

[15] 丁运超.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开展县域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9):63-65.

[16] 公茂刚,李汉瑾,窦心语.数字普惠金融研究进展、热点探析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J].兰州学刊,2022(7):45-57.

[17] 朱凯.JM乡村干部绩效管理优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