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市湘一史家坡学校,长沙; 2.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长沙; 3.宁乡一中白马桥中学,长沙; 4.长沙县百熙实验中学,长沙; 5.长沙周南梅溪湖中学,长沙
中华民族精神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不断凝练与深化,近年来国学热、汉服热、汉字热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以及精神归属的自信表现,而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中华体育精神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实践中普遍的价值认同和追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总则第一条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引领,也是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在数字技术引导下,社群连接、数字驱动和平台融合等成为文化产业价值共创的主要动因[1]。然而,体育文化产业至今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发展体系,而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核,在数媒时代下需要以技术为导向重构发展路径,但现有研究目前大多聚焦于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诠释、继承与创新,尚未从技术和传播的途径研究中华体育精神的发展与变化。技术更迭日新月异,中华体育精神如何得到更好的弘扬与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体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文化,天然地具有跨文化属性,是人类最具跨文化传播特征和优势的文化形态之一[2]。基于此,研究分析中华体育精神在通过技术传播中将遇到的阻碍并重构其发展路径,以期为中华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以此为基础营造良性循环的体育环境,从而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
困境通常泛指某事物或人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不特指某一事物的发展阶段或变化过程中的难题。而演进困境则强调在数媒时代这一特定的发展阶段里,中华体育精神因为该阶段的特定属性和特征(如数字媒体的普及、技术的发展等)而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从数字媒体时代这一特定阶段探讨该阶段中华体育精神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为了明确特定的研究对象,也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当今时代下的现实状况。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数媒时代带来了新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从“演进困境”这一表述中更能精确地描述这些境况的变化和挑战,同时这也为后文提出的应对路径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情境背景。
社交媒体是为使用者提供以价值共识为原则进行自身社会关系重构可能性的媒体[3]。在数媒时代,个体的价值培育、认知思考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信息的介入和干扰[4]。数媒时代下,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I)、云计算等技术的使用让中华体育精神有了更多元的传播路径,但却引发了大众的注意力被劫掠的问题,即包括中华体育精神在内的诸多主旋律内容的传播受到了娱乐化、大众化内容的冲击,从而造成大众的注意力被分散,进而引起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受阻。从内容创作上来看,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虽具有吸引力,但缺乏足够的流量变现能力,众多创作者因缺乏利益的支撑,难以保持对中华体育精神等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以利益为导向的结果是创作者陷入了以流量为驱动的恶性循环。从内容接收角度来看,在数媒时代下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短暂、通俗的内容,大众的注意力被快速分散,难以聚焦于包括中华体育精神在内的诸多有深度、有内涵的主旋律内容。同时,基于AI算法和大数据的量化机制,各类传播平台会依据用户的偏好而频繁推送大众化内容,从而进一步阻碍了中华体育精神等内容的传播。只有解决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传播如何打破大众注意力被分散的困境,数媒时代下的中华体育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弘扬与发展。
数媒时代下,5G等技术的普及让大众以社交媒体为平台进行互动,推动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数据和智能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5],非主流媒体的恶意引导以及大众非理性的以讹传讹,导致事件偏离事实。在以流量驱动和追逐利益的导向下,社交媒体成了部分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从而使真实被掩埋在大众非理性的狂欢之中,中华体育精神也被雪藏于虚假梦幻的体育舆论之内。数媒时代下,信息的共享、开放、交互本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多元且真实的主流价值,然而体育舆论失去秩序的传播,严重阻碍了中华体育精神等主流价值的传达,使其淹没在无序的网络环境和社交媒体中,部分非理性的体育舆论在大众的传播中甚至演变成了虚假且恶意的谣言。因此,如何引导非主流媒体回归真实,避免其引导体育舆论进行非理性传播,将理性发言深植于大众的网络行为之中,杜绝虚假杜撰的信息,为数媒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等主流价值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声网络环境,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数媒时代下,体坛领袖成了大众热议的对象,对体坛领袖在所属领域的表现以及热点事件的关注,间接推动了体育在赛事、产业、广告、传媒等领域的发展,其产生的流量也促进了群众对体育竞赛的了解,推动了人们对体育的热爱,加速了全民健身战略的进程,扩大了体育群众基础。体坛领袖所展现的良好精神风貌中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被大众所接收并得以传递,但不知从何时起,饭圈化逐渐蔓延扩散至体育圈。“饭圈”作为娱乐泛化的又一场域,适度娱乐被集体狂欢与“娱乐至死”所替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6]。饭圈化朝着体育领域蔓延,将使体育逐渐朝着过度娱乐的方向发展,进而丧失体育本位。部分大众不再聚焦于体坛领袖在所属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正向的精神传递,转而关注体坛领袖的私人领域。这种对体坛领袖的非理性关注和过度娱乐,不仅抢占了大众对体育本身的注意力,也无疑侵犯了诸多为国争光的体坛领袖的私人生活,部分行为甚至触犯了法律。体育饭圈化若继续蔓延,对体育领域而言弊大于利,也势必会影响体坛领袖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与传播。因此,如何让体育事业“出圈”而不“饭圈”,让数媒时代下的体坛领袖继续发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正向作用,是目前需面对的课题。
数媒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地走出去、迎向世界,仍需构建科学、合理的演进路径防芽遏萌,为中华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文化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土壤,在新时代、新需求、新场景下实现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战略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力量。中华体育精神的演进路径具体是指在数媒时代下,如何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和信息平台来弘扬和发展中华体育精神,旨在应对数媒时代中华体育精神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如注意力分散、舆论失序、饭圈化现象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来促进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助力中国的体育强国建设。
(1)数媒时代下大众注意力被劫掠的本质是抢占资源和利益争夺,如若缺乏中华体育精神等正能量价值观的传播,以利益为导向的资源争夺将侵占大众的利益,形成乌烟瘴气、生态恶化的网络环境,引起一些不良思潮的侵袭,这将对大众以及青少年成长带来巨大隐患。因此,数媒时代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需打破大众注意力被劫掠的现象,打造体育主流新媒体矩阵。例如早期的“两微一端”政务新媒体,即形成了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为核心的三大主流政务新媒体平台,而至2020年走向了以“两微一端”、抖音、今日头条等多元化平台为核心的矩阵布局[7]。相较于政务新媒体的矩阵布局,体育主流新媒体仍处于初探阶段。例如,央视体育形成以赛事直播为核心,辅以央视频31个体育类账号围绕赛事直播设计内容产品,其在体育赛事等细分领域的铺展体现了部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但从垂直领域上看,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事业的价值体现,其全貌的展现尚且不足,而在垂直领域上中华体育精神的广泛传播,对体育事业所属的细分领域都将是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从“两微一端”、抖音、B站、小红书、知乎等平台全面铺展矩阵,形成覆盖式的优质内容输出,将是数媒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破解大众注意力被劫掠的关键之法。
(2)体育主流新媒体矩阵要实现覆盖,仍需优质内容的输出,如何挖掘和讲好中国特色体育故事就成了关键。在多元化平台中,既要坚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也要避免沿用传统口号式生硬的宣传方法和居高临下、教育式的空洞灌输[8]。例如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开设的“北京SWAT”抖音号,凭借一条反恐演习视频赢得了近900万点赞;地方官媒抖音号“四川观察”因高频更新且发布广泛资讯,引发“四处观察”网络热词,收获众多粉丝,其与用户共创内容的模式保持了优质内容输出。中华体育精神在多元化平台的传播也可借鉴其内容创作和输出的模式,充分挖掘中国特色体育故事,在抖音等平台中与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内容共创。在数媒时代下,通过平台矩阵的布局结合优质内容的输出,将大众注意力引向中华体育精神等主流价值观,塑造和谐、积极、理性的网络环境。
(1)在技术赋权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用户数据隐私泄露和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大量虚假新闻的快速传播正在侵蚀正常的网络舆论生态,传统的事实核查方法显得捉襟见肘[9]。体育舆论在非理性秩序下也逐渐失控,数媒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亟需技术核查制约机制来重塑生态和秩序。破解技术发展衍生的问题仍需以技术制衡,体育舆论在5G等技术的加持下,5G低延迟、高速率的传播特性让体育舆论流转速度极大提升,且生成的内容容量巨大,仅依赖人工核查无法解决体育舆论生态问题,反而制约了社交媒体以及平台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导致部分社交媒体和平台舍弃了事实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因此,需推动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审查机制的建立,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性,结合数字水印技术赋予内容作品数字身份编码,防止内容被窃取、篡改、断章取义等现象的出现;并以人机协作的方式实现技术核查,修正事实偏差,防止内容造假、编造、真假混淆;以实名认证与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一人一号和内容发布确权机制,谨防机器人账号传播虚假内容以及恶意引导舆论现象的出现。同时,技术核查需配合制约机制,若缺乏相应的制衡手段,体育舆论生态难以得到净化,而制约机制的建立既需具有威慑力,同时又不得干扰体育舆论的正常秩序,应根据传播人影响力、传播内容不实程度等构建分级体系,并拟制定相关的制约机制。例如,对私人或公众的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影响力采取分级;对虚假言论、造谣滋事、恶意诽谤等不实内容进行分级;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采取删除内容、平台警告、平台封号、澄清事实、禁止入驻平台、法律诉讼等制约机制。在技术核查和完善的内容制约机制下建立体育舆论秩序,从而净化体育舆论生态,为数媒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流量驱动的本质是追逐利益,流量竞争的本质是利益竞争。为了获取流量和利益,内容生产者会扭曲体育事实和真相,内容传播者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进行私人定制,推荐内容会导致用户信息接收渠道的收窄和固化[10]。内容接收者在算法推荐下,不断加深对媒介的依赖程度[11],中华体育精神等主流价值被遮蔽于利益竞争之下。引导体育舆论传播回归理性,亟需从技术上优化中华体育精神等主流价值传播体系,将中华体育精神内嵌入算法推荐中,并提升编辑推荐比例,从人机两端实现中华体育精神等主流价值在大众中的流转,占领体育舆论高地,建立体育舆论秩序,确保体育舆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兼顾时效性。除此之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ChatGPT的出现昭示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代的到来。在UGC(用户生成内容)的背景下,体育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内容生产者主观因素的引导,从而引发众多非理性的现象,而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主导的客观内容生产将重构体育舆论秩序,推动体育舆论传播回归理性,为数媒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1)体坛领袖区别于娱乐明星,作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传递者和弘扬者,其目的是推进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而体育饭圈化的蔓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体坛领袖的生活和工作,饭圈侵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但饭圈对体坛领袖的关注流于表面,而非对体育本身感兴趣,对运动项目和体育事业整体的发展进程并未有实质性的帮助,相反还会扰乱体育领域正常秩序和良好氛围,阻碍中华体育精神等正向价值的普及。总体而言,体育饭圈化弊远大于利,亟需遏制饭圈在体育领域的蔓延。因此,建立数字化多方监管机制的意义不言而喻。新媒体平台作为内容输出端,需提高技术监管的力度,降低人力监管成本,将体育领域相关账号、评论、弹幕、小程序、话题小组等纳入监督管理范畴,灵活运用大数据采集相关数据,对违规数据进行监管,加强算法治理,杜绝唯流量至上以及算法引导等情况出现;政府作为外部监管方,应搭建分类分级数字化监管平台,覆盖文体娱领域,灵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定期监管、抽样监管、重点监管等多样化监管形式,同时对个人或群体的恶劣行为(如辱骂、诋毁、造谣等)采取问责机制,防止饭圈文化影响体坛领袖的工作状态,以科技助力粉丝回归理性;体坛领袖作为体育饭圈化的中心,需加强对粉丝的引导和规约,谨慎发言,避免言辞被恶意曲解,增强自身公关应对能力的培养,谨防舆情危机出现,抵制部分粉丝对其进行言语、行为侵犯,对情节恶劣的言语和行为诉诸法律手段。数媒时代下,数字化多方监管机制对体育饭圈化的有效规制,将净化体育领域的不良风气,让体坛领袖专注于工作,同时有助于体坛领袖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宣扬与普及。
(2)数字化多方监管机制有效遏制了体育饭圈化的蔓延,同时为数媒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的持续发展注入了规范性。然而,体育饭圈化既需遏制以防乱象丛生,也需加强治理,引导其走向积极、理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因此,构建数字化协同共治体系刻不容缓。推动新媒体平台、第三方非营利机构、行业投资者参与数字化协同运营、决策、管理、营销、治理等环节,以高开放度避免单方治理模式的主观性,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价值核心,确保平台数据流动的正向性,从而引领体育饭圈的价值观,实现体育饭圈的价值治理;政府搭建各层级数字化治理平台,衔接数字化监管平台,调控体育饭圈舆论,及时清理体育饭圈乱象及不良行为,通过数字化平台联合入驻各新媒体平台的官方机构,实现多维度价值观念宣传,净化体育饭圈的滋养环境,从而实现体育饭圈的环境治理;建立数字社会自治体系,以各级基层体育社区、俱乐部为单位,借助物联网技术在体育赛事、活动中通过多屏互动等形式实现数字社会治理。在数字化协同共治下,纠正体育饭圈的畸形化发展,为数媒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的正向展现提供有力支撑。
数媒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源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华体育精神面临大众注意力被劫掠、体育舆论传播缺乏秩序、体育饭圈化逐渐蔓延等演进困境。通过打造体育主流新媒体矩阵,挖掘中国特色体育故事,建立技术核查制约机制,推动体育舆论传播回归理性,构建数字化多方监管机制,建立数字化协同共治体系等途径,来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何将技术阻碍转化为技术创新,是新时代下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夯实基础,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并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具体实施这些路径的有效方法和机制,以确保中华体育精神在数媒时代能够顺利传承和发展。
[1] 周锦.数媒推动文化产业价值共创:逻辑、动因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9):165-172.
[2] 王翔,鲍海波.构建传播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体育跨文化传播的空间伦理诉求及应然逻辑[J].社会科学研究,2023(1):198-206.
[3] 王亚菲,樊明方.论社交媒体的重新界定[J].编辑之友,2018(4):58-62.
[4] 周宣辰,程倩.注意力经济下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江海学刊,2022(3):144-150.
[5] 冯建华.中国网络秩序观念的生成逻辑与意涵演变[J].南京社会科学,2020(11):108-115,164.
[6]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
[7] 刘静,凌以民.我国政务新媒体矩阵的建设分析[J].出版广角,2020(19):23-25.
[8] 高超.新形势下中国体育传播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9(2):9-14.
[9] 林爱珺,翁子璇.智能技术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影响与综合治理[J].中国编辑,2023(Z1):32-36.
[10] 王益成,王萍,张璐,等.网络信息生态链视域下内容智能分发平台“信息茧房”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9):7-13,36.
[11] 靖鸣,蔡文玲.“信息茧房”负效应消解的路径选择[J].学习与实践,2020(6):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