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旅游学院,成都; 2.成都外国语学院,宜宾
在“体育+”“互联网+”等发展模式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体育旅游以休闲娱乐的方式逐渐走向大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山地旅游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开始对山地旅游进行研究,研究的范围基本集中在:评价山地旅游资源的总体水平,对山地旅游进行以顶层设计模式为主的规划及基于相关规划的开发,推出一些适合山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保证山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山地旅游业能够日益走向成熟[1]。仅有少数研究的领域涉及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探讨和影响以及对山地旅游中各因素之间的认识。然而,国外在山地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多,相关研究也比较多,研究范围相对也比较广阔,主要研究围绕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等开展,而且很重视山地旅游社会、经济、市场、文化等方面。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探析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采取自下而上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和不断总结,通过知网等官方网站搜索关于山地旅游研究的核心权威论文,利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进行编码,通过分析、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主要维度和层次。
本文采用Nvivo质性分析方法,Nvivo是由澳洲QSR公司设计研发的一款计算机辅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通过编码、搜索,建立以布尔逻辑为基础的系统以及概念的网络系统[2]。是目前国际质性分析软件的主流产品。围绕软件工作的方式是扎根理论,具有强大的编码功能,能够记录信息和与汇总数据相关的研究主题,以帮助研究人员快速收集文献信息[3]。
在检索文献资料后,利用Nvivo对原始文献进行编辑、合并和汇总,并根据扎根理论对文献材料进行编码分析我国山地旅游发展现状。
文章的研究工具为质性分析软件Nvivo和微词云,研究将检索的核心文献资料导入Nvivo 中,根据研究目的创建节点并进行一级、二级、三级编码[4]。软件Nvivo中出现的话语或句子的频率,可以通过“词云”功能直观地呈现。词云中的字体的大小代表文本中的频率数,出现的次数越多,频率数越高,反之亦然。通过对本文中所选研究对象的频率分析,取得了相关结果,如图1所示。
图 1 文献高频词云图
Figure 1 Cloud map of high-frequency words in literature
通过Nvivo软件查询最小长度3运行对文献进行“词频统计”分析查询导出的词语云。由图1可知,旅游(Tourism)、山地(Mountain)、发展(Development)、文化(Culture)、环境(Environment)、社区(Community)、我国(China)等词汇处于词云的中心位置且字体较大,这充分说明了许多研究者对于山地旅游发展的研究重心在于上述几个纬度内。根据Nvivo和微词云分析,也明确了本研究的主体话题对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研究。
为获取我国山地旅游发展现状的原始资料,本研究通过CNKI以“山地旅游发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选取了30篇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编码、分析、比较,并对不同形式的概念、范畴和类属进行梳理,深入检索并科学分析我国山地旅游的发展路径。
本研究通过CNKI选取了30篇核心文章,利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选取的文献数据进行自下而上的逐层编码,操作的程序如下:
(1)开放式编码。逐字逐句解读文献,使用手动编码,对山地旅游发展的路径进行贴标签、概念化、范畴化和类属化,形成三级节点,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保护和谐发展”等。
(2)轴心式编码。合并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某节点,建立二级节点,形成类属关系,如将“山地旅游要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山地旅游要创新科学规划和发展”等归并成发展需求二级节点。
(3)选择式编码。对已有的二级节点进行概括和统整,形成一级节点[5],即核心类属,如将“山地旅游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国家打造山地旅游公园”2个二级节点归整为山地旅游政府引导类属,编码的一级节点可分为6个;二级节点分为15个;三级节点分为67个最后形成树状节点网络,样例摘录如图2所示。
图 2 树状节点摘录图
Figure 2 Tree node excerpt diagram
依据施特劳斯的扎根理论分析,对所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并完成三级编码,如图3所示。编码过程借助软件Nvivo 完成,通过自下而上的归纳方法,最终形成具有从属关系的、从最底层到最顶层的各级节点分析[6]。
图 3 编码参考点节点比较图
Figure 3 Comparison diagram of coding reference point nodes
开放代码的概念类型来源于以前收集的文献,基于扎根理论的“本土化”概念原则,对概念类属的命名完全采用文献中的原文[7]。通过对30篇核心文献的内容进行梳理、编码得到67个三级节点,这些节点位于从属关系的最底层,由是我国山地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得出。
采取vivo 质性分析软件对文献资料信息进行编码分析,得到67个三级节点分别归纳为15个二级节点,二级节点是对三级节点进行质性分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纳总合,位于从属关系的中间层,最后进一步对这15个二级节点进行归纳整合[8],得到6个一级节点,即山地旅游生态、山地旅游经济、山地旅游政府引导、山地旅游安全、山地旅游文化和山地旅游市场,一级节点是对二级节点进行质性分析的结果,位于从属关系的最顶层,是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重要内容。因此,经过对检索和选取到的30篇文献进行信息抽取和节点编码,已经得到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各级节点结构,形成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因三级节点较多,因此图中仅列出一级、二级节点)。
图 4 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节点编码结构模型图
Figure 4 Model diagram of node coding 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mountain tourism in China
该模型以导向形式呈现模型主题,即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分析图。每层结构的节点划分都体现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维度范畴,由模型可知,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由6个一级节点和15个二级节点构成;因三级节点的数量较多,图中只列出了由Nvivo 编码得到的一级节点和二级节点[9];在所有一级节点中,山地旅游政府引导的节点占有最多的参考点,且是山地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山地旅游生态、山地旅游经济、山地旅游安全、山地旅游文化和山地旅游市场5个节点参考点数量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整体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作用[10]。在二级节点中,山地旅游生态环境的发展获得最多参考点支持,说明山地旅游生态的发展是重要的发展路径,这也是发展山地旅游的重要体现。山地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和打造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研究、旅游安全措施保障、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山地特色文化旅游业、打造山地旅游多元化发展、山地旅游的业态规划、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和多媒体技术联合运用,发展现代化山地旅游等节点都具有较多参考点,受到比较多的文献关注,这些节点也是非常典型的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11]。
通过对编码参考点的分析可知,我国山地旅游的发展路径主要集中在山地旅游生态、山地旅游政府引导、山地旅游文化和山地旅游市场方向。通过SPSS 25.0统计学分析软件,运用描述统计中频率得出山地旅游生态、山地旅游政府引导、山地旅游文化和山地旅游市场总占比83%。其中山地旅游经济占10%,山地旅游安全占7%。因此,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核心类属可确定为山地旅游生态、山地旅游政府引导、山地旅游文化和山地旅游市场,后面的研究分析将集中到这四个核心类属上。另外山地旅游经济和山地旅游安全属于支援类属将进行单独的分析。
经过对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核心类属和支援类属的分析确定后,本研究将对模型中核心类属的山地旅游生态、山地旅游政府引导、山地旅游文化和山地旅游市场这4个高频参考节点进行重点阐释及分析;而山地旅游经济和山地旅游安全这两个类属,属于支援类属中的低频节点,且对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影响相对较浅,不做深入阐释。
山地旅游政府引导节点在所有一级节点中参考点数最多,是山地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该节点包含科学规划与管理、国家山地旅游公园的打造、国家政府发挥宏观职能、社区居民参与4个二级节点,总计38个参考点。在山地旅游政府引导包含的4个二级节点中,科学规划与管理节点包含的参考点为11个,科学规划与管理可以看出是现在山地旅游的重要发展路径;从包含的三级节点可以看出,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和多媒体技术联合运用,山地旅游要创新科学规划,山地旅游科学技术现代化规划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引导下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发展。
国家山地旅游公园的打造节点包含4个参考点,户外运动公园和山地旅游国家公园都是现代山地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趋势,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国家政府宏观职能支持包含12个参考点,建立山地旅游管理局向区域化治理转化、政府支持、主导,改善投资的方式,保障旅游产业的投入和发展、外部旅游与政治相结合三个三级节点的参考点较多,说明了政府对山地旅游的发展具有宏观控制的作用。社区居民参与的节点共有11个,其中节点较多的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社区参与和社区参与的山地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分别有4个参考点和4篇材料来源,这体现了在山地旅游的发展中,一定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更应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体现出政府职能对山地旅游发展的作用。山地旅游政府引导节点包含的各级节点及编码参考点数如图5、表1所示。
图 5 各级节点及编码图
Figure 5 Nodes and coding diagrams at all levels
表 1 山地旅游政府引导节点包含的各级节点及编码参考点数表
Table 1 Table of various levels of nodes and coding reference points included in the government guidance nodes for mountain
tourism
续表 |
||
二级节点 | 三级节点 | 编码参考点数 |
二级节点 | 三级节点 | 编码参考点数 |
科学规划与管理(11) | 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和多媒体技术联合运用 | 6 |
山地旅游要创新科学规划 | 2 | |
山地旅游要科学技术现代化规划和发展 | 3 | |
国家政府发挥宏观职能(12) | 政府支持、主导,改善投资的方式,保障旅游产业的投入和发展 | 2 |
基于国家制度化发展 | 1 | |
外部旅游与政治相结合 | 2 | |
建立山地旅游管理局向区域化治理转化 | 5 | |
政府职能发挥导向作用 | 1 | |
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治理 | 1 | |
社区居民参与(11) | 发展过程中注重社区参与 | 4 |
社区参与的山地旅游发展模式打造 | 4 | |
完善社区利益的分配机制 | 1 | |
健全培训机构,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 | 1 | |
山地旅游与当地社区居民协调发展 | 1 | |
国家山地旅游公园的打造(4) | 山地旅游公园 | 2 |
国家旅游公园打造 | 1 | |
公园山地旅游的建立和打造 | 1 |
山地旅游生态的发展是现在我国各旅游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环节,其中包括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则制定和低碳旅游环境2个二级节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规则制定又包含了立法保护打造山地旅游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山地旅游环境保护原则、多元一体;建设生态旅游,发展建设绿水青山的生态旅游,改善旅游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可持续化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发展、山地旅游发展与开发结合当地生态、制定管理规则,与生态相协调发展和发展山地生态旅游12个三级节点,共有22个参考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规则制定二级节点自身包含9个参考点,这说明了在山地旅游的发展中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相关规章制定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低碳旅游环境的节点主要包括低碳环保和发展应遵循低碳原则,发展生态旅游2个三级节点,总计3个参考点。其中,低碳环保包含2个参考点,可知我国山地旅游对低碳经济旅游的发展比较重视。山地旅游生态节点包含的各级节点及编码参考点数如图6、表2所示。
图 6 各级节点及编码图
Figure 6 Nodes and coding diagrams at all levels
表 2 山地旅游生态节点包含的各级节点及编码参考点数表
Table 2 Table of various levels of nodes and coding reference points included in mountain tourism ecological nodes
二级节点 | 三级节点 | 编码参考点数 |
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则制定(22) |
立法保护打造山地旅游与生态协调 发展 |
5 |
生态观光旅游 | 1 | |
山地旅游环境保护原则 | 1 | |
多元一体;打造生态旅游 | 1 | |
发展建设绿色山地生态旅游 | 4 | |
旅游环境的改善 | 1 | |
生态旅游保护和谐发展 | 1 | |
生态环境与保护 | 1 | |
可持续化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发展 | 3 | |
山地旅游发展与开发结合当地生态 | 1 | |
制定管理规则,与生态相协调发展 | 1 | |
发展山地生态旅游 | 2 | |
低碳旅游环境(3) | 低碳环保 | 2 |
发展应遵循低碳原则发展生态旅游 | 1 |
山地旅游文化的发展是各个地方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山地旅游文化二级节点包含有旅游品牌形象与产品和山地特色旅游文化2个节点。旅游品牌形象与产品包含有旅游品牌和形象理念、打造山地旅游品牌形象、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等3个三级节点,有8个参考点。山地特色旅游文化包含有当地文化保护、保护原生文化,避免文化涵化、建设山地特色文化旅游业、挖掘社区文化,开展特色山地旅游、山地旅游原始文化的保护、当地文化与山地旅游之间的融合发展、山地旅游文化的研究与打造。且共有17个参考点,充分的解释和说明了山地旅游发展路径中文化的保护、打造和融合发展是必要的措施,在规划和开发当地山地旅游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当地原生的人文文化。山地旅游文化节点包含的各级节点及编码参考点数如表3、图7所示。
表 3 山地旅游文化节点包含的各级节点及编码参考点数表
Table 3 Table of various levels of nodes and coding reference points included in mountain tourism cultural nodes
续表 |
||
二级节点 | 三级节点 | 编码参考点数 |
二级节点 | 三级节点 | 编码参考点数 |
山地特色旅游文化(17) | 当地文化保护 | 6 |
保护原生文化,避免文化涵化 | 3 | |
建设山地特色文化旅游业 | 3 | |
挖掘社区文化,开展特色山地旅游 | 1 | |
山地旅游原始文化的保护 | 1 | |
当地文化与山地旅游之间的融合 发展 |
1 | |
山地旅游文化的研究与打造 | 2 | |
旅游品牌形象与产品(8) | 旅游品牌和形象理念 | 4 |
打造山地旅游品牌形象 | 1 | |
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 | 3 |
图 7 各级节点及编码图
Figure 7 Nodes and coding diagrams at all levels
山地旅游市场节点包含山地旅游特色产品、山地旅游综合产品、环保、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个二级节点。山地旅游综合产品、环保、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含的参考点数最多,共有15个参考点。有发挥市场资源,加强合作,共拓山地旅游市场、发展规划要与生态、经济、文化相协调发展、发展科普教育旅游产品、市场导向发展多样化山地旅游产品、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理论、城乡统筹的山地乡村旅游发展、山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旅游的发展特征、山地旅游应与自然、经济、文化价值协同发展等8个三级节点。山地旅游特色产品包含区域整合与景区建设并重,打造山地旅游特色、打造赛事+体育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山地旅游个个项目、山地旅游的业态规划、打造山地旅游多元化发展等5个三级节点,共有7个参考点。山地旅游市场的发展是纵横了旅游经济、文化、生态、规划、开发、多元产品、国家公园打造、体育赛事打造等。因此山地旅游市场是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中心环节。是山地旅游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趋势之一。山地旅游市场节点包含的各级节点及编码参考点数如图8、表4所示。
图 8 各级节点及编码
Figure 8 Nodes and codes at all levels
表 4 山地旅游市场节点包含的各级节点及编码参考点数表
Table 4 Table of various levels of nodes and coding reference points included in the mountain tourism market nodes
二级节点 | 三级节点 | 编码参考点数 |
山地旅游综合产品、环保、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5) | 发挥市场资源,加强合作,共拓山地旅游市场 | 2 |
发展规划要与生态、经济、文化相协调发展 | 3 | |
发展科普教育旅游产品 | 1 | |
市场导向发展多样化山地旅游产品 | 4 | |
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理论 | 1 | |
城乡统筹的山地乡村旅游发展 | 2 | |
山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旅游的发展特征 | 1 | |
山地旅游应与自然、经济、文化价值协同发展 | 1 | |
山地旅游特色产品(7) | 区域整合与景区建设并重,打造山地旅游特色 | 3 |
打造赛事+体育融合发展 | 1 | |
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山地旅游各个项目 | 1 | |
山地旅游的业态规划 | 1 | |
打造山地旅游多元化发展 | 1 |
借助Nvivo分析软件可知,我国山地旅游的发展路径主要是以政府政策引导和管理,根据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对其经济、文化、生态、安全和未来山地旅游市场的走向为主要发展路线。针对我国山地旅游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三点小结。
第一,我国山地旅游的发展路径是由三层结构模型组成,包含山地旅游生态、山地旅游政府引导、山地旅游文化、山地旅游市场、山地旅游经济和山地旅游安全6个节点,每个节点在发展路径中的程度不同。第二,山地旅游生态、山地旅游政府引导、山地旅游文化、山地旅游市场是我国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核心类属”,山地旅游经济和山地旅游安全是“支援类属”,发展的趋势影响较小,文中没有作出过多的阐述和分析。第三,从我国山地旅游的发展路径来看和考虑,山地旅游政府引导是山地旅游发展路径的重要保障,山地旅游生态和山地旅游文化是山地旅游发展的必要环节,不可缺失。山地旅游市场是山地旅游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代表了山地旅游的发展趋势。
根据Nvivo对文献的分析得出山地旅游生态、山地旅游政府引导、山地旅游文化、山地旅游市场为当代山地旅游发展的核心类属,针对山地旅游的核心类属提出以下发展山地旅游的展望。
我国山区旅游活动受山地环境空间、生态文化保护理念和相关法规的限制,使我国山地旅游成为一种保护自然和生态文化的第一要务,并具有地方人文景观与深度体验的旅游方式。通过一定范围可控的适度开发来实现大范围可持续化的有效保护。为市民提供旅游休闲、假日旅游、文化体验、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机会和场所,均衡发展地区旅游,带动资源地山地户外资源在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下为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带来变化。因此,对于山地旅游开发应进行空间上科学的分区架构,严格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视角对生产生活空间建设方案进行考量,深度考察国土自然利用效度,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可控和可逆的限度内。同时,在发展中注重高端市场的发展。根据国际山地旅游发展趋势和相关准则,制定地方标准,包括对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保护理念、生产活动服务水平等内容,凸显山地旅游对的地方特色。
在山地旅游文化发展中,政府引导与智慧化平台建设是破解西部山区发展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政府通过出台《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到2027年实现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效能提升”的目标,并推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山地旅游场景。同时,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慧旅游建设,如支持企业研发VR/XR沉浸式体验技术,推动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等项目建设,并统筹监管资金使用,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得以落实,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在智慧化平台创建策略方面,首先需要整合云计算、LBS、互联网和VR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信息查询、安全监控、生态监测、风险评估等功能。其次,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如3S技术)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山地旅游数据库,支持景观资源评估、生态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再次,开发全季文化产业链,如春季民俗踏青、夏季避暑康养、秋季红色研学、冬季冰雪运动,结合LBS技术提供个性化旅游路线推荐。此外,还需要通过智慧平台培训原住民成为文化导游、手工艺传承者,建立收益反哺机制(如文化遗址保护基金),确保可持续发展。最后,与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合作开发“丝绸之路山地走廊”,引入国际认证体系(如IMTA标准),提升目的地可信度。
我国山地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开发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文化挖掘流于表面,现有文化展示多局限于民俗表演、寺庙古迹等符号化元素,缺乏深度互动体验;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元素重复,且受地理区位影响,冬季山地旅游收入普遍下滑,形成“旺季过载、淡季闲置”的恶性循环;科技与营销手段滞后,未充分利用社交媒体、KOL合作等新兴渠道;部分景区为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建设,破坏自然景观,而严格保护区又限制开发,导致体验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然而,文化作为独一无二的资源,在自然景观趋同的背景下,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现实需求,更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化文化体验场景,如非遗活化、历史线路开发等,构建全季文化产业链,如“春季踏青+民俗”、夏季避暑康养、秋季摄影采风+红色研学、冬季冰雪运动等,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如数字营销、沉浸式体验等,跨境协作与标准对接,如国际线路联动、认证体系引入等,以及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如原住民文化培训、收益反哺机制等,成为文化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通过四姑娘山模式、云上草原经验、贵州“文化千岛”战略等案例借鉴和创新方向,预计可推动山地旅游目的地实现文化深度融合,吸引国际游客,带动山区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山地旅游市场当前面临业态单一和文化挖掘不足的困境。多数地区仍以传统观光为主,缺乏体育、教育、康养等多元融合业态,与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如瑞士阿尔卑斯山、法国霞慕尼的滑雪、徒步、康养全产业链相比存在显著差距。同时,地域文化展示多流于表面,如简单的民俗表演,缺乏深度互动体验,而尼泊尔博卡拉通过标准化营地和文化徒步线路成功吸引国际游客,凸显了我国在文化体验产品上的亟待深化的需求。为提升国际竞争力,需打造全季体验链,例如借鉴云上草原结合悬崖乐园、滑雪场及亲子乐园实现全年盈利的模式,开发“春徒步、夏避暑、秋研学、冬滑雪”四季产品。此外,应着重发展文化深度游,如非遗体验、历史徒步线路等,以增强文化黏性。在营销方面,需突破对传统旅游展会的依赖,充分利用社交媒体、KOL合作等新兴渠道,借鉴瑞士通过VR体验、5D影院推广山地旅游的创新方式。同时,推动跨境线路开发,联合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国打造“丝绸之路山地走廊”,串联天山、喜马拉雅等山脉,并引入国际山地旅游标准,如安全认证、环保标识,以提升目的地的可信度,从而全面推动我国山地旅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