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成都
早操作为体育院校传统的日常训练与管理制度,在学生基础体能培养、专业素养养成及纪律意识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体育院校普遍面临低年级学生早操出勤率低、管理效果不佳的困境。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作为西南地区知名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其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大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早操执行情况亦存在明显问题:一年级学生初入学时出勤状况相对良好,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进入大二年级后,出勤率逐渐下滑,代签、迟到、早退等现象日益严重,制度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组织行为学作为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学科,为理解和解释早操出勤率下降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早操作为一种组织情境下的集体行为,既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群体动力的塑造,同时还受制于组织制度与管理方式。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调查,揭示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低年级学生早操出勤率下降的内在机制,从个体特质、群体动力与组织管理三个维度探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期为体育院校早操管理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意义如下:理论层面,拓展组织行为学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应用,丰富高校体育管理的理论体系;实践层面,为提升早操制度的执行效果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对促进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与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1)组织行为学理论视角下的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个体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组织中人的行为受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共同影响[1]。前者包括组织政策、监督方式等,后者涵盖成就感、发展机会等。韦伯(Weber)则强调制度化管理对组织行为的规范作用[2]。此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受观察学习与榜样示范的影响[3],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则强调行为背后的成本—收益权衡[4]。
关于组织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已有多项研究进行探讨。赵平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个体价值认同、组织承诺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5]。王晶.指出,制度公平性感知是影响员工行为的关键因素,当员工感知到组织管理中的不公平现象时,会通过消极出勤行为表达抗议。这些研究为理解学生早操出勤行为提供了多维
视角[6]。
(2)高校体育早操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体育早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早操效果评估。研究表明早操对学生身体素质、学习效率及生活规律具有积极影响[7];二是管理模式探索。尹昊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创新早操形式,探索多样化早操模式,成立兴趣小组,提高学生早操参与度[8];三是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刘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早操内容单调、管理松散是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内容多元化、管理智能化”的改进路径[9]。
高校体育早操的管理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欧美高校普遍采用“自主选择+个性化指导”的晨练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专业训练的针对性。日本体育大学则实行“团队责任制”,将晨练纳入专项训练体系,由专业教练负责组织与考核。国内高校多采用“统一组织+考勤管理”模式,注重纪律性与集体性。然而,现有研究多从宏观政策或管理技术层面探讨问题,较少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剖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深入探究体育院校低年级学生早操出勤行为的动因与机制。
本研究综合组织行为学各流派理论,构建“个体—群体—组织”三维分析框架。在个体层面,运用需求层次理论与期望理论分析学生参与早操的内在动机;在群体层面,基于社会认同理论与从众行为理论探讨同伴影响与群体规范的作用机制;在组织层面,结合程序公平理论与组织支持理论考察管理制度与实施过程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 1 体育院校早操出勤行为的“个体—群体—组织”三维分析框架
Figure 1 A triadic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orning exercise attendance behavior in sports colleges: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s
这一框架强调三个维度的交互作用:个体特质影响行为意向,群体动力形塑行为规范,组织环境提供行为约束。同时,各维度间存在相互影响,如组织制度的公平性影响个体的参与动机;群体规范影响个体对组织制度的认同;个体行为又构成群体动力的基础。通过这一整合性框架,有助于全面把握早操出勤行为的复杂机制。
本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早操出勤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2023级(大一)和2022级(大二)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两个年级分别抽取12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6份,有效回收率94.2%。其中男生138人,女生88人;体育教育专业131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95人。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表 1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表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
特征 | 类别 | 人数 | 比例(%) |
性别 | 男 | 138 | 61.1 |
女 | 88 | 38.9 | |
年级 | 2024级(大一) | 110 | 48.7 |
2023级(大二) | 116 | 51.3 | |
专业 | 体育教育 | 131 | 58.0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95 | 42.0 |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与早操管理、体育院校学生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分析视角。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自行设计体育院校学生早操出勤行为调查问卷,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早操出勤现状、影响因素评价等三部分共35个条目。影响因素评价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从个体因素(自律性、健康意识、晨练获益感知等)、群体因素(同伴影响、宿舍氛围等)和组织因素(制度设计、奖惩机制、执行公平性等)三个维度展开。问卷经5位专家评定和30人预测试后确认,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6,Cronbach’sα系数为0.87,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访谈法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分别对体育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代表(16人)、辅导员与体育教师(6人)、学生会干部(4人)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早操出勤率下降的原因及改进建议。访谈提纲包括早操现状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管理改进方向等核心问题。访谈过程全程录音,并整理成文字材料用于分析。
(4)数理统计法
量化数据使用SPSS 2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质性资料采用主题编码法,通过归纳、整合形成主题类别,并与量化结果进行三角验证,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1)出勤率年级与时间段差异显著
调查数据显示,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大一、大二学生早操出勤率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出勤率为86.3%,大二学生仅为73.8%,二者存在显著差异(t=7.46,p<0.001)。此外,按照入学时间段进行细分,数据显示大一新生入学前两个月出勤率达92.5%,而之后逐渐下降至82.1%;大二学生在每学期初出勤率相对较高(约78.5%),学期中期和末期则明显下滑(分别为72.3%和68.7%)。其表明,随着在校时间延长,学生早操出勤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但专业间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定位相关。
图 2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大一大二学生早操出勤率对比
Figure 2 Comparison of morning exercise attendance rate of freshman and sophomore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出勤问题类型多样化
研究发现,早操出勤问题主要表现为五种形式:完全不参加、代签、迟到、早退和消极参与。其中,代签行为在大二学生中尤为普遍,这反映出现行考勤制度存在漏洞。
访谈材料进一步揭示了部分学生的策略性行为:通过轮流代签、编造请假理由、与考勤人员“打招呼”等方式规避考勤制度。一位大二学生坦言:“我们宿舍基本是轮流去的,今天你去帮大家签,明天换别人去。”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考勤制度的执行漏洞,也折射出学生对早操意义认同的缺失。
生理适应因素:早起困难是影响学生出勤的首要个体因素(平均得分4.32±0.76)。对于专项训练强度较大的学生而言,因身体疲劳恢复不足导致起床困难,进而降低早操参与积极性。一位大二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前一天晚上训练到很晚,身体还没恢复好,早上真的很难爬起来。”专项训练与早操安排之间的冲突,成为影响学生生理适应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专项学生的早起难度感知存在差异。田径类和体操类专项学生报告的早起困难度较低(平均分3.89±0.92),而球类和武术类专项学生报告的早起困难度较高(平均分4.57±0.68)。由此表明,这一现状与专项训练时间安排及强度特点有关。
动机认知因素:早操意义认同度与出勤率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调查显示,46.8%的学生认为早操内容单调,缺乏专业针对性;38.2%的学生感觉早操后反而影响上午课堂学习效率,这些认知降低了学生参与的内在动机。
学生对早操价值的认知存在分歧。认为早操“非常有价值”的学生仅占18.5%,认为“比较有价值”的占32.3%,持“一般”态度的占29.1%,认为“价值不大”或“完全没价值”的共占20.1%。质性访谈进一步揭示了学生对早操价值的质疑:“早操和我们的专业训练关系不大,内容太基础了,感觉就是为了考勤而考勤。”这种价值认同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动机。
时间管理能力:学生自律性与早操出勤率呈正相关(r=0.43,p<0.01)。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特别是进入大二后,学生的自主安排时间倾向增强,部分学生更倾向于按个人节奏进行专项训练而非参与统一早操。一位大二学生表示:“我觉得时间可以更有效利用,比如早上我更愿意做一些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而不是跟大家一起做那些基础的内容。”
学生自律性评分也呈现年级差异:大一平均为3.95±0.82,大二为3.78±0.87。这表明,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自律性有所下降,这与一般认知中的“高年级学生更自律”的假设不符,可能反映了大二学生对早操制度的抵触情绪影响了其在这一特定场域的自律表现。
“七次缺勤配额”心理: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学生将学院规定的“七次缺勤免责”视为“合法缺勤配额”,并产生了战略性使用这一配额的行为模式。访谈中,多位学生表示:“反正有七次不去的机会,不用白不用。”这种心态使得原本旨在为特殊情况提供弹性的制度安排,反而成为助长缺勤行为的因素。
同伴示范效应:宿舍成员的早操行为呈现显著群体趋同性。数据显示,宿舍整体出勤率标准差较小(SD<0.15)的宿舍占比71.3%,表明宿舍成员常形成一致的早操参与行为模式。一位辅导员在访谈中提道:“好的宿舍都很自觉,差的宿舍几乎全员不去,很少有参差不齐的情况。”而进一步分析发现,宿舍早操出勤的“传染机制”也较为明显:当宿舍有一名成员开始频繁缺席早操,其他成员的缺席概率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增加42.3%。这一发现印证了社会学习理论中的示范效应,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来调整自身行为。
群体规范压力:年级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大二学生中形成了对早操制度的普遍抵触情绪,使得即使有意愿参加的学生也会受到消极群体规范的制约。一位大二学生描述:“如果你总是按时去早操,会被同学笑话是‘老实人’,久而久之就不好意思去了。”除此之外,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通过访谈发现,随着学习生活适应期的结束,大二学生普遍认为早操与专业发展关联度低,且随着专业能力提升,对基础训练的需求降低,因此形成了“老生不需要严格执行早操”的非正式规范。这种规范通过宿舍交流、年级聚会等渠道传播和强化,形成群体压力。
社交关系网络:学生与考勤人员的社交关系影响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研究发现,60.2%的学生承认曾因与学生会干部熟识而获得出勤记录上的“照顾”,这种现象随着学生在校时间延长而愈发普遍,特别是在大二学生中尤为突出。
社交网络分析显示,学生会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存在复杂的社交关系网络,这些关系在早操考勤过程中转化为非正式影响力,导致考勤标准不一致。一位学生会干部坦言:“确实很难做到绝对公平,毕竟大家都是同学,有时候关系好的同学求你通融一下,很难拒绝。特别是大二同学,都已经相处了一年,关系处得更熟了。”
制度设计合理性:现行早操制度在时间安排、内容设计和执行弹性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早操时间与学生生物钟不匹配;二是早操内容缺乏专业分化,难以满足不同专项学生的需求;三是“七次缺勤免责”规定被学生视为“合法缺勤配额”,导致战略性缺勤行为。关于制度设计的评价结果显示,只有23.7%的学生认为当前早操制度“合理”或“非常合理”,38.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37.8%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非常不合理”。特别是在早操内容设计方面,高达62.3%的学生表示早操内容与自身专项训练关联度低,缺乏针对性。
奖惩机制有效性:早操考核结果与实际后果关联不足。虽然早操成绩纳入学期评定,但实际权重较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即使早操成绩不理想,也很难导致实质性后果,削弱了奖惩的威慑力。数据显示,仅10.8%的学生认为早操考核结果会对自己产生“显著影响”,25.2%认为有“一定影响”,高达64.0%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早操出勤的重视程度。一位学生会干部观察到:“即使早操扣分了,最后也很少有人因此挂科,大家都知道这一点,所以不太在意。”
执行过程公平性:执行标准不一致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调查显示,87.3%的学生感知到早操管理中存在“选择性执法”现象,特别是对假条审批、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的不公平感,严重损害了制度公信力。进一步分析表明,执行公平性感知与早操出勤动机呈高度正相关(r=0.67,p<0.001)。当学生感知到制度执行不公时,其参与早操的内在动机显著降低。访谈中,多位学生提到关于假条批准的不公平现象:“有些关系好的同学随便写个假条就能批准,而我们有正当理由却很难获批,这种不公平很打击人的积极性。”
为探究各因素对早操出勤率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以早操实际出勤率为因变量,将个体、群体与组织三个维度的各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总体解释变异达61.8%(F=18.52,p<0.001),各主要因素回归系数如表2所示。
表 2 早操出勤率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morning exercise attendance rate
维度 | 影响因素 | 标准化回归系数β | t值 | p值 |
个体因素 | 早起难度 | -0.327 | 4.21 | 0.000 |
早操意义认同 | 0.283 | 3.97 | 0.000 | |
自律能力 | 0.225 | 3.16 | 0.002 | |
群体因素 | 宿舍同伴出勤率 | 0.416 | 5.68 | 0.000 |
群体规范认同 | 0.192 | 2.75 | 0.007 | |
与考勤人员关系 | -0.148 | 2.03 | 0.043 | |
组织因素 | 制度合理性感知 | 0.273 | 3.82 | 0.000 |
奖惩力度感知 | 0.164 | 2.31 | 0.022 | |
执行公平性感知 | 0.351 | 4.92 | 0.000 |
从表2可知,早起难度(β=-0.327)、宿舍同伴出勤率(β=0.416)和执行公平性感知(β=0.351)是影响学生早操出勤的三大关键因素,这一结果印证了“个体—群体—组织”三维互动的理论框架。
表 3 大一与大二学生早操出勤影响因素比较
Tabl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morning exercise attendance rates between freshmen and sophomore students
影响因素 | 大一(M±SD) | 大二(M±SD) | t值 | p值 |
早起难度 | 3.92±0.86 | 4.18±0.79 | 2.26 | 0.025 |
早操意义认同 | 3.75±0.92 | 3.41±0.88 | 2.78 | 0.006 |
宿舍同伴出勤率 | 0.82±0.13 | 0.71±0.16 | 5.47 | 0.000 |
执行公平性感知 | 3.58±0.87 | 3.12±0.93 | 3.63 | 0.000 |
为进一步剖析年级差异的成因,本研究对大一与大二学生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数据显示,大二学生在早起难度感知、对早操意义认同、宿舍整体出勤率、执行公平性感知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大一学生。这一结果解释了早操出勤率从大一到大二显著下降的原因。
从心理动力学视角来看,体育专业学生的早操参与行为受多重矛盾需求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体育生,他们普遍认可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其对早操形式和内容的专业性持有疑虑,认为与其专项发展关联度不高。这种认知失调导致参与动机下降,尤其在身体疲劳与早起困难的生理制约下,更倾向于选择放弃早操。这一现象符合期望理论的核心观点:当个体感知到行为与结果间的关联度低,或结果价值评价不高时,行为动机会显著降低。
值得关注的是,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认知失调。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对专业训练的理解更加深刻,更能辨识早操内容与专业发展的关联度,从而产生更强烈的价值质疑。同时,大二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初入学时的高度自律性与遵从性减弱,更倾向于做出基于自我判断的选择。
因此,提升早操的专业针对性,增强学生对早操意义的认同感,是激活个体参与动机的关键所在。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述,当早操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如专业技能提升),而非仅仅停留在纪律约束层面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
研究结果揭示了早操出勤行为的显著群体趋同性,这可从社会学习理论和群体极化现象解释。宿舍作为学生的基本生活单元,成员间通过直接观察和互动形成共同行为模式。良好宿舍形成积极的早操参与氛围,问题宿舍则可能陷入“全员逃避”的负循环。这一现象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相符:当群体中不参加早操却未受惩罚的行为被观察到,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策略会迅速传播。
从大一到大二的过渡过程中,宿舍群体规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大一新生刚入学时,普遍严格遵守学校制度,宿舍内部尚未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而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相处,宿舍内部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关系网络和共同行为准则,使得群体行为的同质性进一步增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二宿舍的早操出勤行为更具“整体性”——要么全员积极参与,要么普遍消极应对。
此外,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学生形成了更为稳固的群体认同和非正式规范,对早操制度的消极态度甚至成为“老生”群体认同的一部分。这种群体规范一旦形成,会通过压力、嘲笑等机制方式对“异常行为”进行约束,使本有参与意愿的学生也不敢违背群体趋势。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早操出勤率下降的现象反映了学生与组织之间存在信任危机。这种危机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缺乏弹性,未能适应不同专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二是执行过程中的选择性执法和人情因素,损害了程序公平;三是奖惩机制形同虚设,未能真正建立行为后果的关联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普遍感知到制度执行存在不公平现象时,会产生“为什么我要遵守而别人可以不遵守”的心理不平衡,进而采取各种对抗或规避策略。这一现象印证了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当个体感知到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时,会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来恢复心理平衡。
随着学生入学时间较长(如进入大二),他们对组织管理的不公现象有了更多观察和体验,对制度的信任度显著降低。同时,他们与管理者(如学生会干部)的社交关系更为复杂,更容易利用这些关系获取“特权”,进一步助长了制度执行的不公平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与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构建“动机激活—群体互动—制度优化”的三维干预模型,为提升体育院校早操出勤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1)差异化内容设计
根据不同专项特点,设计针对性早操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早操对专业发展的直接帮助。如田径类学生可加强爆发力训练,球类项目学生可增加协调性练习,武术类学生可强化柔韧性训练等。针对大二学生,可适当提高训练难度与专业性,满足其专业进阶需求。
(2)时段弹性调整
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早操时间,如冬季可适当推迟开始时间,或允许学生在指定时段内自主选择参与时间,以减轻生理节律不适应的问题。对于前一晚有专项训练的学生,可考虑提供更具弹性的参与方式。
(3)健康教育强化
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深化学生在提升身体机能、学习效率和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认知,提升学生对早操的内在价值认同。特别是针对大二学生,可以邀请优秀高年级学生或专业运动员分享科学训练经验,增强早操的专业认同。
(1)推行宿舍联动责任制
建立以宿舍为基本单元的整体考核机制,将宿舍作为早操管理的基本单元,开展“优秀早操宿舍”评比活动,激发宿舍成员间的相互督促与支持。对于大二宿舍,可考虑实施“宿舍责任人”轮换制,增强集体责任感。
(2)发挥朋辈榜样示范作用
选拔各专项优秀学生担任早操示范员,通过同辈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积极健康的群体规范形成。针对大二学生,可优先从中选拔示范员,通过赋予其积极角色,转变其对早操的态度。
(3)建立师生共练机制
鼓励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早操,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提升早操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师生互动增强早操的趣味性和凝聚力。对于大二班级,可增加师生共同设计早操内容的机会,提升其参与感与自主性。
(1)引入智能化考勤系统
采用人脸识别、电子打卡等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干预,提升考勤客观性与公平性,杜绝代签等作弊行为。开发早操管理App,实现考勤数据实时公示,增强管理过程透明度。
(2)实施分层递进式管理
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分层管理策略。大一学生重点强化习惯养成,大二学生则增加自主选择权,如允许提交个人训练计划作为早操的替代方案,但需确保训练效果可考核。
(3)推进奖惩机制实质化
改变目前“扣分难以挂科”的现状,建立早操出勤与实质性利益关联的激励机制,如将早操表现与评优评奖、课程加分等直接挂钩,提高违规成本。同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实质性奖励,如优先使用体育场馆、获得专项指导机会等。
(4)确保执行过程透明化
公开假条申请标准与审批结果,定期公示早操出勤情况,接受学生监督,杜绝人情因素干扰,重建学生对制度的信任。特别是对“七次缺勤免责”规定,应明确其适用条件,避免被视为“缺勤配额”。
本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从个体、群体与组织三个维度系统剖析了体育院校低年级学生早操出勤率影响因素,构建“动机激活—群体互动—制度优化”的综合干预模型。研究表明,早操出勤问题是个体生理适应、专业认同、群体互动与制度执行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需要系统思维和整体解决方案。
研究发现,随着学生从大一到大二的过渡,早操出勤率显著下降,这一现象与个体认知的变化、群体规范的形成以及对组织管理的信任度下降密切相关。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更具针对性、弹性和公平性的早操管理体系,提升学生的参与动机和满意度。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专项、性别学生在早操参与方面的差异,开发个性化早操内容体系;同时,探索新兴技术与早操管理的深度融合,如研发智能化早操App,整合健康监测、专业指导与社交互动功能,使早操真正成为体育专业学生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 Herzberg F,Mausner B,Snyderman B B.The Motivation to Work[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59.
[2] Weber M.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3] Bandura A.Social Learning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77.
[4] Homans G C.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M].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1961.
[5] 赵平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6] 王晶.浅论在组织中员工公平感的来源及其对员工行为及其行为关系的影响[J].中国民商,2019(10).
[7] 王正旭,龚田牛.高校早操与大学生自律性的培养[J].教育教学坛,2020(41):124-125.
[8] 尹昊.体育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早操多样化模式研究——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2(19):175-177.
[9] 刘琰.关于民办学校早操问题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