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密里欧学院研究生院,马尼拉
在历史发展中,剑一直享有很高的荣誉,剑在历史上有“君子剑”之美称,古代君子都佩剑。故剑术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最早形成的武术理论便是剑术的理论[1]。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 “越女论剑”的高深剑术理论以及“庄子说剑”的剑术理论哲学,因此可以说中国剑术文化是中国优秀武术文化的代表。
传承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也是文化的固有特
性[2]。这就是说,文化需要进行传承,而且中国剑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瑰宝[3],所以更有必要对它进行传承保护。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许多优秀的文化都正在走向消亡,中国的武术文化都是在上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精髓体现,故绝不能使其“渐行渐远”,在我们传承的过程中,还要广泛地传播,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系统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多个大学图书馆,以及多个省、市、区图书馆,获取了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纸质版图书资料。同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系统和读秀等电子网络平台,下载了大量的电子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优秀期刊论文、优秀硕博论文和报纸等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充分保证了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笔者首先将纸质版资料和电子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按类别阅读并做笔记,最后把它们进行梳理并整合,为文章的撰写提供有效保障。
从分类后的文献中查阅讲述中国剑术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从历史发展脉络中剖析有关于中国剑术文化传承及传播的相关知识并做笔记。笔者之后还在各单位博物馆中寻找出土实物,与所查历史资料进行比对,通过实物与文献记载来验证文献内容的正确性。
从逻辑学的角度把所查的文献资料进行逐篇分析,并进行梳理与演绎,分析出问题的前因后果且进行归纳,并且在查阅每一类文献后进行综述总结,将分析后的文献为本研究做充实的理论推导。
“文化”一词,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在王芳的《武术文化与瑜伽文化的传承方式及传播模式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到“文化”在全世界的定义高达 10000 多种,至今仍没有统一界定。文中还提到,人们对“文化”的最初理解是:用人文来教化百姓[4]。同样地,在次春雷《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一文中,也指出“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即为“用人文来教化百姓”[5]。
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文化的解释比较系统。书中指明: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还提道,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笔者的理解为:在自然界的物体原本不具有文化含义,但经过人为“加工”,便有了文化意蕴,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技术以及经验,这便是人与文化互相创造的内涵。也就是书中还提到,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凡是超越本能、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6]。
相对于剑术文化包括剑之器文化和剑之术文化。也就是说,剑术文化在物质方面以剑本身为文化载体,在精神方面除了有剑的技术外,还包括相附于其中的文化造诣。从广义文化的方向来看,剑是剑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剑文化,就是指剑及其蕴含的精神气质,由于精神气质包含剑术,所以我们说剑术文化是剑及其物质本身的文化加上剑术和附着于剑术上的文化造诣[7]。
首先我们先来说传承,从字面上看,它是一个动词;从整体上理解,就是传授与继承的意思;若把“传”与“承”分开来解释,“传”,就有传播、传扬和传递的意思;而“承”,则有承受、承续、和承接的意思。也就是说,传承包含“传”和“承”两个方面,且二者构成连续的过程。
我们再来看传播,有学者提出在古汉语中,传播是分为“传”和“播”两个概念,“传”包含有传授的意思,“播”则有撒、散布、分布等的意思[8]。最早的“传播”一词见于《北史·突厥传》中,含义是长久而广泛的宣扬、传扬[9]。
从上述分析可知,传承和传播的“传”均有传授和传播的意思,“承”和“播”均体现出扩散属性,区别在于范围不同。传承可以说是在代际间的传播,它是纵向发展的一种属性;而传播则为空间上的流动,它是横向发展的一种属性。传承与传播在一纵一横间必有交点,而在交点之处它们则相互转化,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们“隔离”开来看,而应把它们连接起来对待[10,11]。
在中国历史上,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及普通百姓,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江湖游侠都无不爱剑、佩剑、收藏剑。剑还有许多的别称,比如“宝剑”,因为有非常多的人都爱剑,并且剑的制作也越来越达到臻品,所以有此称呼。再比如说把剑称为“三尺”,电视剧《水浒传》中有诗云:芦花丛叶一扁舟,俊杰哪从此地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需斩逆臣头。从诗中我们也可看出“三尺”就是长度,就是剑长三尺的意思,所以古代把“三尺”也代剑。除此之外,剑还有“短兵之首”“短兵之祖”“百兵之皇”等的别称。
在古代,剑被视为具君子之德的兵器。何为君子之德?剑刚正不阿,是为正直;剑柔韧不曲(屈),是为进退有度;剑无事则锋芒内敛,是为谦逊;剑有事则鞘出止恶,是为侠义;剑贴身护主,是为忠勇[12]。这些均被视为君子之德,所以剑也被称为“百兵之君”。
剑术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家族中以血缘为纽带进行传承,由父传子,子又传孙,代代相传。中国历来有武术世家,其传授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内容都涵盖剑的技术与运用方法,每一代传承中均蕴含着传播。家族中的传承及传播呈代际纵向传递模式,都是由上一辈人传给下一辈人,下一辈人再往下传,这样一种周而复始的模式。自古以来在家族中的传接承递始终都是以血缘关系为主,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古人认为多生可以壮大家族实力,所以就导致了每一代都有多个后代,这样的话不仅在纵向间的代际中有所承接,同时也就在向横向发展,也就是蔓延的传播。
中国剑术文化从古至今都有师承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是模拟家族血缘传承。武术门派的师承具有较强的局限性,门派与门派之间的交流较少,致使剑术传播范围有限。中国的武术门派中师父带徒弟,徒弟们的学习有各自的不同之处,这样造成的不同风格的武术,就是剑法也是一样的,他们在教授给别人的时候就会再产生更多不同的风格技术,这样就会慢慢地传播下去。
地缘,也就是在每个地区人们要是想学习剑术基本不会到很远的地方去学习,因为在自己所住的地方就有师父,这就是地缘上的优势。剑术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可能所产生的文化是不同的,这也是由地缘因素造成的,所以在地缘中中国剑术文化的传承及传播,也是和在师徒中有一定联系的。
从业缘角度看,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职业剑术家,以习练剑法用于技击,在对抗的过程中传播剑法。还有从近代以来开设的武馆,在武馆教人习剑练武这本身就是一种职业,而在参加各种比赛过程中就会互相学习,这也是属于在业缘下的传播。职业的武术家一般都会担任上流社会的武术指导教师或者在军中担任武术 教头,这就是在业缘中的传承形式。
在中国,佛家、道家等宗教思想影响深远,中国剑术文化在宗教中作为一个流派得以传承和传播。比如佛教的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的圣地武当山,它们都有自己的剑术风格和特点,同样也与自己的宗教思想相融合。比如道教,就是拿剑来作为法器的,后来也是道教的一种兵器,这就给剑术文化上了一层道教思想的文化“内衣”,并追求“道”的修炼。中国的剑术很早时候就与宗教融合在一起了,被宗教吸收接纳,甚至自成一派,比如少林派、武当派,其武术体系独立,各有不同的剑术文化。
在当今社会,艺术已融入生活方方面面,不管是艺术的物质还是艺术化的形象,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剑术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时候总表现得那么“和蔼可亲”,今天的影视业、动画业和漫画等都用艺术化了的形象去表现这些传统文化,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不一样的形式和效果展现给大众。
对于中国剑术文化而言,国内一些武打影片及武打明星的推广,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提及影片的名称、演员或是影片中的某个桥段,人们就会再现整个内容,这样的话多把剑术文化以这种形式传播给大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可以更加大力地把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出去。这种艺术化的推广中国武术(剑术)文化,不仅在国内可以,同样也走出了国门,推向了世界各国,也就是对外传播。除了影视外,像动画片以及动漫形象等也是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一般年纪小点的孩子还不懂高深的传统文化,如果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的话就会受到他们群体的广泛认可,这样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成人中传播,在更小年龄的群体中也起到了启蒙作用。
在古代中国,剑术与舞蹈结合形成剑舞,其演练潇洒飘逸、精彩绝伦,不仅在军中有剑舞,在民间剑舞也是很受欢迎的。有时宫廷招募懂剑舞的人进宫表演,或者在宫中直接培训一个剑舞的团队以供专业表演,这样的话就会激发人们学习剑舞的热情,就会带动练习剑舞之风,但这也是剑术与艺术的结合,在艺术中进行继承。还有中国剑术还可以与诗歌和书法绘画进行结合, 诗中咏剑,剑以诗显,诗的流传就是剑的流传。书法中,草书、狂草笔势龙飞凤舞,暗含剑法意境,剑术与笔墨融为一体,墨宝的传承绘画方面,画师通过作品生动表达对剑术的理解与情感,画作的传承与流传,既是剑术文化的传承,也实现了自身的大范围
传播。
中国剑术在汉代以前,在军队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尤其在战国时期,当时步战成为军事中的主要战争模式,而剑在当时已经大规模地使用在战场上,所以就促进了剑术的推广。但是中国剑术在西汉之后在军事中的地位就已经逐渐被环首刀所替代,退出军事舞台比较早。除了国内的战争,在对外的军事行动中也会把这些包括剑器、剑术等传播出去,比如在中国明朝中叶的海患等。中国剑术文化在本国军事中的发展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
在文学著作中,剑术文化在汉代以及汉以前的理论经典是很多的,比如春秋时代的越女论剑,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剑,汉代《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剑道》有三十八篇等,在这些先人的经典论著中,都凝练出了对剑术文化的集大成。中国剑术文化在一些文学著作中被称为经典之作,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消失,而是代代相传传到了今天,这就是传统文化以文学著作为载体的传承,在每一代的传承中,人们口耳相传,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除相关性很强的经典著作外,现代还出现了“武侠小说”。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多数都写到“剑”,把剑描述得“棱角分明”,剑术描写得异常精彩,而且中国人对于“侠”文化一直都很崇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所以武侠小说在中国很受群众欢迎。在武侠小说中,剑术得到了传扬,当人们阅读小说的时候,对于喜爱剑和武术的人就会特别关注描写剑术的那一方面,剑术文化就在文学著作中得到了传播。
武侠小说一般把故事描写得非常生动,人们在阅读之后就会对书中的故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中国的儿童们是非常喜欢大人讲故事的,大人们将自己知道的武侠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的同时也就是间接地把武侠文化传给了孩子们,其中当然包括剑术的部分,孩子 们在这种“熏”的文化环境中长大,自然而然地也就了解了中国的“侠”文化和武术文化(剑术文化),剑术文化便在文学著作中进行传承。
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统治者的决策了,统治者重视它、关注它,它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于中国剑术文化,在先秦时就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拿佩剑来说,在汉代时就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无不佩剑”的说法,剑在当时很受关注,佩剑在社会上已成为一种风气,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前就有持剑斩白蟒的传说,刘邦的佩剑也一直流传后世。在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击剑最为盛行的时代,当时统治者爱剑,也爱观看斗剑,比如春秋时的吴国,当时社会上流传“吴王好击剑,百姓多疮痍”的说法,可见由于统治者的爱好,民间的百姓们也纷纷效仿。还有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文王喜爱剑术,养剑士食客就有三千多人,他们在赵文王面前日夜比试剑术,每年都死伤不下数百人,但赵文王依然乐此不疲。由于统治者重视剑术,对剑术文化发展而言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我们国家对武术非常之重视,武术已经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中国形象走出国门,剑术的对外表演很精彩,受到了外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这都对剑术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多数王朝的数统治者基本实行禁武政策。因武术在古代战争中地位重要,古人有“言兵者必言剑”的说法,在冷兵器时代的封建君王害怕百姓造反威胁自己的统治,同时为了社会的安定考虑都会实行“禁武令”,就是不允许民间百姓练武。如秦朝时期,秦始皇严禁民间习武,收缴销毁民间所有兵器,还推行“焚书坑儒”,此时期剑术在民间几乎停滞,这就是统治者政策对剑术文化传承及传播的消极影响,也导致了剑术文化的衰退。
(1)中国剑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途径包括家族、师徒、地缘、业缘、宗教中、艺术、军事和文学著作中传承及传播等 8 种传承与传播途径。
(2)中国剑术文化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归根结底分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无论是积极面还是消极面,都跟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兴趣喜好等有一定的关系。
[1] 张君.剑与中国传统艺术[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4):19-20.
[2] 王涛.中国武术的传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3] 石文昭.中日剑术之比较[D].温州:温州大学,2010.
[4] 王芳.武术文化与瑜伽文化的传承方式及传播模式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5] 次春雷.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 教育部高教司组,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 杜磊.春秋战国时期剑文化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8] 张桂铭.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9] 王晓晨,关硕.民国时期武术组织传播的比较研究——以中华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为例[J].搏击 ·武术科学,2014,11(8):7-9.
[10] 杨帅.中国剑术文化与日本剑道文化的传承及传播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11] 杨帅.中国剑术文化与日本剑道文化的传承及传播比较研究[M].新加坡:环球出版社,2023.
[12]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宋雅树.中国武术浅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3] 盛子珍.剑舞历史考述[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3.
[14] 陈丽颖.双手剑历史源流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15] 姜玉泽.中国剑术说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5(2):63-66.
[16] 董宁.我国古代剑的起源与历史演变[J].兰台世界,2012(11):67-68.
[17] 李红.剑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6):126-127.
[18] 苏鹏力,陈飞.从出土文物论先秦剑术[J].文博,2006(4):84-87.
[19] 姜喜平,徐娥.论唐诗中的剑文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