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880699
Current Downloads: 86383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SN Print: 2664-1828
ISSN Online: 2664-1836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从“生态理论”视角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 ——对北方某省的调研解析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heory” —— Explanation of Research in a Northern Provinc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 2021,3(9): 651-656 / 2021-09-29 look1028 look558
  • Authors: 秦靖然 杨雯雯
  • Information:
    1.温州医科大学,温州;
    2.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 Keywords:
    Ecological theory;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a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生态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职业化发展
  •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al teacher is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one of the key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law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theory”, and actively adapts to the new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ystem, and further improves the access mechanism, flow mechanism,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us, an “ecosystem” path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in a northern province was constructed.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事关高校“心理育人”成效和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一。本研究以“生态理论”的方法探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职业化发展规律,从系统内外两个方面主动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新环境,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准入机制、流动机制、保障机制和防范机制,从而构建北方某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的“生态系统”路径。
  • DOI: https://doi.org/10.35534/tppc.0309081
  • Cite: 秦靖然,杨雯雯.从“生态理论”视角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对北方某省的调研解析[J].心理咨询理论与
    实践,2021,3(9):651-656.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发展依赖于学校各种生态系统要素(政策、保障、关怀、培养、培训等)的充分协调、配合一致的发挥合力作用。然而,现阶段北方某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处于特有的生态环境中,还存在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缺乏开放性;教育教学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乏多样性;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缺乏关联性;有关待遇和保障落实不到位、缺乏动态平衡性的问题。为此,我们要以“生态论”的方法探赜北方某省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1 以“生态系统”理论剖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问题

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关联、共生、平衡、动态的过程,这为科学研究以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职业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当我们以生态思维方式观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路径时要把握以下“生态理论”特性。

1.1 必须强调系统关联性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处于多维度的社会关系中,必然面临这种特定社会关系的生态价值和伦理规范,所以要重视其全员关联性。一是要在顶层设计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从业资质和有关保障条件予以确认;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不足、教育教学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理论研究基础薄弱、有关待遇和保障落实不到位等面临的共性问题,势必会对从业人员造成影响;三是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往往看重“双一流”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教育教学成果等容易量化和具化的指标,尽管“大思政”格局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人才高地”的建设上尚未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辟一席之地。这就说明对标对表现实问题,改进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境遇是势在必行的,也必将达到一个新的关节点。

1.2 必须强调系统共生性

基于生态系统分析理论,随着时空变化,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只有学生把心理健康教师视为良师益友,诚信相待并能敞开心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做到润物无声;换个角度讲,作为学生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咨询者、守护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及时有效的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才能赢得学生信任。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着特殊又细致的育人工作,有着复杂性、延时性与隐含性的特性,其教育成果一般不会立竿见影,这就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处于角色成果不易确定与自我价值难以体现的要素冲突之中。应该说,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带来的压力感和紧迫感,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尽头的感觉,极大地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续工作的热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难愿意把岗位视为自己事业的永久性“港湾”。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共生性,随着职业压力加大,职业倦怠感增加,不胜任或者不尽心工作倒还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反向流动。

1.3 必须强调系统动态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系统。若我们深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体工作层面,会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甚至集聚出颇为复杂尖锐的矛盾。因此,我们既不能简单归因于内部(个人)因素,也不能笼统归因于外部环境,而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系统的、动态关联的方法去分析深层次原因。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者,还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卫者,需要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多数人很难企及。这种职责上的动态变化导致的主体疲倦、客体不满的结果,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要求与工作岗位专业化矛盾的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专职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安全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负面情绪多、待遇保障少。客观地说,这既违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也违背教师职业发展规律,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陷入无所适从、无力应对和缺乏归属感的境地。加之北方某省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来源较为广泛,直接导致他们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研究能力下降,缺乏职业荣誉感。

1.4 必须重视系统开放性

系统内外部各要素间的交流和联系,是维系系统动态平衡与发展的条件。因此,系统的开放性既是生命力的表现,也是有序发展的根本前提。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来看,新的社会思潮浸染、网络挑战无处不在、人才队伍流动等都是系统开放性层面需要重视的。北方某省近50%的学生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长期沉溺网络,造成部分大学生形成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网络人格,丑化了人际关系,庸俗了师生关系。凡此种种,在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压力下,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咨询中感觉“心太累”。在开放的系统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被认为是工作时间的高投入、工作热情的高付出、工作专业的高风险、工作人格的高分化,与其他岗位比较起来似乎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甚至都没有得到起码的认可。调查发现,有机会就转岗或转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超过1/3,专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存在共性问题,其工资收入水平并没有体现其真正价值,也没将心理咨询与辅导计算为工作考核和晋升的工作量,整体工资收入介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对于这种收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不能接受,他们生活上“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不进则退、非升即走”,造成了队伍的不稳定,缺少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 以“生态优化理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

若以现代生态学强调的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系统开放等核心思想来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群体,我们既要注重系统内优化,也要进行系统外优化,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体利益诉求和系统价值认同提供合理的策应性分析,从而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

2.1 遵循“生态学”原则,严把准入机制

从系统整体关联性来考察,生态系统各要素具备竞争力和优越性才能保证物种的生存,这样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才有可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教师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北方某省各高校必须严把入职关,除了考察应聘者的教育教学水平外,更应衡量应聘者的教师素养好不好[4]。同时,还要改进评价方式,借鉴企业中普遍应用的“360 度评价法”,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机制[5]。欧美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教育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才能从业;硕士毕业想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须进行五至七年系统专业培训与实习训练,通过资格考试后且满足职业发展所需特质才能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有学者在新时代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也提到了要严格准入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选聘,如同种子选育,既要做好去除芜杂、精挑细选,又要确保队伍的纯正“精干”。否则不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会给系统群体带来隐患与风险。尽管北方某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师生比尚未达到教育部1:4000的配比标准。笔者以为,我们更要严格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业准入机制,探索制定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确立准入制度,把那些真正愿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选拔出来,他们愿意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愿意向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方向努力,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作为一种过渡或者跳板。

2.2 遵循“生态位”法则,建立交流机制

从系统动态平衡性来考察,本研究的动态平衡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动态发展和稳定交换过程中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促进教师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前进,并达到协调、和谐的生存状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个体只有不断交流学习,才能帮助他找到最大的收获感和满足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作用。我们必须根据爱好特长、能力水平、行业趋势、社会资源、发展路径等要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交流学习机制设计,保证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然而,目前该省绝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少系统化的学习交流机制。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交流学习相对较少,长此以往该系统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有研究表明,该省各高校高达90%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希望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和交流,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仍有一定数量的高校的专职教师没有接受过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就是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也会因为现实的原因而逐渐产生“离开”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北方某省各高校必须要通过政策性导向,建立并完善校际间和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交流学习机制,将培训、学习、交流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注意系统性和多样化,才能让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成为富有生机活力的“一潭活水”。调查发现,北方某省近十年只举办了16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班,10次工作研讨交流会,培训了1700多人次,这是严重不足的,只有不断增加培训交流学习,才能提高专职教师职业化水平,从而建立完善的校际之间纵向流动机制,对那些业务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咨询服务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严格落实职务(职称)评聘通道和工作津贴补助机制,让更多在专职教师岗位上评上高级职称并获得一定劳动所得真正让“活水”在校际间流动起来,如兼职学习、客座教授、网络督导等等。这样才能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吸引力和胜任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职业追求而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当然,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体也要在系统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必须积极创建与外部环境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依靠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完善主动适应新常态新业态,用创新思想、务实思维寻找发展空间,让适者生存[3]。

2.3 遵循生态学“限制因子定律”,强化保障机制

生物对一项生态因子的需要有一个适宜程度的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就会限制生物生存和发展,成为所谓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在开放的系统下,北方某省各高校应努力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发展构建完善的软硬件环境,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国内外的业务进修纳入学校教师培养计划,享受与学校其他专职教师发展的同等政策。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真正感受到工作有条件、专业有依托、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奉献有回报,其岗位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定会大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发展也就真正能够落到实处[4]。所以,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生态系统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谋求发展,我们既要提供符合要求的保障,又要保障服务的质量,否则就会被淘汰,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职业化发展的关键。

2.4 遵循“生态学”观点,完善防范机制

在有机生态系统中,任何因子都没有先验的价值霸权,任何因子只有在与其他因子的有机关联、共生互动的过程中,才构成生态互动的价值合理性[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将有咨询服务需求的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不能将师生关系“功利化”“陌生化”,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有咨询服务需求学生的成长发展,结合其个性特征、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教育引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激发专职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在平等尊重的教育环境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既能赢得学生信任、赢得家长理解,又能密切家校联系,有效降低负面风险,打造家庭和学校同向同行的育人全链条。还要着力打造“三个”防范机制,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破解教师职业化发展的育人瓶颈。即坚持新生心理筛查全覆盖制度,坚持全面深入排查制度,坚持每日会诊督查制度。将危机风险评估纳入专职教师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全过程,确保每一位专职教师都有制度意识、危机评估的意识。

2.5 遵循“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人才机制

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协调共生、良性竞争、绿色健康发展的系统平衡,而人才涵育、培养、发展正是其价值旨归的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良好人才生态是教育事业久久为功的育心工程,可以从系统化设计、多样化培养、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构建适宜、多样、可持续的专兼职人才生态圈。比如面临专职教师短缺现象,可以将人才资源通过“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转化形式植入学校,通过定期出诊、网上督导、线下讲座等形式丰富人才“小生态圈”,使其良性循环。同时,要将绿色、健康、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化发展,定位人才角色价值和教育共生体位,形成“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体系,而且要比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通过工作考核和晋升工作量细化,解决当前人才发展的共性问题,提升工作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最终构建人才创新发展优质生态圈,努力形成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基于“生态系统”理念的引领,北方某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要按照教育部“四个回归”要求,回归本科教育的本真,回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旨,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在学校之间、跨区域生态之间、学校与生态区域之间努力建构一种共生共建共赢的内在关联,真正找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在育心与育德上的“心理健康的保健者、思想品德的引导者、学习生活的辅导者、心理潜能的发掘者、心理发展的促进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角色定位,进而全方位“启发学生心理自助,鼓励学生心理互助,教会学生心理求助”,真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悦.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

[2] 刘航.生态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 王诺.欧美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4] 康钊,万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7,26(3):25-30.

[5] 刘剑群,郭丽君.论高校教师发展系统的生态平衡[J].继续教育研究,2017(5):69-7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