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
人口统计学资料:小A,女,汉族,24岁,研究生一年级。身体健康,无器质性伤病史。
初始印象:皮肤白皙,中等个头,体型微胖,五官端正,衣着整洁,但交流过程中,常低头含胸,身体僵硬而紧张。
主诉:家乡在东北某地,从小没有离开过家乡,内向敏感但懂事听话,自我要求高。研究生考入离家千里之外的学校,感觉非常孤独。读研以来,越发觉得不如别人,受到大家的排挤,导师也不喜欢自己,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因不满意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状态而烦恼,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难以入眠,对现在的自己不满,自卑,自我评价很低。
求助目标:希望改善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更全面认识自己,顺利完成学业。
求助过程:2020年11月首次主动来访。前五周一周一次,后两周一次,共咨询十一次,单次时间约50分钟,持续五个月,寒假期间暂停。第五次结束后接受朋辈督导一次。来访者未服用药物治疗。
以往咨询经历:来访者没有接受过其他专业性心理帮助。
主要家庭成员及关系:母亲,公司职员,高中文化。父亲,公务员,大学本科。父母离异,父亲再婚。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男友,公司职员,大学本科。姥姥离世,姥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成长经历:小学五年级时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父亲定期探望并支付生活费,因为担心同学知道了这个秘密笑话自己,所以不敢和同学走的太近,从不邀请同学到自己家玩。初中时要求爸爸到学校门口接自己,爸爸沉默寡言,从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自己虽然能感受到父爱,但有心事却不知道怎么和父亲表达,父亲在自己初二时再婚,高一时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弟弟的出生让自己觉得和爸爸中间隔了一堵墙,很担心别人问起他们的关系。奶奶和爷爷重男轻女,弟弟出生后,自己再也不愿意去爷爷家做客。青春期开始发胖,一直减肥但成效不大,高中同学给自己起外号“胖丫”。母亲一直未再婚,很强势,常常控制和指责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自己学习努力,成绩中上游,高考复读后考取当地一所一本院校,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但感觉离母亲的期望还有差距。和姥姥关系最亲近,无话不说,大二暑假在家中时,姥姥突发疾病离世,自己一直很自责,后悔没有及早觉察异样。大三开始谈恋爱,男友是高年级的校友,毕业后留家乡工作,男友始终如一对自己好,但自己觉得很压抑,因为男友在这段关系中很专权。恋爱后大部分时间都和男友在一起,和大学同学关系疏远,在班级也没有担任职务,很少参加社团活动。之后按照母亲的希望报考研究生,第一年差3分落榜,第二年上线调剂到离家较远的西北地区,被迫与男友异地恋。
来访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成长过程无脑外伤经历,在咨询过程中,意识清楚,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动机,在谈到现实困境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来访者成长在一个离异家庭中,从小面对父母分离的现状,自我的认同缺乏养分。父亲不善表达情感,让她没有与父亲建立起很好的依恋关系,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父亲的再婚和生育让她感觉自己被抛弃。奶奶爷爷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氛围让她感受不到被接纳和认可。
来访者内向敏感的个性让她封闭自己,减少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青春期的体型焦虑和同学的嘲笑,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让她有较低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在人际交往中被动、退缩、不自信。
母亲的强势和控制,导致来访者内在自我价值的缺失,让她的理想自我、镜中自我和现实自我有一定差距。重大考试失败的经历让她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姥姥的离世让她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自我的渺小,产生内疚和无助感。男友的专权,让她自我的力量变得更弱。
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模式,来访者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内心渴望交流,却不知道怎么建立和维持一段好的关系,担心无法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顺利完成学业,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自我认知偏差、家庭成长环境和现实刺激的共同作用下,来访者表现出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时常觉得自己是不值得的,因此无法对生活产生期望,内心焦虑痛苦,自卑变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叙事疗法是通过多元文化视野好奇,贴近来访者问题故事,帮助来访者用替代故事(较期待的故事)去替换被主线故事压制的问题,从而引导其重构积极故事,构建较期待的自我认同,以唤起其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来访者虽然面临生活多重考验,但是从后现代心理学的思路上看,来访者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成为她克服困难,创造新生活的宝贵资源,这些生活中的例外,可以化伤痛为珍珠,点亮她的人生。
(1)来访者努力上进,勤奋学习,对自己有较高要求,能够主动求助,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渴望全面地认识自己。
(2)虽然在考试中受挫,但并未放弃自己,始终坚持学习,追求进步。
(3)来访者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独立与成长,希望得到导师的认可和肯定,在专业上有更大的发展。
(4)来访者情感细腻,懂事听话,能理解父母的离异选择,对亲人懂得感恩。
(5)在人际资源上,虽然父母离异,不缺席的父爱和无微不至的母亲,让来访者体验了亲情的温暖,从小姥姥的照顾、关爱、支持和陪伴,使来访者有依恋的良好客体。来访者有男朋友,有女性的青春魅力,有爱人的能力。
来访者求助动机强烈,在来访者登记表上标注希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和学业问题,经过与来访者讨论,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
(2)中期目标:更好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价值感,改善人际关系。
(3)长期目标:完成学业,完善人格,幸福生活。
本案例采用后现代的治疗理念,运用叙事疗法进行咨询。来访者自我价值感较低,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在最初的咨询中,着重使用倾听、具体化、共情、尊重、积极关注等技术,目的在于初步完成个案概念化,探讨并商定咨询目标和初步的咨询方案。第二阶段,探索例外的“闪光”事件,利用外化的对话、改写的对话、重塑成员的对话、意义的对话等对原有的主线故事进行解构,丰富新内容,创造新故事。第三阶段,运用时空见证的对话,巩固来访者的自我认同,重塑人生希望,最终达到完善人格。
第一次咨询来访者主动预约,求助动机强烈,咨询师对心理咨询做简要介绍并签订保密协议,咨询师以倾听、尊重等态度与来访者建立关系,使用接纳、共情、澄清、具体化等技术搜集来访者家庭情况及面对的问题,第二次咨询讨论咨询设置及咨询目标和方案。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肢体动作印象深刻,咨询过程中始终低头含胸,身体僵硬而紧张,避免目光接触。
在咨询阶段面对来访者的自卑,主要使用外化技术,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卑对自己的影响,降低来访者对自卑的挫败感,感受到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在这个阶段,主要的问题包括:(1)自卑问题是如何开始的?它陪伴你有多长时间了?(2)不自信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让你怎么看自己?让你和别人的关系有什么改变 ?(3)你是如何面对自卑问题的?(4)自卑感来袭的时候,你做什么可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5)如果说要感谢自卑的话,你觉得可以感谢什么?
在第3-5次的咨询中,来访者感觉很难回答这些问题,更多强调自己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急于改变现状的焦虑情绪,咨询师以高考复读后考取一本院校和考研失利后依然坚持学习,最终考取研究生作为来访者生命中的例外,帮助来访者站在问题外看待自己,主要问题包括:(1)你是怎么坚持考研的?(2)当你得知自己考研成功时是什么感受?(3)考研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4)你觉得考研成功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5)你最想把考研成功这个好消息跟谁分享?为什么?(6)你以前还有哪些类似的有意义的事件?可以具体描述一下吗?
当咨询师和来访者讨论了问题之外生活中的“闪光点”之后,来访者不再急于与咨询师讨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以及舍友排挤自己的细节,更愿意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经历了寒假的休整,回到校园的来访者再次主动预约咨询,表示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的环境,表达了想主动与同学交往的愿望,在第6-8次的咨询中,围绕与父母的关系,咨询师主要使用重塑成员的对话和意义的对话,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生命中人际资源的力量,启发来访者理解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拥有很多爱的资源,建构出新的自我认同,深挖来访者潜力。这个阶段,咨询师能感受到与来访者的目光交流增多。
在第10次的咨询中,来访者主要讲述了和姥姥相处的生活细节,咨询师运用空椅子技术,帮助来访者化解内疚感,同时使用时空见证技术,和来访者一起探讨:(1)如果姥姥在世,看到你经历了种种不容易,变成了如今越来越优秀,她会认为你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2)如果姥姥在天有灵,她会对你说什么?(3)未来那个成熟自信优雅的你看到今天的你,她会鼓励你什么或者欣赏你什么?在第11次的咨询中,来访者表达了情绪比之前稳定了很多,能够给自己时间去处理问题,也在生活中积极寻找机会和同学交流,未来有需要还会继续寻求心理咨询的愿望,咨询师在人际交往技巧上给予了建议。
来访者对自己的看法有所改变,自我价值感有所提升,在对自己满意度的评分中,从开始的4分到最终的7分,来访者也更愿意将这种自我肯定的感受与男朋友进行交流。面对未来,来访者表现了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客观看待导师布置的任务,虽然有一定的学业压力,但愿意去面对和尝试。
从整体效果上看,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后期,来访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所改善,开始计划主动与同学交流,迈开了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面对一名主动预约的一般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在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在与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最初外化技术的使用并不十分顺利,咨询师有意识地使用外化的语言,但来访者并不一定能够按照咨询师的思路进行下去,这时咨询师一定要完全贴着来访者的感受,可能充分的共情更有利于咨询的开展。在咨询中,各种信息和线索从四面八方展现在咨询师面前,有时会让咨询师陷入顾此失彼的情境,因此,需要咨询师每次咨询后及时总结,寻求督导,厘清思路,才能更深刻理解和帮助来访者,这也是本次咨询中新的自我觉察。
(致谢:本研究得到来访者的知情同意,在此感谢其支持)
[1] 麦克·怀特,大卫·爱普斯顿.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 罗伯特·斯科尔斯,詹姆斯·费伦,罗伯特·凯洛格.叙事的本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怀特.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