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732142
Current Downloads: 84708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SN Print: 2664-1828
ISSN Online: 2664-1836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依恋类型在青少年同伴关系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Attachment Type in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 2024,6(9): 529-539 / 2024-09-23 look8140 look331
  • Authors: 蔡一剑
  • Information:
    瓦伦西亚大学,瓦伦西亚
  • Keywords:
    Attachment type; Teenagers; Peer relationship; Mental health;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依恋类型; 青少年; 同伴关系; 心理健康; 跨文化差异
  • Abstract: Based on the attachment theory of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ubstantial impact of attachment types on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s. Attachment types (secure, anxious, and avoidant) play a key role in shaping relationship dynamics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This in-depth study of the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adolescent peer interactions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during this critical life stage. During adolescence, attachment objects gradually change from primary caregivers to companions and romantic objects. Secure attach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dolescents’ resilience,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self-esteem levels, enabling them to confidently handle peer relationships. In contrast, individuals with anxious or avoidant attachment types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positive peer interactions. Secure attachmen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rust, emotion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peer interaction, while insecure attachment creates complexity and challenges. This effect also extends to the areas of self-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ts, with secure attachment being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ttachment types and develop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secure attachment in adolesc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ultivating healthy and positive peer relationships, contributes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reveals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mphasiz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attachment theory o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nd its key role in shaping human development. 本研究基于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和玛丽·安斯沃思(MaryAinsworth)的依恋理论,深入探讨了依恋类型对青少年同伴关系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在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关系动态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依恋类型与青少年同伴互动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为理解这一关键人生阶段的社会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见解。在青春期,依恋对象由主要的照顾者逐渐转变为同伴和浪漫对象。安全依恋与青少年的恢复力、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自尊水平密切相关,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处理同伴关系。相比之下,具有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在建立和维持积极的同伴互动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安全依恋为信任、情绪弹性以及积极的同伴互动奠定了基础,而不安全依恋则带来了复杂性和挑战。这种影响还延伸到青少年的自尊和心理健康领域,安全依恋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的降低相关。未来的研究应探索依恋类型的跨文化差异,并制定促进青少年安全依恋的干预措施。本研究为培养健康、积极的同伴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揭示了依恋类型与青少年同伴关系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系,强调了依恋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及其在塑造人类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 DOI: https://doi.org/10.35534/tppc.0609065
  • Cite: 蔡一剑.依恋类型在青少年同伴关系中的作用[J].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2024,6(9):529-539.

1 引言

1.1 依恋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依恋理论最早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9)提出,对于理解人际关系至关重要。鲍尔比强调,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人类天生就需要安全的依恋,这种依恋是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基础。安全依恋使个体能够探索环境、建立自尊并发展认同感(Bowlby,1969)。依恋可以根据关系的质量进行分类。安全型依恋以信任、舒适和一致性为特征,被认为是最有益的依恋类型,能促进人一生的积极发展(Ainsworth et al.,1978)。相反,不安全依恋则表现为焦虑矛盾型、焦虑回避型或无组织型,每种类型都会对情绪和社会福祉产生不同的影响(Main & Solomon,1986)。了解这些依恋类型对于研究它们在青少年同伴关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2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的独特作用

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其特点是追求自主和身份的形成。在这一时期,同伴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个人和情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这些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社交技能、建立自我概念和尝试独立(Collins & Steinberg,2006)。这些关系的质量是由早期的依恋模式决定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功能有重大影响(Allen et al.,2007)。安全依恋的青少年通常会形成更健康、更具支持性的同伴关系(Laursen & Collins,1994)。相反,不安全的依恋会导致青少年在处理同伴关系时遇到困难。例如,具有焦虑—矛盾依恋的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对同伴的过度依赖,而具有焦虑—逃避依恋的青少年可能会在情感表达和亲密关系方面挣扎(Berndt,2002)。这些动态强调了了解依恋类型与青少年同伴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 理论框架: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对其进行了扩充,为理解个人在一生中所形成的情感纽带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强调了人与生俱来且基于进化的动力,即寻求与依恋对象的接近和情感联系(Bowlby,1969)。鲍尔比认为,依恋关系为探索和情感调节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照顾者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提供保护和情感支持。依恋行为,如哭泣和寻求安慰,是儿童用来保持与照顾者亲近的策略,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Bowlby,1969)。安斯沃斯的研究,尤其是她的“陌生情境”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依恋理论,确定了不同的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2.1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特点是儿童与照顾者之间存在一种信任、稳定的情感纽带。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以其照料者为安全基地,自信地探索周围环境,并在需要时寻求保证(Ainsworth et al.,1978)。他们通常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同理心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积极期望,从而影响他们与同伴的互动(Laursen & Collins,1994)。

2.2 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特点是需要不断地安抚且难以分离。具有这种依恋风格的儿童会表现出依恋和对被遗弃的高度焦虑(Ainsworth et al.,1978)。具有焦虑型依恋的青少年在朋辈关系中经常表现出类似的行为,他们会寻求确认,并变得过度依赖朋友,这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Allen et al.,2007)。

2.3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特点是情感上的距离感,倾向于自给自足,而不依赖照顾者的情感支持(Ainsworth et al.,1978)。具有回避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可能会发现很难在同伴关系中表达情感和发展亲密关系,从而影响他们友谊的质量(Berndt,2002)。

依恋理论的原则与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尤其相关。随着青少年逐渐走向独立,同龄人之间的互动成为核心,而早期的依恋策略会对这些关系产生影响(Collins & Steinberg,2006)。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通常会形成更健康、更具支持性的同伴关系,表现出更强的社交能力和同理心,从而建立牢固且持久的友谊(Laursen & Collins,1994;Allen et al.,2007)。与此相反,那些依恋风格不安全的青少年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例如焦虑矛盾型青少年的过度依赖,或焦虑回避型青少年在情感亲密方面的困难(Berndt,2002)。

依恋理论为青少年如何处理同伴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尤其是在解决冲突、情感表达以及平衡依赖性和独立性方面(Laursen & Collins,1994;Allen et al.,2007;Berndt,2002)。它强调了早期依恋模式和同伴互动动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青少年同伴关系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

总之,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并由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扩展的依恋理论,为理解个人与照顾者和同伴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早期的依恋方式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塑造着这些互动的质量和动态。认识到依恋理论的作用对于探索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3 研究方法

本节概述了用于探讨依恋方式在青少年同伴关系中作用的研究方法。为了全面了解这些动态变化,我们采用了比较研究和文献综述等方法。

3.1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将系统地探讨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方式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重点是冲突的解决、情感的表达以及关系的依赖性或独立性。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些依恋方式对同伴关系质量的影响。这将通过横向、纵向和跨文化比较来实现,从而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横向比较可提供依恋风格的快照,纵向比较可追踪随时间的变化,跨文化比较则可探讨文化的影响。数据收集包括通过自我报告、同伴评价和行为观察进行的结构化访谈和评估。统计分析将有助于进行比较,加深对依恋理论及其对青少年同伴关系影响的理解。

3.2 文献综述

全面的文献综述将为研究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并为实证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系统性综述将从学术期刊、书籍以及PsycINFO、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WoS)和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中收集相关文献,重点关注过去二十年的出版物。综述将涵盖依恋理论、青少年发展和同伴关系,探讨依恋理论的历史演变、其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同伴关系的影响。文献综述旨在提供理论基础和框架,以便与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3.3 伦理方面的考虑

伦理方面的考虑至关重要,涉及对文献和数据来源的伦理处理。本研究坚持学术诚信,确保正确引用和准确表述原始资料。当涉及未成年人时,需要保护参与者的隐私并确保其自愿参与。本研究强调道德标准,避免干扰参与者的自然行为,确保研究的完整性、透明度以及参与者的福祉。

3.4 局限性

承认每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对于提高研究的透明度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横断面研究可能只能提供依恋方式和同伴关系的快照,而纵向研究则面临着参与者保留和随时间推移可能发生的变化等挑战。跨文化比较可能会遇到文化偏见。综合定量和定性数据的混合方法可以解决这些局限性,从而加深理解。研究人员的偏见、研究对象的反应性以及研究结果对特定环境的普遍适用性等局限性已被认识到,这就强调了需要一种深思熟虑的综合方法来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和有效性。

4 青春期的依恋类型:比较分析

4.1 比较分析

鲍尔比(Bowlby)和安斯沃斯(Ainsworth)提出的依恋理论对于理解青少年与照顾者及同伴之间的情感纽带至关重要。本节将对青少年的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进行比较。

4.1.1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特点是与照顾者之间有很强的情感纽带。具有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情绪复原力、有效沟通能力以及建设性冲突解决能力(Allen et al.,2007;Laursen & Collins,1994;Sroufe,2005)。

4.1.2 焦虑型依恋

具有焦虑型依恋的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过度依赖、害怕被抛弃以及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同伴关系(Ainsworth et al.,1978;Berndt,2002;Shomaker & Furman,2009)。

4.1.3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青少年通常会呈现出情感上的距离感,以独立为优先考量,难以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影响同伴关系(Ainsworth et al.,1978;Allen et al.,2007;Berndt,2002)。

4.2 依恋普遍性比较

4.2.1 安全型依恋的普遍性

安全型依恋是青少年中最为常见的依恋类型,与支持性强、稳定的友谊以及有效解决冲突有关(Laursen & Collins,1994;Sroufe,2005)。

4.2.2 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和回避型)的普遍性

焦虑型和回避型等缺乏安全感的依恋方式也较为普遍,这导致了同伴关系中复杂的动态变化。具有混合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可能会寻求支持,但在情感亲密关系方面却面临困难(Allen et al.,2007;Shomaker et al.,2009)。

4.3 现实世界中同伴关系中依恋类型的实例

4.3.1 安全型依恋

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李华(仿名)在同伴关系中表现出自信和情绪稳定。她能够坦诚地与人沟通,并通过妥协来解决冲突,因此她是一个值得支持和信赖的朋友。

4.3.2 焦虑型依恋

王宇(仿名)有焦虑型依恋倾向,他过分依赖朋友,害怕被抛弃,由于总是需要得到确认,导致情绪波动且朋友关系紧张。

4.3.3 回避型依恋

刘洋(仿名)具有回避型依恋的特点,她将独立放在首位,因此在情感上与同伴保持距离。她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使得她的朋友很难与她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5 依恋与同伴互动研究

了解依恋风格如何影响同伴间的互动对发展心理学至关重要。此节将重点分析中美两国同伴互动中的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行为,揭示潜在的跨文化差异。

5.1 安全型依恋

具有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会表现出合作、移情以及有效沟通等积极行为,从而在美国和中国建立起支持性的同伴关系(Allen et al.,2007;Chen et al.,2005;Kerns et al.,2017;Li et al.,2017)。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会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并保持稳定、令人满意的同伴关系,这与促进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是一致的(Verschueren & Klimstra,2018)。

5.2 焦虑型依恋

具有焦虑型依恋的青少年表现出依赖性和害怕被抛弃,不断寻求同伴的安慰。这种行为会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但其表现形式可能因文化而异。在美国,焦虑型青少年表现出依恋和情绪波动,而在中国,强调人际关系的文化影响了这些动态(Chen et al.,2017;Kerns et al.,1996;Ma et al.,2018;Waters & Cummings,2000)。

5.3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青少年将独立性放在首位,表现出情感疏离,从而影响同伴关系。在美国,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他们经常回避情感表达和支持(Kerns et al.,1996;Markus & Kitayama,1991)。在中国,强调集体主义与和谐的文化影响了他们的同伴交往,强调自给自足和情感克制(Chen et al.,2017;Wang,2005)。

在美国和中国,安全型依恋促进了积极的同伴行为和结果。相比之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则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带来了挑战。了解文化框架内的依恋动态对于促进健康的青少年同伴关系至关重要。

6 依恋类型与解决同伴关系中的冲突

依恋方式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处理同伴关系中冲突的方式,从而产生积极或具有挑战性的结果。理解这些模式对于促进健康的同伴交往至关重要。

6.1 安全型依恋

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通常展现出有效的冲突解决技巧。他们会进行坦诚的交流,与同伴产生共鸣,并寻求建设性的冲突解决方案(Allen et al.,2007)。这些青少年将冲突视为个人成长和关系发展的机遇,而不是对情感纽带的威胁(Kerns et al.,2017)。

6.2 焦虑型依恋

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可能会因害怕被拒绝和被抛弃而在解决冲突方面挣扎,从而引发情绪反应(Kerns et al.,1996)。研究表明,这些青少年经常会过度寻求保证,并且可能会发现达成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具有挑战性(Laible et al.,2000)。

6.3 回避型依恋

具有回避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倾向于以情感疏离的方式来处理冲突,通常会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将独立性置于解决冲突之上(Kerns et al.,1996)。这种方法可能会阻碍冲突的有效解决,因为它可能会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距离(Kerns et al.,2011)。

6.4 国际视角和案例研究

跨文化的研究支持这些发现。例如,在美国和瑞典,安全型依恋都被认为能促进冲突的有效解决(Sroufe et al.,2005;Ruffman et al.,2019)。同样,日本的研究表明,焦虑型依恋与冲突期间情绪反应性的增强相关(Takahashi et al.,2017)。在埃及,具有回避型依恋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回避冲突,导致紧张关系得不到解决(Ahmed et al.,2018)。

7 依恋类型与同伴接纳

幼儿时期形成的依恋方式对青少年如何体验同伴接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会塑造人际交往并影响社会接纳。

7.1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一般都能获得积极的同伴接纳,这是因为他们有能力形成情感平衡且相互信任的关系(Allen et al.,2007)。他们在处理冲突和建立相互支持的友谊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受欢迎程度(Kerns et al.,2017)。

7.2 焦虑型依恋

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可能会在被同伴接纳方面遇到困难。他们害怕被拒绝和抛弃,这往往会导致社交焦虑,使他们更难维持积极的同伴关系(Laible et al.,2000)。这种模式在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不同文化中都是一致的,焦虑型青少年由于缺乏安全感而难以被同伴接纳(Takahashi & Kikusui,2017)。

7.3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对同伴接纳的影响较为复杂。有些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独立性,不寻求同伴的认可(Ahmed et al.,2018),而有些青少年则可能会经历社会隔离,难以形成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从而对同伴接纳产生负面影响(Kerns et al.,2011)。

7.4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普遍增强了同伴接纳。例如,涉及美国和中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与较高的社交能力和同伴接纳有关(Chen et al.,2005;Li et al.,2017)。相比之下,焦虑型依恋的青少年由于社交焦虑,往往面临较低的同伴接纳度(Ma et al.,2018)。回避型依恋的结果各不相同,有些青少年表现出自立,有些青少年则在社会关系中苦苦挣扎(Kerns et al.,2011)。

8 依恋风格和同伴关系中的文化和性别差异

8.1 文化差异

安全型依恋: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强调安全的家庭依恋,这对同伴间的互动产生积极影响(Chen et al.,2005;Takahashi & Kikusui,2017)。在这些文化中,安全型依恋与较高的同伴接受度和社交能力相关(Li et al.,2017)。

焦虑型依恋: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因此焦虑型依恋程度相对较高,这导致在同伴关系中出现害怕被拒绝并产生社交焦虑的情况(LaFontana & Cillessen,2010)。

回避型依恋:在美国等个人主义文化中,回避型依恋可能与独立性有关,而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回避型依恋可能被视为缺乏社交技能或情感疏离(Ahmed et al.,2018;Kerns et al.,2011)。

8.2 性别差异

安全型依恋:女性通常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移情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这有助于形成安全型依恋和支持性的同伴关系(Laible et al.,2004)。

焦虑型依恋:研究表明,女性倾向于表达更多的焦虑和对被拒绝的恐惧,从而导致更高水平的焦虑型依恋(Kerns et al.,2000)。

回避型依恋:在社会化过程中,男性一般较少表达情感,这可能会引发回避型依恋行为(Kerns et al.,2017)。

9 对心理和家庭管理干预的影响

9.1 依恋研究的实际应用

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安全依恋与积极的心理健康结果有关,如较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Simpson et al.,1992)。以依恋为基础的疗法,如依恋家庭疗法(ABFT),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尤其是在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方面(Diamond et al.,2010)。

不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风险:不安全的依恋方式会增加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Li et al.,2017),这凸显了在治疗中识别和解决这些模式的重要性。

9.2 培养安全依恋的策略

促进青少年安全依恋的策略包括开放式沟通、营造关爱环境、让青少年参与决策以及使用基于依恋的干预措施。

研究表明,有效的沟通(Allen & Land,2013)、良好的环境(Waters & Cummings,2000)以及在自主性和安全依恋之间取得平衡(Steinberg & Silverberg,1986)对于培养安全依恋至关重要。

10 结论

依恋类型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并塑造他们的互动方式。早期的依恋模式对这些关系有着直接而持久的影响。安全依恋通常促进亲密、信任、有效沟通、情感支持以及高质量的友谊。影响安全依恋与同伴互动关系的其他因素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和教育。安全依恋培养心理韧性、信任和情绪调节能力,而不安全依恋则使这些领域变得复杂。安全依恋的青少年通常拥有更健康的同伴关系,表现为信任、有效沟通和冲突解决,同时参与亲社会行为。相反,具有焦虑型依恋者可能在情绪波动和寻求社会支持方面遇到困难,而具有回避型依恋者则表现出情感退缩和不愿建立深度联系。依恋类型还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和心理健康。安全依恋与较高的自尊和适应力相关联,并能减少焦虑和抑郁;而不安全依恋则与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应对策略相关。

早期的依恋经历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具有长期影响。童年时期所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指引着青少年在同伴互动中的期望和行为。安全型依恋者通常以自信、信任以及情感弹性来处理这些关系,而不安全型依恋者则可能在信任、情感表达以及冲突解决等方面遇到困难。父母、照顾者以及教育者在培养安全依恋和健康同伴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敏感且具有回应性的照料能够促进安全依恋,即使是不易亲近的父母,也能从其他照料者的支持中获益。教育者通过营造包容的课堂环境以及与学生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和情感发展。

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安全依恋至关重要,因为同伴关系是主要的支持系统。具有安全依恋的青少年能够体验到更为积极、支持性强且令人满足的同伴互动,进而对自尊和情绪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也得到提高。

未来的研究应探讨依恋类型的文化和国际维度及其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跨文化比较研究,例如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比较,能够揭示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依恋模式及其对同伴互动的影响。纵向研究可以追踪依恋类型从童年到青春期的变化,深入了解依恋的稳定性和发展动态。此外,应侧重于发展和评估旨在促进安全依恋和改善同伴关系的干预措施。基于依恋的治疗和教育项目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更为健康的同伴互动。

实施循证干预措施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福祉以及改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以依恋为导向的育儿工作坊可以教育父母了解依恋的重要性,并提供敏感照顾的实用指导,旨在增强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安全依恋。教育工作者培训计划则强调教师在培养安全依恋方面的作用,提供创造支持性课堂环境的策略,促进包容性和情感健康。此外,将同伴关系技能项目融入教育环境,可以帮助青少年掌握有效沟通、解决冲突以及提升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处理同伴互动并建立积极的关系。认识到依恋类型的影响并实施这些干预措施,对于促进青少年之间健康、积极且充实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Ainsworth M D S,Blehar M C,Waters E,Wall S.Patterns of attachment: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8.
  2. Allen J P,Marsh P,McFarland C,et al.Attachment and autonomy as predi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kills and delinquency during adolescenc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7,70(1):56-66.
  3. Allen J P,Land D.Attachment in adolescence[M]//In J.Cassidy & P.R.Shaver (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2nd ed,pp.684-701).The Guilford Press,2013.
  4. Berndt T J.Friendship qu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1(1):7-10.
  5.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M].New York: Basic Books,1969.
  6. Chen X,Cen G,Li D,et al.Social functioning and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The imprint of historical time[J].Child Development,2005,76(1):182-195.
  7. Chen X,Fu R,Li D,et al.Maternal negative affect and adolescent behavioral outcomes:The moderating roles of attachment and gender[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7(60):1-11.
  8. Chen X,Liu M,Li D.Parental warmth,control,and indulgence and their relations to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5,19(2):285-292.
  9. Collins W A,Steinberg L.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M]//In W.Damon & R.M.Lerner (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6th ed,Vol.3,pp.1003-1067).New York:Wiley,2006.
  10. Diamond G S,Diamond,G M,Levy S A.Attachment-based family therapy for depressed adolesc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10,64(2):152-168.
  11. Kerns K A,Aspelmeier J E,Gentzler A L,et al.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monitoring in middle childhood[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1,15(1):69-81.
  12. Kerns K A,Brumariu L E,Seibert AMulti-method assessment of mother-child attachment:Links to parenting and chil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iddle childhood[J].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11,13(4):387-405.
  13. Kerns K A,Contreras J M,Neal-Barnett A M.Family and peer contexts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000,20(2):243-270.
  14. Kerns K A,Mathews B L,Koehn A J,et al.Assessing both safe haven and secure base support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J].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17,19(1):27-45.
  15. Kerns K A,Tomich P L,Aspelmeier J E,et al.Attachment-based assessment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3):457-467.
  16. LaFontana K M,Cillessen A H.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priority of perceived statu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Social Development,2010,19(1):130-147.
  17. Laible D,Carlo G,Raffaelli M.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s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to adolescent adjustment[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0,29(1):45-59.
  18. Laible D,Carlo G,Roesch S C.Pathways to self-esteem in late adolescence:The rol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empathy,and social behavior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4,27(6):703-716.
  19. Li D,Li X,Li Y,et al.The impact of secure attachment on social anxiety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7(62):67-75.
  20. Li Y,Zhang W,Wang 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al warmth and adolescents’ 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s:A multiple mediation model[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7,46(10):2117-2130.
  21. Ma X,Li W,Liu Q.The impact of anxious attachment on peer reje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8(66):1-10.
  22. Ma Z,Wang Y,Zhang L,et al.Effect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cademic stress on mental health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8(67):104-110.
  23. Markus H R,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1,98(2):224-253.
  24. Main M,Solomon J.Discovery of a new,insecure-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pattern[M]//In M.Yogman & T.B.Brazelton (Eds.),Affective development in infancy (pp.95-124).Norwood,NJ: Ablex,1986.
  25. Ruffman T,Perner J,Parkin L.How parenting style and attachment in childhood affect how we interpret others’ thoughts and feeling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9,60(7):789-797.
  26. Simpson J A,Rholes W S,Nelligan J S.Support-seeking and support-giving within couples in an anxiety-provoking situation: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2(3):434-446.
  27. Sroufe L A.Attachment and development:A prospective,longitudinal study from birth to adulthood[J].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5,7(4):349-367.
  28. Sroufe L A,Egeland B,Carlson E,et al.Placing early attachment experiences in developmental context:The Minnesota longitudinal study[M]//In K.E.Grossmann,K.Grossmann,& E.Waters(Eds.),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The major longitudinal studies(pp.48-70).The Guilford Press,2005.
  29. Steinberg L,Silverberg S B.The vicissitudes of autonomy in early adolescence[J].Child Development,1986,57(4):841-851.
  30. Takahashi K,Kikusui T.Attachment styl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rejection:A Japanese perspective[J].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7,59(2):117-128.
  31. Takahashi K,Ohara N,Antisocial Behavior,et al.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behaviors in Japanese adolescents[J].Japanes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7,28(3):237-247.
  32. Verschueren K,Klimstra T A.Adolescent attachment and trajectori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from middle to late adolescence[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2018,47(4):631-645.
  33. Waters E,Cummings E M.A secure base from which to explore close relationships[J].Child Development,2000,71(1):164-17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