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727941
Current Downloads: 84681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SN Print: 2664-1828
ISSN Online: 2664-1836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园艺疗法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实践探索——“1+3+5”以劳育心模式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Cultivat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rough the “1+3+5” Labor Education Mod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 2024,6(9): 626-632 / 2024-10-09 look470 look226
  • Authors: 朱小红 宁文源
  • Information: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
  •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Horticultural therapy;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cultivation
    大学生; 园艺疗法; 积极心理品质培育
  •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horticultural therapy, students can cultivate plants and participate in horticultural operations, observe the growth process of life,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 Horticultur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gulate students ‘psychology, relieve anxiety and other negative psychology, has a good promotion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ody and mind.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horticultural therapy.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园艺疗法,学生能培育植物并参与园艺操作,观察生命的生长过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园艺疗法能有效调节学生心理,缓解焦虑等负面心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园艺疗法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模式展开探讨研究。
  • DOI: https://doi.org/10.35534/tppc.0609075
  • Cite: 朱小红,宁文源.园艺疗法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实践探索——“1+3+5”以劳育心模式[J].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2024,6(9):626-63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相关研究指出,有5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轻微心理问题或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近两成大学生有失眠、逃避、抑郁等较为明显的心理症状[1]。大学生如果压力过大又缺乏良好的自我调适方式,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大量研究表明,园艺疗法能改善情绪,减轻痛苦,对患者康复有很大帮助;园艺疗法在帮助青少年群体培育自信、勇敢、乐观和友善的品质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2]。

2 积极心理品质和园艺疗法概述

2.1 积极心理品质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关注人的自我实现,找寻人生意义,研究人的积极品质[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和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在研究中提出了诚实、谦虚、乐观、自信、有目标、有勇气和胆识、自我控制等24项积极心理品质[4]。这些品质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从学生思维模式、情感等方面去引导他们学会调节心理,疏导不良情绪,提高抗挫折、抗打击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主宰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2.2 园艺疗法的概述

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最早在1982年出现于日本,最初的含义是利用园艺进行治疗。美国园艺疗法协会(AHTA)对园艺疗法的定义是: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5]。在高校校园开展园艺疗法,将园艺疗法与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特长,结合自然对身心的疗愈作用,由此探讨校园劳动实践。

3 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园艺疗法的实践形式

园艺疗法在高校实施过程中,面临场地与设备不足、经济成本高、缺乏持久性、专业人员匮乏、教学体系不完善以及季节与气候影响较大等诸多困难。而园艺疗法和劳动实践基地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园艺疗法开展的空间限制问题和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实践内容,有利于教学的有序推进。本文从“1”个目标、“3”个体系和“5”个保障来探索以劳育心模式,旨在借助园艺疗法,有效调节学生心理,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1 “1”个目标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园艺疗法,有效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培育大学生乐观、自信、有目标、有勇气和胆识、自我控制等24项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2 “3”个体系

围绕理论、实践和活动三个体系开展园艺疗法系列活动。在理论方面,可开发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课程思政,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在实践方面,开展生产技能劳动实践、园艺劳动实践和蔬果美食制作劳动实践。面向重点关爱学生开展以“播下新生命,感悟新希望”“关爱自我,接纳自我”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植物艺术品创意设计大赛、压花工艺品制作大赛、微景观制作大赛、劳动成果包装设计大赛等园艺活动大赛,实现创意物化。同时,在活动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校园内关爱社会和他人的善举,旨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良好的氛围,培养广大高职学生宽容大度、追求理想信念的品质,让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组织研发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的数字资源,梳理遴选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形成分学段、分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包,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表1 理论课程

Table 1 Theoretical courses

编号

课时

内容

方式

1

2课时

劳动教育课程-知名工匠、劳动模范分享

理论讲授、讨论分享

2

2课时

生命教育大讲堂

理论讲授、讨论分享

3

2课时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理论讲授、案例分享

4

2课时

“我的情绪我做主”等专题讲座

实操演练、督导训练

5

2课时

园艺活动结合主题团日、思政教育活动

书记、院长第一课

表2 “园艺疗法”活动安排

Table 2 The “Horticulture Therapy” activity schedule

序号

阶段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意义

活动时间

1

前期 - 果蔬幼苗栽培

生生不息-认养自己的小苗

订小组契约培育幼苗

缓解不良情绪;加强身体锻炼,活动筋骨

1周/2课时

2

中期 -幼苗养护与处理

组合盆栽种植、养护实践

通过技术导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养护相关知识,分发植物,进行种植

激发学习热情,増强活动积极性;幼苗的延续性照护,加强成员责任感

3周/6课时

藤蔓牵引、修剪、整枝、抹芽、叶片修剪、摘心、疏花疏果、采摘作业

通过分组加强参与者互动,通过复习植物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行为能力;使参与者与植物充分接触,缓解紧张情绪

3

后期 - 果蔬加工

蔬果文化节-沙拉制作

采摘果蔬,并用果蔬进行沙拉制作

提升参与者的社交能力;通过嗅、味觉多种感官刺激,使参与者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收获愉悦与自信心,增强满足感和幸福感

1周/2课时

蔬果包装设计

搜集活动素材,创意包装作品制作

提升参与者的创作激情;开发组员美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1周/2课时

表3 实践活动

Table 3 Practical activity

编号

课时

内容

方式

1

2课时

“我与种子共成长”“关爱自我,接纳自我”

团体辅导活动

2

2课时

植物艺术品创意设计大赛

大赛/评优奖励

3

2课时

微景观视频制作大赛

大赛/评优奖励

4

2课时

蔬果文化节

实践活动

3.3 “5”个保障

学校从政策重视、经费支持、平台保障、师资保障和制度完善五个方面着手,为顺利开展园艺疗法活动提供保障。

(1)政策重视: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坚持心理育人原则,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尤其注重学生心理队伍的培养,校领导多次开展学生调研,了解学生需求,助力学生心理骨干成长,强化学校心理育人机制,提升心理育人成效。

(2)经费支持:学校每年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鼓励各二级学院举办各类健康教育活动,并对有益且优秀的活动给予大力经费支持。学生处重视书院建设,每年为书院提供基础建设经费,用于劳动基地基础建设;同时,校团委重视学院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每期提供数万元建设经费支持,用于购置相关基础种植设备、物料及服务,主要包括购置蔬菜森林水培系统设备、种苗采购、技术支持服务费、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专题讲座劳务费等。

(3)平台保障: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高职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为本项目提供平台支持。同时,以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垂直农场”为平台,在发挥传统劳动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园艺疗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组织以“关爱自我,接纳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等为主题的心理活动,在活动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良好的氛围,培养广大高职学生宽容大度、追求理想信念的品质,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4)师资保障:高校拥有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注重组建心理专业辅导员队伍,强化朋辈骨干专业服务和队伍培训。定期聘请周博士作为技术总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为劳动教育企业导师、校物业管理人员作为学生的农业技术指导和生活导师;同时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为二级心理站和园艺疗法指导师,提供心理专业支持。

(5)制度保障:基地已制定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管理办法,构建微证书认证体制。通过与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深圳市海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院企认证的劳动技能微证书,学生参与完成不同的项目组合可获得“耕耘实践”“劳有所得”“创意物化”三种不同类型的微证书认证。

4 育人实效

4.1 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力和耐心,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

植物的健康生长需要栽培者付出耐心,为其浇水、修剪、施肥、培土,做好植物生长期间的管理工作。园艺疗法不仅有助于增强体验者的责任感,还能修身养性,平复体验者的冲动、易怒等不良情绪。此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能使体验者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对体验者也是一种启迪,使其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4.2 劳逸结合,松弛神经,缓解压力,转换心态

园艺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暂时脱离繁忙的学业,让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能做到劳逸结合,松弛紧绷的神经[6]。通过参与园艺活动,学生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感知植物的色彩、形状、气味、触感,使体验者的注意力从纷繁杂乱的思绪中转移出来,全身心投入大自然并沉浸其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品尝植物果实的甘甜。这种闲适的环境能帮助体验者忘却日常烦忧琐事,心态变得平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心情得以放松。

4.3 有助于高职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改善人际关系

园艺活动中的部分活动仅凭学生个人无法单独完成,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团结协作、支持和配合,才能保证园艺活动任务的完成[7]。小组成员既要充分交流沟通,又要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相互帮助,最终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圆满完成园艺活动的任务。学生通过与人协作,不仅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交流交际能力,而且能改善人际关系。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集体的任务需要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以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极为有益。

4.4 实践和动手操作,让“脆皮”变“硬核”

当下,“脆皮”大学生备受热议。新一代大学生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压力或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身体脆弱、容易生病或感到疲劳。在这种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强身健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教育强调实践和动手操作,有助于大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体力劳动中。这种身体活动不仅能增加他们的运动量,促进新陈代谢,还有利于改善体质,增强身体抵抗力。通过参与劳动,大学生们可以逐渐摆脱“脆皮”状态,拥有更健康、更强壮的体魄。

4.5 结合专业技能,劳动成果创意物化

学生通过参与劳动,运用平面设计、包装设计、视频制作和直播等专业知识为自己培育的现代农作物代言推广,实现劳动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提升产品包装设计、品牌打造升级、产品管理等专业能力。

5 结语

在我们开展的系列园艺活动中,引导学生们参与到植物的种植、养护和观察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园艺知识和技能,还能在与植物的互动过程中,寻找到与自然的连接,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情绪稳定性。通过参与活动,许多学生反映自己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心理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除了情绪的提升,活动中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不同园艺活动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此类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团队合作种植和创意园艺设计等环节中,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极为高涨。这表明,通过丰富多样的园艺活动形式,学生们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参与方式,进而增强对活动的积极感知。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将园艺活动与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以及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的可能性。例如,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促进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在团队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共同合作、分享经验,以及解决问题,培养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意识,这些都与思政课程的目标高度契合。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党史相关的园艺主题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然而,目前园艺疗法在高职院校中的普及推广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部分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且专业的园艺指导人才相对匮乏。因此,我们期望未来能够探索出更多有价值的园艺疗法应用模式,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这可以通过加强与各专业课程的结合,设计出更多跨学科的活动形式,来提升园艺疗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总而言之,通过对园艺疗法在高职学生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等实践探究,了解了园艺疗法系列活动是否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以及学生对于不同园艺活动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探讨了园艺活动结合相关课程思政、主题党日活动的可能性。通过本阶段系列园艺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情绪得到提升,出现的心理问题得到改善。这为园艺疗法的应用模式和适用人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未来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提供了探究方向。目前园艺疗法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仍然有待推广,期望未来能够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方法和应用模式,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晓娟,李燕.基于园艺疗法的大学生压力缓解干预案例研究[J].管理工程师,2023,28(4):61-65.
  2. 李凌云,孙爱华,李洁.园艺疗法对提高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J].现代园艺,2021,44(21):6-7,9.
  3. 李永玲,桂枝,厉枫.园艺疗法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中的应用[J].心理学进展,2021,11(9):2138-2143.
  4. 孙利平,吴天珍,张庆霞,等.高职学生园艺疗法中的心理辅导技巧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22(23).
  5. 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中国园林,2000,16(3):17-19.
  6. 吉冰璇.园艺疗法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研究[J].科学咨询,2023(19):254-256.
  7. 范婷.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可行性探究[J].新丝路,2022(23):214-216.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