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源自行为分析,受到功能性语境主义(Functional Contextualism,FC)的启发,强调情境、行为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并以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为理论基础(曾祥龙 等,2011;王敬 等,2016)。ACT和RFT是语境行为科学(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CBS)的核心概念,CBS基于语境主义哲学和多维度进化科学,旨在构建一种更精确、广泛且深度的行为科学体系,以应对人类生存挑战,ACT与RFT自CBS起步时便共同发展(Hayes & King,2024)。ACT的核心干预目标是提升“心理灵活性”,帮助个体在不同情境中接纳内在体验,并采取符合个人价值的行动(张婍 等,2012)。ACT最初被称为“综合抽离”(Comprehensive Distancing,CD),用于描述对个人经验的觉察过程,CD侧重“心理灵活性”,并将“后退觉察”视为其核心机制。ACT的核心概念“开放、觉察和积极投入”,在CD的早期框架中已有体现。最早的“The Big D”方案(1981年)是一份未发表的手册,标志着国际首个CBS实验室对CD/ACT研究的开始(Hayes & King,2024)。
国际上ACT与CBS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至1999年)涵盖了CD向ACT的演变过程,早期发展主要包括培训、临床研讨会的开展以及应用模型的理论构建,1999年,关于ACT的首本专著《接纳承诺疗法:正念改变之道》出版,标志着该阶段的结束;第二阶段(2000至2011年)ACT的发展转向其在不同领域的效果验证,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并逐渐在全球范围推广,研究者对模型核心要素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尤其是心理灵活性的实际应用,2004年(ACT首次研讨会召开22年后),全球仅有4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到2011年,这一数量已增至60余项,研究步伐显著加快;第三阶段(2012至2023年),2012年《接纳承诺疗法:正念改变之道》第二版的出版,标志着ACT进入其发展的第三阶段,此阶段强调与进化科学的整合,推动了基于过程的治疗即循程治疗(Process-Based Therapy,PBT)的发展,RCTs数量迅速增长,从2012年的83项增至2023年的1050项,ACT实现了全球范围的拓展,并加深了对心理灵活性构成要素的理解。研究重点包括 ACT 的全球应用、中介机制的探索以及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检验等(Hayes & King,2024)。
尽管中国目前已有诸多关于ACT的研究,但尚无学者对中国ACT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已发表的ACT文献,为开展进一步研究与推动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研究通过Web of Science、PsycINFO、PubMed、知网、维普、万方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机构知识库进行文献检索。英文数据库检索词为“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ND(“China”OR“Chinese”);中文数据库检索词为“接纳承诺疗法”OR“接纳与承诺疗法”OR“接受和实现疗法”OR“接受与承诺疗法”OR“接受与实现疗法”OR“接受与投入疗法”。为确保尽可能全面地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检索范围优先选择“全文筛选”,对不支持全文筛选的数据库,采用“主题筛选”,之后再对文献进行细致筛选。另外,本研究还手动筛选了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ACBS)网站(https://contextualscience.org/act_randomized_controlled_trials_1986_to_present)发布的ACT随机对照干预试验文献列表,选取由中国作者发表的相关研究。后补充检索RFT相关关键词,英文数据库检索词为“Relational Frame Theory”AND(“China”OR“Chinese”)NO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中文数据库检索词为“关系框架理论”OR“Relational Frame Theory”。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为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文章(包括在线优先出版),语言为中文或英文。文献检索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文献由另一位研究人员再次复核,筛选标准为中国作者且主题聚焦ACT或RFT,筛选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Figure 1 Literature screening flowchart
通过EndNote 21进行文献信息及全文导入,导入后筛选并建立文献库,手动在EndNote中根据摘要或全文标记文献类型,并将文献信息(文献名、发表年份、期刊名称、作者及文献类型等)导出至Excel,被引量与期刊影响因子在各数据库中手动检索并记录至Excel,检索时间截止至2024年12月,英文期刊使用五年影响因子评估(因Stigma and Health缺少五年影响因子,采用2023年影响因子替代)。随机对照试验的干预人群特征通过标题及摘要手动提取并标注至Excel,通常为1至2个特征(仅1篇文献的标题中包含“不孕症”“抑郁症”和“焦虑症”3个特征)。主要干预目标优先依据标题,若标题未体现,则从摘要中提取所有干预目标。作图及描述性统计分析均使用Excel和Python完成。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ACT相关文献已累计发表711篇(见图2)。其中,中英文文献占比分别为87.34%(n=621)和12.66%(n=90)。首篇中文文献于2008年刊登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通讯作者为杨连友,文献为综述,介绍RFT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局限性(杨连友,2008)。最早的2篇英文文献于2015年发表,均刊登在BMC Public Health,通讯作者皆为Yim Wah Mak。其中一篇为问卷调查,旨在探索选择参与电话ACT戒烟干预的个体特征及其参与干预的预测因素(Mak et al.,2015);另一篇为中国首个针对戒烟的电话ACT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计划(Mak & Loke,2015),其完整研究成果于2020年发表在同一期刊(Mak et al.,2020)。
2008至2014年,中文文献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2008年发表1篇,2014年发表6篇),未发表英文文献。2015年,中国ACT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英文文献发表数量开始增长,并于2023年达到35篇;中文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同年发表134篇。
图2 ACT中英文献年份发表情况
Figure 2 Annual produc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CT publications
截至2023年,共有235种中文期刊接收了中国ACT领域的文献。其中,《心理月刊》最为活跃,共发表25篇,其次是《当代护士》,发表22篇。英文期刊共60种,因多数期刊发表数量不超过2篇,仅统计发表3篇及以上的7种期刊。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以9篇位居首位,Frontiers in Psychology次之,发表6篇。排名前十的中文期刊合计占中文文献总量的30.27%,各期刊发表数量较为均匀;排名前七的英文期刊合计占英文文献总量的33.33%,其中前两位期刊占比较高,其他期刊发表量较为均匀(见表1)。
表1 中国ACT研究主要发表期刊
Table 1 Top journals chosen by Chinese ACT researcher
中文前十期刊 |
计数 |
中文总量占比 |
英文前七期刊 |
计数 |
英文总量占比 |
五年影响因子 |
|
心理月刊 |
25 |
4.03% |
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 |
9 |
10.00% |
4.3 |
|
当代护士 |
22 |
3.54%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6 |
6.67% |
3.3 |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1 |
3.38% |
BMC Public Health |
3 |
3.33% |
3.9 |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1 |
3.38% |
Current Psychology |
3 |
3.33% |
2.6 |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1 |
3.38%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
3 |
3.33% |
7.6 |
|
全科护理 |
17 |
2.74% |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
3 |
3.33% |
4.1 |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17 |
2.74% |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
3 |
3.33% |
5.4 |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
15 |
2.42% |
总计 |
30 |
33.33% |
/ |
|
医药卫生 |
15 |
2.42% |
|||||
齐鲁护理杂志 |
14 |
2.25% |
|||||
总计 |
188 |
30.27% |
中文文献作者中,祝卓宏以41篇位居发表量首位,胡茂荣以33篇居次;前十位作者共发表160篇,占中文文献总发表量的25.76%,贡献分布不均。在英文文献中,Yuen Yu Chong以9篇位居发表量首位,其次是方双虎,发表7篇,作者发表量相近;前十位作者共发表文献63篇,占英文总发表量的70.00%,贡献突出(见图3与图4)。
图3 中国ACT中文文献数量排名前十作者
Figure 3 Top 10 Chinese authors ranking by the number of Chinese ACT publications
图4 中国ACT英文文献数量前十作者
Figure 4 Top 10 Chinese authors ranking by the number of English ACT publications
对711篇文献的作者署名分析显示,其中112篇为单作者文献,599篇文献的作者数量在两人及以上(见表2),署名人数最多的文献共有14名作者,来自9个单位(Wong et al.,2021)。按照公式计算,ACT在中国的文献合作度为3.65(参与作者总计数/文献总数),合著率为84.25%(合著文献/文献总数)。
表2 中国ACT文献出版的合作作者数量
Table 2 Number of co-authors in Chinese ACT publications
文献作者计数 |
文献数 |
占比 |
1(单作者) |
112 |
15.75% |
2 |
115 |
16.17% |
3 |
143 |
20.11% |
4 |
121 |
17.02% |
5 |
106 |
14.91% |
6 |
56 |
7.88% |
7 |
27 |
3.80% |
8 |
14 |
1.97% |
9 |
8 |
1.13% |
11 |
4 |
0.56% |
10 |
3 |
0.42% |
12 |
1 |
0.14% |
14 |
1 |
0.14% |
2008至2023年间,不同类型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如图5所示,ACT干预类研究占总发表量的47.12%,为发表数量最多的类型。其中,随机对照干预研究占比34.46%,非随机的干预研究占比12.66%。
图5 中国ACT文献研究类型
Figure 5 Research types in Chinese ACT studies
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年度发表量如图6所示,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有244篇采用ACT或将ACT与其他方法结合;其余1篇在风险管理护理中考虑到了RFT的应用(潘彦 等,2023)。最早的ACT随机对照干预试验发表于2013年(孙淑红 等,2013;赵文 等,2013),两篇文献主要比较ACT与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对抑郁的干预效果。
图6 中国ACT随机对照试验
Figure 6 RCTs in Chinese ACT Studies
随机对照试验的被试特征呈“高发疾病主导、易获取群体集中”特点(见表3)。研究重点集中于心理障碍和癌症相关疾病的身心症状缓解:心理障碍中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及焦虑的相关研究较多;癌症研究中乳腺癌、结直肠癌及直肠癌的研究较多。学生群体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年龄阶段重点在青少年与中老年;医疗操作/治疗聚焦肠造口和血液透析患者;非患者群体(如照护者、家长、医护人员等)相较于患者群体研究较少,感染性疾病相关研究更为稀缺。研究群体可能受临床需求、样本可及性及研究可行性影响。未来可通过资源倾斜和跨学科合作,加强对低频群体及非患者群体的关注,扩展ACT干预范围,提升研究的全面性与均衡性。
表3 中国ACT随机对照试验被试特征
Table 3 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ACT RCTs
分类 |
特征 |
篇数 |
分类 |
特征 |
篇数 |
|
癌症相关 |
乳腺癌 |
11 |
心理障碍 |
抑郁(抑郁症/障碍、卒中后抑郁、产后抑郁症) |
19 |
|
结直肠癌 |
9 |
精神分裂症 |
10 |
|||
直肠癌 |
8 |
双相情感障碍 |
9 |
|||
胃癌 |
5 |
焦虑(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障碍、社交焦虑) |
8 |
|||
肝癌 |
4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2 |
|||
喉癌 |
4 |
强迫症 |
2 |
|||
肺癌 |
3 |
网络游戏障碍 |
2 |
|||
前列腺癌 |
3 |
非自杀性自伤 |
1 |
|||
宫颈癌 |
2 |
情绪障碍 |
1 |
|||
卵巢癌 |
1 |
一般心理障碍 |
1 |
|||
食管癌 |
1 |
睡眠障碍 |
1 |
|||
胰腺癌 |
1 |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 |
1 |
|||
癌症(泛称) |
1 |
学生群体 |
大学生 |
13 |
||
终末期癌痛 |
1 |
初中生 |
3 |
|||
脑/脊椎 相关 |
颅脑损伤/外伤 |
6 |
高中生 |
1 |
||
脑出血 |
4 |
医学生 |
1 |
|||
脑梗死 |
4 |
年龄阶段 |
青少年 |
9 |
||
脑卒中 |
4 |
中老年/老年 |
8 |
|||
偏瘫 |
2 |
中青年/青年 |
6 |
|||
脊髓损伤 |
2 |
医疗操作/治疗 |
肠造口 |
12 |
||
脑胶质瘤术后 |
1 |
血液透析 |
8 |
|||
脑外伤 |
1 |
截肢相关(创伤性截肢、足截肢、截肢术后) |
3 |
|||
脑瘫 |
1 |
正畸 |
3 |
|||
癫痫 |
1 |
无痛分娩 |
3 |
|||
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恐动症 |
1 |
髋关节置换术 |
2 |
|||
去骨瓣减压术后 |
2 |
|||||
胸腰椎骨折 |
1 |
高压氧治疗 |
1 |
|||
高血压脑出血 |
1 |
鼻内镜术 |
1 |
|||
腰椎间盘突出症 |
1 |
腹壁造口 |
1 |
|||
传染性疾病 |
肺结核 |
1 |
人工气道 |
1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1 |
眼球摘除 |
1 |
|||
梅毒 |
1 |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
1 |
|||
生殖器疱疹 |
1 |
造血干细胞移植 |
1 |
|||
艾滋病 |
1 |
尿流改道 |
1 |
|||
其他类型疾病 |
糖尿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 |
7 |
医疗操作/治疗 |
胃息肉切除术 |
1 |
|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 |
1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6 |
经皮射频消融术 |
1 |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5 |
腹膜透析 |
1 |
|||
炎症性肠病 |
2 |
家属/父母/照顾者/护士/医生 |
照护/照顾者(包括小儿烧伤、肝癌、脑瘫患儿、淋巴瘤、颅脑外伤、脑卒中、儿童癌症) |
10 |
||
心力衰竭合并衰弱 |
2 |
|||||
青光眼 |
2 |
父母/家长(包括孤独症患儿、髋关节脱位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哮喘儿童、白血病患儿) |
5 |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1 |
|||||
间质性肺病 |
1 |
护士 |
2 |
|||
面部烧伤 |
1 |
ICU患者家属 |
2 |
|||
面瘫 |
1 |
精神科隔离病房医护人员 |
1 |
|||
肾病 |
1 |
儿童活体肝移植术的父/母供者及配偶 |
1 |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1 |
其他特征 |
重症 |
4 |
||
肿瘤 |
1 |
孤儿 |
1 |
|||
淋巴瘤 |
1 |
贫困 |
1 |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1 |
重症监护室 |
1 |
|||
慢性心力衰竭 |
1 |
急诊科隔离区 |
1 |
|||
不孕症 |
1 |
吸烟成人 |
1 |
|||
耳鸣 |
1 |
|||||
心肌梗死 |
1 |
|||||
蛛网膜下隙出血 |
1 |
|||||
上消化道出血 |
1 |
除被试特征外,本文还系统整理了ACT随机对照干预的主要干预目标(见表4),并将其归类为五大类型: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生活质量、社会/关系以及其他补充性目标。其中,心理健康维度涵盖最广,包括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如负性情绪、愧疚)及认知(如认知变化、记忆能力)、问题行为(如囤积、学术拖延)、心理调节能力(如心理灵活性、正念能力)等;生理健康涵盖躯体症状(如疼痛、睡眠质量)、身体功能(如呼吸功能、神经功能)、临床疗效(如治疗总有效率、氧化应激指标)及自我管理/护理等;生活质量关注个体生活/生存/生命质量、生活幸福感及自理/自护能力等;社会/关系涉及护患关系、照顾者的护理负担、社会功能及心理社会适应,体现了ACT研究者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关注;补充性目标如住院天数、依从性及满意度等完善了对干预的多维度评估。
表4 中国ACT随机对照试验主要干预目标
Table 4 Primary intervention targets in Chinese ACT RCTs
分类 |
包含目标 |
心理健康 |
心理(状态/情绪/痛苦/困扰/应激/弹性/韧性/效益/一致感/资本)、疾病(感知控制/感知益处/复发担忧/复发恐惧)、情绪(状态/障碍/调节)、认知(功能/变化)、自我(效能/感受负担/表露/同情/污名)、自杀(严重程度/行为发生率)、(执行/适应/正念/记忆)能力、(强迫/强迫性冲动/强迫)症状、(创伤后应激/双相情感/体象/心境)障碍、(网瘾/网络游戏渴求)程度、(负性/负面/不良/元)情绪、抑郁、焦虑、压力、心理灵活性、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接纳、负性心理、愧疚、忧郁、恐惧疾病进展、病耻感、自尊、自卑心理、希望水平、反刍性沉思、躁狂程度、积极心理健康、健康素养、恐动、伤残接受度、穷思竭虑、生涯适应力、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应激反应、创伤后成长、积极调节情绪、学术拖延、行为问题、戒烟、囤积 |
生理健康 |
疼痛(程度/强度/信念/管理质量/控制/接纳/耐受/阈值)、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疗效、症状(改善/负担)、运动(表现/耐力)、自我(管理/护理)、(生理/临床)症状、(呼吸/神经/躯体/上肢/肢体腰背-下肢/运动)功能、快感缺失、睡眠质量、并发症、疲乏、血糖控制、氧化应激指标、炎性反应、造口适应、症状自评、康复效果、恢复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疾病感知、症状群体验 |
生活质量 |
日常生活(能力/受影响程度)、(生活/生存/生命)质量、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幸福感 |
社会/关系 |
护患关系、照顾负担、护理照顾负担、心理社会适应、社会功能 |
其他 |
(治疗/住院/护理等)满意度、(锻炼/服药/治疗)依从性、住院天数与费用、治疗信心、儿童哮喘相关急诊科就诊次数、供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学业行为、上学参与度、容量管理行为 |
ACT问卷修订类文献共19篇,修订的问卷有14个: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AAQ-Ⅱ)(曹静 等,2013;王小龙 等,2015;曹慧 等,2016)、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王小龙 等,2015;张维晨 等,2014;赵雯倩 等,2020)、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问卷(Parental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Questionnaire,PPFQ)(李志红 等,2018)、心理灵活性综合问卷(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Processes,CompACT)(王鸣 等,2018;Chen et al.,2022;方双虎,黄明杰,2023)、青少年回避与融合问卷简版(Avoidance and Fusion Questionnaire for Youth,AFQ-Y8)(陈燕红 等,2019)、糖尿病接纳与行动问卷(Acceptance and Action Diabetes Questionnaire,AADQ)(谢婵娟 等,2019)、价值评估问卷(Valuing Questionnaire,VQ)(毕丹丹 等,2021)、承诺行动问卷(Committed Action Questionnaire-8,CAQ-8)(Li et al.,2021)、工作接纳量表(Work-related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WAAQ)(姚永成 等,2022)、中文版以己为景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Self-as-Context Scale,C-SACS)(Fang et al.,2022)、多维心理灵活性量表简版(Multidimensional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ventory,MPFI-24)(刘丹丹 等,2023)、30条目多维心理僵化量表(Multidimensional Psychological Inflexibility Scale,MPIS)(方双虎,黄明杰,2022)、中文版个性化心理灵活性指数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Personalized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dex,C-PPFI)(Fang et al.,2023)和30条目多维心理灵活性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ventory,C-MPFI)(Fang et al.,2023)。这些量表可为今后ACT研究提供丰富可使用的标准化测量工具(见表5)。
表5 中国ACT问卷修订类文献信息
Table 5 Questionnaire revision in Chinese ACT studies
问卷名 |
样本 |
文献名 |
通讯作者 |
发表年份 |
AAQ-Ⅱ |
北京、四川和河南某大学学生(1749) |
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测评大学生的信效度 |
祝卓宏 |
2013 |
CFQ |
北京的某高校化学院(789)和某高校教育学院的大一学生(233) |
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 |
祝卓宏 |
2014 |
AAQ-II和CFQ |
哈萨克族高中生群体(248)和回族大学生(234) |
中文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II)与认知融合问卷(CFQ)在回族和哈萨克族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 |
祝卓宏 |
2015 |
AAQ-Ⅱ |
广西和宁夏的农村小学生(632) |
西部农村小学生的经验性回避状况:测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毛亚庆 |
2016 |
PPFQ |
北京某两所小学学生的父母(1075) |
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初步研究 |
祝卓宏 |
2018 |
CompACT |
某金融机构全部层级单位工作人员(3735) |
心理灵活性综合问卷中文版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信效度分析 |
祝卓宏 |
2018 |
AFQ-Y8 |
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青少年(874)和云南某中学初中生(131) |
青少年回避与融合问卷(简版)的信效度分析 |
祝卓宏 |
2019 |
AADQ |
长沙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糖尿病患者(124) |
糖尿病接纳与行动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
谌永毅 |
2019 |
CFQ |
陕西省西安市肿瘤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癌确诊患者(110) |
中文版认知融合问卷在乳腺癌人群中的信效度研究 |
赵雯倩 |
2020 |
VQ |
北京、南京、杭州等各地本科生和研究生(625) |
价值评估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李新影 |
2021 |
CAQ-8 |
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科生(913) |
Validation of the Committed Action Questionnaire-8 and Its Mediating Role Between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
唐秋萍 |
2021 |
MPIS |
北京、 深圳、 南京、 杭州、 合肥、 芜湖等各地本科生(1666) |
多维心理僵化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的信效度检验 |
方双虎 |
2022 |
WAAQ |
某市市级医院医务人员(157) |
工作接纳量表评价医务人员职业适应状况的信效度 |
孟红玲 |
2022 |
CompACT |
中国各地公务员(4999) |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processes |
祝卓宏 |
2022 |
C-SACS |
北京、合肥和芜湖三所大学的大学生(708) |
Measuring self-as-context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self-as-context scale(C-SACS) |
方双虎 |
2022 |
CompACT |
北京、上海、无锡、阜阳、合肥、芜湖、广州等地本科生(1160) |
中文版接纳承诺疗法综合评估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
方双虎 |
2023 |
MPFI-24 |
“滚雪球”方式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招募被试(682) |
多维心理灵活性量表简版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刘健 |
2023 |
C-PPFI |
上海、南京、合肥、芜湖和安庆的本科生(1390) |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personalized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dex(C-PPFI) in college students |
方双虎 王一伊 |
2023 |
C-MPFI |
大学生(1405)、中学生(438)、疫情防控志愿者(496)和私营企业员工(455) |
Factor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ventory(MPFI) in Chinese samples |
方双虎 |
2023 |
在其他类型研究中,1篇文献为非干预性RFT实验研究(Hong et al.,2019),其余4篇文献采用非ACT干预方法,但均使用ACT相关量表评估干预效果。在这4篇文献中,3篇为随机对照干预试验,其中,1篇采用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干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结果表明,与健康教育组相比,MBCT组的认知融合(CFQ)和经验性回避(AAQ-Ⅱ)有显著改善(范瑞娟 等,2023);1篇采用积极心理学的家庭干预与常规干预相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结果表明,与常规组相比,积极心理学的家庭干预组AAQ-Ⅱ得分显著下降(孟婷婷 等,2023);1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SBAR沟通模式(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联合思维导图干预颅脑外伤手术后运动障碍患者,SBAR组的AAQ-Ⅱ得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王晓燕 等,2022)。余下1篇为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将因时护理(Time-based Nursing Mode)与常规护理结合干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相较于常规护理组,干预组显著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接纳程度,问卷采用糖尿病接纳与行动问卷(AADQ)(谢婵娟 等,2019),研究者认为,“因时护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在更适宜的时间、患者更好的精神状态时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对治疗的抵触心理,提高干预效果,进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夏丽帕尔·艾克拜尔 等,2020)。
分别对中文和英文文献被引量进行统计,提取出被引量排名前十的文献(见表6)。被引次数超过200次的文献有5篇;超过100次的文献有4篇;其余11篇文献被引量均在60次及以上。被引量最高的是2013年发表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AAQ-Ⅱ量表修订研究,该研究开发了首个可用于中国群体的ACT测量工具(曹静 等,2013)。其次是首篇发表在英文期刊的ACT系统综述及元分析类型文献,于2020年发表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IF 5.4),该研究调查了ACT在降低抑郁症方面的有效性,并通过亚组分析进一步研究不同随访期、不同抑郁程度和不同年龄的患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CT在降低抑郁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尤其在三个月随访期、轻度抑郁组和成人组(Zhenggang et al.,2020)。
表6 中国ACT被引量排名前十文献
Table 6 Top 10 highly cited ACT-Related publications in China
中文文献被引量前十 |
英文文献被引量前十 |
||||
文献名 |
研究类型 |
被引 |
文献名 |
研究类型 |
被引 |
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测评大学生的信效度(2013) |
量表修订 |
445 |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 to reduce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2020) |
综述 |
393 |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2012) |
综述 |
279 |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as Treatments for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2016) |
随机对照 |
147 |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2011) |
综述 |
237 |
The effects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on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outcomes among cancer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with 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2021) |
综述 |
107 |
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2014) |
量表修订 |
229 |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nd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treating hoarding: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2023) |
随机对照 |
106 |
接纳承诺疗法对口腔癌复发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2019) |
随机对照 |
86 |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acceptability of different ACT delivery formats to treat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2022) |
综述 |
101 |
接纳承诺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2018) |
综述 |
84 |
The role of athletic ident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hlete burnou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2018) |
问卷调研 |
84 |
接纳承诺疗法的作用机制——基于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2019) |
综述 |
75 |
Effects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on health-related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2021) |
综述 |
81 |
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2015) |
问卷调研 |
74 |
Effects of mindfulness- and acceptance-based interventions on diabetes distress and glycaemic level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2021) |
综述 |
70 |
关系框架理论:接纳与承诺治疗的理论基础(述评)(2012) |
综述 |
74 |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for Parental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Asthma: An RCT(2019) |
随机对照 |
64 |
大学生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及正念与焦虑抑郁关系(2018) |
问卷调研 |
69 |
Is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 mediator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general anxiety or depression among suspected patients of the 2019 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2021) |
问卷调研 |
60 |
在90篇英文文献中,期刊五年影响因子范围为1.3~11。其中82.22%的文献发表在影响因子2~5之间的期刊(见表7)。最高者为2023年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系统综述及元分析文献,通讯作者Jung Jae Lee,该研究探讨ACT对慢性病患者非正式护理人员的干预效果,证实ACT与非正式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改善持续相关(Ye et al.,2023)。其次是2021年发表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的系统综述及元分析文献(IF 8.7),通讯作者Shizheng Du,该研究对12项ACT慢性疼痛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合评估,表明在短期内ACT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功能具有低至中等程度的积极作用(Li et al.,2021)。
表7 中国ACT研究发表的英文文献影响因子
Table 7 Impact factors of English journals in Chinese ACT studies
五年影响因子 |
文献数量 |
百分比 |
0~1 |
0 |
0.00% |
1~2 |
6 |
6.67% |
2~3 |
19 |
21.11% |
3~4 |
33 |
36.67% |
4~5 |
22 |
24.44% |
5~6 |
3 |
3.33% |
6~7 |
1 |
1.11% |
7~8 |
4 |
4.44% |
8~9 |
1 |
1.11% |
9~10 |
0 |
0.00% |
10~11 |
1 |
1.11% |
注:范围包含影响因子最高值,不包含最低值。
2005年,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CBS)首次吸纳中国籍会员,标志着中国ACT研究的开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ACT在中国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至2014年)与第二阶段(2015年至2023年)。第一阶段主要聚焦于理论学习与应用培训,发表研究数量较少(23篇),文献以综述为主(16篇),另有2篇提供标准化测量工具的问卷修订研究(曹静 等,2013;张维晨 等,2014)。2015年,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中国分会(CACBS)成立,标志着ACT在中国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此后本土培训日益丰富,数十本ACT译著出版,研究重心转向其在不同领域的有效性验证,范围逐步扩展至生活质量及多种身心健康问题。该阶段涌现大量随机对照试验,对ACT干预进行了更广泛的探索与应用。干预研究进展显著,第一阶段仅检索到ACT随机对照干预文献2篇(孙淑红 等,2013;赵文 等,2013),非随机对照干预文献2篇(赵大亮,张鸽子,2013;王惠玲 等,2014),而第二阶段的干预研究已累计增至335篇。
本文首次对中国ACT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检索了主要的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并尽可能扩大范围至全文检索,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中国ACT文献列表。通过对文献发表趋势、常见发表期刊、主要作者、作者合作度、文献研究类型、高被引文献与影响因子、RCTs的被试特征及干预目标等维度的综合分析,本研究有助于快速了解中国ACT研究进展,为从事心理治疗领域的治疗师及研究者提供ACT干预的有力依据,并为后续研究ACT及发表ACT文献提供参考。由于检索范围受限于所选数据库,仍可能遗漏部分文献,未来应不断纳入更多数据库并逐年更新、扩充文献列表,进一步探讨中国ACT研究的热点与演变趋势。
尽管中国ACT研究数量已较为丰富且近年增长迅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进一步完善:(1)本土化测量工具缺乏:目前多采用国外量表的汉化修订版,缺乏中国语境的ACT本土评估工具;(2)评价方法单一:干预评价方式以量性的量表测量为主,可将量性和质性相结合,使结果更丰富可靠;(3)合作与样本局限:应加强跨机构、跨学科合作,扩大样本覆盖面,提升研究广度和质量;(4)干预方案透明度不足:在设计符合中国群体特点的干预方案时,应详尽描述要点,或将干预方案开放共享,便于后续改进和推广,从而促进ACT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
[1] 曾祥龙, 刘翔平, 于是. (2011).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19(7), 1020-1026.
[2] 王敬, 何厚健, 胡茂荣. (2016).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功能性语境主义解读. 医学与哲学, 37(8), 43-45.
[3] Hayes, S. C., & King, G. A. (2024).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What the history of act and the first 1,000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eveal. 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 33.
[4] 张婍, 王淑娟, 祝卓宏. (2012).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6(5), 377-381.
[5] 杨连友. (2008). 关系结构理论——一种对人类语言和认知进行解释的新观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3), 137-140.
[6] Mak, Y. W., Lee, P. H., & Loke, A. Y. (2015). Predictors of participation in a telephone-based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for smoking cessation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15(1-10).
[7] Mak, Y. W., & Loke, A. Y. (2015). The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for smoking cessation in the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 A study protocol. BMC Public Health, 15(1-7).
[8] Mak, Y. W., Leung, D. Y. P., & Loke, A. Y. (2020). Effectiveness of an individual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for smoking cessation, delivered face-to-face and by telephone to adults recruited in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Public Health, 20(1), 1-14.
[9] Wong, J. P.-H., Jia, C.-X., Vahabi, M., et al. (2021). Promot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Protocol for contextual assessment to inform intervention design and adaptation. JMIR Research Protocols, 10(5), e25009.
[10] 潘彦, 王丹, 庞小彤. (2023). 基于关系框架理论心理干预联合风险管理在急性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四川解剖学杂志, 31(3), 104-106+127.
[11] 孙淑红, 王艳红, 卢艳华. (2013). 接受与实现疗法及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首发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9(16), 75-77.
[12] 赵文, 周雅, 刘翔平, 等. (2013). 接受与承诺疗法干预抑郁的效果追踪.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1), 153-157+169.
[13] 曹静, 吉阳, 祝卓宏. (2013). 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测评大学生的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7(11), 873-877.
[14] 王小龙, 曹静, 安静, 等. (2015). 中文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II)与认知融合问卷(CFQ)在回族和哈萨克族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 心理学进展, 5(11), 695-701.
[15] 曹慧, 毛亚庆, 陈瑛华, 等. (2016). 西部农村小学生的经验性回避状况:测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6), 1087-1091.
[16] 张维晨, 吉阳, 李新, 等. (2014). 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1), 40-44.
[17] 赵雯倩, 李小妹, 王雯, 等. (2020). 中文版认知融合问卷在乳腺癌人群中的信效度研究. 当代护士(上旬刊), 27(6), 25-26.
[18] 李志红, 杨林华, 朱丽莎, 等. (2018). 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初步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2(2), 166-173.
[19] 王鸣, 王分分, 王继源, 等. (2018). 心理灵活性综合问卷中文版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信效度分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7(1), 72-77.
[20] Chen, Y., Luo, H., Wang, S., et al. (2022).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processes. Current Psychology, 42(18), 15528-15538.
[21] 方双虎, 黄明杰. (2023). 中文版接纳承诺疗法综合评估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1), 121-126.
[22] 陈燕红, 赵颖, 段艳梅, 等. (2019). 青少年回避与融合问卷(简版)的信效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6), 1192-1195+1114.
[23] 谢婵娟, 许湘华, 欧美军, 等. (2019). 糖尿病接纳与行动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护理研究, 33(1), 37-41.
[24] 毕丹丹, 丁晴雯, 张家萌, 等. (2021). 价值评估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5(5), 417-422.
[25] Li, Y., Yang, F.-l., Pan, C., et al. (2021). Validation of the committed action questionnaire-8 and its mediating role between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655518).
[26] 姚永成, 杜海霞, 李玉萍, 等. (2022). 工作接纳量表评价医务人员职业适应状况的信效度. 心理月刊, 17(4), 1-3.
[27] Fang, S., Huang, M., & Wang, Y. (2022). Measuring self-as-context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self-as-context scale (C-SAC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1051661).
[28] 刘丹丹, 刘健, 沈欣欣, 等. (2023). 多维心理灵活性量表简版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7(6), 538-544.
[29] 方双虎, 黄明杰. (2022). 多维心理僵化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0(6), 1367-1370+1375.
[30] Fang, S., Huang, M., & Wang, Y. (2023).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personalized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dex (C-PPFI)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 28(23-32).
[31] Fang, S., Huang, M., & Ding, D. (2023). Factor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ventory (MPFI) in Chinese samples. Current Psychology, 43(13), 11673-11687.
[32] Hong, B., Zhang, L., & Sun, H. (2019). Measurement of the vertical spatial metaphor of power concepts using the 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1422).
[33] 范瑞娟, 刘健, 唐光政, 等. (2023). 正念认知疗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正念注意觉知、经验性回避与认知融合的干预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32(12), 1093-1098.
[34] 孟婷婷, 费云慧, 申曌, 等. (2023). 积极心理学家庭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48(6), 739-744.
[35] 王晓燕, 李经纶, 荆宁, 等. (2022). SBAR沟通模式联合思维导图对颅脑外伤手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心理灵活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8(3), 54-59.
[36] 夏丽帕尔·艾克拜尔, 热衣拉·艾力尤甫, 阿丽亚·托乎提, 等. (2020). 因时护理模式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6(7), 909-913.
[37] Zhenggang, B., Shiga, L., Luyao, Z., et al. (2020).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to reduce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60(728-737).
[38] Ye, F., Lee, J. J., Xue, D., et al. (2023).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mong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chronic health condi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Network Open, 6(12), e2346216.
[39] Li, H., Wong, C. L., Jin, X., et al. (2021).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for chronic pain on function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31(59-76).
[40] 赵大亮, 张鸽子. (2013). 正念-接受-承诺训练方式缓解武术运动员choking的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32(9), 811-817.
[41] 王惠玲, 刘伟芳, 陶嵘. (2014). 接受和承诺疗法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 四川精神卫生, 27(1),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