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139992
Current Downloads: 89165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SN Print: 2664-1828
ISSN Online: 2664-1836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历程叙事的个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the Narrative of the Life Process of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 2025,7(6): 375-382 / 2025-07-17 look241 look99
  • Authors: 宋琳婷¹ ² ³ 何智娟²
  • Information:
    1. 呼伦贝尔学院教育学院,呼伦贝尔;
    2.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州;
    3. 内蒙古自治区学生欺凌防治研究中心,通辽;
    4. 呼伦贝尔学院民族互嵌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呼伦贝尔
  • Keywords: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In-depth interviews; Self-narrative; Qualitative research
    留守经历大学生; 深度访谈; 自我叙事; 质性研究
  •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wave of migrant workers, countless children from families are forced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parents and become left-behind children. Left-behind children face the dual challenges of growth and education. Although parents’ migrant work can help families increase their income an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long-term parent-child separation still has many adverse effects on left-behind children, even extending into adulthood. The study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s of purposive and convenient sampling, adopts a narrative research paradigm, and mainly uses self-narrativ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the growth experience of individual cases. It explores the left-behind life world of a rural college student, deeply describes the important life events he experienced and their complex impact on personal growth, sorts out his subjective experience, life turning point, and self-growth in the left-behind situation, explor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individual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similar experience providers. 随着外出打工浪潮的兴起,无数家庭的孩子被迫与父母分离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面临着成长与教育的双重困扰,尽管父母外出务工能够帮助家庭提高收入并增加留守子女的教育投入,但长期的亲子分离对于留守儿童仍有诸多不利影响,甚至延续至成年阶段。本研究秉持目的性与方便性抽样原则,采取叙事研究范式,主要借助自我叙事和深度访谈收集个案的成长经验,探索一位农村大学生的留守生活世界,深描其经历的重要生活事件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复杂影响,梳理其在留守情境中的主观体验、生命转折及自我成长历程,探讨留守经历对个体产生的深远影响,基于此为类似经历者提供借鉴启示。
  • DOI: https://doi.org/10.35534/tppc.0706043
  • Cite: 宋琳婷, 何智娟. (2025). 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历程叙事的个案研究. 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7(6), 375-382 .

1 引言

留守大学生是曾经具有留守经历的一类特殊群体,年龄一般超过18周岁,并在高校继续读书的学生。留守儿童面临着成长与教育的双重困扰,尽管父母外出务工能帮助家庭提高收入并增加留守子女的教育投入,但长期的亲子分离对于留守儿童仍有诸多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已经延续至成年阶段。也就是说,“留守经历”不仅对当时正在留守的儿童成长发展有影响,而且对其以后的生活世界依然有影响(余应筠 等,2013)。由于早期童年缺少与父母的亲密互动,留守学生从亲子依恋到同伴依恋的发展中面临特殊的心理困境,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较差,人际关系困惑更多(杨晓静 等,2021),其社会化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形态与结构,更关系着该群体的个人福祉与健康成长(许程姝,2023)。

研究以深度访谈和受访者的自我叙事为资料,探索大学生在留守生活中的种种印记,通过留守大学生有力地发声,聆听留守故事,捕捉真情实感,细心梳理留守经历的相关影响,了解影响个体心灵成长的重要因素,探索其克服亲子分离以及留守劣势累积等不利条件的心路历程,以丰富当前的研究结果。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研究对象春燕(匿名),21岁,女,大三在校学生,留守经历已长达15年。其家庭中有父母双亲,一个大1岁的哥哥,一个小2岁的妹妹。目前父亲仍处于外出打工阶段,母亲独自在家务农,哥哥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妹妹也已考上大学。春燕自述自己逃避社交,离群索居,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难以找到生活的意义,曾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做咨询。

2.2 访谈提纲

借鉴麦克亚当斯的半结构式访谈方案开展叙事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资料的收集;(2)访谈对象成长史;(3)重要生活事件的影响;(4)重要他人的影响;(5)个体对留守经历和自身成长的解读。

2.3 资料收集

秉持目的性与方便性抽样原则,本研究试图以生活体验为视角,切入一位成长于农村家庭的留守女大学生的个人叙事,尝试深描其经历的重要生活事件对个人成长的复杂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叙事研究范式,主要借助自我叙事和深度访谈收集春燕的成长经验,辅之以微信聊天、日常闲谈等非正式访谈,展示春燕的心理动态发展过程(何承林,郑剑虹,2016),试图深入研究其留守生活的“经验图式”(杨善华,孙飞宇,2005)。

研究者分别于2023年10月15日、2023年10月22日对春燕进行深度访谈,每次访谈持续90分钟,共180分钟。访谈地点选取图书馆的研讨室,环境安静舒适,没有干扰。访谈中与受访者春燕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研究遵循自愿、保密的原则,经春燕同意后全程录音,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进行文本转录。通过个案深度访谈,全方位地收集有关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信息资料,对复杂且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分析过程客观、资料整理详实,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3 春燕的成长经历与身份认同历程

3.1 农村大学生留守生命轨迹分析

春燕,女,2002年出生于甘肃某村,家中有父亲、母亲、奶奶、哥哥(大自己1岁)和妹妹(小自己2岁)。2007年奶奶去世,2008年经历地震,2010年母亲外出打工,父亲带着3个孩子生活到春燕小学毕业。2014年母亲回家,父亲开始外出打工,直至现在,春燕一年与父亲见面1至2次。春燕对自己生命故事的评分如图1所示,其负性评分明显多于正性评分,且负性评分很低,正性评分最高为5分,负性评分最低为-10分。

图1 生命线图

Figure 1 Life line chart

注:生命线图横坐标表示年龄、事件,纵坐标表示情感指数。情感指数越高,表示积极情绪越强;情感指数越低,表示消极情绪越重。

3.2 重要生命事件分类

在分析访谈对象成长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将重大生命事件按时间、事件、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四方面进行归类(如表1所示),为探究春燕生命脉络发展做铺垫(杜曦,2014),后文对各阶段生命故事的影响进行解读。

表1 重要事件分类表

Table 1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important events

生命事件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学龄前

幼时记忆

无助

顺从

小学

校园欺凌、成绩

恐惧

努力学习

中学

对母亲的怨愤、报考

怨愤

逃避与超越

大学

悬宕

封闭

探索

3.3 留守经历的多维影响解读

3.3.1 学龄前(0~6岁):最初与家人的链接记忆

(1)和母亲的记忆:委屈与怨愤

“我记得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就是我跪在我们家的土炕上,在一本厚厚的词典上写着妈妈的名字:‘某某某是个大坏蛋’。然后一个人在那儿哭,没有其他人。画面很真实,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画面,感觉自己最初就没有被重视到。”这个记忆发生在春燕刚会写字的时候,表现出她对母亲的怨愤。画面中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哭泣、难过与无助,让人感受到小小的她面对的是孤立无援的生命状态。

(2)和奶奶的记忆:质疑与荒凉

“那天奶奶让我背着书包去幼儿园,我哭着闹着不想去,然后奶奶就把我推出门说‘你去幼儿园’,就把家门关住了。我在门上趴了一会就去幼儿园了,感觉这个场景特别‘狠’,我现在想起来也是这种感觉。”春燕家中兄弟姐妹三人,她排行第二。她描述自己刚刚出生的时候,奶奶叫她“死女子”。传统乡下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对于女孩的养育往往显得简单粗暴。春燕感受不到关爱,很孤独,对这些事件场景印象深刻。受访者表示曾听哥哥说,他们的妹妹刚出生的时候,奶奶说“又生了一个死女子”。哥哥出去被人家问“你妈妈生了一个男孩女孩?”哥哥回答“死女子”。听着这些话,感觉不被祝福。奶奶的重男轻女使春燕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从小就有种不被重视、可有可无的状态。

(3)和父亲的记忆:融洽与期待

在早期的记忆中,春燕谈到和母亲、奶奶的故事时,经常提到“就感觉自己是一个人”。但和父亲的记忆是不一样的,有很多难忘的陪伴,她描述父亲是温柔的。“我和我爸爸之间的故事挺多的,爸爸是爱我的,但是没有太多,我就觉得还想要更多一些。因为他一直会说‘因为有哥哥,所以才有你’。爸爸说单子难养,我们那边就是想多子多福,所以就再要孩子,生完之后是个女孩,然后就想再生一个男孩,后来就生了我妹妹。”

从受访者的描述来看,相比春燕与母亲、奶奶互动中不愉快的记忆,她与父亲的交流相对积极,感情相处融洽,这是家庭互动中积极流动的层面,但春燕也想要更多的爱。

3.3.2 学龄期(7~12岁):家庭转折与留守生活

“2008年地震之后,我们家土房子出现很大的裂痕需要修缮,修完房子后欠下很多债。为了还债,妈妈就出去打工了。感觉爸爸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很累,洗衣服这些基本的家务就由我来做,慢慢也学会了做饭,我算是爸爸的一个帮手,可能也是这些原因,导致我们家人就觉得我是个成人。妈妈一年最多回来一两次,我和妈妈的关系更疏远了,我感觉我也想不起和妈妈有关的记忆,那段记忆就是空白的。”

2008年的地震是春燕家庭的转折点。此后,母亲外出打工开启了春燕的留守生活,从那时起她开始帮助父亲做一些家务,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但也因母亲不在身边,衣服常常脏兮兮的,在同伴交往中经历了校园欺凌,哥哥和她都被欺负过,两人都曾挨过打。“我一年级、二年级时成绩一直是倒数第一名,班级同学欺负我,还会打我,我很害怕,总是躲着他们走。”后来随着春燕学习成绩变好,校园欺凌也随之减弱。“二年级的时候,我爸提前给我教过英语,我的英语成绩就特别好,慢慢地总成绩也上来了。四年级的时候成绩是班级第十名,后来就一直好好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也受到了老师的重视,那些欺负我的小孩子就不怎么欺负我了。他们会言语攻击我,或者把我的帽子丢来丢去,用笔画我的校服,但是不会再动手。我就感觉好像读书是可以摆脱他们的。”

春燕学习成绩的提升是她的人生转折,是对自我认同和超越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而在这之中起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是父亲。父亲在学习上的陪伴和教育,不仅使春燕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帮助她摆脱了校园欺凌,更让她感受到了自我价值感、重要感和存在感。这样的转折使春燕一直压抑的生活基调开始上扬。但春燕外公的突然去世打破了生活的平静,母亲赶回家中,留守处境换成父亲外出打工,春燕的生活又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色彩。因为与母亲关系紧张,相处不来,父亲离家时春燕既难过不舍,又非常沮丧。“记得那天天阴沉沉的,爸爸背着大大的书包,手里拎着很多东西,我一个人把爸爸送到了门外。爸爸叮嘱我要好好听妈妈的话……好好读书。我哭着点头回应,爸爸说‘外面冷,你快进去吧’。我当时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地哭,看着爸爸的背影离我越来越远,当时脑子里有种想抱住爸爸、让爸爸别走的冲动,但终究没有勇气。我只能慢慢地看着爸爸的背影在我的视线中消失……”

当问及春燕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时,她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的爸爸。”父亲的陪伴带给受访者安全的依恋,而且学习成绩的提高让她摆脱了可怕的校园欺凌噩梦,可见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但随着父亲需要外出打工,春燕感到离父亲越来越远,安全依恋发生断裂。直到现在,与父亲之间不仅是距离的远近,更是心理上的难以靠近,在不安全氛围的笼罩下,使得她在人际交往中既回避又焦虑。

3.3.3 中学期(13~18岁):超越与挣扎

母亲在家、父亲不在家的这段日子,春燕经历了中学学习生活,面临高中择校和高考两个重要事件。春燕选择去当地最差的高中,原因有很多:成绩不够、身体素质不好、不想去哥哥所在的高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超越不了哥哥。“我中考的时候没有考上我们那里最好的高中,考试的时候就没有好好考,考物理、化学的时候直接睡着了。还有因为我哥在二中,我就打死也不去。他物理、化学、数学都能考满分,政治都能考满分,很厉害。”作为家中排行第二的女孩,春燕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因为想要被看到,想通过学习成绩的超越获得关注,但哥哥成绩突然变好让春燕难以超越,所以她拒绝和哥哥在同一所高中。

春燕在参加高考时发挥失常,成绩非常不理想,她极度难过,觉得对不起家人和老师,之后决定复读。“高考完我就觉得我没考好,那几天我就不吃饭,也不知道在干什么,既不吃饭也不学习,醒来之后就坐着发呆,然后再睡觉。那半个月我的身体素质也特别差,站一会儿就会晕倒。我爸也很心疼,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我感觉看不到希望,觉得辜负了老师的期望,老师觉得以我的成绩随便考个985是没问题的,但是成绩出来之后就只过了一本线,我就想再复读一年。”高考复读是一件苦差事,春燕没有退缩,认为复读是一种希望,不想辜负老师和家人,这体现出春燕坚毅的性格特点。

在家庭多重关系的背景下,春燕的求学之路坎坷起伏。无法超越哥哥、高考失利,这些痛苦的经历给她的人生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坚定地选择复读是对考试发挥失常的超越,也让她在后来的大学生活中逐渐实现了自我认同。

3.3.4 大学期(19岁至今):自我觉醒

春燕在大二时迎来思想的转折,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大一时我就想着要去考研或者保研,因为我一直想要被关注、被看到。我学习好的时候家里会注意到我,所以我就一直学习,从不娱乐,拼命往死里学。但在大二上学期,我的心态变化最明显,我开始关注我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又是怎么成长的,慢慢地为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春燕一路走来的道路很艰辛,在大二时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己,是一种自我觉醒。

3.4 重要他人:陪伴、感恩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交网络,包括家人、亲戚、朋友以及生活中与之互动的其他人。重要他人为其提供陪伴和支持,对生活轨迹产生重大影响。“爸爸在我生命中是最重要的人,尤其在学习上。”春燕强调了父亲的重要地位,学习是春燕人生的转折点,而这份光明的转折是父亲赋予的。“初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女老师,特别温柔。我觉得母亲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我妈那样的,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老师。”春燕感受到语文老师的温柔,非常期待母亲也是这样的形象,母女依恋关系的缺位使她总想找到补偿。“我高中的班主任,在学业和生活中都很关心我,还很关注我的状态。还有大学遇见的张老师,老师的出现让我的生命迎来了转折。我开始丢掉一些包袱,慢慢地学会好好照顾自己。”春燕谈到的重要他人,都是能够给她带来温暖和关怀的人,学校里遇见的老师对其生活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也逐渐改善了留守过程中亲子关系缺失带来的影响。

4 讨论

4.1 研究效度

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结合受访者的生命故事叙说,深入走进受访者的生命世界,深刻剖析相关文本资料。该质性研究的效度通过研究者核验、研究对象核验、资料之间相互验证等方式保障。

(1)研究者核验

研究在不断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对访谈资料的上下文多次反复对比诠释,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受访者的生命历程进行剖析,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也与上述理论相符合,确保研究始终围绕生命历程主题展开。

(2)研究对象核验

质性研究的结果是否属实,需要研究对象来核验评价。研究对两次深度访谈资料进行前后验证,小心求证,并在撰写论文后请研究对象对细节进行确认,对不妥之处进行订正。

(3)资料之间的相互验核

研究资料来自深度访谈文本与受访者的生命故事叙说,研究内容在不同的资料中进行了反复对比,确保反映事实经验的一致性。

4.2 影响讨论

(1)留守经历的消极影响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其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的缺席,使无数家庭中的孩子站在困境的边缘,形成难以磨灭的心灵烙印。依恋理论认为,早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体的后续人际关系和情感调节有深远影响。春燕从6岁起至今有超长的留守经历,发展出一种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对人际互动表现出回避和焦虑。现在她与父母仍有很大的情感隔阂,和父母的关系很不好,和母亲相处不来,总是吵架,与父亲难以沟通,一直在期待父亲的回应,每当提到父亲时,春燕都流露出莫大的伤感。留守儿童长期的亲子分离导致形成回避退缩的交往模式。春燕现在的人际状况很糟糕,表现出对人际交往充满恐惧,没有安全感,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婚恋观。“接下来的人生,我首先要处理好和爸爸的关系。在我眼中爸爸是完美的,所以我找男朋友比较困难。而且因为我和我爸现在的关系很疏远,沟通少,也总吵架,关系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来解决。”

春燕经历了生命中重要亲人外出工作,缺少陪伴、沟通及归属感。虽然同伴是留守儿童最大的保护性资源,但同伴对留守儿童既有保护作用又有风险影响(白慧慧 等,2022)。春燕在留守的日子里,遭受过同伴的校园欺凌和老师的严重体罚,对同学和老师有极大的畏惧,这是她在人际交往中愈发退缩的又一重要原因。尽管春燕的人生迎来了转折点,但她已形成通过缩减社交以回避潜在负面经历的模式,总是带着小时候的恐惧,不敢靠近人群。即使如此无力,春燕对未来仍有明确的安排,选择考研是对现有不被重视的家庭模式的挑战,更是对高考留有遗憾的补偿。从上文生命线图可以看到,春燕计划在未来的生活中带父亲去旅行,这再一次凸显了父亲的重要身份。

(2)留守经历的积极影响

相对于留守经历带给春燕的消极影响,其对她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父母离家的日子里,春燕积极分担家务,洗碗洗衣,这促进其形成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格特质,逐渐在生活中具备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性格也很坚强。

“我一直是比较独立的,在家里扛的也比较多,在家里感觉自己像一个成人。我也在分析爸妈为啥不会问我,他们可能下意识觉得我比较独立,我可以照顾好自己。因为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床单被罩都是自己洗的,我妈还会定期去我妹住处,给我妹洗床单被罩,她对我会很放心。”

春燕的留守经历,使其很难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前主要体现为她与父母的关系十分疏远,想靠近又难以靠近,这是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她一直带着小时候的恐惧,在人群中极度缺乏安全感,不敢靠近人群。即使如此无力,她对未来仍有明确的安排,选择考研是对现有不被重视的家庭模式的挑战,更是对高考留有遗憾的补偿。春燕小时候提过要带父亲去北京,在自己未来的生活规划中有旅行安排,这再一次凸显了父亲的重要身份。父亲为春燕带来了安全保障,同时也表现出其言而有信的积极品质。“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张故宫的图片,当时我说过长大了要带爸爸去看,我一直记得这个事情,等毕业工作以后会带着爸爸去旅行。”

5 结论

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这些内部客体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对外在关系的体验(西格雷蒙·弗洛伊德,2018)。受访者在家庭中的不安全依恋及童年期糟糕的人际创伤使其极度缺乏安全感,形成与母亲隔阂、与父亲远离、与同伴分隔的人际模式,在自我探索中想解决问题又充满恐惧,在矛盾中挣扎良久。随着春燕的自我成长,在与他人经验的碰撞中,她会逐渐经历接纳自我、认同自我的过程。研究最后也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处境不利儿童群体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余应筠, 石水芳, 敖毅, 等. (2013). 不同类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4(2), 181-183+187.

[2] 杨晓静, 丁坤, 黄凯, 等. (2021). 拒绝敏感性在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关系中的作用. 中国学校卫生, 42(6), 867-871.

[3] 许程姝. (2023). 希望的力量:高学业成就农家子弟留守历程中的精神向度及其建构. 当代青年研究, (3), 70-81.

[4] 何承林, 郑剑虹. (2016). 叙事认同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2), 376-380.

[5] 杨善华, 孙飞宇. (2005).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社会学研究, (5), 53-68+244.

[6] 杜曦. (2014).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曾留守大学生的抗逆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

[7] 白慧慧, 王雨晴, 孙婉靖. (2022).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元分析.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 261-267.

[8] 西格雷蒙·弗洛伊德. (2018).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车文博, 郭本禹 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