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师范附属小学,宿州
(1)11岁五年级女生,表现出社交回避、低自尊、持续情绪低落及严重睡眠障碍;
(2)存在明确自杀意念(表述为“希望被无常鬼带走”),并有持刀自伤史。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重压力,摧毁了佳佳的安全感与价值感,使其长期维持“我不好—世界危险—未来无望”的认知图式(Chen et al.,2022)。创伤事件及其对心理影响的情况如表1所示。佳佳遭受多重创伤,包括:家庭重组与继父暴力造成归属感缺失,校园欺凌摧毁其安全感与自我价值,社会支持缺失加剧绝望。家长拒绝就医并将监护责任推给学校,导致干预困难。
表1 创伤事件及其对心理影响情况表
Table 1 Table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impacts
维度 |
创伤事件 |
心理影响 |
家庭崩解 |
多次家庭重组带来动荡。生父缺席,第二任继父施加身心暴力;母亲忙于生计、陪伴匮乏且教养粗暴;现任伴侣“刘叔叔”物质支持但情感疏离 |
归属感缺失、习得性无助 |
校园欺凌 |
二年级寄宿公寓期间长期遭受钱财勒索,有一次未满足,被围殴 |
安全感崩塌、自我价值摧毁 |
社会支持真空 |
因“单亲家庭”“未婚先孕”标签被同伴嘲笑孤立,社会支持网络几近空白 |
绝望感固化 |
关键困境 |
家长拒医,但每日送校,将监护压力完全转嫁学校 |
干预责任完全转嫁学校 |
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及结果意义如表2所示。佳佳个体心理健康状况:MHT得分77分表明存在广泛性心理问题;PHQ-9得分17分达到中重度抑郁水平,符合临床干预标准;访谈定级7分被列为校级重点关注对象,提示风险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保护因素中“兄长依恋”和“微弱求助愿望”成为关键资源,虽力量有限,但为干预提供了切入点。
表2 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及结果意义表
Table 2 Table of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tools, results and their meanings
工具 |
结果 |
意义 |
MHT |
77分 |
广泛性问题 |
PHQ-9 |
17分 |
中重度抑郁 |
访谈定级 |
7分 |
校级重点关注 |
保护因素 |
兄长依恋、微弱求助愿望 |
保护微光 |
核心辅导目标:
(1)保障生命安全(消除即刻自伤风险);
(2)促进情绪稳定(缓解抑郁、焦虑症状);
(3)营造环境安全(切断创伤暴露源)。
拒医困境下心理干预技术策略及应用情况如表3所示。针对拒医心理危机个体,提出结合心理技术(如沙盘疗法、稳定化技术)与行政手段(安全协议、法律承诺书)的“技术—管理”双轨干预模式。LECARA模型验证了该结构化处置的有效性(Wang & Liu,2021),家校协同则从环境层面阻断危机源(Zhou & Wu,2025)。该策略以非药物方式突破拒医困境,为类似案例提供了系统且可行的实践路径。
表3 拒医困境下心理干预技术策略及应用表
Table 3 Tabl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echnical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dilemma of refusing medical treatment
技术策略 |
核心功能 |
拒医困境下的应用创新 |
校内安全网 |
动态监测/应急响应 |
每日签到+三方安全协议 |
沙盘疗法 |
非言语创伤表达与转化 |
两次关键对话推动疗愈进程 |
LECARA模型 |
结构化危机处置 |
微信持刀事件实证有效性 |
稳定化技术 |
情绪着陆(5-4-3-2-1法)/安全岛 |
对抗解离与恐慌 |
家校协同攻坚 |
改变可变量环境因素 |
法律效力承诺书阻断寄宿 |
(1)目标:建立信任关系,完成风险评估;
沙盘疗法中危机评估与共情对话如图1所示。对话中,来访者借“白色无常鬼”沙具具象化死亡意念,明确表达自杀意图,属高风险。辅导师通过共情建立信任后,迅速进行结构化风险评估(计划、方法、时间线),识别“未定方法”和“心愿未了”两个保护性因素。此次对话同步完成危机评估与关系建立,为后续干预明确切入点。
图1 沙盘疗法中危机评估与共情对话
Figure 1 Crisis assessment and empathic dialogue in sandplay therapy
(2)处理措施:立即完善口头安全计划,以正式书面形式通知家长个案风险及监护责任,并补签知情同意书。
(1)目标:深化信任联结,探索创伤经历,引入情绪调节方法;
沙盘疗法阶段性进展如图2所示。相比首次会谈出现的“白色无常鬼”(象征死亡意愿),本次黑色无常鬼消失,表明直接自我毁灭风险降低。更关键的是,恐惧内容从内在痛苦(求死)转向外部现实威胁(继父、欺凌),意味着心理危机开始外化,为干预现实创伤(家庭暴力、人际欺凌)指明方向。
图2 沙盘疗法中风险意象的转化与外部恐惧的表达
Figure 2 Transformation of risk imagery and expression of external fears in sandplay therapy
(2)关键干预:引导个案通过沙盘构建“安全角落”,教授“安全岛”想象技术以应对恐惧情绪;传授情绪着陆技巧(5-4-3-2-1感官练习)(Shapiro,2018);与班主任共同制定在校安全预案;与家长沟通时重点强调继父可能带来的威胁,明确反对继父与个案接触,且坚决反对再将个案送至存在欺凌现象的公寓。
(1)背景:母亲与刘叔叔因是否再送佳佳前往曾遭受欺凌的公寓发生激烈争吵,佳佳被责骂“学校不要,公寓也不要”,导致其陷入绝望,产生被放弃感。
(2)LECARA模型干预过程
对佳佳的一次高风险心理危机干预如图3所示。家庭中因住宿问题发生争吵,母亲与叔叔指责佳佳,引发其强烈无意义感和被弃感。她明确表示“自己很危险”并称“手里有刀”,存在即刻自伤/自杀风险。
辅导师在对话中冷静引导:以开放式问题(“思考什么”)鼓励倾诉,察觉危险后立即评估安全状况(“手里和身边都有什么?”),并果断要求“把刀放远”,完成危机干预中的安全稳定化步骤。
图3 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即时风险评估与稳定化对话
Figure 3 Immediate risk assessment and stabilization dialogue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①背景:母亲与伴侣就是否送回遭受欺凌的公寓发送激烈争吵,佳佳持刀独处家中;
②LECARA危机干预实战记录。
LECARA模型在某危机干预案例中成功应用如表4所示。通过倾听(L)建立共情,评估(E)识别出“独处、持刀、激越”等高危因素;达成安全协议(C)促使对方立即将刀放远,实现即时降险;再通过共情式接入(R)强化求助意愿;最后援引《未成年人保护法》,启动强制报告与24小时监护(A),以法律手段突破家庭阻力,系统落实责任。该案例体现了该模型整合心理技术与法律行政资源、系统化解高危危机的能力。
表4 LECRA模型心理危机干预对话技术解析表
Table 4 Analytical table of LECRA model dialogue techniques fo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阶段 |
对话实录(微信) |
技术解析 |
【L】倾听 |
佳佳:“老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师:“很担心,发生了什么?” |
建立情感连接 |
【E】评估 |
佳佳:“妈妈和刘叔叔骂我‘学校不要,公寓不要’...”手里有刀 |
确认独处+利器+激越状态 |
【C】协议 |
师:“请把刀放远些,我们好好聊聊。” 佳:“嗯...放桌上了” |
行为干预关键点 |
【A】接入 |
师:“谢谢你勇敢的选择!被抛弃感太痛了...” |
共情性情绪命名 |
【R】援助 |
联动校领导、班主任与母亲和孟叔叔即时监护 |
系统责任落地 |
伦理决策亮点:法律依据层面,援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0条,学校对监护失能者具有强制报告义务。突破家长“不转介精神科”阻力,通过校园强制报告程序启动24小时监护,践行“生命至上”原则 |
(3)关键成果
①签订《校园心理安全责任三方契约》(签订方:家长、学校、学生);
②家长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双不承诺书》,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条 不再将佳佳送返XX寄宿公寓(若违反约定,将上报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第二条 佳佳居家期间,实施“危险品五锁管理”(管控物品包括:刀具、药物、绳索、锐器、高楼门窗)。
心理干预前后抑郁程度与主观痛苦对比的情况如表5所示。心理干预后,PHQ-9分数从17(中重度
抑郁)降至9(轻度抑郁),主观痛苦(SUD)也从9~10分(极度痛苦)降至4~5分(中度痛苦)。
表5 心理干预前后抑郁程度与主观痛苦对比表
Table 5 Comparison table of depression degree and subjective distress before and aft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维度 |
干预前 |
干预后 |
抑郁程度 |
PHQ-9=17分 |
PHQ-9=9分 |
主观痛苦(SUD) |
SUD=9~10分 |
SUD=4~5分 |
心理干预前后各维度的情况如表6所示。干预效果显著:佳佳自杀风险受控,未出现新的自伤行为;情绪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可从解离崩溃转为独立运用情绪着陆技术;寄宿公寓的威胁已被彻底排除;沙盘中“无常鬼”出现频率降低、形象趋于中性,表明其死亡冲动与创伤正在转化。
表6 心理干预前后各维度情况对比表
Table 6 Comparison table of various dimensions before and aft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维度 |
干预前 |
干预后 |
自杀风险 |
持刀自伤史 |
无新发自伤 |
情绪管理 |
解离崩溃 |
独立运用情绪着陆技术 |
环境安全 |
寄宿公寓威胁 |
永久切断 |
沙盘无常鬼出现频次 |
较高 |
形象趋于中性甚至柔和 |
佳佳的个案,是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直面深渊、守护微光的深刻实践。其成功源于以下核心要素:
绝对优先保障个案安全,主动克服家长阻力,在拒医困境下通过强化校内监护、完善相关协议弥补缺口,严格恪守保密原则及例外情形。
沙盘疗法作为“心灵之镜”展现出独特疗愈价值,与危机干预的迅捷响应、稳定化技术的“内在锚点”作用、认知行为策略的理性引导形成协同增效。
坚韧且具策略性的家校沟通,是守护个案生命线、改善成长环境(尤其阻止期重返创伤性寄宿公寓)的核心基石,校方的全力支持亦不可或缺。
以真心建立的信任关系,成为个案处于生死边缘的“救命索”。个案主动说出“老师,我现在很危险”的求助话语,既是干预成功的关键转折点,又是对辅导工作的最高褒奖。
需持续精进复杂性创伤(C-PTSD/发展性创伤障碍DTD)的理论储备与干预技术(如TF-CBT的适应性应用、儿童EMDR理念的融入)(van der Kolk,2014),以应对更复杂棘手的个案。
推动制定详尽、标准化且可操作性强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明确包含响应流程、规范化文书模板、各角色分工,并定期组织演练。同时,清晰界定联系警方及儿童保护机构的触发条件与具体流程。
引入更全面的儿童创伤评估工具包,建立定期复评机制,实现对个案风险等级与辅导疗效的动态精准监控。
当医疗资源接入受阻时,需更早、更具策略性地开展家长教育,提前准备简明有力的科普资料;加强与本地精神卫生机构的资源联络,积极探索替代性支持方案(如寻求更高层级专家远程督导)。
探索为家长提供养育技能辅导,或在辅导中引入家庭治疗元素;推动学校建立可持续的心理关爱机制,例如通过培训“心理委员”构建朋辈支持网络。
强化心理健康普筛工作(如采用MHT量表),对普筛结果为高危的学生,必须开展二级深度评估(如使用PHQ-9量表)及结构化临床访谈,坚决杜绝漏筛、漏管情况。
建立权责清晰、流程规范、操作性强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做到常备不懈。
辅导工作开展前,获取家长签署的知情同意书,是依法开展工作的前提,同时必须向家长清晰告知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及其例外情形。
大力支持辅导教师参加高阶创伤治疗培训、危机干预专项课程及接受持续专业督导,是应对复杂个案的核心保障。
持续推进反欺凌教育与生命教育;提升全体教师识别学生心理困扰的敏感度;积极构建包含朋辈支持在内的校园支持性环境。
佳佳的蜕变,深刻揭示了复杂性童年创伤的破坏性,更鲜明彰显了校园心理辅导在高危危机干预中的不可替代价值——尤其在医疗资源无法接入的场景下。本案例以专业为舟(如沙盘疗法、LECARA危机干预模型等整合技术),以共情为桨,以系统协同为锚(家校攻坚、校内联防),成功在“家长拒医却坚持送校”的伦理与实操夹缝中,为濒危生命筑起守护长城。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在有限条件下,通过校内资源最大化整合、精准技术应用及坚韧系统协作,有效干预极高危个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园生命守护”范式。每一位校园心理工作者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持续锤炼守护微光、助力生命化茧重生的专业能力与担当精神。
[1] Chen, Z. Y., Liu, Z. K., & Ding, D. Q. (2022).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hinese adolescents.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36(1), 1–7.
[2] Shapiro, F. (2018).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Therapy: Basic Principles, Protocols, and Procedures (3r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3] van der Kolk, B. A. (201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New York: Viking.
[4] Wang, L., & Liu, M. (2021). Crisis intervention models for adolescent suicide prevention: A review.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69(3), 413–420.
[5] Zhou, X., & Wu, X. (2025).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promoting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qualit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2, 1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