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48281
Current Downloads: 467317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基于课堂观察的凉山一类模式小学双语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案例探究

A Case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Bilingual Teaching in Liangshan Primary School Based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Education Study / 2020,2(3): 184-191 / 2020-08-10 look1190 look1043
  • Authors: 取比尔莲
  • Information: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西昌
  • Keywords:
    Classroom observation; Liangshan mountain I Model Primary School; Bilingual educati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课堂观察; 凉山 一类模式小学; 双语教学; 师生互动
  •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thnic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t the Yi-Chinese bilingual level, of the first-class model of Yi-Chinese bilingual high-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Yi-Chinese bilingual classroom and create a brand-new bilingual classroom. 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互动是影响教学质量 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师生互动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 析,但很少在彝汉双语层面对师生互动进行研究。本论文基于对凉山州一类模 式彝汉双语优质课堂教学的观察,对师生互动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彝汉双 语课堂提供理论依据。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203019
  • Cite: 取比尔莲.基于课堂观察的凉山一类模式小学双语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案例探究[J].教育研讨,2020,2(3):184-191.

1 凉山地区一类模式概述及论文调查背景

彝区的双语教育分为部分双语教育和全部双语教育。部分双语教育的特点是只在民族语文课上或文科课程中使用民族语授课,其他课程用汉语讲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如云南、贵州部分地方和四川实施“二类模式”的彝区就采用这种方式。全部双语教育,指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均使用民族语。如四川实施“一类模式”的地区就采用了这种教育方式。[1]

“一类模式”指学校的各种教学用语为彝语并采用彝文教材,同时加授一门汉语文课。“二类模式”指学校的各种教学用语为汉语,并采用全国统编汉语教材,同时加授一门彝语文课。

双语课堂师生互动与单语课堂师生互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双语课堂的学生需要在两种语言逻辑之间进行转换。如果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话语,教师就会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补充解释。因此,想让母语成为促进第二语言学习一种资源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在母语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引入汉语与汉文化。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作用。[2]

本文所观察的是2019年9月16—19日由凉山州教育局教科所组织的凉山州2019年一类模式彝汉双语优质课堂教学展示,有小学到高中的彝语文和汉语文的优质课程教学展示,每个学科、每个学校参赛1名老师,根据参赛教师所选篇目、年级,配相应的学生。笔者主要观察的是小学的彝语文学科,学生来自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小学。凉山州开设一类模式小学的学校都参加了。参赛学校有昭觉县民族小学、喜德贺波洛小学、盐源白乌小学、美姑县巴普镇小学、昭觉县山岔河乡中心校、雷波县咪姑乡中心校、雷波松树乡中心校、甘洛吉米九年制学校、金阳丙底九年一贯制学校、普格县黎安中心小学、美姑县典补乡小学等。

2 凉山一类模式小学双语教学师生互动案例分析

2.1 赏识教育应用于低段的双语教学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因为年龄普遍比较小的原因,他们更加渴望得到来自老师、同学和家长的鼓励、表扬及赞赏。赏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结果,教师对学生表扬称赞要以具体事件作为支撑,要注意避免凭空表扬,强调对事不对人。教师想借此令学生获得内心力量的充实,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但要防止学生骄傲自满、止步不前[3]。

在给一年级的学生讲彝语课文《》(笔画和写法)这篇文章时,沙马教师非常注重字母的发音,从语音学的角度把正确的读音教给学生。教师以复习导入的形式,进行课堂提问:“人都是有名有姓的,大家回忆一下,彝语笔画()有多少种?”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出有9种。老师把彝语的9种相关笔画都呈现在PPT上,让学生记住9种笔画。接着引入新内容——彝语的写法(),阐述彝语的文字写法有6种形式,每一种先用彝语文呈现,让学生读,若学生没有明白,就翻译成汉语,如从左到右的字有哪些?从右到左的字有哪些?从上到下的字有哪些?先中间后两边的字有哪些?先中间后上下的字有哪些?先包围,在里边的字有哪些?每一种字形老师先举例,然后让学生举例,回答对的,奖励一只铅笔,“你真聪明”“你能想到这么难得字,看来学得很认真”……让学生记住文字的写法。在巩固练习环节,提问学生:“老师有件很着急的事儿,有些字儿迷路了,你们把他们送回家吧?”列出彝文字后,让学生分类放到每一种写法的后面。最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本堂课的练习,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到位。

2.2 开展生生互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实施有效地生生互动时,还应该注意给学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生生互动来找到解决的策略,并且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的上台去展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如熊老师在给四年级的学生讲解彝语课文《》(令人想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先示范朗读了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之后,提问学生:“您来学校上课了,母亲会在家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有母亲在家洗衣服、劳作、照顾弟弟等各种各样的答案。老师进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说到彝语歌曲《妈妈》里面的经典句“虫儿想妈妈,跳来又跳去;蝴蝶想妈妈,挥动小翅膀;老师想妈妈,眼睛泪汪汪……”老师的母亲不在了,但当我吃上好东西、穿上好衣服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母亲,你们的父母还年轻,要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等。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这是很有必要的。深入研读课文之后,问孩子们,你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学生回答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希望当解放军的,有希望当医生的,有立志当一名彝区老师的……

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并说到“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生活要有目标,作为一名彝族孩子,要加油,要懂得感恩。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以及生活的热情、动力,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拓展思维,并且可以和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

2.3 贴近彝区生活,让学生自主探究

艺术创作讲究贴近生活,那样会给人们一种真实感,能够打动人、感染人。老师教学也是这样,举例、提问要尽量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有生活经历,容易理解,同时也对问题感兴趣。阿都老师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讲解彝语课文《》(令人想念的卡拉库勒湖)时,新疆离孩子们太远,感受不了。导入部分让孩子们看周围熟悉的湖泊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说说是什么心情?孩子通过看图,开始向往美丽的卡拉库勒湖。接着让孩子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新疆的卡拉库勒湖,提问学生有比喻句的类型。在复习中掌握新的知识,让学生学会研读课文,边读边讲,让学生们学会感悟。让一名学生到讲台,老师用书给他扇扇,接着让男同学上去扇扇,问两种扇法的感觉,是否能感受湖面微风吹拂的感觉。让学生深刻地感觉湖的美丽,由新疆的湖泊联想到凉山彝区的湖泊,如琼海、泸沽湖等,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2.4 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彝族文化

在小学彝语文上课过程中,通过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老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搭建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觉,促进他们的理解。除了以上这些,小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老师用生动的语气讲解,要比照本宣科讲解课文更有效果。

阿的老师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讲解彝语课文《》(地球)这篇课文时,先从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开天辟地”说起,《勒俄特依》认为,天地没有形成之前,有过一个宇宙混沌期,“上面没有天,有天不结星;下面没有地,有地不生草。……起云不成云,散又散步了,……说黑又不黑,说亮又不亮”。让学生了解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他们的文化修养。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故事中的地球是怎样的?”“地球有多大?”“科学和历史中的地球是怎么样的?”。这三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老师用彝语提问:“地球是圆的,是谁说的?”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了解历史知识,学生们回答是“毕达哥拉斯”。这让孩子们了解学科是有交叉的,在学好彝语文学科的同时,还要学好别的学科。最后在PPT中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地球,倡议孩子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

3 凉山一类模式双语课堂师生互动的促进措施

3.1 教师角度

课堂教学中,双语教师要增强专业素质,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互动能力,提高课堂互动的自信和积极性。双语教师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传道授业时应让学生既要学好彝族语言文化,又要学会汉语言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掌握各类学习方法的能力;要让课堂教学松弛有度。老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用彝汉双语参与课堂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自觉性。积极发表不同见解,随时与教师、同伴展开交流讨论,此形式有利于学生把“知识的嵌入”转变为“知识的内化”。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归纳,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评价角度

“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彝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能够有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醒和文化自强,让学生在教师的口头评价后,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或学习状况,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自信,激发出他们的潜力,让孩子们渴望下一次的表现机会。

3.3 学生角度

学生们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学好彝族语言文化知识,除了老师的基本提问以外,还应该能自己主动设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学习。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在合作竞争中,形成一种共同发展。

4 结语

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小学课堂教学需要激情飞扬,需要师生互动。运用“情感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各学科教师若能合理地加以运用,定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实用、有效。但目前凉山一类模式双语课堂所具有的双语教师专业知识还需要提升,需在多元化评价中关注互动等师生互动策略。教师应优化彝汉双语课堂教学设计,构建融洽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拓展师生的彝汉双语课堂互动渠道,增强人文关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凉山一类模式小学彝汉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契合与分离:凉山彝族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表达与教育选择(课题编号:17XMZ03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文旭,肖雪.彝族地区双语教育类型现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5(5).

[2] 蒋旺喜,党旗,章苏静.基于课堂观察的高校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分析研究[J].教育技术,2019(6).

[3] 孙梓铭.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现代交际,2019(14).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