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而高等教育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培养各种创新型高精尖人才,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国家各方面高质量发展。
资助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培养强国人才的重要部分。早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提出了“健全学生资助制度”[5],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1]发展型资助是一种经济资助、品德培养、能力发展、回馈社会的相互交替循环的资助育人模式。如何顺应时代变化、改革创新教育观念、进一步健全资助制度,建立行之有效且操作性强的资助育人机制,是我们目前必须尽快考虑和解决的实际问题。[5]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学生公平公正享有教育资源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所做出的坚定承诺[3],既是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学生具有公平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实现自身潜能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机会,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经以“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资助学生为重要原则和目标,构建了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社会广泛投入的“三位一体”资助局面,逐步建立起资助经济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资助分配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形式上以奖、助、贷、免、补、勤、捐的多维度的资助体系[3],实现了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读书的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和奖助等“三不愁”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助范围广、救助强度高、情感呵护深、助困育才实、信息服务佳”的工作局面。因此,对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国一直是坚持“应享尽享,应助尽助”的政策,既保障了人民拥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遇,又彰显了党和国家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历史责任担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提升,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更能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对培养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保障型资助主要解决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的经济需求,而发展型资助通过提供更全面的资源和机会,进一步促进不同背景学生享受各种教育机会,保障我国学生能够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
发展型资助不仅关注学生的经济需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一生一策的个性化方案,对学生进行全面地培养和提升,包括道德、能力、心理、适应社会和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成长,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和自我成长成才发展。
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免去了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后顾之忧,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主动积极参与发展型资助项目,更好地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温暖和担当,进一步理解社会责任并提高感恩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和践行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使其成为有诚信、敢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发展型资助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政策、精准经济、精准发放、精准过程管控和精准反馈[7],确保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资助资源更高效利用,增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效果和效率。从而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回馈意识并相互影响和传承,形成一种积极的资助文化。
随着全球社会环境和文化变化,学生将面临更多更为复杂的挑战。通过发展型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必要技能和资源来应对这些挑战,努力克服自身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各行各业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此外,发展型资助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会深深促进学生对未来人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发展,授人以渔,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困难学生从扶困到扶智和扶志的跨越,彻底达到时代的真正脱贫。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要求“完善精准资助育人机制,完善档案、动态管理。”[1]精准资助要求我们首先要能精准识别贫困学生人群[7],以保证后续资助公平公正的实施;其次要保证资助政策精准,确保资助资金通过具体措施能够精准落实到人;再次经济资助要能精准发放,在第一时间发放给经济困难学生以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最后还要对整个资助进行过程精准管控。[7]在这整个精准资助过程中可通过加强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为资助决策和指导提供数据支撑,让数据成为资助工作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还可通过信息系统监测建立监督反馈和法制机制,多方发力,多措并举,确保资助工作更精准、更公正,更规范和高效。另外在实施学生资助过程中要辩证看待“贫”与“不贫”的现实,把握“易助易退、可多可少、灵活严格”的原则,建立“可出可入”的动态机制[5],利用资助工作的“动态调节”功能,让我们的资助工作由“大水漫灌”转为及时的“精准滴灌”[3],确保学生资助整个过程“公平、公正、畅通、绿色、温暖”。
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到资助困难学生的行列中来,让广大学生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资助制度和资助条件,接受各类资助,及时解决困难问题。也让资助工作开展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反馈,形成良好的资助育人工作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三全育人”为主线,以“五育并举”为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学生成长成才长效机制,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在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身暖心暖,持续提升学生政治觉悟、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四有”时代新人。高校和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配合、统筹协调、提供平台、拓展形式、丰富内涵和整合资源,帮助受助学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成长成才,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能力肩负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秀。[4]国家为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各高校通过经济资助保障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更能专注于个人的发展,从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学生要在学好校内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全方位发展自己。高校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育”和“奖优引领”功能,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究活动,给学生提供研究资金、指导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积极进行科研创新,同时资助金也适当地向“高精尖”专业学生倾斜,为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培养大国工匠提供资源和人力基础保障;对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和技能培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给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实习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具有上岗工作的能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让学生能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坚定文化自信;引领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早在党的十八大就将诚信作为个人行为方面的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6]当前的大学生“诚信、担当与感恩”意识正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面对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种经济资助,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担当与感恩”意识,出现考试作弊、学术造假和虚假填报困难申请信息,也存在“等、靠、要”经济资助的消极心态。高校的思想教育引导要先行,及时将不良苗头扼杀,提高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与信守。一旦发现学生存在瞒报或撒谎等不实行为,要马上取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学生认定资格,追回所给予的相关资助,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联合家庭予以及时纠正,必要时进行相应处理。[6]高校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公平正义、诚信友善、敢于担当、具有奉献的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育人精准结合,以诚育德,以诚立信,将自立自强、诚实守信、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以及感恩教育贯穿资助工作整个过程,进行“生活诚信、学习诚信、就业诚信、经济诚信、网络诚信”的诚信教育[6],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入眼、入脑、入心,明确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做到“经济扶贫”转为“品德扶贫”,从而培养他们对国家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敢于担当并有感恩之心,真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积极传播和模范践行,争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我国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动态完善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5]以“三全育人”为主线,以“五育并举”为资助育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深入融合,确保应享尽享和应助尽助,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努力实现“今天是受助人,未来是施助人”的育人目标,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品德修养、扎实学识和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EB/OL].(2020-04-22)[2024-04-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 共产党员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4-04-28].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
[3] 中国高等教育.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EB/OL].(2018-04-01)[2024-04-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804/t20180411_332833.html.
[4] 人民日报.202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2023-11-03)[2024-04-28].http://www.xinhuanet.com/edu/20231103/df0777577f934b858031016ca144ef1a/c.html.
[5] 中国社会科学报.构建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EB/OL].(2020-12-10)[2024-04-28].http://sscp.cssn.cn/xkpd/jyx_20174/202012/t20201210_5230877.html.
[6] 中国社会科学网.加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诚信教育[EB/OL].(2023-04-14)[2024-04-28]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04/t20230414_5620172.shtml.
[7] 王冠楠,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大学生资助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2,13(2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