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15191
Current Downloads: 453401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教学“三要素”视角下高质量大学体育课课程思政融合方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Qualit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Teaching

Education Study / 2024,6(4): 1182-1187 / 2024-08-29 look215 look208
  • Authors: 王丹¹ 吴素英² 吴建忠³ 郑天宸⁴
  • Information: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3.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4.山西能源学院,太原;
  • Keywords:
    “Three Elements”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innovation
    教学“三要素”; 课程思政; 课程改革; 教学创新
  • Abstract: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qualit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teaching. It proposes an alternating enhancement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which are planned by teachers and spontaneously generated by students. When teachers lea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y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bilities. The recipients of education should participate in building the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while receiving it. The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nurtured within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为实现高质量大学体育课课程思政融合,从教学“三要素”视角审视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教师有计划的与学生随机产生的课程思政元素交替提升的体育课课程思政融合方式。教师主导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时坚定体育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受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共建课程思政。高质量大学体育课课程思政融合,应育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之中。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604155
  • Cite: 王丹,吴素英,吴建忠,等.教学“三要素”视角下高质量大学体育课课程思政融合方式研究[J].教育研讨,2024,6(4):1182-118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现的概念,其目的是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1],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当代高质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高等教育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精英人才,要求其既要增加学识和掌握技能,更要培养爱国精神,成为有理想抱负、有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人才。大学体育课作为开展范围最为广泛、学习形式最为丰富的通识课之一,在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2]然而,在“体育课+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的教学过程中,鲜有学者从教学“三要素”视角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展开研究。前南斯拉夫著名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提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称其为教学”。[3]推进高质量大学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教学关键因素协同共进,换言之,高质量的教学“三要素”成就高质量大学体育课。

2 课程思政融合方式

课程思政对人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积少成多、水滴石穿的。大学生与体育课有两个学年的共处时光,在这两个学年中,教师既要使思政教育内容春风化雨,又要对思政教育方法推陈出新,更要避免思政教育平铺直叙。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结合多年一线体育教学经验,笔者提出“教师与学生课程思政元素交替提升的体育课课程思政融合方式”。(如图1所示)

图 1 教师与学生课程思政元素交替提升的体育课课程思政融合方式

Figure 1 The integration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whe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ternately enhance these elements

如图所示,首先,划分相对独立且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周期,教学全过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主线贯穿;然后,在教学周期的循环、前进当中实现教师计划内和学生随机产生的课程思政元素不断累积与实施方法的迭代创新;最终,使体育课在周期循环、更新迭代中达到新高度、实现高质量。

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分别是课程思政实施主体、实施载体和实施对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书育人[4],体育课教学具有“以体育人”的强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相关性特征,因此,对体育教学的“三要素”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其课程思政融合方式也有不同的表现。

2.1 教师

成为高质量体育教师,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好书,体育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教学能力;育好人,则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体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超强的教学能力和思政能力,才能实现体育课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大学体育课以技能学习与身体锻炼为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技能传授,学生学习、接受某项技能占据大量课程时间,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导思想的运动项目教学。当然,这与当下大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背景以及运动经历有一定的关联。部分教师在某一种项目的竞赛当中已经达到冠绝当世的水准,当然还有部分教师偏重体育学科相关理论研究,并不具备很好的运动基础。由此导致公共体育课出现前者专项化程度较高,后者理论化现象偏重,鲜有体育理论与运动实践齐头并进的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想要实现高质量的体育课课程思政融合,体育教师急需全方位、多维度的全面提升。

2.1.1 坚定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

体育是传授学生通过合理的方式能动地改造自己的教育,可以表现为某一种固定的运动项目,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以体育人的过程中“由技入道”,即能够将项目当中所蕴含的个性抽离出运动的共性,同时能够追本溯源于“生命在于运动”的生命教育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坚定“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通过体育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乃至生命意识,点亮一颗颗炙热、纯洁、真挚的心灵。无论立足当下,还是面向未来,都为学生储备积极向上的力量,使高质量体育课课程思政旗开得胜。

2.1.2 终身学习,孜孜以求

无论是高技能的体育专项教师,还是精研究的体育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无可避免地需要面对自己的短板。虽然体育课是偏重实践的学科,但是技能学习过程中势必需要传授运动生理学、解剖学以及训练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念,形成正确的训练设计、训练实施与调节以及长期训练身体护理的思维,最终实现健康第一为基础的“终身体育”理念。教师自身在巩固强项的同时,不断加强新老教师、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学、思政、教育等教师相关能力。秉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少成多的长远发展眼光,在对自我职业的认同之中不懈进取,不断反思补足教学能力中的短板,在“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清醒中完善自我,以青春之小我,铸师之大我。

2.1.3 思政引领,教师主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5],因此教师的思政素养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在筛选、融入、教学等全过程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既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又有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的使命与担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教师课程思政的启蒙与开端,来自教师自身长久的学习、研究时的所知、所感、所悟,是沁润在某个特定时代与成长环境中所形成的较为个性化的思政元素。因此,体育课融合课程思政的初期,教师可根据自身的体育经历,结合个人对体育的理解以及著名的体育思政案例,从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作为教学过程中显性提出的、有计划出现的课程思政部分融入教学。同时,注重累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灵光乍现的思政元素,不断扩充课程思政元素贮备,在多轮次的教学周期当中逐渐提升课程思政融合水平。

想要达到“盐溶于水”的思政教育效果,需要教师敢于尝试多种课程思政实现形式,无问西东地开展教学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与思政素养共进、共建、共享。

2.2 学生

课程思政的融合应该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融入方式与特点。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中不断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学生在学中通过自身的学习途径产生新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思政案例,实现高质量的学。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并不是教师群体的孤军奋战,其因育人而起,同样育于育人之中。

2.2.1 课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显性提出的、有计划出现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同时学生在某个课堂环节中体会到思政时,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当思政元素经由教师挑选并以某种方式悄悄滑过学生心田,此时学生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与社会背景,对思政的感受或盲人摸象不得其全貌,或经此一隅可以三隅返,“偏差”便悄然萌发,然而,正是这些“偏差”的产生才让教育变得更加趣味。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悉心记录学生的所见、所想、所言,快速捕捉其核心观点,以求在思政要素上加以引导或认同,以达到改弦易辙或顺水推舟的深刻的课程思政记忆点。

体育课的大量教学时间通过训练的内容与环节设置使学生直接体悟思政教育,因此,学生在训练中所表现出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馈思政教育成效。当然,训练表现不能够孤立看待,需要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6],将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持续关注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状态变化,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或鼓励,让思政教育能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出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刻。

这种原本学生隐性、不在教师可预见的计划当中的思政元素,经由教师引导或持续的关注方可见到一定效果。当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定会产生新的课程思政元素。倘若如此鲜活、生动的案例就发生在学生间,那么在将其加入下一个教学周期,想必会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课程思政教育。

2.2.2 课后

课程结束之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学习内容,阶段性的展示学习成果,同时也是本阶段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炼金石。首先,引导学生于细微处见知著的意识,在形成性评价当中鼓励学生阐述其独特的思想,意气风发地阐述初步成果;然后,将思政展现纳入成果展示评价体系当中,大学体育课与学生相伴两年,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因此每个教学周期,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基于既定评价方面的逐级递进;同时,学生可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他们想要开展的体育相关活动中去,饶有兴趣地感受体育;最后,建立优秀成果成长档案,见证学生体育与思想的发展历程。

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表现在既是教育的唯一对象,又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最直接的反馈者、建设者。[7]教师与学生从不是固定的身份,两者犹如相互交织的“双螺旋”,在交替中螺旋上升不断成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具备主人翁意识,及时、理性、合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悦纳他人的异议,相信体育的历练、校园的和谐定会为其今后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2.3 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要摒弃“让课程上出思政味”“促使课程思政化”的错误做法,同时逐步卸下在现有课程体系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案例的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固定思维。欲实现高质量大学体育课课程思政,必须走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之路。在原有体育课程当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合价值观引导时始终存在“两张皮”难题,随即出现拼贴式、标签化的添加思政要素,课程思政被异化为“专业课程+思政课程”。

当下,课程思政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和相对陈旧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是不适配的,课程思政的普遍适用性与大学体育课程强技能弱素养的结构是不适配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丰富多样性与千篇一律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不适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补充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以身体健康为前提,而体育与健康教育素来承载着强身健体的重任,在教育的高级阶段——大学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的人生影响寥寥无几,由此看来任重而道远。

就教学内容而言,每个项目都涵盖部分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等体育通识学科的理论知识,但并未形成体系化的体育通识知识体系。大学体育教材中所涉及的运动项目,大多从技能学习、竞技能力强化及项目内涵等多个角度展开描述,从项目需要的角度出发,零散地叙述部分体育通识知识,导致经历过大学体育教育之后,学生即使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依旧对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训练无从下手或操之过急,依旧对社会体育从业者的教学水平判断无所依托。体育意识的提高、体育参与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体育素养的提高,然而体育素养的提高不是空穴来风,势必要依靠各级各类体育教育。大学公共体育课应包含体育通识理论课程,同时以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为发展方向,让学生全面、充分地认识体育对健康的帮助,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与体育项目,能够自主开展一定水平的训练。

教学内容应响应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同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身体能力与理论素养基础,凸显高质量的大学体育课程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认识,两者紧密结合,并驾齐驱的学习特点。课程思政融于其中,通过体会、体认、体悟的多种途径流转于体育课堂,沁润学生心脾。

3 结论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命题的课程思政建设已然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课既是技能学习、体育素养、终身体育的孵化器,更是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锻造炉。大学体育课应立足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牢牢把握教学“三要素”的个性与关联性,以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为抓手,深化教师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的认识,不断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以“健康第一”为导向的终身体育教育,同时深化思政育人,双管齐下方能发挥“以体育人”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2] 赵晶,闫育东,高江航.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教学的本源回归、价值塑造与路径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5):89-93.

[3] 刘佳勇.教学“三要素”视角下课程思政实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才智,2024(20):25-28.

[4] 宋鑫磊,李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J].公关世界,2024(17):27-29.

[5] 姚淑婷,赵嫚,周立群,等.立德树人视域下基于OBE理念的“传热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5):56-60.

[6] 吴艳红,水梅,马春梅.育人视角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重构——以“现代物流学概论”为例[J].物流科技,2024,47(15):175-177.

[7] 赵亿.高校新闻实践教学三要素探究——基于美国密苏里模式实践教学的经验[J].青年记者,2020(11):97-9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