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14613
Current Downloads: 453364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Education Study / 2024,6(5): 1264-1268 / 2024-09-14 look174 look179
  • Authors: 胡悦 于瑛琦
  • Information: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healt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思政
  • Abstract: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ducator tea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deeply analyzed, an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four dimensions.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new era. 在探索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之道时,深入剖析了教育者团队、授课内容、教授方法以及评估机制的现状,并基于此四个维度提出了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同时培育出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兼具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605167
  • Cite: 胡悦,于瑛琦.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教育研讨,2024,6(5):1264-1268.

1 引言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成长。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核心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推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平衡发展。这门课程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实践所学,从而学会如何获得幸福感。这不仅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学科,也是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此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交集,在教学目标、内容、功能等方面互相渗透。借助课程思政的架构,二者能够自然融合、互相强化,进而显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刘颖等人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提出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的观点[1];古翠英等人着重分析了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合理运用,并探讨了打造专业师资队伍的策略[2];叶海及其团队则结合自身学院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3]。关于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涵盖教学理念、方法、内容以及教师团队等多个维度。尽管如此,仍有观点指出,两者的结合仍面临一些挑战。

在青年学子追求学术成就与个性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常常面临来自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日常生活的多重挑战。这些学子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尚处于成长中,其心智成熟度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方法的陈旧性以及教学形式的固化等问题,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深远影响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推动创新和我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发展,应当在充分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教育相关要素进行调整与控制,确保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在心理层面的全方位成长。本文详细阐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针对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这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2 讨论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实践过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哲学思想及政治理论要素尚未被彻底开发利用,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队伍的实力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具备心理学专业训练和咨询经验的基础上,若要实现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单凭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并能够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理论、案例等,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心理健康教师往往专注于自身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却未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教育历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常规观点认为,这属于主讲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范畴。然而,心理健康教师不应受旧有观念的束缚,而应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课程思政是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实际能力、道德水平以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重大考验。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尚处于年轻阶段,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缺乏经验,因而在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显得能力不足。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高校中的心理健康培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旧面临一些挑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过于偏向思想政治教育,且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思想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引领方面的重视不足。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过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道德修养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从而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偏差。这种状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多采用直接传授的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随着学校招生数量的增加,班级规模也随之扩大,教育资源变得相对匮乏。因此,在教学上更注重理论的传授,而与学生的互动相对较少,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思想引导,对价值观的塑造重视不足。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地传授心理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这种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所教授的知识点大多集中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巧上,而关于培养学生人格和价值观、促进其发展的教育内容则相对缺乏。并且,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相去甚远,这使得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价值观的指导作用,未能准确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也未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从而导致在塑造学生道德观念以及推动学生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进步方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2.3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趋于定格化

在这个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心理健康的教学与思政课程受到应试教育体系的重大影响。这种教育模式往往未能将学生视为具有鲜活个性的独立个体,忽视了他们在社会适应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塑造方面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一种单一向度的教育方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中,扮演中心角色的是教师。教师的权威性虽然能够提升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效果,但也可能引发同质化问题,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如果教师过度推崇学生自主性,虽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自然形成,却也会因为青年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文化影响的辨识能力有限,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过度强调学生自主性可能会削弱教师在课堂上传导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2.4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在教学评价方面呈现出单一化态势

在大部分情况下,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以及他们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却经常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如学生的人格发展、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观念等方面。通常,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依据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在课堂之外与他们的互动和深入探讨。这种做法导致了一种持续的紧张且高压的评价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通常采用如书面考试、竞技比赛、情景测试等手段,被广泛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业表现。在选择评价学生的方法时,必须基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实际课堂环境来作出决策。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心态及价值观念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这要求教师进行细致地观察与分析。

3 结论

针对上一节分析中所呈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众多挑战,深入探寻优化该建设的路径。

3.1 构建以心理素质培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须打造一支兼具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指导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要求极高的学科,在各大高校中,通常由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负责讲授。在大思政战略框架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咨询专业的教师,强化其思政教育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提升他们对政治理论的掌握度,还要让他们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目标、重要性及其内涵。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自然而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此外,需促使教师认识到课程中的育人理念,并形成育人观念。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需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这意味着他们应确立专业知识教授与价值导向并重的观念。同时,教师应改变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唯一责任人的看法,而应主动承担起引导学生思想与培育其价值观的使命。

3.2 提升心理素质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环节

为了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达成课程大纲所设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做好教学计划的准备工作,精心制定教学方案,深入探讨当前教学内容,寻找适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预案,以便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施原则: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课程演示文稿相结合。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常常结合案例研究及亲身体验来实施教学,以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以融合,致力于实现理论与行动的有机统一。

(1)课程目标的制定与执行应更加注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育,这意味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信念,并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

(2)课程内容的设计需深入探索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标准、自我认识及人际交往等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深入阐释。例如,通过让身边的人分享身边的故事,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操性互动教学,可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感悟与认知。这些实例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环境及时代特征,并适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妥善处理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把握新时代的机遇,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3.3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1)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创造性地融入翻转教学法,为教学手段带来革新。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要求重新界定师生之间的角色分配。这意味着教师应当从以往教学活动的核心位置退居幕后,而学生则需走向前台,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这样的转变旨在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身于思政教育之中,不仅在学习中了解思政内容,而且通过主动参与,最终深刻接受并内化思政教育的精神实质。该策略能有效缓解学生因难以吸收教学信息而产生的抵触心理。

(2)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的地位。例如,在课堂中,通过团体活动如“做最好的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融入中国的故事和元素,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土壤,例如参与对贫困地区的志愿援助,探访当地居民的生活,从中领悟生命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实践活动能显著增强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同时深化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的认识。综上所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心理沙盘活动等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从而在实现教育目标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信息化教学方法融合了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在线教育平台,运用微课程等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在线教授,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具体而言:注重在课堂中创设生动的场景,通过案例探讨、情景模拟和角色互换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体验式教学领域广泛采用心理剧这一形式。它借助情境构建与角色模仿,引导学生沉浸于事件之中,从而让学生感受事件对自身的影响,进而激发他们的自我认知与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为了强化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如QQ群、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等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推送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并开展线上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

3.4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估进行改革

教学评估作为衡量课程思政成效的关键工具,用于判定课程思政与不同课程结合后,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重点凸显过程性和多样性的评价机制,全方位地揭示“课程思政”的具体成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考察能够洞察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这也揭示了他们对学习的热忱以及对规则的遵循程度。在课外,学生的行为则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道德风貌。审视学生对教学材料的掌握深度,便能衡量“课程思政”理念相较于旧有教学设计在促进学生透彻吸收知识上的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和心理评估工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后学业期望的实现程度,以及他们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改善情况。在评价过程中,根据预期的评估目标,对评估内容赋予差异化的分值。这种方法特别强调对学生主观评价和外部行为评价的关注,以此来展现“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颖,沈伯雄,王敏达,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7):79-81.

[2] 古翠英,李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公共,2019(10):86-87.

[3] 叶海,张惠,李琛.课程思政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涉及:基于宜春学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87):288-289.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