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横河中学,慈溪
在新时代教育的宏大背景下,美育已跃升为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为美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指引,“以美育全,五位一体”育人模式顺势而生,并深度契合教育发展趋势,将美育深度融入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构建多维度协同的育人框架,全力塑造具备健全人格、创新能力与高尚品德的新时代人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活力与思路。
“现今高中美育课堂学习存在形式化、浅层学习的顽疾,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指向固定知识的记忆、理解与简单运用;忽略知识的逻辑关联;过度注重技能的训练、学生被动参与学习过程。”[1]事实上,美育并非孤立存在于教育体系之中,而是如涓涓细流,渗透润泽在教育的全方位场景。由于美学元素无处不在,它突破了艺术课堂技能传授的局限,广泛涉及校园文化的精心雕琢、学科教学的巧妙渗透以及社会实践的深度参与。从别具匠心的建筑风格到雅致的景观布局,学生于日常校园生活中时刻沐浴着美的光辉;数学建模的结构美、科学现象的奇妙美、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历史文化的厚重美,皆成为美育浸润的有力载体,引领学生在求知途中同步感知与理解美,实现美育与知识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达成美育浸润下学生素养的多元滋养。
美育浸润能够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元的审美体验平台。具体而言,浸润式教学是在考察学生学情与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独特教育模式,它特别强调学生主体认识的发展,同时要求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以使学生获得整体的、协调的、沉浸式的认知体验。[3]学生在艺术鉴赏课程中,领略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的魅力,如达芬奇的绘画、贝多芬的音乐、莎士比亚的戏剧等,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与文化背景下的审美风格与表现手法。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度赏析,学生的审美感知器官不仅得以充分磨砺,而且还能逐渐学会敏锐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美,从自然景观的四季更迭、光影变幻,到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互动、表情变化,都成为其审美感知的对象,进而构建起更为细腻、多元的审美感知体系,使其能够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洞察世界,领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之神韵。
美育浸润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大门,于审美创造中悉心培育创新能力。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绘画创作对色彩运用与构图设计的大胆创新,音乐创作对旋律与节奏的独特编排,都要求学生挣脱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释放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表达对美的独特理解。这种在艺术领域锤炼出的创新思维具有强大的迁移性,可跨越学科界限,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大放异彩。在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也确实能够借鉴艺术创作的创新思维,提出新颖的研究思路与解决方案,为科技进步注入创新活力,切实证明了美育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
美育天然与人文精神紧密相连,美育浸润的过程亦是人文精神滋养学生心灵的旅程。艺术作品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与人类情感的载体,学生在欣赏学习诸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人性善恶的刻画、西方绘画作品对宗教与世俗生活的描绘时,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与文化的心灵之旅,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价值观、道德观与世界观,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人类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培育出富有同情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人文精神,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人性美好,成为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优质个体。
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来讲,新时代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素质的要求。美育最核心的意义和价值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综合素养。[2]通过美育,能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感知色彩与线条的交织、旋律与节奏的律动、文字与情感的交融,从而塑造敏锐且独特的感知力,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非凡之美,无论是校园角落里悄然绽放的花朵,还是古老建筑所承载的岁月痕迹。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汲取多元文化的精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进而培育出既有深厚家国情怀又具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让他们在未来的舞台上,以美为翼,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力翱翔。
德育课程已告别单调说教,蜕变成为德美交融的知识盛筵。在讲述道德规范与品德修养时,教师善于运用美育手段,如播放展现道德行为高尚美好的公益短片,展示蕴含道德寓意的艺术作品,诸如以“慈孝”为主题的绘画、以“诚信”为背景的摄影作品等,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领悟道德真谛。同时,积极开展道德主题艺术创作活动,诸如以“爱国”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以“友善”为主题的小品表演等,让学生在创作表演中将道德理念与审美表达深度融合,让美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与价值追求,于心灵深处播撒美德种子,促使其生根发芽。
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与美育融合的无声课堂。校园内的名人雕像,姿态庄严,其背后的励志故事兼具艺术呈现与道德示范的双重意义;文化墙绘上的传统美德故事画面,以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传递着道德力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将德美融合推向高潮,学生以歌舞、朗诵、演讲等形式,歌颂美德人物、美德事迹,在美的氛围中领略美德的魅力。这些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良好道德习惯,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和教材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4]各学科教学恰似繁星点缀的璀璨夜空,美育元素则是其中闪烁智慧光芒的星辰。在数学学科中,引导学生探寻几何图形对称、黄金分割比例在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应用的和谐美,进而深入挖掘数学原理背后的美学逻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歌赋从优美韵律、意境营造到字词锤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文学之美,在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培育文学鉴赏素养与审美创造力;物理学科中,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现象的奇妙美,如光的折射与反射形成的绚丽彩虹、电磁感应现象的神秘莫测,吸引学生深入探索物理规律,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科学之美的同时锻炼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精神。
学校搭建的各类创新教育平台成为智育与美育跨界协作的广阔舞台。在科创实验室里,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设计制作时,既要运用机械工程、电子技术等科学知识确保功能实现,又要融入艺术设计理念,注重外观造型的美观性与用户体验的舒适性,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追求知识真理的道路上兼具审美眼光与创新智慧。在创意写作工作室中,学生在文学创作时借鉴科学思维与技术手段,如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阅读偏好来确定创作主题与风格,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作品的沉浸感与表现力,打破学科界限,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型人才。
体育课程在美育的滋养下,能够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强调姿态线条美、动作规范美、韵律和谐美,学生在学习优美的舞蹈表演时,不仅锻炼了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与力量性,更能深切体会到体操运动中身体线条与动作节奏完美结合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在田径活动中,起跑姿势如猎豹蓄势待发般充满力量美,奔跑过程似疾风掠过体现速度美,冲刺阶段像燃烧的火焰洋溢激情美,学生在体验速度与激情的同时,感受并欣赏自身运动之美,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与参与热情,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追求与生活习惯,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校园体育活动,是体育与美育共生共荣的绚丽画卷。在校园运动会开幕式上,各班精心编排的入场式,将音乐、舞蹈、服装艺术与体育竞技精神完美融合。有的班级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题,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伴着欢快的民族音乐,展示独特的体育文化魅力;有的班级以现代体育科技为创意,运用色彩效果与智能设备,打造充满科技感与时尚感的体育展示。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体育类社团,如舞蹈社团、武术社团、乒乓球运动协会、羽毛球运动协会等,各个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审美修养、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了精心培育,成为终身热爱运动、追求身心健康与美的践行者。
劳动课程,成为劳动与美育结合的实践创新样态。例如陶艺制作课程,学生从陶土挑选中感受其质地色泽的独特美,到塑形时运用审美知识设计创意造型,或圆润可爱,或古朴典雅,或抽象现代,再通过色彩搭配与装饰手法的运用,制作出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又如园艺劳动课程,让学生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技巧,打造出如诗如画的校园小花园。这些劳动与美育结合的实践体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培育了审美创造力与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之情,为学生成为具有精湛专业技能的专精工作者筑牢基础。
学校组织的职业体验活动,为学生打开了劳动与美育融合提升的新视野。在参观艺术设计工作室时,学生深入了解产品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等方式,从设计理念构思到设计软件运用,从材料选择到制作工艺要求,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美与劳动技能的完美融合。在手工艺作坊,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人对美的执着追求、耐心与匠心,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湛技艺。通过参与企业产品包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职业体验项目,学生将所学美育知识与劳动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场景,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厘清蓝图,引领其走向专精发展的职业道路。
学校构建的多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犹如艺术宝库,开启学生全面提升艺术素养与审美品位的大门。在音乐课程中,学生从基础乐理知识学起,逐步掌握乐器演奏技巧与声乐演唱方法,在演奏演唱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声美与节奏美。美术课程涵盖素描、色彩、写生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学习绘画技法的过程中领略绘画艺术的线条美、色彩美与构图美。书法课程让学生于笔墨纸砚间感受汉字的结构美、笔法美与意境美,一笔一画书写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与魅力。摄影课程引导学生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瞬间美、光影美与构图美,记录身边的美好与感动。通过系统学习这些艺术课程,学生在艺术海洋中遨游,全面提升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使审美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与品质追求。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是学生拓展美育视野、养成优雅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例如,校园艺术展览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涵盖绘画、书法、摄影、手工艺品等,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在欣赏他人作品时反思自身创作,不断提升审美与创作水平;迎新晚会、金秋诗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艺术才华,在台下感受艺术魅力与感染力,培养自信心与艺术表现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面向社区居民举办音乐欣赏讲座、绘画培训等美育活动,在分享艺术知识技能的同时增进与社区居民的情感交流,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老建筑、传统手工艺等,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通过宣传推广增强文化传承意识与责任感。在多元美育的浸润下,学生将审美融入日常生活,从家居装饰品味的提升到个人形象的精心塑造,从社交礼仪的优雅得体到生活情趣的高雅精致,全方位养成优雅生活品质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美育的目的不是单一强调某一种心理机能的提升,而是使个体在内心达到审美状态,从而实现各种心理功能内在和谐,依靠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具有协调和谐的心理境界,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5]这种由美育带来的心灵滋养,并非一时的触动,而是能沉淀为个体生命的底色,贯穿其一生的行为举止与价值判断。它让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琐碎与挑战时,依然能以一种优雅且从容的姿态应对,以审美的眼光去化解困境中的粗粝与荒芜,将每一段经历都转化为成长与创造的契机,最终使个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情感充沛且内心笃定的人,为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与精神高度的社会贡献力量,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美学动力。
“以美育全,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经过长期实践,学生在多方面取得显著发展成果。品德修养方面表现优秀,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彰显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业成绩优异,学习兴趣与能力大幅提升,在各学科考试及竞赛中表现优异,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与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身体素质健美,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屡获佳绩;劳动技能良好,熟练掌握多种劳动技能,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强劲,能够在实际生活与未来职业中灵活运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高雅,审美鉴赏与创造力颇高,对多元文化和艺术有着深入的理解与热爱,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展现出优雅的气质与丰富的精神内涵。
“以美育全,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学科壁垒,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起综合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并且,该模式强调美育浸润教育的全过程,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美育的地位与作用,推动了美育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此外,它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培养,为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引导评价从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转向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
办学特色已从单一的“实体项目”迈向综合的“程序建模”。不再将篮球、钢琴、编程、美术等单一的项目课程作为办学特色,而是将其升华为涵盖各领域、各场域,且各学科共享、协同的机制;办学特色也从仅惠及“部分学生”转变为惠及“全体学生”。不再以只让部分学生成为“特长生”为目标,而是以全体学生均具备“特色风范”为追求。这种“程序性”机制与“全面性”风范,正逐渐成为现代化“特色学校”的新标识。
总之,“以美育全,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在美育浸润理念的引领下,凭借多维度、全方位的协同发展策略,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品德修养、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成果斐然,对教育改革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教育领域的发展变革永无止境,此育人模式仍需持续探索、优化完善,以契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未来,应着力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美育课程资源开发、拓展美育实践平台,持续提升美育浸润的深度与广度,为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1] 杜许灿,张建伟.向美而行: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美育课堂再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22(9):65-69.
[2]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4-12-0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3] 刘欣,李吉品.浸润式美育的学理内涵和实践路径——基于现象学的阐释[J].文艺争鸣,2022(11):193-195.
[4] 吴萍萍.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视野下大中小幼一体化管理机制研究[J].山东艺术,2023(6):15-21.
[5] 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