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47790
Current Downloads: 467303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高校开展来华留学国情教育的思考

Thoughts on Teaching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Study / 2020,2(2): 71-78 / 2020-05-28 look2576 look3443
  • Authors: 王锦¹* 肖蕾²
  • Information: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2.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北京
  •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on China Panorama;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al activities
    来华留学; 国情教育; 教学; 实践活动
  •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main carriers of education on China Panorama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hat is, the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al activities. On the bases of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China Panorama, and also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staff capability, teaching method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sums up the types and form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the education on China Panorama, as well as the similarities of successful case.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内高校针对留学生开展国情 教育主要载体,即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在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国情 教育的课堂教学开展情况,及在师资队伍、课堂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 问题及其建议。同时,归纳了国情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类型、形式,以及成功 案例的共同点等规律性经验。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202008
  • Cite: 王锦,肖蕾.高校开展来华留学国情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讨,2020,2(2):71-78.
    https://doi.org/10.35534/es.0202008

2017年7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公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42号令”)正式实施,同时2000年1月31日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9号令”)废止。比较“9号令”和“42号令”,在国情教育方面增加了三部分内容: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42号令”实施至今,各个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国情教育。

本文收集汇总了两年来高校开展国情教育的情况,对来华留学教育中国情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并对其共性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索。

根据各高校开展国情教育的情况进行汇总归类,“42号令”中提出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课堂,风俗习惯的主要载体在课外实践活动。

1 国情教育课堂教学情况

1.1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1)国情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开设“中国国情”类课程。根据林慧秀对国内学校“中国概况课”的调查发现[1],学生对于纯的历史文化兴趣不大,但是与本国历史联结比较兴趣较大;更希望了解中国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及思考方式,主要原因是基于实用主义,便于工作就业和未来发展定位。

(2)传播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是“中华文化”类课程。在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工作中,有的学校结合专业特色或者区位特色,将课堂延伸,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开设的《当代中国社会专题》课程中,关于中国酒文化,老师分别从中国不同朝代的酿酒工艺、不同材质的器具、酒桌礼仪等方面入手,生动、有趣地揭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内蕴[2]。北京林业大学组织学生进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让学社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在寺庙、宫廷、文人墨客、民间等不同情境中的风格和应用。

1.2 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内容重复设置的问题。中国文化课(或中国国情课)部分内容与汉语课重叠。建议有所区分,各有侧重,比如文化课分成理论课和体验课,实现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2)教学模式以单向“传递-接受式”为主,课堂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建议构建多元文化文明互鉴、互动式教学模式,合理增加实践环节。

(3)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学校现行的教学内容主要基于北大版或者高教版的《中国概况》,逐一授课或者挑选部分章节授课。知识内容分散、孤立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就事论事”的授课方式,学生无法从现代生活中找到可以呼应之处,进而失去兴趣。

建议将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生活归纳成几大模块,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而牵动文化元素背后“浩如大海”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纲举目张的教学模式。比如美丽中国模块中城市园林,学生从现代都市中看到,包含南方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这些传统园林建筑中就包含“天人合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道法自然”等文化元素,进而对应地就牵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这些系统化,而不是片段的、碎片化的文化知识。

(4)教学目标方面。现行的教育目标依据是2002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小组编写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是单一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建议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异文化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多文化视角,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员,让学生主动与本国文化相比较,开展文化互鉴交流。正如习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此外,在各校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有的学校因为办学成本、师资条件等因素将文化这部分内容与中国国情课或者汉语课合二为一的困难和问题。

2 国情教育教材建设情况

2.1 教材建设现状

根据尹晓静所做的调研结果显示[3],大多数北方高校均开设《中国概况》或者《中国文化》类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国概况教程》,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本的《中国文化》,这是针对用汉语授课的留学生。《中国概况教程》采取模块式安排教学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几个部分。再版的书中,数据也保持不断更新。《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实例列举较多,对留学生实用性较强。

而随着英文授课项目的逐年增多,用英语作为学习语言的留学生规模也逐年扩大,目前能找到的比较有权威性和指导意义的教材是由国务院侨办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联合主持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常识》(中英对照),内容涉及广泛,图文并茂。

2.2 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教材知识体系不完善、系统性不强。比如如果不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建设领域开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他们就无法了解现行的中国道路和发展模式,如果没学过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就不能对我国政治道路的选择产生理解和认同。建议以模块化为设计核心理念,不断增加更新内容案例,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增长速度快,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日新月异,案例更新使教材编写跟上发展速度,改变教材与当下国情不相适应的情况。

(2)教材内容笼统,针对性不强。针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国情教育也应有所侧重。因国别不同而编制不同的国情教育教材,短期看不现实。但是可以按照经济发展现状有所区分。发展中国家学生对中国改革发展成果抱有欣赏和学习借鉴的态度,对中国的价值体系和政治制度很感兴趣,因此可以有针对性介绍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而西方发达国家学生长期秉持偏见和冷战思维,把中国壮大发展视为对西方制度和价值观的威胁,因此应引导他们直观看到中国的变化、中国人生活的变化,让他们自己通过比较得出客观全面的结论[5]。

(3)缺乏专门的节日文化教材,在传统教材中的比重也比较低,主要以介绍风俗习惯为主。比如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缺乏“重团圆”“福文化”等文化精神和内涵的涉及,导致教学中也容易忽视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演变和发展,不能认识到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革新[4]。

(4)缺乏对学习者多文化背景的考量。现行的教材往往陷入传统型的宣传性偏好,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共情。应以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为核心,从学生出发,增加跨文化理解内容。

3 课外实践活动

3.1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类型

各个高校在开展围绕“国情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呈现出百花齐放、别具一格的特点。经过汇总分类,主要集中在两大类活动,一是传统文化类,一是当代中国类。当代中国类的活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涵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活动中。

(1)传统文化类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文化主题的考察活动,比如华东师大的祭孔大典;围绕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比如高校开展的赛龙舟、包饺子、制作粽子等。此类活动形式多样,是各校的共同点,各有亮点。

(2)体验当代中国类的实践活动比较突出的形式包括志愿者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

志愿者服务方面开展的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开展的留学生春运志愿者、义务献血活动[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展的走进幼儿园、中小学、福利院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与多所中西部省份的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派出多批留学生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并走进中国家庭[2]。让留学生零距离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方面,有的学校组织留学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对乡村的变化做一些比较,从而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带留学生去政府和各类企业参观,让留学生亲自感受中国基层社区的管理模式,带留学生参观学校的定点扶贫单位,让留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北京林业大学组织中外学生和专业教师,赴塞罕坝开展“绿水青山塞罕坝,感知中国生态行”的实践活动。了解全球最大的人工林的建设情况,以及因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的中国林业人“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精神,中外师生共同讲好“中国林业人故事”,切身体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

3.2 课外实践活动成功经验

在各个高校开展的以上两类国情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活动开展的卓有成效有以下三个共同点:

(1)中外学生共同参与。让中国同学参与到国情教育中,增加文化融入,对中国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2)找到共情点。在春节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留学生在人流喧嚷的火车站为旅客提供各种帮助。克服重重困难,在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和家人团聚,是各国人民共通的情怀。

(3)精心设计。任何形式的文化体验活动,都必须做好项目设计,并让学生提前做准备“功课”,带着问题去体验,同时加入互动环节,会让文化体验活动事半功倍,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很多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观故宫,但基本都是走马观花,或者简单粗线条地了解。北京林业大学则是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从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布局、建筑的四梁八柱、与园林的相互关系、“样式雷”的家族传承等方面给学生布置行前功课,再到现场找答案。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4 结语

开展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是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友好人士的重要路径,是一项影响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其在培养国际友好力量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慧秀.中国概况课的教学调查、分析及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 中华网新闻.创新国情教育模式:让留学生“点滴”感知中国[EB/OL].[2018-07-03].https://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gd/10000166/20180703/32627462.html.

[3] 尹晓静.关于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8(3).

[4] 翟文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春节为例[D].郑州大学,2017.

[5] 张林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研究初探——以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为例[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8(1).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