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2018年,教育部[1]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该计划明确了教育信息化2.0的具体实施行动,包括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等八大方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增强,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议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并将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更有效的支持教育教学,促进教师观念更新。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跨文化沟通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随着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对具备有效识别和管理文化差异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在当地社区或全球舞台上融入多元化环境并将有效的文化沟通融入其中,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这项技能通常被称为跨文化沟通能力(ICC),它涵盖了跨越语言障碍进行沟通,以及理解和驾驭不同于自身文化规范、价值观的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兴起和人工智能(AI)的引入,为提升这一关键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凭借多样化的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弥补文化差异、增进理解和培养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的有力工具。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工具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有效性,并深入分析将人工智能融入大学教育的教学意义。
孙有中(2022)指出,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实践改革,而“AI+教育”模式的产生,需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这既是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又对教师本身提升自身素养具有重要意义[3]。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结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也不能忽略教育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作为客体,应更为规范地应用于高等教育系统,实现高等教育与技术的真正双向赋能[2]。王海啸(2025)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从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八个方面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实现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方便教师探索全新教学模式,且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教学任务,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截至2025年,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已覆盖教学、管理、科研等多个环节[4]。生成式AI(如ChatGPT)被用于辅助英语写作和编程教学,提供语法纠错、代码优化建议等即时反馈[9]。2024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白皮书》也尝试探讨了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有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途径和方向,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
Lee(2020)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是指利用生成对抗网络、大型预训练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相关内容的技术,这些技术能够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学习和训练实现适当的泛化[8]。虽然AIGC的概念已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并未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算法、数据、硬件和软件等技术条件的限制。然而,2022年11月,OpenAI发布了基于Transformer的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ChatGPT),此后AIGC迅速引起全球关注。作为AIGC的典型代表和先驱,ChatGPT自发布以来,得到了公众和学术界的褒贬不一的评价[10]。一方面,其出色的自然语言处理和代码生成能力获得了广泛赞誉,使其成为内容创作、交互式学习和知识传播的强大工具;另一方面,它能毫不费力地生成看似真实的信息,这引发了人们对其滥用可能性、错误信息传播及道德影响的更深层次担忧。新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为诸多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其中教育领域是受影响最深的领域之一。许多学者关注AIGC在赋能教育方面的作用,探讨其在提供教育资源、改善学习体验、提升教育成效等方面的贡献,同时也分析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和诚信问题。
AIGC如何赋能高等教育是近年来大学教育的热点话题之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注意力和方向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践途径的研究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现有研究虽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较广且视野较高,但大多集中在宏观的理论探索或综述层面。本研究将新文科倡导的“人文与科技融合”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深入探究AI技术在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和适用场景,筛选出适合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填补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教学与技术整合的研究空白。同时,本研究从提升教学效能与学习者能力的角度,提供更多可行建议,通过构建融合AI技术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流程、策略和评价体系,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推广的经验和实践案例。此外,本项研究符合国家教育战略需求,为高校英语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范式,助力“金课”建设。
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已被整合到教育平台中,用于促进以文化能力为重点的远程协作任务。这些工具能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从而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模拟任务,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背景,加深对文化细微差别的理解[5]。人工智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最直接、最实用的应用之一是语言翻译领域。谷歌翻译及各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语言模型等翻译工具可提供实时、准确的翻译,促进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沟通。这些工具对于突破语言障碍至关重要,能让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互动和协作。此外,人工智能能够学习并适应不同的语言模式和文化背景,通过模拟特定的真实语言环境和场景,确保学生在语言表达层面的准确性和文化层面的恰当性,这对推动跨文化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上文可以看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传统方法往往无法提供学习者所需的文化深度和实践经验。例如,教科书通常对文化规范或礼仪有详细解释,却缺乏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互动中会遇到的特定语境的细微差别。虽然学生能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掌握基础的跨文化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复制真实的文化交流场景。
除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角色扮演练习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另一种常见的方法,但也存在局限性。虽然该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模拟的文化场景,但这些活动往往缺乏真实性和文化复杂性。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些场景过于简单或生硬,从而不愿意参与其中。此外,角色扮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具备极高的相关场景专业知识,这在资源或文化接触有限的环境中是一个巨大挑战。另一个重大障碍是缺乏即时反馈机制。在传统课堂中,学习者可能无法获得符合文化期望的精准且实时的指导。这种差距可能导致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过于浅显,从而无法应对现实世界互动中的不可预测性。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有两个关键框架:Deardorff(2006)的跨文化能力过程模型和Bennett(1986)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型。Deardorff的跨文化能力过程模型强调,跨文化能力是一个动态且持续的过程,涉及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包括跨文化知识和文化自我意识;跨文化技能和对文化的态度,例如开放性和好奇心,倾听和观察他人。这些要素既有助于形成内部成果,也有助于形成外部成果,即在跨文化情境中进行切实有效沟通的能力和行为[6]。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来挑战他们的文化预设并鼓励他们进行反思性思考,从而在促进这些能力的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ennett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型(DMIS)构建了一个连续体,即个体可以随着文化能力的提高而不断进步[7]。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虚拟交流和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视角,从而促进这一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些文化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文化差异,并有意愿将本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世界领域。
人工智能驱动的文化场景形式多样,每种形式都能为EFL/ESL学习者带来独特的文化学习体验[11]。以下是一些可以应用到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的AI技术及平台:(1)虚拟现实(VR)可以创造沉浸式环境,学习者可以在其中练习语言和文化技能。VR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在餐厅、机场或商务会议等场景中的互动机会。在这些场景中,学习者必须使用恰当的问候语,遵守相关的文化礼仪,并对特定情境的提示做出反应。(2)用于文化对话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具备文化知识的智能聊天机器人为互动学习提供了便利。我国目前开发的DeepSeek、Kimi、豆包等工具,可以模拟与具有文化意识的人工智能角色的对话。例如,一个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虚拟同学的聊天机器人,可以测试学习者对不同文化主题的解读,并模拟场景供学习者练习。(3)多家国内公司已经推出了很多基于特定场景练习的AI平台,在这些平台中,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情境展开体验。这些练习可以模拟参加工作面试、在国际会议上自我介绍,或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同行参与合作项目等场景。其中的反馈机制可以指导学习者不断改进他们的回答,达到有效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尽管人工智能赋能跨文化交际教学有诸多好处,但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特别是在跨文化协作领域,仍面临着挑战和争议。目前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讨论,通常集中于这些技术增强和颠覆传统教育实践的潜力。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可能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日常任务的自动化及提供实时反馈,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人们也担忧人工智能的伦理影响,尤其是在数据隐私、文化偏见的强化及可能通过减少面对面互动而使教育非人性化等方面。人工智能算法主要基于大型数据收集进行训练,而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某些社会偏见的观点。如果不解决这些偏见,人工智能工具可能会不断强化刻板印象,而不是促进文化理解。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必须确保人工智能工具的设计和应用在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方面不断改善。
本文表明,人工智能和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在提升大学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巨大潜力。研究强调了人工智能如何提供沉浸式、个性化和情境化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培养关键的跨文化技能。然而,尽管人工智能的潜力显而易见,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育环境中的有效性,必须应对一些挑战和局限性。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它能够创建动态、交互式的环境,以反映现实世界的文化场景,但必须确保其使用符合文化敏感性和伦理道德。未来,研究人员应继续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伦理影响,以促进文化敏感性、包容性和教育的公平性。最终,要将人工智能成功地融入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者通力合作。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04-25)[2024-09-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詹泽慧,钟柏昌.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变革与坚守[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22-24.
[3] 孙有中,唐锦兰.人工智能时代中国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索:“四新”理念与“四轮”驱动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22(3):3-7.
[4] 王海啸.生成式AI时代大学英语数智教材建设框架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25(2):23-33,205.
[5] McCallum L.New takes o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Using AI tools in telecollaboration task design and task completion[J].Journal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2024,18(1/2):153-172.
[6] Deardorff D 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0):241-266.
[7] Bennett M J.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2):179-196.
[8] Lee L W,Dabirian A,McCarthy I P,et al.Making sense of text: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abled cont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20,54(3):615-644.
[9] Rasul T,Nair S,Kalendra D,et al.The role of ChatGPT in higher education:Benefits,challenges,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Learning and Teaching,2023,6(1).
[10] Klimova B,Seraj P M I.The use of chatbots in university EFL settings:Research trends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3(14):1131506.
[11] Yang S.“Like special oriental spices added into western food”:An ecological study of an EFL student’s literacy autobiography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J].TESOL Journal,2022,13(3):e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