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宁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提出“政治启蒙”的概念,开始关注义务教育的政治性。[1]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指出,少先队教育要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少年儿童时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展政治启蒙的重要阶段。[2]因此,科学的政治启蒙能够让少年儿童初步认识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情感,进一步理解、认同并拥护社会主义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和文化价值观,筑牢红色文化根基,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转变,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少年儿童政治启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构建了实践教育的初步探索,发挥了文化与教育融合的价值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少年儿童政治教育和启蒙发展的潜在机制,其文化基础为助力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与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和实践价值。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教育探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它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深入影响少年儿童的实践教育,为政治启蒙的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思路。教育学家卢梭的思想延伸出自然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两条线索,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突出个人启发本位,注重政治心理结构的建设,以红色文化为传承和发展路径。[3]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创办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文化启蒙与民主革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故我国政治文化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随着新课标的与时俱进,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逐渐生根发芽,对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少年儿童需着手培养政治认同的实践能力。[5]少年儿童政治启蒙具有双重价值内涵,既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又兼具社会政治发展的导向。在现实的实践探索中,存在政治教育重心偏移、儿童本位缺乏力度等问题。此外,如何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资源,实现政治启蒙教育的有效赋能,推动文化资源与政治启蒙的创新结合,仍需潜心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政治启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挖掘价值。两者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与成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少年儿童的社会发展既推动了政治启蒙教育的实践路径,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拓展至新的领域和视野。
政治启蒙教育是针对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认同、政治思想认识、政治观念理解、政治行为学习以及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启蒙教育。它研究少年儿童思想观念、社会认同和行为发展的运行规律和实践路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象也可以是少年儿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启蒙提供思想引领、文化内涵、精神指导和价值指南,少年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是两者融合的逻辑出发点。政治启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新和实践探索,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文化建构和理论依据,两者共同作用于少年儿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启蒙专注于传承和发扬,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认同和启蒙作用。政治启蒙通过深化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政治启蒙在少年儿童中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心血,又彰显了文化源远流长的价值核心,两者深化发展协同并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政治启蒙具有互通的理论基础,二者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政治、文化、思想、道德、法治等诸多方面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价值观,为政治启蒙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升华。例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概念源自《礼记·礼运》;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的理念,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合与质的飞跃提升。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启蒙教育具有互通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政治启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道德法治渊源,而政治启蒙教育也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社会规律及现实逻辑。[6]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打造“课程思政”品牌,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题不谋而合。研究对象从少年儿童延伸至大学生群体,提高了政治启蒙教育的实效性和兼容性。这一议题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也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素材。[7]我国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发展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双重内涵,如何在政治启蒙教育中解决教育重点偏移、落实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及凝聚社会力量,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具有先进性、革命性和民族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和方式。[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中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儒家的精髓是“仁爱”“诚信”“中庸”理念。“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仁”在孔子思想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指出,“仁”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高达105次。“仁爱”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意义在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情怀,强调以好言相劝,敦品修身。《论语·雍也》中提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其基本内涵是强调人们要关心他人,积极与他人沟通。这种政治启蒙教育思想引导少年儿童学会如何与人共处,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并理解他人的思想。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诚信”追求言行一致,个体应以真诚之心善待社会、善待人类,崇敬言行一致的做人态度。“诚信”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意义在于培养言行一致的品质,做到言出必行、行而必果。这有利于少年儿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意识到自身行为对他人及整个社会的影响。[10]
《中庸》中讲:“诚者,天之道也。”同时,“中庸”主张平衡,以物我两忘、内圣外王的理念引导人们度过一生,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庸”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们认识平衡的价值,指导他们学会平衡处理矛盾,化解纷争,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孕育出“家和万事兴”“和而不同”等理念,展现了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家和万事兴”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意义在于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将道德和价值观念融入教育中,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此外,儒家思想还倡导爱国、敬老、孝顺等传统美德,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发扬儒家的精神价值内涵,塑造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中国道家优秀传统文化,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是“天人合一”。此观念强调自然与人类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存在本质的一致性,人要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本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文明,有助于推进中国现代文明建设。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于诗词、绘画、哲学等文化领域。例如,《诗经·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王维在《归嵩山作》中写道:“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这些诗词作品表达了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和赞美,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解框架,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中国道家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践行“天人合一”的人生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道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哲学思想是“生态环保”观念。与西方强调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环保理念不同,道家的核心观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境界,强调从内在修炼和自我节制入手,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保”观念注重保护生态,提出了“群物育而不为主”“伐树不害林,林不害伐树”等观念,意在让万物生长发育而不做它们的主宰,砍伐树木不损害整片树林,树林也不妨碍合理的砍伐。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不做无用之功,不破坏草木等自然资源。道家的“生态环保”实践理念,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意义在于引导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道家还有“无为而治”“归无”等思想,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意义在于教导他们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自然,宣扬“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因此,少年儿童从成长成才到参与社会治理,都应拒绝权力至上、外在力量的干扰,注重自身本位的调整,达到内在修养的境界。政治启蒙源于优秀的社会治理以及个体的内在升华,而非单纯的政府力量或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中国道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中国佛家优秀传统文化,佛家十分重视生命的价值和独特性。佛家思想的价值内涵之一是“生老病死”。其中,“生”指众生的起始,即出生;“老”指人体的衰老和精神的退化;“病”指身体和心理的不适;“死”指人的逝世、生命的消逝等。佛家倡导正视生老病死的普遍存在,鼓励人们看破这些现象,内心保持清明与淡泊,用内心的平静和空灵抵抗痛苦,从而达到解脱的状态。“生老病死”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意义在于引导他们超脱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狭隘认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关注社会制度的建设,使其有利于人民,并关心国家命运,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同时,它还倡导少年儿童既为国家和人民远离痛苦和灾难,又为社会守护与平和安宁,政治启蒙在此过程中表现出对权力和制度的反思。佛家重视“以无偏之心对待一切”,启发少年儿童在人际关系和事务处理中,不因个人利益而偏向一方。政治启蒙应以中立的态度平衡各方利益,作为政治决策合理性和公正性的参考,保持社会公正和道德标准的统一。
中国佛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是“因果律”。“因果律”认为,一个人所作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报应,好或坏的行为决定相应的结果。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应引导他们净化心灵,行善事、得福报,避免不良的恶果。通过认知和评价各种亲社会行为,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能够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因果律”让少年儿童认真思考自己的决策,尽可能做出恰当的选择,避免负面效应。这种启蒙有助于他们成长为思想家、哲学家或机关领导,注重道德伦理的行为处事。此外,佛家提倡“度化众生”,即以慈悲为怀,帮助他人,这也为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相处提供了思想引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道家和佛家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启蒙中具有独特的思想道德价值贡献。随着各种文化的不断涌现,社会中一部分公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尔虞我诈,受教育的少年儿童也受到不良影响,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愈发淡薄,迫切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少年儿童提供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其中,儒家强调“仁爱”“诚信”“中庸”等道德理念,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政治启蒙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对世界格局、人生态度及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既要注重少年儿童的个人发展,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发展,政治启蒙是帮助少年儿童维护周围的人际关系和履行社会责任,学会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佛家提出“因果循环”的思想,教育少年儿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就像一粒种子播下后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政治启蒙让少年儿童明白事物的发生发展必有其前因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公民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国家与社会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其政治启蒙蕴含的现代思想价值,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价值,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启蒙教育,从而提高少年儿童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是我国发展进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启蒙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具有重要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哲学、美学和伦理价值,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而且影响了少年儿童政治、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当代学者应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在各个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此外,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治启蒙的教育理念,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政治启蒙教育的融合,探索出适合新时代的政治启蒙教育新模式。因此,少年儿童应注重亲社会行为,积极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少年儿童群体的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启蒙教育,让教育活动有迹可循,提供更广泛的探索和更丰富的实践。
因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中的应用探索、实际表现和发展前景,为现代政治启蒙教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促进融合,提供别具一格的建议和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启蒙思想和实践教育,借助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核心理念进行探索分析,以促进少年儿童政治启蒙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但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未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文化,未明确两者互动影响的机制,未阐述政治启蒙育人的具体功能等。本文希望仍能为少年儿童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和有价值的参考。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人民教育,2019(Z3):7-11.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J].中国共青团,2021(2):6-10.
[3] 毛慧君,多强.少年儿童政治启蒙的两条线索:自然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基于卢梭的教育思想[J].少年儿童研究,2023(5):123-127.
[4] 罗本琦,方国根.论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大众政治文化启蒙[J].河南社会科学,2023,31(7):33-39.
[5] 冀淑平.高中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策略与实践——评《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5(2):115.
[6] 韩庆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大基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2):5-9.
[7] 陈庆庆,李祖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4):123-128.
[8] 许桂林,程红艳.儿童政治启蒙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少年儿童研究,2021(10):14-21.
[9] 罗丽琳,蒲清平.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时代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6):45-52.
[10] 范一蓉,金丽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诚信”在雷锋精神中的当代彰显[J].理论与改革,2013(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