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749726
Current Downloads: 493830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文化认同视域下“道中华”研究成果在民族文化类课程中的应用——以“彝族传统文化”课程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Dao Zhonghua” Research Findings in Ethnic Culture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Ta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as an Example

Education Study / 2025,7(6): 658-663 / 2025-06-24 look105 look52
  • Authors: 肖雪
  • Information:
    西昌学院,西昌
  • Keywords:
    Cultural identity; “Dao Zhonghua”; Ethnic cultural curriculum;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文化认同; “道中华”; 民族文化课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Abstract: “Dao Zhonghua” is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rand that 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conforms to the changes in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focuses on the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line of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Now there are five sections, namely, “Cultural Symbols”, “Ethnic Integration”, “Literature and Ar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 Through graphics, audio and video and other forms, focusing on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released famous experts’ interviews,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stories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stories of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ivilization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dialectical and un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the five sections of “Dao Zhonghua”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in Liangshan at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logic, cultural symbol system and the core of values: the two together constitute an organic unit of the holistic narrativ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maintain unique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xpression of na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this study organically integrat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ao Zhonghua” into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actively promotes the organ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ao Zhonghua”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process, and also provides an operable practical path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iangshan region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foster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Chinese culture. “道中华”是国家民委顺应世界百年变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建设的国际传播品牌。现开设有“文化符号”“民族交融”“文学艺术”“考古实证”“文明互鉴”五大板块。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形式,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布名家访谈、思想理论解读、民族交融史话、文明互鉴故事等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道中华”五大板块内容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在历史演进逻辑、文化符号体系、价值观念内核层面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整体性叙事的有机单元,又在民族文化表达中保持独特的主体性特征。本研究基于文化认同视域,将“道中华”研究成果有机融入“彝族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道中华”研究成果向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转化,也为凉山地区高校在中华文化整体框架下彰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6127
  • Cite: 肖雪.文化认同视域下“道中华”研究成果在民族文化类课程中的应用——以“彝族传统文化”课程为例[J].教育研讨,2025,7(6):658-663.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语境下,彝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核,又在中华文化整体框架下不断发展。凉山彝族地区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样本。

“道中华”是国家民委顺应世界百年变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建设的国际传播品牌。现开设有“文化符号”“民族交融”“文学艺术”“考古实证”“文明互鉴”五大板块。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形式,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布名家访谈、思想理论解读、民族交融史话、文明互鉴故事等内容。近两年来,“道中华”系列研究成果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学术阐释,为民族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视野。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道中华”五大板块内容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在历史演进逻辑、文化符号体系、价值观念内核层面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整体性叙事的有机单元,又在民族文化表达中保持独特的主体性特征。如何将“道中华”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凉山地区高校的教育资源,实现其在民族文化类课程中的创新应用,已成为当前凉山地区民族高等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致力于构建“道中华”研究成果与凉山彝区民族文化类课程的融合路径,这一探索不仅关乎民族文化教育的提质增效,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实践。

1 “道中华”研究成果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道中华”系列研究以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建构为核心,通过五大板块的系统梳理,深入揭示各民族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贡献与互动交流。其研究内容涵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文化符号的互鉴演变、精神价值的共通传承等多个维度,构建起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为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1)从历史维度看,“道中华”研究所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规律与凉山彝族地区的历史演进轨迹高度契合。彝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有“东来楚人说”“西方外来说”“北来氐羌说”和“云南土著说”。[1]多数专家更认同“北来氐羌说”,认为彝族发源于古代中国北方的氐羌族系向南迁移而来。这种说法最早由江应梁先生在《凉山彝族社会的历史发展》一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方国瑜先生所著的《彝族史稿》中又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该书主要认为古羌人是彝族的祖先,根据彝族送魂引路习俗推断出“彝族的祖先是来自西北河湟一带的羌人,更具体地说,这些羌人在迁徙过程中流向四面八方,而向南迁徙的一部分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彝族的祖先”[2]。而“东来楚人说”则主张彝族族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这种推测主要由民族语言学家陈士林先生根据古楚语与彝语的相似性提出,推断彝族源自东方。还有一种观点是由西方传教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彝族体质类型特征提出来的,认为古彝人拥有雅利安人的体质特征,因此被称为“西方外来说”。与之相对应的是“土著说”。这种学说根据彝族聚居地共同流传的洪水传说及彝族文字记载,推测出彝族共同的祖先仲牟(也称独慕、杜慕)因躲避滔天洪水而移居滇东北洛白尼,后将六个儿子分支为“六祖部落”,彝族作为其中一支而代代相传。秦汉时期,彝族的先民包含在当时活跃于西南地区的“叟”“昆明人”中。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彝族的先民除了仍然被称为以上两种人之外,还被泛称为“夷”。彝族“直系祖先为距今两千年前的古侯、曲涅两大氏族部落,而古侯、曲涅为彝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六祖中的糯、恒两部。古侯至今约有70代,曲涅约有78代。这两个原始部落原居住于兹兹蒲武的地方(今云南昭通一带),大约在西汉时期迁入凉山”[3]。自唐代以来,彝族先民从滇东北、黔西北逐渐徙入凉山的事迹,不断见于记载。当时移民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军事屯垦。汉武帝时移到边地的屯田卒有六十万,其中不少就在凉山地区。

唐初仍置嶲州,嶲州的主要居民称“乌蛮”。考察汉代越嶲郡的中心为邛都,建至唐代嶲州治所越嶲城亦在汉晋邛都旧地,即今西昌县,这里一直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今凉山地区的乌蛮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聚居于大渡河两岸的巂州地区蛮,他们相对于南诏、大理政权,从滇地迁徙到安宁河流域的‘乌白二蛮’‘东蛮’诸部落可以算是凉山的土著民族,另一部分则为南诏及大理国移民支持的乌蛮。”[4]

彝族先民除自然迁徙外,南诏地方政权统治嶲州后,还以武力强迫云南的一部分乌、白蛮迁到了这一带。如《元史·地理志》于建昌路云:“本古越嶲地,唐初置中都督府,治越嶲。(唐)懿宗时,蒙诏立城曰建昌府,以乌、白二蛮实之。”又谓:“永昌州,……治故归依城,即古会川也。唐天宝末没于南诏,置会川都督。”南诏将移民安置于嶲州,是为了巩固南诏政府在这一带的统治。这种迁徙的结果,到了宋代形成了今西昌以上以东爨乌蛮一支的勿邓部落最为强大,而在西昌以下至会理一带,则为受大理所支配的乌、白蛮统治的局面。这些以武力强迫迁入的乌、白蛮,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已和当地原有居民逐渐融合,共同构成了现在的彝族先民。[5]到了元代,彝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特征更加明显,出现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普遍使用的称呼“罗罗”(或称为“倮倮”),并在云南行中书省设立了“罗罗斯宣慰司”进行治理。《彝族史稿》有记载:“邛部州的阉割,虽简明但比较明确,原为越巂郡的东北境,是邛部联盟的一部分……中统五年,立邛部川安抚招讨使,隶成都元帅府,在政治系统仍随黎州属成都,但邛部土族势为罗罗斯集团,所以改属为罗罗斯宣慰司。”[6]明清时期,西南各彝族仍被称为“罗罗”或“倮倮”,但凉山彝族自称为“诺苏”“纳苏”。清统一全国后,实行改土归流,四川彝族被分定为宁远府、叙州府、嘉定府,分管今天的大小凉山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依旧保持“倮倮”称呼,并生活在四川西南部地区。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彝族人民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以象征庄重、古老之美的“彝”字作为统称。1950凉山解放,彝族以独立自主的身份成为新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

据此,李绍明先生认为现今凉山彝族的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氐羌南下过程中定居于该地的,另一部分是氐羌南下到达云南后,唐代以后又逐渐北上至该地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支渊源相同的氐羌人逐渐融合演变,并吸收了其他一些土著部落,发展成为现今的凉山彝族。[5]

凉山彝族在多民族互动融合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茶马古道等贸易通道与周边民族及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这些历史事实印证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同时,凉山彝族独特的家支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记忆,又彰显出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2)从物质文化层面看,彝族传统服饰文化与“道中华”所展现的各民族服饰文化共性形成呼应。彝族服饰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独特的图腾纹样和鲜明的“五色观”体系,既体现了与其他民族服饰在审美观念、装饰技法上的共通性,又因彝族独特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标识。在饮食文化领域,凉山彝族的坨坨肉、酸菜汤、泡水酒等特色饮食,在食材选择、烹饪技术等方面既融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形成了适应高原环境与彝族习俗的独特风味。传统工艺方面,彝族漆器制作、银饰锻造、彝族刺绣等传统非遗技艺,在工艺原理、图案寓意与文化象征上与中华传统工艺体系一脉相承,而其独特的工艺程式与艺术表现则充分展现了彝族文化的个性特征。

(3)从非物质文化层面看,凉山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日,在文化功能与价值内涵上与中华传统节日存在共通之处,同时又承载着彝族特有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毕摩文化、彝族民间阿史拉则传说、彝族克智等文化形态,既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又保持着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华文化统一性与彝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2 “道中华”研究成果应用于“彝族传统文化”课程的价值维度

2.1 有助于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将“道中华”研究成果融入“彝族传统文化”课程中,能够有效丰富课程内容的学术深度与文化广度。在教学中,通过引入“道中华”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凉山彝族的迁徙和发展历史,有助于彝族大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民族历史认知体系。在讲解彝族传统服饰文化时,通过对比分析“道中华”所展现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共性与凉山彝族服饰的特色,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在讲解彝族传统节日文化时,通过与凉山地区汉族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进行比较,能更好地凸显节日中凉山地区多民族互动交流、节日元素相互借鉴的特点,有利于彝族大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深刻地理解节日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作用。同时,“道中华”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为“彝族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彝族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

2.2 有助于深化文化融合发展

“道中华”研究成果强调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将其引入“彝族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能更好地引导彝族学生深刻认识到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通过重构课程结构和系统的课程教学,一方面,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打破文化壁垒,增强文化融合意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实践也有助于彝族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体框架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3 有助于彝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学习彝族传统文化时,既要了解其来龙去脉,也要辨别什么是精华,避免陷入无穷无尽的旁枝末节中。因此,需用历史观审视彝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用逻辑方法分析事物背后的本质,思考彝族文化的继往开来。只有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继承和理解彝族的文化传统。在“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更加便捷频繁,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也日益增加。面临这样的时代背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彝族文化,应该如何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性的竞争与合作中,是每一位有责任感和担当感的彝族儿女需要深思的问题。通过学习彝族传统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彝族,了解彝族历史,理解彝族文化传统,领略中华民族精神的风采,更好地树立民族自信。

对于凉山地区高校的彝族大学生而言,学习融合“道中华”研究成果的“彝族传统文化”课程,能够有效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勇于正视历史和传统,在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变迁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以及世界上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在认识本民族文化独特价值的同时,深刻理解其作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彝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其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动性与责任感,真正实现“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的文化传承目标。

2.4 有助于彝族大学生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

众所周知,直到2020年11月17日,凉山彝区贫困县全部“清零”,实现脱贫目标。凉山彝区的全面脱贫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也给彝区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彝族传统文化是彝族先辈一代代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它并不仅仅是摆放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展品,还应活跃在日常生活中,并被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性地发展。通过学习融合“道中华”研究成果的“彝族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培养彝族大学生的理性态度、务实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凉山地区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探索彝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和新实践;通过学习彝族传统工艺文化,完成课后调研和社会实践,借助榜样力量的积极引导,帮助彝族大学生培养精益求精、不断突破的工匠精神。

对于彝族青年来说,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与责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的国情和彝区发展的现实状况,而现实都是历史的累积和不断推进的结果。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先辈留下的财富,更是一种鞭策。如何在传承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中提升和发展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如何批判性地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甚至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彝族大学生必须树立起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移风易俗,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变革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习俗、旧道德、旧观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建设适合新时代彝区发展的新文明。

3 “道中华”研究成果在“彝族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实践路径

3.1 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

基于“道中华”研究成果与凉山彝族文化的契合点,系统重构民族文化类课程体系。一方面,原课程存在内容碎片化、思政融入生硬、模块划分随意等问题。重构后的课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通过调研(行业专家、毕业生、在校生)将教学内容整合为8大板块,分别是:彝族传统文化概念与内涵、彝族传统生活文化、彝族婚姻制度、彝族传统人生礼仪、彝族传统表演文化、彝族传统手工技艺、彝族传统节日文化、彝族传统信俗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减掉彝族民间文学内容,增加“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有效解决原课程碎片化知识的教学痛点;增加“辨”热点话题,有效解决原课程文化解读浅表化的问题,提升学生文化思辨能力;增加“用”创新转化,增强校地企三方合作,有效解决学生实践转化能力弱的教学痛点,提升学生服务地方的能力。

另一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实现专业知识“文化浸润”与课程思政“责任唤醒”的自然耦合。通过“知识点—思政点—能力点”三维映射,将彝族文化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解读,强化“各民族文化百川归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通过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特色板块,在每一板块内容中,都将“道中华”的理论框架与凉山彝族文化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引入“道中华”关于民族交流、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并结合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实践,帮助彝族大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提升其对民族文化的系统性认知。

3.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与研讨教学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

3.2.1 创设环境:打造“田野—课堂—实践”三维育人生态

(1)线上:建设“彝族传统文化在线精品课程”、课程知识图谱、“彝族节日虚拟仿真教学实训项目”,供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后随时随地巩固知识点。通过省级一流虚拟仿真项目的实验平台,虚实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教学内容。

(2)线下:构建“课堂—课后调研—大学生社会实践”三级实践圈。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链引导法”层层深入,驱动学生深度学习。课后调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增强实践能力。假期社会实践期间,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彝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开展禁毒防艾、推普宣传、非遗保护等活动。

在案例教学中,选取“道中华”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融合案例以及凉山彝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内在机制;在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凉山彝族传统工艺制作、民俗活动体验等实践活动,并结合“道中华”对传统工艺文化内涵的理论阐释,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开展研讨式教学,围绕“道中华”与凉山彝族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融合路径等主题,激发彝族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其文化创新意识。

3.2.2 革新教学手段:课程知识图谱可视化破解碎片化难题

突破传统线上资源“堆砌式”应用,以知识图谱为核心构建智能教学系统,结合PBL(项目式学习)和CBL(案例式学习)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率。

建设“彝族传统文化”知识图谱,将127个核心知识点拆解为四级节点并实现可视化,形成“文化脉络—知识点—能力指标”的关联网络。学生通过图谱动态检索知识点关联,解决传统教学中“碎片化记忆”问题。基于图谱数据,在智慧树平台开发“个性化学习引擎”:学生完成课前测试后,系统自动生成专属学习路径。

3.3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加强“彝族传统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对“道中华”研究成果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组织相关教师参与“道中华”学术研讨活动,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与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道中华”领域专家学者与彝族非遗专家的深度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确保“道中华”研究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精准应用与有效传播。

4 结语

通过探索和实践,证明了将“道中华”研究成果融入“彝族传统文化”课程,不仅能够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促进文化融合发展,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道中华”研究成果与彝族传统文化的互动研究,拓展其在民族文化类课程中的应用范围与实践深度。同时,加强跨区域、跨学科的学术合作与经验交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道中华”研究成果在凉山地区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

参考文献

[1]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博物馆.千年的凉山,散落在羊皮卷中的文明[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9.

[2] 方国瑜.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14.

[3] 方国瑜.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19.

[4] 姜先杰.凉山土司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78.

[5] 李绍明.关于凉山彝族来源问题[J].思想战线,1978(5).

[6] 方国输.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4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