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798224
Current Downloads: 497982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与策略探析

Analysis of the Usage Effect and Strategies of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Education Study / 2025,7(6): 684-693 / 2025-06-30 look180 look120
  • Authors: 白玉兰¹ 汪家赫²
  • Information:
    1.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与国际传播学院,南昌;
    2.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抚州
  • Keywords:
    Information age;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Usage effect; Analysis of strategies
    信息时代; 大学生; 在线学习平台; 使用效果; 策略探析
  • Abstract: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enabled learning platforms to be widely used in the daily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can obtain teaching resources anytime and anywhere through learning platforms, and the usage effect of learning platforms by college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model between colleges and platforms. However, how effective the learning platforms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use has become a topic tha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nowaday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sage effect of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technical methods an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trategies,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work of each platform, enhancing the experience and sense of gai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using learning platforms, and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and upgrading of learning platforms among various groups.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习平台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且高校学生的学习平台使用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与平台教育学习模式的发展。然而,高校大学生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如何,成为当今需要思考的课题。本文通过多维度技术方法与调查访谈,针对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促进各平台优化工作的开展,提升大学生在使用学习平台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推动学习平台在各群体中的运用与升级。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6132
  • Cite: 白玉兰,汪家赫.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与策略探析[J].教育研讨,2025,7(6):684-693.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导致全国各大高校暂停在校授课。基于“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原则,我国教育被迫转为线上,各类学习平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其核心在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022年度中国数字教育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教育市场规模为3620亿元,同比增长12.42%;数字教育用户达3.14亿人,同比增长5.36%[1]。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2年的数据,18~27岁的用户占比为56%,是参与网络教育数量最多的人群[2]。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是在线学习平台的主要使用者,在线学习在帮助高校大学生群体自我提升和个人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2013年10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2012年度、2013年度年报年检工作的通知》,到2017年12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公布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明确指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高校须加强对课程运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课程建设团队要持续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完善”等措施。学习平台“使用效果”等关键词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信息化领域,迅速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热词。如表1所示。

表 1 我国不同时期有关“使用效果”等政策文献的表述一览表

Table 1 A list of policy documents related to “usage effects” and other issu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our country

时间 文献 表述
2013/10/15 《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2012年度、2013年度年报年检工作的通知》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管,现就……年检工作有关事项通知……”
2015/4/1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针对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建设与使用效果,提出“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等方面的建议
2017/12/29 《关于公布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高校须加强对课程运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课程建设团队要持续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完善……教育部将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其使用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
2020/2/1 《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科学实施,注重实效……科学调整教学课表,切实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等,确保网上教学活动科学有序、高效开展”
2021/9/3 《“六方案一规范六确保”切实做好线上教学工作》 “严格评价管理,制定‘一规范’,强化主体责任……提高工作要求,做到‘六确保’”
2023/2/22 《关于开展第二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列项目建设和第一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列项目验收的通知》 “坚持体系建设、注重实效……提高项目建设水平,注重实验教学中发挥的实际效果”
2023/7/5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加强课程平台建设管理……压实课程教学管理责任……”

注:表1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文件整理而成,详情网址信息请见参考文献[3-9]。

纵观上述文件和政策会议中关于学习平台“使用效果”的表述,可见其概念的变化经历了从“部分高校远程教育试点领域”到“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领域”,再到“高校学习平台建设使用效果的规范与监督领域”的过程;对象也经历了从“部分高校学生”到“全部高校学生”,再到“全部高校学生对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及监督规范”的过程。在程度上,呈现为“模糊—清晰—突出—重视”的不断细化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国家在教育信息化事业上的工作重心和决策脉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线学习平台逐渐走入教育教学的视野[10]。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习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工具,高校学生的学习平台使用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与平台教育学习模式的发展。基于此,了解大学生对各种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1.1 调查研究设计

调查问卷题目的设计是确保调查结果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地设计问卷题目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问题的清晰性、无偏见性、相关性,以及多维度地覆盖所有必要的信息,探寻大学生对各种学习平台使用效果的现状与远景。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请教专家—综合论证”的程序最终确定问卷内容,力求多维度获取学生获得感现状的数据。

在设计问卷之前,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假设,确保每个问题都与之相关,并有助于收集所需信息。保持中立和客观,让受访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使用双重否定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尽量保持问卷简短,以免影响回答质量;在大规模分发前,先进行小规模的预测试,检查问卷的清晰度和理解度;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受访者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确保问题在不同群体中都能被正确理解和回答。

在访谈问题的设计上,以精准为原则,立足于实际和客观需要,顾及访谈对象的不同特点,围绕“学习平台”和“使用效果”两个核心,制定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向性问题,确保了访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1.2 调查样本与分析方法

本调研主要面向各高校,在确保问题设计的科学性与样本可信度的前提下,运用SPSS与皮尔逊相关系数对由18个题项构成的问卷数据从相关性、交叉(卡方)等多维度进行分析。

确保问卷调查样本的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变量真实情况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充分考虑并有效实施样本代表性、样本规模、样本质量、测量工具、调查过程和统计方法等,以获得可靠和有效的样本数据。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各种学习平台使用效果的现状、困境以及学生对学习平台的进一步期待,保证调研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按照访谈研究对样本量的一般要求,对高校学生进行访谈,确保了访谈人数的样本量。

在数据处理方面,对比分析法可用于不同类型平台之间的环比、同比、覆盖对比。其次,细分分析法可将相关内容进行细分,有助于更加清楚地了解大学生对不同类型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以及反馈。最后,描述统计法通过制表、分类、图形以及计算概括性数据,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在访谈文本数据处理流程中,采用去除常见干扰词与无实义虚词的方法,利用软件的抽出语用一览表功能,进行关键词检索,并观察软件生成的关键词共线关系图等方法进行研究。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

(1)大学生对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效果整体持正向态度且抱有期待,但获得层面存在失衡现象。

根据图1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三个项目:对自己学习素养的评价、使用学习平台的频率以及认为学习平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图 1 学习平台对学习促进作用与学习素养、学习平台频率皮尔逊相关系数

Figure 1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learning platform’s promoting effect on learning and learning literacy 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of the learning platform

对自己学习素养的评价与使用学习平台的频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3,呈显著正相关(p<0.01)。这意味着学习素养评价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频繁使用学习平台。对自己学习素养的评价与认为学习平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的项目13)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0,呈弱负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

这表明,对自己学习素养评价较高的学生,更愿意利用学习平台来提升学习效果。然而,这类学生可能认为学习平台提供的内容或方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其他途径来提升学习效果。

使用学习平台的频率与认为学习平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3,呈弱负相关,且这种相关性是显著的(p<0.05)。这意味着,虽然频繁使用学习平台的个体认为这些平台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有改进空间。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平台的功能和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图 2 促进作用和进步预期皮尔逊系数相关分析

Figur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romoting effect and the Pearson coefficient of progress expectations

在对使用学习平台促进学习和获得预期进步的调查中,本研究计算了相关系数以了解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使用这些平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与获得预期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2,p<0.01)。这表明,认为使用学习平台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学生,往往也认为所获得的进步符合他们的预期。

这一发现提示了学习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学生对其预期效果的认知与实际效果之间的一致性。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学习平台的设计和使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和满足他们的学习期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感和获得感受课堂内、课堂外、学生自身等多方因素影响。

根据图3,学习素养与平台使用频率呈正相关。

图 3 学习素养的评价程度

Figure 3 Evaluation degree of learning literacy

学习素养与平台使用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素养可能影响平台使用频率。具有良好学习素养的学习者可能更善于利用各种学习平台来辅助自己的学习,因此他们可能会更频繁地使用这些平台。②平台使用频率也可能促进学习素养的提升。通过频繁使用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素养和平台使用频率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学习者的学习素养和平台使用频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兴趣、学习需求、平台质量等。因此,在探讨学习素养与平台使用频率之间的关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根据图4可知:那些认为线上学习平台课程资源丰富的学生频繁使用这些平台,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平台上找到所需的大量资源;课程免费、学习成本较低也是一个吸引学生的因素;功能齐全、能够满足学习需求的平台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网络课程可直播也可回放观看,对于那些想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用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功能。

图 4 学习平台使用频率SPSS分析

Figure 4 SPSS analysis of the usage frequency of the learning platform

交叉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并发现潜在的关联和趋势。当进行很少或不使用各种平台的原因与学习平台使用频率的交叉分析时(如图5所示),可能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模式和趋势。以下是可能的一些交叉分析结果:

①时间因素:对于学习平台使用频率较低的学生,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把“没有时间”作为不使用其他平台的主要原因。

②兴趣与动机:那些把“对自己没有好处”或“找不到需要的课程”作为不使用学习平台原因的学生,可能更难以看到这些平台提供的价值,或者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与这些平台提供的内容不匹配。

③隐私和安全性:那些重视隐私和安全的用户可能更少使用所有类型的在线平台,包括学习平台。他们可能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因此选择保持离线状态。

④社会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习惯和文化背景可能影响一个人对各种在线平台的使用频率。

(3)阻碍学生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感、获得感提升的原因主要在于平台方对学生获得感的忽视、教学供求不匹配、学生兴趣无法得到满足。

图6展示了学生对不同学习平台功能的需求或评价。从给出的类别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对多个方面的功能有所期待或评价。

图 5 很少或不使用各种平台的原因SPSS分析

Figure 5 SPSS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rarely or not using various platforms

图 6 目前你还缺少什么功能的学习平台

Figure 6 What functional learning platform are you currently lacking

从学生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来考虑,可以推测学习平台可能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①互动性:图表中没有明确提到互动性,但现代学习平台通常强调社区互动、师生互动等功能,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乐趣。

②定制化和个性化:虽然“综合性和个性”被提及,但学习平台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其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偏好。

③跨平台兼容性:调查中发现跨平台兼容性的不足,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用户期望能够在不同设备上无缝切换使用学习平台。

④实时反馈和评估:图表中的“记录”暗示了某种形式的评估或反馈不足,学习平台可能还需要提供更为实时和具体的反馈机制,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情况。

2.2 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结果

访谈问题设置如表2所示。

表 2 访谈问题

Table 2 Interview questions

问题一 请问你平常会使用哪些类型的学习平台?
问题二 你使用这些平台的频率大概是一周几次?
问题三 你认为使用下来对你的学习促进效果如何?
问题四 你认为使用学习平台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问题五 你期待什么学习平台或平台功能的出现?

(1)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平台中获得预期的进步,在线学习平台的作用具有局限性。学生在个人需求及兴趣方面提出了期望。

从表3可知,“作用”一词出现了10次,为高频词,说明学习平台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访谈中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平台中获得预期的进步,说明这种作用还是有限的。“单词”和“B站”出现了6次,说明在学生的使用过程中,这两类学习平台是使用得较为普遍和频繁的。“需求”“兴趣”“功能”等词汇上榜,说明学生注重个人的需求及兴趣去选择学习平台,也希望学习平台能提供更多相关且有助的功能去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表 3 访谈内容高频词汇总表

Table 3 Summary of high-frequency words in the interview content

关键词 频次
作用 10
了解 8
单词 6
b站 6
进步 4
需求 4
兴趣 3
功能 3
信息 2

(2)平台面对广泛需求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在互动性、课程质量和个性化推荐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

从图7可以看出,从功能和需求上来看,大学生对于背单词平台等类型平台的新功能需求最少。对于刷题类型的功能增加需求最大,说明该类型平台目前仍存在许多进步和改善的空间。

图 7 高频词汇覆盖率分析

Figure 7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vocabulary coverage rate

通过访谈分析可知,背单词、听网课以及刷题平台的使用覆盖率和频率最高,但在平台的互动性、课程质量和个性化推荐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

通过广泛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目前大学生使用学习平台获得感不高的阻碍主要有:学习平台整体资源质量有待提高、无法与线下相结合、更新课程设置慢、学习平台体系和系统建设缺失、网络时代下的隐私保护问题无法保障等问题。

依据现状与阻碍因素,结合调查问卷数据与深度访谈文本,本文归纳出以下大学生使用学习平台体验感、获得感提升方向:

①学习平台体系和系统方面:构建全面有效的平台系统,创新学习平台课程种类、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形式,应加强在线学习系统技术开发和功能设计。针对“内容单一”“专业领域少”等反馈,平台可以扩大课程范围,创造多个分类区域。针对“学习资源冗杂”“使用不灵活”等感受,平台可以优化学习资源,加强筛选机制,过滤掉质量低下的学习视频,并提高选拔线上教师的标准,以便提高授课质量。

②加强平台对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要注重优化系统,同时也要加强技术管理。通过贝叶斯算法的概率模型,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此模型的介入来抵御和防御各种威胁。此外,还可以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和学习空间理论的教育测量技术和方法来保护学习者的个人隐私。最后,学习平台应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杜绝内部泄露用户隐私的行为,加强监管力度。

③加强线上学习平台与线下的合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平台应创新与院校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式,通过互助合作,丰富课程类别,系统整合优质资源。此外,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收集线上学生需求并反馈,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

④针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平台应严格监督虚假学习行为并制止此类现象。为了规避线下教师布置的线上学习任务,有些学习者甚至找人代刷课。为了抑制此现象发生,平台应加强对个人用户信息的认证,完善监管机制。

3 结论和建议

(1)教育环境:平台应根据大环境不断更新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调研,发现提升大学生学习平台体验感和获得感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环境。本研究发现,当前教育环境与政策其实是与时俱进的,而大部分学习平台并没有及时感知到环境变化,并且有些学习平台出现了侧重于娱乐化的现象。

本研究提出,平台及相关人员应针对学习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和使用不够灵活的问题,加强筛选机制,不断更新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并提高线上教师的选拔标准,采取多方面、多标准的选拔手段,从而确保学习者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教育机制:平台应建立合理的学习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在线学习系统技术开发和功能设计,提升系统的易用性和检索效率。

学习者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类型[11]。学生管控是学习平台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学习者个人使用平台的方式及态度影响大学生对学习平台使用的获得感。对此,应采用多层次的监督认证手段,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建立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系统,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拓宽学生意见反馈渠道,让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做出改变。设置满足学生需求的系统功能,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辅助工具,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和检索效率。

(3)教育内容:平台应将趣味性学习活动与课程进行融合,实现多种关联性学科之间的交叉,重视学生行为层面(如使用习惯)和情感层面(如认同感)的因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用户反馈的内容单一和专业领域狭窄的问题,平台应积极扩大课程范围,将趣味性学习活动与课程融合,并实现关联性学科之间的交叉,促进课程优化。平台可以设置多样化的学习沉浸场景,并引入弹幕互动功能,采用新技术以提供更加生动、真实的学习体验,减少学习者的分心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教育资源:重视与高校深度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高校+平台”的课程资源库构建。

网络学习空间与传统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之间的整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12],尤其是公有云网络学习空间与课堂互动、社交软件和直播平台之间更是形成了一个个教学孤岛[13],难以形成在线授课的闭环[14,15]。这不仅增加了师生的教学组织负担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难度,也无法保障在线教学的质量[16 。

平台可以与院校合作,共同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资源和院校教学资源,构建“高校+平台”的课程资源库,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设计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深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学习支持服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种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等支持服务的总和[17]。完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是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18]

利用平台技术优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辅助教学工具,结合高校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线上线下互动平台,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平台隐私保护:加强隐私保护,注重隐私政策并提高用户知情权。

如图8所示,从学习平台隐私保护策略、法律法规、用户教育、技术更新、监督与反馈五个方面入手,提升平台安全隐私保护水平。

第一,学习平台的隐私保护策略。数据收集应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和范围,确保用户知情同意,向用户明确说明数据收集的目的、范围和使用方式。数据存储应使用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技术,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使用应严格控制用户数据的使用范围,确保只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用户数据,避免滥用用户数据。数据共享时,应建立明确的数据共享协议,明确规定数据共享的目的、范围和方式。

第二,遵守法律法规。平台应遵守本地和国际相关法律法规,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不断更新隐私政策以符合最新的法律要求,确保用户数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第三,用户教育。平台应通过教育提升用户信任。提供隐私保护培训,传授基本常识,用简明语言解释平台数据处理方式、目的和范围,使用户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详细说明用户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权利,如访问、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并告知行使这些权利的方法。

第四,技术更新。技术更新是保护隐私的重要环节。平台应及时修复漏洞,加强平台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方面,及时更新保护技术,引入先进的隐私保护技术。

第五,监督与反馈。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隐私保护监督部门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学习平台的隐私保护措施。定期对平台的隐私保护措施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用户的反馈和投诉进行及时响应和公开处理,确保用户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图 8 隐私保护思维导图

Figure 8 Privacy protection mind map

这些策略的提出对提升大学生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各平台优化工作的开展、学生使用学习平台评价体系的构建、高校教育结构体系的完善都有积极意义,能够提升大学生使用学习平台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推动学习平台在各群体中的运用与升级。

参考文献

[1] 网经社.2022年度中国数字教育市场数据报告[EB/OL].(2023-03-27)[2024-11-14].https://www.100ec.cn/detail--6625670.html.

[2] 中研网.网络教育服务市场用户年龄段2023网络教育服务行业发展潜力分析[EB/OL].(2022-12-06)[2024-11-14].https://www.chinairn.com/news/20221206/154519929.S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2012年度、2013年度年报年检工作的通知[EB/OL].(2013-10-18)[2024-11-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43/201310/t20131018_158861.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16)[2024-11-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504/t20150416_189454.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EB/OL].(2017-12-29)[2024-11-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3/201801/t20180112_324478.html.

[6] 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02-01)[2024-11-14].https://jyt.henan.gov.cn/2020/02-01/1658613.html.

[7] 教育厅新闻办.河南工程学院:“六方案一规范六确保” 切实做好线上教学工作[EB/OL].(2021-09-03)[2024-11-14].https://jyt.henan.gov.cn/2021/09-03/2306951.html.

[8] 教育厅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二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列项目建设和第一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列项目验收的通知[EB/OL].(2023-02-22)[2024-11-14].https://jyt.henan.gov.cn/2023/02-22/2693421.html.

[9] 教育厅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2023-07-05)[2024-11-14].https://jyt.henan.gov.cn/2023/07-05/2773387.html.

[10] 申云凤.基于多重智能算法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66-72.

[11] 林清.基于学习心理特征的电子白板应用课堂教学 ——以《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6):111-112.

[12] 王萍,吴亚馨.网络教学平台的扩展性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94-103.

[13]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编辑部.开展在线教学,30所高校情况一览[J].中国教育网络,2020(z1):29-32.

[14] 赵安学,邢洁清.基于微信平台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9(24):100-103.

[15] 刘和海,李起斌,张舒予.基于Edutools评价体系的中文MOOC平台现状与优化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1):84-90.

[16] 宋灵青,许林,李雅瑄.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J].中国电化教,2020(3):114-122.

[17] 丁兴富.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3):56-59.

[18] 王晓跃,习海旭,柳益君,等.基于SPOC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学习支持服务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3):48-53,11.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